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快速诊断土壤中辣椒疫霉菌的诱饵法崔春生,程秉铨,彭相儒,刘文朴(新疆农科院中心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00)(乌鲁木齐市蔬菜研究所)辣椒疫霉病是一种土传病害,是当前辣椒生产中的毁灭性病害[1],及早查清辣椒田土壤中辣椒疫霉菌情况,有效地加强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2.
3.
辣椒疫霉菌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辣椒疫霉菌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素彭相儒,刘文朴(乌鲁木齐市蔬菜研究所,乌鲁木齐,830011)程秉铨,孙晓陆,肖英,周俊,陈璐(新疆农科院中心实验室)辣椒疫霉病在新疆始见于60年代初,70年代偶尔发生,80年代中期以来连年发生,尤其以乌鲁木齐、昌吉、石... 相似文献
4.
辣椒疫霉菌毒素的致病性及其对辣椒组织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辣椒疫霉菌可产生对寄主植物有致病性的毒素,该毒素是一种非专化性毒素,能抑制辣椒、绿豆、豇豆和黄瓜种子胚根生长。辣椒疫霉菌毒素对辣椒叶片具有强烈地毒害作用,可使辣椒叶片产生类似病菌侵染引起的坏死斑。用电导法测定毒素处理的辣椒叶片组织细胞膜透性,可见毒素能导致叶组织细胞膜受损,细胞内电解质外渗,且不同抗性品种的辣椒对毒素反应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的叶组织渗出液电导率明显低于感病品种。 电子显微镜下可见,在辣椒疫霉菌毒素作用下,辣椒不同抗性品种3叶期叶组织细胞超微结构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表现为质膜内陷,叶绿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结构破坏;细胞器基质的电子密度下降;叶绿体基粒片层肿胀,排列紊乱;线粒体脊消失,出现空泡化等。损害发生最早最严重的是质膜和叶绿体膜,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超微结构受害轻,对毒素作用的反应迟。 相似文献
5.
6.
安克对辣椒疫霉菌的毒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克(Dimethomorph)是肉桂酸衍生物类杀菌剂,经测定,其对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a capsici)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甲霜灵。安克抑制P.capsici菌丝生长的EC95为0.6085ug/ml,比甲霜灵低10.62倍。安克对P.capsici孢子囊形成具极强抑制作用,抑制率回归方程为y=7.4109+1.3143x,EC95为0.2613ug/ml,比甲霜灵低362.11倍。安克对游动孢子萌发的EC95为9.526ug/ml,而游动孢子萌发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则较差,EC95大于800ug/ml。 相似文献
7.
8.
9.
通过对已知全部辣椒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分析发现,辣椒中至少含7个编码几丁质酶基因(分别为CaCHT-1、CaCHT-2、CaCHT-3、CaCHT-4、CaCHT-5、CaCHT-6和CaCHT-1.1)。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分析辣椒幼苗在分别接种疫霉菌和灰霉菌后CaCHTs表达强度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受到辣椒疫霉菌侵染时,除CaCHT-6外,CaCHT-1、CaCHT-2、CaCHT-3、CaCHT-4、CaCHT-5和CaCHT-1.1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上升;而受到辣椒灰霉菌侵染时,CaCHT-1、CaCHT-4、CaCHT-5和CaCHT-1.1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CaCHT-3未检测到有表达,CaCHT-2和CaCHT-6的表达水平无可见的变化。结果提示,辣椒几丁质酶基因大部分成员均可受辣椒疫霉菌和灰霉菌的侵染诱导表达。 相似文献
10.
哈密地区辣椒疫霉菌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哈密地区辣椒上的疫霉病菌,经分离培养和镜检,其孢子囊多为倒梨形、卵圆形,孔突较明显,未见厚垣孢子和卵孢子。此菌不仅对辣椒和番茄高度致病,还侵染黄瓜和豇豆,其特性不同于瓜疫霉菌和寄生疫霉菌,与国内外报道的辣椒疫霉菌基本一致。其菌丝体和孢子囊在高湿条件下可高度侵染无人为伤口的辣椒根、茎、叶、果实等器官,潜育期2—3天;菌丝在20℃和25℃干燥条件下只能存活2—3天,在水中的致死温度为45℃(10min)。病果种子带菌率可达100%,但在哈密室内外干燥条件下种子上的病菌只能存活2—3天。 相似文献
11.
通过硫酸铵沉淀法提取到疫霉菌的原始毒素。采用甜椒叶片注射法检测毒素的活性。采用两种方法对原始毒素进行纯化,用连续Bio-gel P-100柱层析法纯化能将毒素提至层析纯。在离子交换一分子筛层析法中,原始毒素依次经DEAE52-cellulose→CM32-cellulose→Sephadex G-75柱层析纯化后,经电泳检测为单一条带,说明达到电泳纯。采用SDS—PAGE法测定毒素的分子量为41.9ku。对毒素的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毒素中蛋白质含量为70.4%,糖含量为29.6%。毒素经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后活性均下降,而用β-葡萄糖苷酶处理后活性变化不大,说明蛋白质亚基在P.capsici毒素活性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沼液处理对土壤辣椒疫霉菌抑制效果及土壤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施辣椒栽培土传病害严重,已成为制约辣椒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以江苏铜山、南京、宜兴3地不同pH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原始沼液及铵强化沼液对辣椒疫霉菌的抑制效果,以期为探索新的克服土传病害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淹水或沼液处理均导致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硝态氮含量降低。沼液处理后,土壤水溶性有机碳、水溶性有机氮显著增加。淹水降低了土壤细菌、真菌的数量及土壤脲酶、脱氢酶活性,而对放线菌数量影响不明显。淹水期间,土壤细菌、放线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真菌数量持续下降。铵强化沼液处理的土壤细菌数量最多,真菌、放线菌数量处理间差异不明显。各处理脱氢酶、脲酶活性于第2~4 d内达最大值,此后缓慢下降。试验结束时,铜山、南京、宜兴3种土壤脱氢酶活性较试验初始值分别降低15.2%~59.6%、7.9%~38.4%、2.8%~37.9%,脲酶活性分别下降了16.7%、17.3%、17.1%;疫霉菌的数量分别下降2~3、1~2、1个数量级。铵强化沼液处理的疫霉菌数量最低,较淹水对照分别降低54.7%、62.8%、51.9%,说明提高沼液氨浓度,可以增强对土壤疫霉菌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辣椒疫病产量损失与防治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疫病对辣椒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有效株的影响,病情严重时单株结果数量与平均果重也受到一定影响。辣椒受疫病危害后的反应类型属于超补偿型。在较低的危害水平内(病株率≤4.16%),辣椒受害后,由于病株旁的健康植株增加了结果枝数,产生边际优势,从而单位面积的产量反而有所增加。只有当超过经济危害水平时,单位面积的产量随着株发病率的增加而迅速下降,超补偿作用难以发挥而造成减产。经相关分析,辣椒疫病的株发病率(x)与产量损失率(y)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回归方程为Y=-5.6321+1.3531X(r=0.9913^**),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辣椒疫病的防治指标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安徽省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的游动孢子囊产量与对辣椒致病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对采自安徽的56个辣椒疫霉进行游动孢子囊产量测定,分析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致病力的相关性。[结果]安徽省不同地区的辣椒疫霉菌株在10%V8培养液中的游动孢子囊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辣椒疫霉的致病力与游动孢子囊产量呈正相关,但相关性较小(r=0.165,R2=0.027 2)。[结论]辣椒疫霉产孢性能较稳定,游动孢子囊产量与辣椒疫霉菌致病力的强弱相关性很小,认为不相关。 相似文献
15.
16.
17.
文章综述了南瓜疫病菌生理分化的研究进展,包括传统的鉴别寄主技术到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展望今后南瓜疫病菌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景,为今后南瓜抗疫病育种研究奠定理论和应用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
20.
辣椒疫霉病菌对内吸性杀菌剂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江西省采集分离的辣椒疫病菌(PhytophthoracapsiciLeonian)153个菌株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已有55.60%的菌株存在抗药性,其中中、高抗菌株占27.50%;甲霜灵与恶唑烷酮、甲呋酰胺之间存在交互抗性,与霜霉威之间没有交互抗性;甲霜灵对敏感菌株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释放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EC50分别为0.2776mg/kg、0.2663mg/kg、2.295mg/kg,而霜霉威浓度达500mg/kg时,对菌株菌丝生长、游动孢子囊的形成和游动孢子的释放均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活体寄主上对病菌有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