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对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内涵及其特点的探讨,提出以承载指数(承载量/承载力)评价森林景观资源的承载状态。采用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由经济、生态和游憩3个层次共15个指标组成的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承载指数计算模型。并以江西省婺源县为例,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明确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对该区域森林景观资源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综合森林景观资源承载指数为0.3559,森林景观资源总体上处于弱载状态,生态和游憩承载指数更低,分别为0.2308和0.2448;经济承载量接近满载,承载指数达0.9710。调减对森林景观资源的经济需求是提高研究区森林景观资源综合承载力的关键,而控制能源性消耗和加强果木林发展是提高综合承载力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资源枯竭型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倪超  雷国平 《水土保持研究》2011,18(2):164-168,173
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特点构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及聚类分析法对17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对象的综合承载力水平普遍较低,可划分为弱、低、中、较高4个承载力区。(2)从综合区划角度看,研究对象的空间差异也较显著,华北、长江中下游区明显高于东北、西北、晋陕内蒙古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为城市河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护坡安全性、生态环境性、景观适宜性和社会经济效益4个方面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方法。[结果]合肥市四里河、南淝河和十五里河3种生态护坡综合评价值分别为:多孔生态砖护坡1.57,生态混凝土护坡-2.39,生态砌块直立挡墙为0.82,多孔生态砖护坡评价结果较好。影响生态护坡综合评价的主要因素有结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水环境修复、亲水性和公众认可度;评价结果与模糊层次分析法及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结果一致。[结论]模糊层次—主成分分析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合理性,易于确定影响生态护坡的主要因素,可作为城市河道生态护坡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
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苑涛  何秉宇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341-342,345
分析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的特点,综合考虑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相互影响,从中选取评价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了基于极大熵原理的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模糊评价模型.同时将干旱区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和模糊评价模型应用于克拉玛依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得出了克拉玛依市未来0 a的水资源承载力虽处在不可承载状态,但有向良性发展的趋势,水资源缺乏是制约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浙西山区上梧溪小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分析了浙西上梧溪小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措施,采用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分析相结合方法,建立了该小流域生态恢复工程效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欧式距离模型结合模糊聚类分析法对生态恢复工程效益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通过构建伊春生态城市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评价,揭示森林资源、耕地资源、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生态建设的影响程度,计算各市(县)、区的生态综合得分,比较后做出综合评价,为森工城市伊春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资源是资源环境的重要组成之一,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程、方法及应用成果的梳理总结,有益于我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以及生态文明的建设。该文在划分国内外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历程阶段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对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等进展进行了总结评述。研究认为:(1)水资源承载力内容主要集中在水资源开发规模、水资源承载最大人口规模以及经济系统持续发展规模等方面;(2)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不应以数量多占优,关键在于建立水资源系统与被承载对象之间的耦合关系,即成为联接被承载对象(人口、经济、生态)结构、规模及未来发展变化的桥梁,实现各个指标能够清晰解释承载力所刻画的内容及特征;(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可概括为现状评价方法和情景预测方法,分别对应水资源的开发能力和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规模。基于人均综合效用水平的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如何量化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成为研究难点。该研究认为以最小用水单元为主线,通过每个用水单元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系统的联接关系,构建用水指标体系,从而确定水资源承载的各个系统发展潜力和规模,可为区域发展和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数据降维和模糊理论的思想,把主成分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引入近岸海域水质综合评价,构建了主成分—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首先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对多维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处理,综合选取评价因子并进行赋权,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对比单因子评价法和其他综合评价法,并利用GIS在空间信息表达的天然优势,展示评价结果并分析。将该模型应用于罗源湾水质评价,实践表明,该模型应用于近岸海域水质综合评价是完全可行的,为近岸海域水质综合评价提供新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巢湖流域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7年数据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巢湖流域9个县市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巢湖流域生态弹性指数为0.53,处于中等稳定状态;资源承载力为0.431,处于中等承载状态;资源承载压力度为2.54,为高压状态。在巢湖周边各县市中,合肥市区生态弹性指数最低,为0.229,处于低稳定状态;和县资源承载力最低,为0.396,接近中等承载;合肥市区资源承载压力度最高,达到15.71,处于高压状态。在各项指标中,水资源、森林资源成为影响流域生态承载力最关键的因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提高巢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的综合评价,本文在构建以"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社会条件支持能力-污染承受能力"为基本框架的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并以山东省滨州市作为实例进行研究,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结果表明,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可为管理部门制定区域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环境管理决策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建议,促进区域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基于模糊物元模型的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综合分析区域水环境特点的基础上选取了7项研究指标,运用模糊物元模型与熵权法计算了烟台市牟平区2005—2009年各年水环境承载力与标准样本之间的贴近度,揭示了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烟台市牟平区2005—2009年水环境承载力与标准样本之间的贴近度分别为0.675 9,0.684 2,0.666 7,0.675 3和0.696 1,研究区域2006和2009年的水环境承载力达到等级Ⅲ水平,其余几年均在等级Ⅲ水平以下,说明研究区水环境承载力较差。并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现状对区域资源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耦合景观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的主要依据,其评价结果能反映人类开发与规划影响下的区域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支撑与承载能力。现有的生态承载力评价方法中,以生态系统服务为主线的评估日渐成熟,但缺乏对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及恢复能力的表征。因此,本研究以石家庄市为例,在生态承载力评价中引入景观格局与植被变化因子来体现生态系统受干扰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构成具有3个准则、11个指标的综合指标体系。评价结果显示:基于栅格处理的石家庄市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基本呈现西部山区高,东部低的态势;其中,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能力分布格局基本与综合生态承载力分布一致,而景观格局指数呈现镶嵌分布,植被变化指数表现为圈层分布,这说明不同指标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存在差异。进一步对比区县及乡镇两级行政尺度的区域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小尺度上的指标分布异质性更高,不同级别地方政府的调控、管理方向应当更具有针对性。总体来看,石家庄市西部地区应着重将森林生态系统融入到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东部区县需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通过生态空间的格局优化提升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能力,从而提高国土空间综合承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DPSIR-TOPSIS模型的安徽省土地承载力评价及预测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定量评价和预测土地承载力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为提高安徽省土地承载力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区域土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提供新思路。[方法]基于DPSIR模型构建了安徽省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方法与障碍度模型评价和诊断了2006—2015年安徽省土地承载力状况和关键障碍因素。基于评价结果,运用GM(1,1)模型预测了未来5a安徽省土地承载力变化趋势。[结果]2006—2015年安徽省土地承载力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历程;驱动力、压力、状态子系统承载力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态势,影响和响应子系统承载力呈显著波动变化态势;未来5a,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逐年递减,承载力水平堪忧,需重点关注;研究期内工业废水排放量始终是制约安徽省土地承载力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环境保护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等是重要制约因素。[结论]虽然安徽省土地承载力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受压力和状态子系统承载力水平低的限制,安徽省土地承载力仍处中级水平。  相似文献   

14.
发展是承载力体系演变的脉络。将生态承载力问题与区域城乡发展研究相结合,可为统筹城乡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等战略决策提供直接参考依据。本文基于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的内涵及作用机理分析,构建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1996~2007年海南省的国民统计数据和典型调研资料,应用因子分析方法,进行海南省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实证评价。结果表明:1996年、1997~1999年和2000~2007年3个时期海南省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差异显著,1996年最高,1998年最低。这是区域发展政策、人口增长以及社会经济水平综合驱动作用的结果。其中,政策因素是主导驱动力,其与生态承载力演变规律具有高度一致性。强化特区理念、深化"生态省"建设力度,倡导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旅游模式,是未来海南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吴晨阳  王婉莹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3):260-267,273
[目的]定量分析国家中心城市2006—2017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具体情况,为促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良性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6—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面板数据,从压力和状态两个层面构建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对2006—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和障碍因素进行评价和诊断,并基于基础设施承载力评价结果,定量测度基础设施承载力状况并诊断其障碍因子。[结果] 2006—2010年国家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水平总体上大幅度提升,2011—2017年基础设施承载力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北京、上海、成都、郑州、西安的基础设施承载力大幅度提高,广州市的基础设施承载力改善幅度最小;随着国家中心城市的人口持续增加,基础设施的承载压力也持续增加,通过障碍度模型分析发现制约国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人均绿地面积、人均家庭年生活用水量和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结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对人口的虹吸作用越加强烈,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移动电话普及率以及人均家庭年生活用水量可能与城市的经济与人口规模产生脱钩现象,无法满足人们日常的基础设施需求。  相似文献   

16.
利用集对分析(SPA)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对吉林省西部生态承载力(ECC)演变规律与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PCA获取影响ECC的3个主成分并利用各主成分构建ECC评价框架;通过SPA求得ECC对最优指标集的贴近度, 利用贴近度变化表示ECC的优劣程度.结果表明:1995~2004年研究区ECC整体呈上升趋势, 其贴近度从0.430 0上升到0.501 2, 但波动性较强.系统经济效率上升是ECC提高的主要原因, 水资源是ECC波动的首要影响因素, 也是限制ECC提高的主要因素.吉林省西部所承载的人口和经济水平有所上升, 但也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生态系统严重退化, 资源环境指标贴近度有所下降.若不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脆弱的资源环境系统将会对未来ECC提高产生较大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宇翔    彭立  苏春江  王旭熙    徐定德   《水土保持研究》2015,22(6):159-166
以成都市及其各区县为研究对象,评估成都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利用水平,并探究其内部区域差异。评价结果表明:从成都市总体情况来看,成都市实际经济规模超过水资源系统最大承载力,而实际人口规模小于水资源系统最大承载力,其承载力指数和协调指数分别为1.734 9,0.672 4,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略有超载,可持续性不高;从区域内区县来看,其水资源可支撑的经济规模、人口规模,承载力指数和协调指数上呈现出较大差异。西部区县的承载力指数低于东部区县,水资源系统受到的压力较小,承载能力较强;西部区县协调指数同样低于东部区县,说明西部区县水资源利用方式有待改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周侃  樊杰  孙勇 《农业工程学报》2021,37(11):249-258
随着中国反贫困重点由消除绝对贫困转变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系统解决相对贫困,亟需定量揭示农村相对贫困与区域承载力之间的作用关系,为同步制定缓解相对贫困和增加区域承载力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通过农村相对贫困区界定及变化类型识别,从流域、县域及主体功能区多尺度解析2010年以来农村相对贫困区的时空演化过程,建立由土地资源、水资源、环境、生态、灾害和交通6个要素构成的区域承载力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农村相对贫困受区域承载力的约束程度及致贫作用。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农村相对贫困空间格局呈总体稳定、局部收缩态势,且以重点生态功能区为主,稳定分布于乌蒙山区、武陵山区、罗霄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以及滇西边境山区,已消除农村相对贫困的县域主要位于城市群地区或中心城市外围;逻辑斯蒂回归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交通、生态和灾害承载力是导致长江经济带农村相对贫困的重要因素,这3类要素约束程度每提升1个等级,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将提高120.85%、30.59%、42.43%,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致贫概率仅为生态功能区的19.87%、66.00%。建议基于区域承载力约束程度和地域功能类型,瞄准农民生计资本和区域综合效益增值设计差异化的反贫困政策体系,探索实现农民可持续生计和农村相对贫困区可持续发展的"个体+区域"互动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影响水资源系统承载力变化的关键因素,为贵阳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合理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贵阳市为例,将水资源系统分为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3个子系统,选取评价指标,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该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整体上,2003—2013年贵阳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不断提高,可较好地支持贵阳市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水资源子系统指数处于波动缓慢下降状态,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数呈持续上升趋势,社会经济子系统指数呈下降趋势。[结论]水资源子系统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贡献率逐渐降低,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水资源承载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因素,而社会经济子系统是水资源承载力提高的主要压力源。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设计出了河北省武安市生态环境人口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2000—2010年武安市生态环境人口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通过SPSS软件对结果数据采用相关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进行了可持续状态分析和驱动因素分析。研究表明,武安市2000—2007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矛盾较为突出。2007年以后武安市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使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逐步缓和,开始向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该市人均化石燃料足迹强烈影响着可承载人口数量,是影响武安市生态承载人口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