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河北省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个基础气象站1980-2006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对河北省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沙尘天气以扬沙为主;在空间分异上,沙尘天气自西向东发生频次递减,西北部和南部是沙尘天气的高发区,东部是沙尘天气的低发区,各类沙尘天气的高发中心不尽相同.在年际变化上,扬沙、浮尘和沙尘暴3类沙尘天气均呈逐年波动减少的趋势,春季发生次数最多;气候周期性变化是造成沙尘天气年际年内变化的主要原因,大风与沙尘源地的耦合决定了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沙尘暴是土地荒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具体表现。对北京市2006年4月16日一次沙尘天气降尘的粒度特征、磁学特征、14C年龄和10Be分布特征、释光信号特征及地球化学元素进行了分析,指出进入北京地区的沙尘移动有3条路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和河北省西北部是北京和国内沙尘天气的主要沙尘源地,针对沙尘天气的危害提出了依法预防管护和搞好以水土保持为中心的生态建设等防治土地沙化、荒漠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对沙尘天气的时空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理解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植被对沙尘天气的影响,该文采用沙尘天气气象数据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间序列,分析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二期)2000-2013年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和植被NDVI的时空格局,探究了沙尘天气与当年春季、前一年植被生长季NDVI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植被对沙尘天气影响的时间格局和空间异质性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3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二期)沙尘天气发生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同时区域植被NDVI显著增加;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当年5月、前一年8月的NDVI的相关性最强;约60.99%区域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与当年5月NDVI显著相关,主要分布在典型草原中区、浑善达克沙地和农牧交错区;约19.59%的地区植被NDVI对沙尘天气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典型草原西区、燕山丘陵山地水源区北部。  相似文献   

4.
《土壤通报》2013,(5):1204-1209
利用石羊河流域上游、中游、下游当地气象站19612007年的冬季气温、降水、蒸发、最大冻土深度和19622007年的冬季气温、降水、蒸发、最大冻土深度和19622008年沙尘天气的常规观测资料,分析了近47 a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春夏沙尘日数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变化特征,近而采用相关系数法分析了冬季各气象因子与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次年春夏沙尘天气之间的相关关系,以进一步探讨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与次年春夏沙尘天气的关系,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受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等因素影响,石羊河流域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分布呈东南—西北走向,而沙尘日数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北部荒漠低海拔地区的冻土深度小于南部山区高海拔地区,而低海拔地区的沙尘日数明显高于高海拔地区。时间分布上,石羊河流域以及流域上、中游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沙尘日数线性趋势一致,皆随时间递减,在下游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沙尘日数线性趋势相反。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石羊河流域冬季冻土深度与次年春夏沙尘天气发生日数之间都存在正相关,究其原因可能归根于冬季热力因子和水分因子对冬季最大冻土深度和次年春夏沙尘发生日数影响的一致性,其中热力因子的作用大于水分因子。  相似文献   

5.
辽河河道沙尘源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辽宁省河道沙尘天气日趋增多的状况,从辽宁省沙尘天气的气候特征和分布特征入手,结合辽河滩地泥沙、植被情况现场调查,分析研究了辽河滩地形成沙尘天气的原因,并提出了辽河河道沙尘源治理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沙尘天气发生规律及环境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丽娟  郑红等 《农业环境保护》2002,21(6):556-558,561
通过对黑龙江省近50年来沙尘天气的观测资料分析认为,黑龙江省沙尘天气的发生地域分布广泛,区域间差异明显;沙尘天气的发生次数随年代变化有所减少,但沙尘强度有所增加,这与全国沙尘天气的变化趋势相一致。沙尘天气主要发生在春季和冬季。影响沙尘天气的环境因素较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大风和人为因素,分析认为,自然因子的周期变化是造成沙尘天气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原因,人为因素起了加强作用。现阶段黑龙江沙尘天气处于发期,多发期还会到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科学认识气候变化背景下区域沙尘天气变化规律,为生态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自治区119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逐日浮尘、扬沙、沙尘暴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K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各等级沙尘日数及沙尘强度指数均呈极显著的下降趋势(p<0.01),浮尘日数和扬沙日数均在1990年前后发生由多到少的突变,沙尘暴日数和沙尘强度指数无明显突变点;(2)沙尘天气的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西部地区发生频率高且强度较大,高值中心出现在阿拉善盟的中部及西部与乌海市交界地区,向东迅速减弱,地区间差异明显;1960—2020年,沙尘天气减弱程度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更为明显;(3)1960—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沙尘天气减弱,既与增温背景下的大风日数减少(10.1 d/10 a,p<0.01)及冬春季节降水增多(2.65 mm/10 a,p<0.01)有关,也与持续多年的大规模生态治理下,NDV...  相似文献   

8.
邓理  郭松青  何小慧 《水土保持研究》2004,11(3):186-187,309
近年城市中不仅常常出现沙尘天气,还有局部沙尘频繁出现。城市中的局部沙尘来源的研究和防治逐步成为城市环境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连栋塑料大棚内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对温室内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连续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梯度分布特征是上部最大,中下部则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连栋塑料大棚内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对温室内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气温和相对湿度进行了连续的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天气条件下温室内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具有明显的变化特征。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梯度分布特征是上部最大,中下部则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1.
荒漠绿洲下垫面粒度特征与供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季  董智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9-11,14
研究以野外观测为主要手段,分析了不同高度大气降尘与不同下垫面沙粒的粒度特征及二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地表0.1m处收集到的沙尘物质主要来自于近地表跃移的沙粒,随着高度的增加,降尘中细沙成分越来越少,粉沙成分越来越大。不同下垫面粒度特征与扬沙起尘关系密切。其粒度特征可反映下垫面向大气提供沙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2.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近地层风速和降尘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选择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荒漠-绿洲过渡带和绿洲为定位监测点,基于磴口生态站近地层(0~50 m)风沙监测塔2013年全年的风速和降尘数据,分析了沙漠东北缘近地层风沙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如下:1)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的风速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增大,风速廓线特征可用幂函数表示;过渡带风速显著高于绿洲内风速。2)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少,其分布特征遵循幂函数关系;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显著高于绿洲内,说明绿洲防护体系对沙尘具有明显的削弱作用;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与降尘量之间为线性关系,而绿洲内二者之间为指数函数关系。3)在春、夏、秋、冬季,过渡带和绿洲内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春季是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集中的季节,其次为夏季,秋季和冬季相对较低;一年四季中,过渡带沙尘水平通量和降尘量均高于绿洲内。  相似文献   

13.
新疆准东露天煤矿开采区降尘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针对新疆准东五彩湾露天煤矿开采区浮尘扩散的问题,选定多种气象因子分析其对浮尘扩散和自然沉降的影响,为监测自然降尘污染提供时间和空间依据。[方法]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的气象因子同自然降尘量的相关性,确定主导影响因子;通过对自然降尘量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的分析,研究准东露天煤矿开采期引起的自然降尘污染的时间和空间变化规律。[结果](1)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尘量总体呈三峰趋势;(2)气象因子对于自然降尘量的影响强弱表现为:平均风速平均土壤湿度平均环境温度;(3)该地区开挖期间自然降尘分布受人为扰动和风的叠加影响。[结论]4,6和9月份由于开采强度较大,自然降尘量相对较大;平均环境湿度对自然降尘量影响不大。风为该地区影响自然降尘的主要气象因子。自然降尘主要分布在主导风上下风向距煤矿开采区、堆渣区和工业区约8~10km范围区域。  相似文献   

14.
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与集沙效率野外观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沙漠是沙尘物质的重要源区,沙漠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的测量与研究是认识沙尘输送过程、评估风沙活动强度的基础。集沙仪是测量沙尘水平通量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观测试验中。集沙效率是集沙仪最重要的参数,是校正沙尘水平通量测量数据的依据。选择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地区的典型平沙面为观测点,利用全自动高精度集沙仪,H-11B型Sensit风蚀传感器、10 m气象塔,于2010.7-2010.8月开展了野外观测试验,基于观测数据对全自动集沙仪的集沙效率、近地层沙尘水平通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时段内,集沙总量与Sensit风蚀传感器所记录的跃移颗粒数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值平均为0.6053;全自动集沙仪在5 cm高度上的平均集沙效率为94.3%;观测期间,不同沙尘天气过程的沙尘输送量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宽2 cm×高5 cm截面的最大沙尘水平通量为190.335 kg,最小为1.2 kg;5 cm高度上的跃移输沙率总体上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增大,但其中有部分天气时段输沙率随风速的变化不一致,而此情况下对应时段的地表温度明显更大。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沙尘暴时空分布格局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土高原地区沙尘暴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变化趋势,主要的工作包括利用黄土高原地区253个旗县市气象站20世纪50年代至1984年沙尘暴的多年平均值做空间插值,结合遥感影像,分析了沙尘暴的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出从西北向东南先增多后减少,北多南少的分布。利用1961-2000年沙尘暴记录分析了沙尘暴年内的季节分布,发现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尤其是4月。最后,对40 a间沙尘暴进行了趋势分析,发现该区沙尘暴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在1984年发生了明显转折,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上不具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风蚀水蚀交错区小流域的风沙输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河北坝上地区典型小流域风沙输移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到了风蚀水蚀交错区风沙流的几方面典型特征,主要包括:(1)高效农田、草地、灌木丛3种不同下垫面风沙流风速随高度增加均呈递增趋势,其垂向分布与下垫面的性质密切相关;(2)3种不同下垫面输沙量垂向分布差异明显,其中高效农田的输沙量与垂直高度有较好的负指数函数关系;(3)高效农田风蚀物中粒径在0.1~0.075mm之间的极细颗粒和粒径在0.075~0.019mm之间的粉砂颗粒的含量较高,占输沙总量的80%以上,说明近地表层沙粒的运动以跃移为主;(4)输沙量与下垫面特性密切相关,植被盖度越大,输沙量越小;(5)气象因子和人为因子等环境因子对小流域风水两相侵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DIS的中国陆地气溶胶光学厚度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MODIS 08_C5气溶胶产品2000—2008年月均值资料,通过线性回归和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大陆地区550 nm气溶胶光学厚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南疆盆地、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四川盆地常年处于气溶胶光学厚度高值区;全国各地气溶胶光学厚度季节变化有明显差异,大部分地区年内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4月达到其年内最高值,且多年光学厚度月均值与全国每月发生沙尘总次数呈显著相关关系;沙尘月发生10次以上地区,沙尘月发生次数与光学厚度月均值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而沙尘月发生10次以下地区,沙尘月发生次数与光学厚度月均值之间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蕾    赵霞    张琛悦    唐文家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1):144-153
为了较准确评估茫崖市的防风固沙功能,识别对防风固沙功能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通过4种方法确定修正风蚀模型(RWEQ)中的气候因子(WF)参数,计算出实际风蚀量和防风固沙量,依据指南法、自然间断法和文献—实际结合法对防风固沙功能进行了评估分级,借助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类型和防风固沙功能进行空间叠置分析以识别出敏感地类。结果表明:(1)利用风蚀气候因子(Fq)直接代替法确定的WF空间分布和阈值范围最符合实际,RWEQ模型能较准确地评估荒漠戈壁区茫崖市的防风固沙功能;(2)茫崖市2014年平均风蚀模数为57.99 kg/(m2·a),属于风力侵蚀严重区域,2014年全市单位面积防风固沙量介于0~44.93 kg/m2,防风固沙功能整体较弱;(3)在3种评估分级方法中,文献—实际结合法更为详细地反映出2014—2018年茫崖市西南山区较强的防风固沙功能,且高等级功能的区域范围较广;(4)草地是茫崖市2014—2018年对防风固沙功能变化最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RWEQ模型有效评估了茫崖市的防风固沙功能,并识别出了敏感的土地利用类型。本研究为县级地区...  相似文献   

19.
半湿润区农田风蚀物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两种观测手段对半湿润区农田风蚀物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湿润区农田风蚀强度较弱,风蚀物颗粒较细,主要由极细沙和粉沙组成.风蚀物含量垂向分布遵循幂函数递减规律.反映了以悬移质为主的风沙流结构特征.农田地表特征、风速和粒级等因索均对风沙流结构具有显著影响.农田风蚀强度大小影响风蚀物在近地表的分布规律.风速增大使相对输沙量在近地表增加,上层减少.风蚀物粒级越大,则输沙量沿垂直方向递减的幅度愈大.随着高度增加,风蚀物各粒级含量中砂级组分含量减少,粉砂及粘土组分含量增加,风蚀物粒径变细,粒径范围不断收窄.最大粒径和平均粒径沿垂直方向的变化都服从指数函数递减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