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RS和GIS的沙化土地动态变化分析——以神木县研究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S和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TM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研究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数据,结合现地调查资料对研究区沙化土地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沙化土地总体呈现出好转的态势,其中以流动沙地减少最为明显,流动沙地主要转化为固定和半固定沙地。分析认为,国家与地方在防沙治沙和环境治理方面实施的法律法规为沙化土地好转提供了政策保障;各项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对沙化土地的好转起到了推动作用;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为沙化土地好转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RS和GIS的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RS和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西省新建县1991—2000年(分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耕地面积减少2199.181hm2,林地面积增加1655.375hm2,建设用地面积增加1880.467hm2,未利用地减少1290.016hm2,草地和水域面积变化不大。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建设用地变化动态度最大,其次为未利用地,再次为林地和耕地,且研究区1991—2000年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165%。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1991年、1996年、2000年分别为243.687、244.084、244.868,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空间动态度仍以建设用地为最大,其次为未利用地和草地,耕地最小。同时,研究得出了各土地利用类型在研究时段的“涨势”或“落势”状态。新建县1996—2000年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动态度比1991—1996年有所下降,且土地利用变化逐渐由双向转移向单向不平衡转移转化。 相似文献
3.
4.
5.
在RS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2000年和2007年两期TM遥感影像,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从景观类型水平和景观格局水平角度,选取景观斑块密度指数等7个指标对鄂托克旗2000-2007年间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景观类型水平上,除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外,其他类型的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草地景观,变化速度最快的是未利用地景观。在景观格局水平上,斑块密度、边缘密度都有所增加,说明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异质性越来越高,人类干扰影响也越来越大;景观周长-面积分维度指数的增加说明景观斑块的自我相似性减小,几何形状趋于复杂化;分离度的变化趋势说明人类活动对人工景观的干扰强于半自然景观;同时,区域景观异质性的增大,景观斑块的连通性降低,人类活动强度越来越大,表现为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增加,优势度指数减小。 相似文献
6.
基于RS与GIS的榆林地区土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研究榆林地区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其趋势,本文选用1993年、2000年和2006年三期遥感影像,利用Erdas软件和ArcGIS 9.1软件,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开发度和耗损度等指数模型,分析了榆林地区1993-2006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以及各地类的转移情况。结果表明:榆林地区13年来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有下降趋势;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增减在空间上变化比较大,通过统计分析显示,草地、耕地变化较快,林地、建设用地呈增长趋势,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土地利用动态度、开发度和耗减度3个指标可以更全面,有效地反映出榆林地区13年来土地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8.
9.
基于GIS/RS的榆林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1997年和2010年2期Landsat TM影像数据,运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到榆林市近13 a土地利用分类图;应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榆林市能源基地建设以来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土地退化时空规律,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等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表明,1997-2010年,榆林市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其中果园、草地、林地面积大幅增加,增长幅度分别为1 578.8%,108%,84.6%;耕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减幅为57.1%和59.3%.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各类型间的转化总体表现为未利用土地、沙地、耕地通过综合治理及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转化为有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林地、草地、果园. 相似文献
10.
应用RS和G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石漠化及其危害的基础上,阐述了基于RS和G 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意义、应用RS和G IS技术监测石漠化的研究现状和监测方法,提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石漠化调查资料缺乏;②应用RS和G IS技术监测石漠化还没有形成较合理、完善的研究方法,也谈不上信息共享和实际应用;③还没有建立基于RS和G IS技术的石漠化预警预报模型和运行系统。建议加大采用RS和G IS技术对石漠化的研究工作力度,探索石漠化遥感调查监测的实用技术,建立石漠化预警预报模型和运行系统,同时采用新机制,增强石漠化调查与评价的服务意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