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汶河流域杨树根系的生物量组成和空间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系生物量在不同直径根系中的分配是根系重要的结构特征,采用分层挖掘法,研究大汶河流域杨树不同径级根系的生物量组成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不同直径根系的生物量差异显著,其中根系直径d为10mm<d<20 mm的根系生物量最大,其次是d<2mm的根系,d>20 mm根系的生物量最小.2)不同直径根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在水平方向上各土层间分布的根系生物量差异性极显著,距离树干愈远,土层中的根系生物量愈小.垂直方向上杨树根系生物量集中于0~60 cm土层中,各土层间根系生物量差异性显著,但其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3)土壤有机质及有效氮、磷、钾等养分质量分数总体上随着土层的加深递减,细根生物量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养分呈弱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大别山区上舍小流域不同植被类型根系,在040 cm土壤深度范围内按照10cm间隔分层采样,室内测定不同径级(<0.5,0.5~1.0,1.0~2.0和2.0~5.0mm)根系生物量和根系长度,同时在各标准地根系相似地段内,采用C.C.索波列抗冲仪,在0~40 cm深度范围内按照10cm间隔分层测定土壤的抗冲性。结果表明: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0~40 cm土层内,表土层根量最大,根径<1.0mm的细根在根长上占有绝对优势;同一植被类型表土层土壤抗冲能力大于心土层;植物根系,尤其是根径<1.0mm的细根具有较强的固持土壤功能,细根长、根质量、根密度与土壤抗冲指数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7 3、0.715 9和0.6434,可知,细根长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关键因子;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的抗冲性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表明森林植被的固土功能是通过根系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创造具有抗冲能力的生物土壤复合体结构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沙地人工小叶锦鸡儿植被根系分布与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分层挖取根系方法调查不同年龄人工小叶锦鸡儿固沙植被根系分布,同时测定植被下不同深度土壤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0~100 cm土壤中,占总根系生物量的92.77%以上.地下部与地上部生物量比值以天然植被最高.植被的吸收根系分布对土壤水分具有显著影响,吸收根集中分布区域下层土壤含水量锐减;吸收根集中分布深度的比较发现,天然植被>19年生人工植被>4年生人工植被,成龄人工植被吸收根系分布的浅层化造成降雨无法补充土壤深层水分,植被下土壤形成不透水层,影响主要固沙植被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黄土区大型排土场植被根系的抗蚀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取黄土区大型排土场不同复垦年限的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陡坡地(36~°42°)3种典型乔灌草植被根系的剖面分布特征及不同复垦年限(1~14年)不同复垦模式植被根系对土壤抗蚀抗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地貌土壤剖面根系分布不同的是,排土场乔灌草的根系分布(Φ≤1 mm)从10 cm土层开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幂函数减少的趋势;干土层出现的深度依次为刺槐林地>草地>柠条林地;不同复垦年限不同复垦模式(1~14年)55个样点的统计分析表明,土壤的抗蚀性指标和抗冲性指标都与根系密度在极显著水平上呈直线关系。  相似文献   

5.
滴灌棉田根系与土壤氮磷钾养分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滴灌棉田根系与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选择壤土和砂壤土两种质地土壤,定期调查滴灌棉田不同生育时期的棉花根系与土壤氮磷钾养分在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第一次滴灌水前棉花根系体系构建完成,棉花根系水平分布均匀,在3~20 cm土层垂直分布较多,疏松土壤中可深入到40 cm土层;根系分布与基肥分布吻合,基肥能被有效利用。各生育期棉田养分垂直方向分布总体规律是0~30 cm土层中有效氮磷钾养分分布一致且较高;30~40 cm土层中养分略低,是过渡层;40 cm以下土层中养分较低。0~30 cm土层与40~60 cm土层养分间差异显著。棉田在垂直滴灌带的水平方向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滴肥后0~30 cm土层氮磷钾养分增加明显,及时提供了棉花生长的养分,维持了土层中养分水平。  相似文献   

6.
植被恢复是防治崩岗侵蚀的重要方法,为研究植物根系对崩岗洪积扇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以崩岗洪积扇上种植的深根系巨菌草和浅根系宽叶雀稗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层取样后,用环刀法测定土壤的密度、孔隙度和最大持水量等物理性质,计算土壤蓄水能力,并用WinRHIZO根系分析系统,测定根长和密度等参数.结果表明:巨菌草和宽叶雀稗的各根系特征指标,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巨菌草各根系指标均大于宽叶雀稗;有植被覆盖下的土壤密度均小于裸地,植被覆盖下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均大于裸地,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有植被根系的土壤饱和蓄水量和毛管蓄水量均比裸地高,且与裸地差异显著;在土壤表层,宽叶雀稗增加土壤孔隙性和土壤保水能力大于巨菌草,而在土壤中深层,则巨菌草大于宽叶雀稗;根系改善土壤性质的能力,主要取决于其根长密度和根系总表面积,直径小于0.5mm的根系是影响土壤水分的最主要因子.研究植物根系对改良土壤水分状况的影响,以期为崩岗侵蚀防治中植被种类的筛选和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黄土区植物根系对营养元素在土壤剖面中迁移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不同植物群落根系对土壤元素迁移具有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植物细根的特殊剖面分布特征,是其适应和改善土壤养分物理化学逆境的生理生态学基础。采用原状土柱淋滤实验装置及大型挖掘剖面壁法,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研究并定量分析了不同径级根系对黄土中营养元素K、Na、Ca、Mg、Cu、Mn、Fe、Si、Al迁移强度的影响,旨在探索土壤养分生物有效性的提高途径。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营养元素淋溶迁移的剖面差异并非完全取决于土壤中元素或矿物含量的大小,而是主要受制于直径1mm的须根根系在剖面中的缠绕分布特征。不同植被类型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迁移强度随土层深度增加呈递减规律。不同植物根系对黄土中营养元素迁移强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其大小顺序为:林地草地农地。林、草地土壤中元素迁移强度序列有明显变异的临界土层深度分别在30cm和10cm处。在林、草地和农地土层中常量元素水迁移强度序列为CaNaMgKSiAl,微量元素基本为CuMnFe。植物根系对营养元素迁移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范围,随着直径1mm有效根密度和根量的增大,根系对土壤元素迁移强度的影响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8.
膜下滴灌条件下水分对棉花根系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分层土柱挖掘法,研究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滴灌量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根系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直径〉1mm的粗根只分布在40cm以上的土层;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棉花根系生物量逐渐减少;但随着滴灌量减少,土壤深层根系生物量有增加趋势。不同处理的根系生物量的分布与土层深度呈显著的负指数关系,棉花细根生物量、根长、根表面积在土壤中垂直分布都呈“单峰型”曲线变化规律;但随着滴灌量的减少,棉花根系消弱系数β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
4种灌木林地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固持土壤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了石灰岩山区的黄栌、连翘、绣线菊和黄荆4种灌木林地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固持土壤效应。结果表明:4种灌木林地根系的分布特征存在极显著差异,黄栌林地根系的生物量和长度均最大,各径级根系中直径〈1 mm的根系生物量最大;连翘林地根系的生物量和长度均较小,各径级根系中直径≥5 mm的根系生物量最大;黄荆林地根系的生物量和长度较高,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壤层;绣线菊林地根系生物量最小,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壤层。4种灌木林地土壤的抗侵蚀性能明显高于荒坡地,且与0~20 cm层根系生物量和根系长度显著相关,根系固持土壤效应从强到弱依次为:黄栌林〉黄荆林〉绣线菊林〉连翘林。  相似文献   

10.
 研究根系在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变化对揭示植被演替的一般规律有重要意义。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对黄土高原不同退耕年限的草地植被根系的动态变化及其垂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根系样品采集方法上,挖掘法比根钻法更有利于真实反映深层根系的分布状况;根系在0~150cm土层的总生物量,随演替时间并不是线性增长,而是呈分阶段的阶梯式的上升趋势;从根系的垂直分布来看,根系生物量与根长密度均表现为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不同土层中,又以表层0~15cm土壤中的根系生物量与根长密度数值最高;拟合不同演替年限的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系数后发现,演替初期,根系有向深层土壤分布的趋势,到演替的第10~22a,根系分布趋于向表层土壤集中,演替后期,根系再次趋于向深层土壤分布。  相似文献   

11.
王彦丽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6):19-23,43
根系是影响水土流失和土壤有机碳(SOC)变化的重要因素。在水土流失区,研究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根系生物量和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对了解区域土壤碳循环具有重要意义。在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燕沟小流域,选择地形条件类似的梁峁坡,采集了10种不同植被治理恢复措施下的剖面(0—100 cm)根系和土壤样品,研究了根系生物量和SOC在剖面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不同治理措施下的SOC呈现出灌木 > 乔木 > 灌草 > 草本的趋势,而根系生物量呈现出乔木 > 灌木 > 灌草 > 草本的趋势;SOC和细根生物量都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对数递减趋势,但同一土层SOC和细根生物量的分布不一致,且根系比SOC的分布浅。  相似文献   

12.
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性因素试验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讨花岗岩红壤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抗冲性特性,得出适用于花岗岩红壤区水土保持效果最优的植被恢复模式,选取红壤丘陵区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湿筛法、原状土冲刷法,在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对不同治理模式的土壤抗冲性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治理模式土壤抗冲系数由大到小分别为条沟草灌带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封禁裸露地开垦地。治理措施封禁、风水林、全坡面播草、芒萁地、条沟草灌带的冲刷产沙量处于低水平平衡状态,3种冲刷流量(1.5,2.5,3.5 L/min)下,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12,0.02~1.53,0.02~2.57 g;CK1和CK2冲刷产沙量最大,其冲刷产沙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08~65.20,0.07~60.56,0.24~80.60 g。(2)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土壤总孔隙度、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根系表面积、体积、根长和生物量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37.08%,80.38%,44.15%,45.12%,52.11%,57.91%。(3)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的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MD)、根长密度和根重密度均较大,分别占所有治理模式的55.76%,44.06%,52.18%,54.91%。说明条沟草灌带和风水林水土保持效果较优,研究结果为控制红壤区水土流失和揭示相关侵蚀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红壤侵蚀区马尾松林下植被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南方花岗岩发育的红壤侵蚀区,在赣县大田乡选择5个低丘马尾松林,利用植物样方调查方法对样地的地形、土壤、植被、侵蚀沟进行调查和测量,基于获取的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植被特征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结果表明:1)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低,林木生长状况差,林地阳坡半阳坡植被总盖度仅为36.9%;2)林下灌草生物量低,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差,物种较为单一;3)林下植被以草本为主,草本以芒萁为主,其生物量占草本总生物量的75%以上;4)马尾松林下细沟、浅沟发育,土壤侵蚀严重,仅细沟、浅沟流失的土壤厚度达71.2 mm;5)不同坡位的侵蚀沟发育相关性显著,侵蚀沟与坡面的微环境差异明显,尤其是土壤密度和土壤水分差异显著;6)马尾松林下土壤侵蚀量对植被恢复具有抑制作用,但沟壑密度的发育能够提高灌草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以及促进灌草均匀性分布.  相似文献   

14.
条桑在河北省东部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广泛种植,与农作物间作是其主要栽培模式。2006年在河北省迁安市进行了桑粮间作田条桑根系断面积、根量、根系直径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养分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根系分布主要集中在20~40 cm土层内,此范围内的根系重量占总根量的60%~80%。根系以直径小于3 mm的细根居多,占总根量的30%~40%,大于7 mm的粗根数量很少,占总根数的5%~15%。平原沙地条桑根系主要分布在距桑丛中心100 cm范围内,桑丛外缘100 cm处的根量仅为总根量的6.52%,水平延伸幅度较窄,根系垂直分布明显;丘陵梯田条桑根系水平延伸可达桑丛外250 cm处,只有少量根系垂直深入岩石中,水平分布趋势明显。条桑根量、根系直径、根系断面积分布依立地条件及土层深度的不同而异。桑丛中心外1 m处深层土壤含水量增加,桑丛附近2.5 m内没有存在严重的土壤水分亏缺。平原沙地和丘陵梯田桑丛附近条桑富集土壤养分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根钻法采集细根,分析了祁连山中段寺大隆林区3种主要乔木植被青海云杉纯林、杨树纯林和祁连圆柏纯林的细根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和土壤养分状况,并在3种森林群落之间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为该区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根系碳汇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内3种乔木植被总细根生物量和活细根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细根生物量和土壤水分与土壤容重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和土壤含水量对细根生物量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3种植被类型的细根生物量都集中分布在20—40 cm土层,而且杨树林分依次是青海云杉林分的154倍、祁连圆柏纯林的308倍;3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容重依次为Sd > Sd > Sd,且两两之间差异显著;0—10 cm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青海云杉纯林远高于其他两种乔木植被;另外,3种植被类型土壤中含有的碳、氮含量差异也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6.
针对采用客土喷播人工土壤进行植被恢复的铁路边坡,对铁路边坡岩石创面人工土壤植被的盖度、高度、根深、根幅、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坡位、坡向的空间变异性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铁路边坡植被盖度在不同坡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坡下(87%)>坡上(31%)>坡中(19%).铁路边坡坡位对植被的盖度、高度、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影响,但对根深、根幅、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Marglef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影响不显著.铁路边坡坡向对植物群落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有显著影响,表现为西坡>北坡>南坡>东坡,但对Simpson多样性指数、Marglef丰富度指数以及植被的盖度、高度、平均根深、根幅、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三峡库区4种库岸边坡的植被根系固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少君  类淑桐  曾波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119-123,131
选择三峡库区无植被、草丛、灌丛及林木覆盖的4种边坡,测量了土壤表层(0—15 cm)的抗冲和抗蚀增强值,并以10 cm为单位分层获取了土壤表层(0—50 cm)的根长密度、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抗剪强度等指标。结果表明:(1)灌丛边坡的抗冲与抗蚀增强值均最大,显著高于草丛和林木边坡;灌丛边坡的抗剪强度值较大,裸地在10—20 cm的土层急骤增大,然后随土层深度逐渐减小,林地在最深层有着最大值。(2)3种有植被覆盖边坡的根系均集中在30 cm的表层,根长密度随着土层深度而减小;草丛和灌丛的根生物量在各层间变化不明显,林木根生物量随土层加深而迅速减小;(3)裸地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而急剧增加,林木则呈相反趋势,草丛和灌丛的变化较为平缓;灌丛的田间持水量在各层间基本保持一致,草丛和林木随着土层的加深而降低,裸地的表层田间持水量较大;(4)灌丛边坡的土体最稳定,各指标在土壤各层间较为稳定,林木和草丛边坡也有一定的稳定性,无植被覆盖的边坡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18.
地埂花椒林根系分布及力学强度测定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地埂花椒林根系水平分布呈现出阶梯型分布,其中20~150 cm为集中分布区,占总根重的70%,150~210 cm为次集中分布区,占总根重的22.72%,210~250 cm为根系的少量分布区,占总根重的7.2 8%,根系的垂直分布呈现“V”字型分布,其中0~60 cm为根系集中分布区,在该土层中,0~20 cm土层根系分布最多,密度最大。在0~60 cm土层中,<1 mm根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中,占总根长的56.73%,且随深度的增加,其数量大幅度减少,1~3 mm根随深度的增加趋于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