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及密度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和生长轮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及基本密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
赤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及密度的变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研究分析了人工林赤松木材管胞形态和密度的变异规律,得出了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管胞长宽比和生长轮密度等材性指标的变异规律的数学模型,为实现林木定向培育和速生优质制定科学集约经营措施以及材质的早期预测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福建闽候南屿国有林场引种31个种源的火炬松木材的管胞形态特征变异情况进行了试验分析。结果表明:①种源间管胞特征值中仅早晚材管胞长度及其加权值、腔径比差异显著。②管胞形态特征值种源间个体变异大于种源间的变异。③基本密度与单位面积细胞数目、晚材率、壁厚、长宽比、壁腔比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管胞宽度、腔径比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管胞长度的正相关不显著。④年轮宽度与管胞长度、长宽比、基本密度唛极显著负相关,与晚材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单位细胞数目、壁厚呈负相关,与管胞宽度呈显著正相关,与腔径比正相关不显著。⑤纬度与管胞长度、宽度、直径、腔径比呈负相关,与管胞壁厚、壁腔比呈正相关;经度与管胞长度、宽度、直径、腔径比呈正相关,与管胞壁厚、壁腔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不同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管胞形态及其径向变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贵州省龙里林场马尾松密度试验林15年生马尾松木材,5种造林密度,研究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管胞形态及其径向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马尾松管胞形态总平均值影响不大,方差分析不显著;对管胞长度径向变异有一定影响,管胞长度具有随树龄增加而增长的趋势,造林密度加大,各生长轮管胞形态差异显著。造林密度影响管胞长度频率分布,在较短、较长和中等管胞长度中,中等长度(2501-3500μm)频率最大,且随造林密度加大而增加。较短管胞长度(≤2500μm)和较长管胞长度(≥3501μm)频率分布较小,较短管胞长度随造林密度加大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5.
兴安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及其径向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方正林场选取的20年生兴安落叶松4株木材为材料,通过对其管胞长度和宽度,长宽比,壁腔比和微纤丝角的测定和分析,探讨了兴安落叶松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及其径向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长度的平均值为2125.43 μm,管胞宽度的平均值为35.06 μm,长宽比的平均值为60.67,壁腔比的平均值为0.33,微纤丝角的平均值为27.37°,兴安落叶松木材属于长纤维,是很好的制浆造纸纤维原料.(2)兴安落叶松管胞长度的平均值变异范围为2259.25~2032.25 μm;管胞宽度为36.08~34.01 μm;长宽比变异范围为64.81~56.39;壁腔比变异范围为0.3916~0.2917;微纤丝角变异范围为27.03°~27.97°,方差分析表明,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和微纤丝角株间差异不显著.(3)兴安落叶松木材管胞长度的径向变化模式为Panshin II 型;管胞宽度、长宽比径向变化为从髓心到树皮逐渐增加;壁腔比径向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微纤丝角径向变化呈逐渐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不同培育措施的人工林樟子松管胞形态特征指标进行测试和分析,探讨了培育措施对人工林樟子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的影响. 结果表明:不同的培育措施(初植密度、间伐强度、坡向、坡位)对樟子松人工林木材的绝大多数管胞形态特征指标有很大的影响,其中初植密度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间伐强度和坡位对管胞直径的影响差异显著;坡向对管胞长度、管胞直径、长宽比的影响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 可选择1.5 m×1.0 m、轻度间伐、阳坡、坡下林分进行定向培育,加快树木生长,从而培育高产、优质的樟子松用材林.    相似文献   

7.
不同林分赤松木材密度及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人工林赤松木材的生长轮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和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林材的基本密度、管胞宽度存在显著差异,赤松纯林中赤松木材的基本密度比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的高,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宽度比赤松纯林中的大,而松纯林和赤松与少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利用马尾松初级种子园29个半同胞家系,研究木材管胞的年龄变异。结果表明:马尾松的管胞宽度、管胞长度、管胞长宽比、管胞壁厚、壁腔比、柔性系数、刚性系数等7个指标在同年龄早晚材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和极显著差异;管胞腔直径在不同年龄间差异不显著,在早晚材间差异极显著;管胞形态基本呈现出幼龄材品质优于中龄材,早材优于晚材的规律。用管胞长宽比、壁腔比和柔性系数3个指标评价马尾松的造纸制桨性能,均属优良的制浆用材;胸径年增长量与管胞形态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可作为造纸性能优劣的间接选择指标,尤其适用于大量遗传测定材料中的马尾松桨纸材家系的选择和改良,胸径年增长量越大,管胞的壁腔比越小,柔性系数越大,造纸性能越好;以纸浆性能和木材产量为前提确定马尾松家系的纸浆材合理采伐年龄为第15年。  相似文献   

9.
运用响应函数分析法,研究了人工林红松管胞形态对前1年4月至当年9月的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研究选取的气候因子变化与红松管胞壁厚、早材管胞长度和晚材管胞直径的相关关系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但是与早材管胞直径和晚材管胞长度存的相关关系达到了显著水平.气候变化对早材管胞直径径向变异的影响程度达52.8%,对晚材管胞长度径向变异的影响程度达72.2%.早材管胞直径和晚材管胞长度对气候变化响应并不一致.早材管胞直径主要对当年4~6月份的降水量响应强烈,当年4月、5月份的降水量增加有利于早材管胞直径的形成,但是6月降水增加会抑制早材管胞直径的形成.晚材管胞长度主要对当年6月的气温和地温响应强烈,6月温度升高有利于晚材管胞的伸长.另外,前1年9月日照时间和前1年10月相对湿度对管胞的形成有显著的滞后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人工林杨树木材纤维形态特征及其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人工林杨树木材I-69杨(Populus deltoides cv.I-69/55) 的纤维长度、纤维直径、纤维壁厚、纤维长宽比和壁腔比等纤维形态特征指标进行了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在径向上,木材纤维长度、纤维宽度、长宽比的变异都是自髓心向外开始逐年增大,到一定年轮达最达值,此后再逐渐减小或保持平稳;而纤维壁厚、壁腔比变化幅度不大.纤维形态各指标的径向变异均要大于轴向变异.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生物量的空间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级取样测定法,对马尾松纯林及其林下套种格氏栲的混交林生物量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纯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为213.07t.hm-2,其中林木、林下植被和地被物分别占95.9%、1.7%、2.4%;而马—格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总生物量为236.00t.hm-2,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93.9%、0.7%、5.4%.混交林中林木活枝与鲜叶生物量所占的比例较大,分别占地上部分总生物量的9.3%和16.4%,而纯林中两者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3%和5.2%.同时,枝、叶的空间分布结构也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离地面2~3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在纯林中这一高度则出现在13~14m.不论是纯林还是混交林,细根主要分布于0~40cm土层,但混交林中细根生物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明显下降,呈典型的倒金字塔型;而马尾松纯林中细根则较均匀分布于0~40cm土层,40cm以下则急剧下降.纯林中林下植被生长旺盛,其生物量高达3.678t.hm-2,而混交林中林下植被的生物量仅为1.625t.hm-2,两林分中林下植被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高于地下部分.混交林下的地被物现存量为12.72t.hm-2,明显大于纯林(5.02t.hm-2).而且,混交林地被物中F层与L层凋落物的比例(63.8%)显著大于纯林(15.9%),说明混交林中凋落物的周转速率比纯林快,加速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相似文献   

12.
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三明市尤溪县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马尾松林生长差异较大,但32、33、34和41年生马尾松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变化不大;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在单株、林分和根系生物量及净生物量上均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34年生马尾松成熟林树干生物量所占百分比最高,可达到80.80%,此时的经济效益最高,可进行适当的采伐,在保证马尾松正常更新的同时,将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桉树人工林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宁明县境内,选择马尾松林改植桉树林后的代表性地段设置样地,挖土壤剖面(060 cm),分别与马尾松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改植桉树林后的土壤容重为1.12160 cm),分别与马尾松林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改植桉树林后的土壤容重为1.1211.346 g/cm3,比马尾松林增加0.0081.346 g/cm3,比马尾松林增加0.0080.023 g/cm3;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为43.81%0.023 g/cm3;土壤总孔隙度和通气度分别为43.81%55.53%和19.46%55.53%和19.46%31.22%,分别比马尾松林有所减少;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依次为29.01%31.22%,分别比马尾松林有所减少;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田间持水量依次为29.01%42.56%、23.03%42.56%、23.03%32.50%和13.64%32.50%和13.64%29.89%,分别比马尾松林有所下降。研究结果充分说明,马尾松林改植桉树林后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孔隙度及通气度下降,以及持水性能降低等格局。  相似文献   

14.
马尾松磷效率及相关性状的家系遗传和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利用9个生产力水平差异较大的马尾松无性系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布置3个磷水平的盆栽实验,研究其磷效率及其相关性状在家系间的遗传差异和所受的遗传控制.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家系的磷效率差异巨大,磷效率最高和最低的家系相差2倍左右.磷效率高的家系具有在低磷胁迫下苗高生长量大、干物质积累能力强、须侧根发达及对磷肥投入敏感性低等特点.磷素利用效率而非磷素吸收效率是造成马尾松磷效率和干物质家系差异的主要原因.低磷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根体积、侧根数、侧根总长和须根总数等根系参数与家系磷效率密切相关,可较好地用来评价马尾松家系的磷效率特征.研究发现,与马尾松磷效率密切相关的一些性状的家系遗传力较高,受中度以上的遗传控制.  相似文献   

15.
施用磷肥对马尾松种源生长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置在福建武平的12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源与磷肥互作试验林,研究磷肥对5个优良种源生长、形质和木材基本密度的影响及其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马尾松不同种源对磷肥的反应差异较大,且因性状而异.福建武平马尾松种源属于生长对磷肥不敏感的耐低磷型优良种源;广东高州种源的磷肥生长效果好、持续期长,属磷肥敏感型优良种源;广东信宜、广西岑溪和江西崇义种源对磷肥的生长反应因性状和林龄而有较大的波动,12年生时胸径或树高生长的磷肥效应显著(P<0.05).相对于生长性状,马尾松种源树干通直度和木材基本密度受磷肥的影响较小.研究发现:未施磷肥的低磷条件下,福建武平种源较其他种源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其胸径、树高生长量最大,江西崇义种源的生长表现相对较差;当施用磷肥后,两广种源及江西崇义种源与福建武平种源的生长差异缩小,广西岑溪和广东高州种源生长量则超过了福建武平种源.木材基本密度和树干通直度在3种磷肥处理下的种源间差异较小,仅见在低磷条件下江西崇义种源的木材基本密度显著低于其他4个种源(P<0.05).统计分析还表明,马尾松树高和木材基本密度存在一定的种源与磷肥互作,并依据各处理因素的主效应及其间的交互效应,为纸浆材和锯材选出最佳组合.图1表4参21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水源涵养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广西横县镇龙林场不同年龄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马尾松人工林林龄增大,地表凋落物量逐渐增多,到16年生林分达到最高,此后,凋落物量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凋落物层最大持水量与凋落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表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等指标随林龄...  相似文献   

17.
施肥对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施肥对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桂西北干热河谷地区选择马尾松人工幼林建立固定样地,采用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不同肥施量进行连续5年4个处理(即A 1.0 kg/株、B1.5 kg/株、C2.0 kg/株,以及CK不施肥)的肥效试验。当林分生长至9年生时,其生长量显示如下规律:(1)胸径生长量为C(11.40 cm)>B(11.10 cm)>A(10.87 cm)>CK(10.80 cm);(2)树高生长量为C(9.87 m)>B(9.43 m)>A(9.23 m)>CK(9.20 m);(3)林分蓄积量为C(79.35 m3/hm2)>B(72.45 m3/hm2)>A(68.34 m3/hm2)>CK(67.33 m3/hm2)。从总体上看,马尾松人工幼林生长量显示出施肥比不施肥提高1.5%~17.9%,其中,施肥量2.0 kg/株处理对林木生长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生长状况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林下分别套种拉氏栲Castanopsis lamontii,青栲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和苦槠Castonopsis sclerophylla,形成针阔混交复层林。对该混交模式16年生的不同阔叶树种林分生长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阔叶树种的树高连年生长量的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4年,第4年,第6年,第12年。而胸径连年生长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第10年,第8年,第10年,第8年。不同阔叶树种的林分生长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格氏栲>青栲>苦槠>拉氏栲。在混交林模式中,林间套种苦槠更有利马尾松的生长,种间关系更为协调,马尾松平均树高为23.1 m,平均胸径为31.1 cm,单株材积可达0.536 m3。图4表1参7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种源地理变异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6个马尾松种源进行育苗及造林试验,初期结果表明各种源在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等性状上存在显差异。用10个不同数学模型,拟合16个马尾松种源在纬度和经度上的一维和二维地理变异规律,马尾松种源树高、地径和冠幅生长与纬度呈现显的变异,与经度的关系不明显。且二次数学模型比一次数学模型拟合效果更优,是模拟马尾松地理变异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