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5~1996年,比较了5种栽培措施对碱沙土棉田后期棉花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以深耕深施肥,增施钾肥增产效果最大,其次适时喷施促进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其增产原因主要是不同措施对棉株的功能叶面积,比叶重和结铃率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随着棉田有机肥料投入的逐年减少,棉田土壤有机质日趋下降,钾素和部分营养元素渐趋贫缺,据本县土肥站提供的资料表明棉区土壤有机质每年以2‰的速度下降,速效钾90年比85年前下降15~20ppm,棉田后期早衰面积逐年扩大,严重影响棉花高  相似文献   

3.
李龙 《中国茶叶》1993,15(5):38-38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茶叶市场的开放,高档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如何提高高档茶的产量,已成为茶叶生产上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江苏社渚农场等单位就此课题从采摘、修剪和施肥等环节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摸索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这些经验作一简单介绍,供同行参考。 1.实行细嫩采摘,直接提高高档茶产量 近年有不少单位采取了提早开园、见芽就采和分批勤采的采摘方法,即"芽头冒出一个,及时采下一个",尽量多生产一些名优高档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实行嫩采,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采摘模式,  相似文献   

4.
棉花生产除了受政策、品种、土壤和栽培水平等因素影响外,还与各气象要素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年份、不同生育阶段气象要素变化会导致年际间棉花产量的波动。我省自1978年推广“两膜”栽培以来至1991年14年单产的变异系数为10.22,高低单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高肥水的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下单株铃数、单铃重、表分及皮棉产量的变化,并进行关联度分析,并确定各因素与密度之间的关联序。蛄果表明.在12000-57000株/hm^2的栽培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铃数逐渐减少.而单铃重、表分的变化很小,皮棉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在12000株/hm^2栽培密度下皮棉产量最低。在21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下单株铃数最多、单铃重最大、皮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1986—1987年,我们研究了不同栽培方式和前期不同施氮量的产量构成,以为丰产栽培早期管理提供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 试验设在湖南农学院教学实验场。土壤含有机质2.46%,含全NO.20%,P_2O_50.28%,K_2O1.80%。试验分为两部分:  相似文献   

7.
栽培措施对北疆棉花根系及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北疆大田条件下研究表明,棉花根系具有较强的自动调节能力,根系开始发生调节的时间早于地上部;生育期间干旱胁迫后,根量减轻、地上部衰老加快,根系生产力下降,子棉产量降低;覆膜的棉花根系建成提前;棉花根量同地上部生物量及子棉产量间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栽培条件对棉花纵、横间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的纵、横间期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盖膜和摘除早能缩短棉花的纵、横间期。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江西湖口进行丘陵棉地茅草(秸秆)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蕾期用茅草(秸秆)覆盖栽培可有效地保持土壤水分,花铃期表层土土壤含水量提高1.15个百分点;皮棉产量较不覆盖处理增产17.36%,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栽培室率先提出的“棉花优质高产最佳结铃模式及其调节技术”的创新理论的启示下,1988年,我们在进行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的同时,对陆地棉的四桃比例及其纤维品质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为立足于优质棉生产,考虑到常年秋桃早期品质尚优,晚期品质稍差,特把秋桃一分为二,将8月16日至9月15日结的铃划为早秋桃,9月16日以后至有效结铃期末结的铃划为晚秋桃,即把三桃划为四桃来分析比较其结铃比例和品质差异。试验设在本所科研基地,属平原洲地中壤土,以陆地棉赣棉85-6新品系为材料。4月15日播种。全生育期追苗肥、埋当家肥、施花铃肥各1次,抗旱4次,中耕除草5  相似文献   

11.
魏自民  赵越  周连仁 《玉米科学》2003,11(2):075-077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松嫩平原西部风沙土区玉米子粒产量与氮肥、磷肥、钾肥、锌肥、硼肥5因素的定量关系,建立了产量形成的肥料反应模型,解析了各因素对总产量的主效应及互作效应,寻求定量生产水平下的最佳农艺措施,本文得出风沙土区玉米高产栽培措施为:N:131.04~148.32 kg/hm2、P2O5:102.20~109.00kg/hm2、K2O:101.22~106.59 kg/hm2、Zn:92.36~102.64g/hm2相似文献   

12.
13.
为探索长江流域适宜的棉花栽培模式,研究了2个播期(A1:5月10日,A2:5月30日)和4个种植密度(B1:5.25万株·hm-2,B2:7.50万株·hm-2,B3:9.75万株·hm-2,B4:12.00万株·hm-2)互作的不同栽培模式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形成因子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5月10日播期获得的籽棉产量和衣分均优于5月30日播期,并在密度为9.75万株·hm-2时籽棉产量最大;棉花纤维品质与种植密度关系不密切,但在5月30日播期下棉花纤维品质相对较好。在生产中,应依据实际生产条件选择相应的栽培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地膜覆盖棉花早发,产量增加,但是容易早衰,秸杆覆盖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但是棉花迟发,产量降低;膜,草二元覆盖能够促进早发,防止早衰,增加土壤养分积累,生产潜力看好。  相似文献   

15.
栽培模式对水稻土脲酶活性及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水稻栽培模式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南方典型双季稻田为研究对象,于湖南浏阳试验田采取土样,测定不同水稻栽培模式下土壤脲酶活性及碱解氮含量,结果表明:1)高氮水平处理的脲酶活性最高,氮空白对照的脲酶活性最低,处理间土壤脲酶活性高低为:超高产栽培〉高产高效栽培〉高效超高产栽培〉常规栽培〉氮空白;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碱解氮含量逐渐减少,脲酶活性在一定土层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而降低;3)超高产栽培模式可提高耕作层下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及脲酶活性,说明超高产栽培能改变深层土壤性质。  相似文献   

16.
山区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的增产潜力与技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1 前 言马铃薯是镇巴山区主要的粮菜兼用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 13 4万hm2 以上 ,占粮食作物面积的 2 5 31% ,高半山地区占 5 6 % ,马铃薯产量占粮食作物产量的 30 5 9% ,仅次于玉米 ,在粮食作物中位居第二。镇巴位居大巴山腹地 ,平均海拔10 5 7m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 ,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 ,镇巴马铃薯品质好 ,产量较高 ,但因我县冬春干旱、低湿、霜冻以及品种种植年限长 ,退化严重 ,加之新技术推广不平衡 ,产量差异大 ,限制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为此 ,我县从 1998年以来引进示范种植地膜覆盖马铃薯栽培新技…  相似文献   

17.
九江市是个老棉区,植棉时间长,亩产量高,今年在去年55万亩的基础上扩种了38.7万亩,明年又将继续扩大,而其中绝大多数是水稻田改种棉花。水稻土植棉有着其特殊性,而新棉区的棉农又较缺乏植棉经验,为了我市棉花达到平衡增产之目的,特作如下论述,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油后短季直播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株行距配置、施氮水平对于棉花群体冠层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部和下部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值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在吐絮期达到最高点。在盛蕾期和吐絮期,高密度群体的PAR值大于低密度群体;宽窄行处理比相同条件下的等行距处理的中部和下部PAR值高。施氮量对PAR值影响不显著。在生育后期的吐絮期,180 kg/hm2施氮量条件下的透光率相对最高,等行距处理比宽窄行处理的透光率高,说明该施氮量和等行距处理有利于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透光率。直射光率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处理间变化幅度不大。密度、株行距配置和施氮量对群体盛蕾期和花铃期的净光合速率影响显著,对吐絮期影响极显著。高密度群体具有较高光合速率,宽窄行配置比等行距更有利于棉花群体维持较高的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鹿茸菇为研究试材,研究了3种不同栽培料配方对工厂化栽培鹿茸菇的影响。[方法]按照工厂化栽培食用菌的流程,进行装瓶、灭菌接种、培养、出菇管理,并记录不同时期的生长特征和测定产量。[结果]栽培配方P2菌丝发菌快、菌丝厚度均匀,有明显的后熟特征。P2的整个栽培期90 d,比P1缩短了20 d,污染率为2.06%,比P1降低了5个百分点。有效芽数为40~42个,比P1高21.43%,单瓶菇重为(236.04±4.17)g,是P1的1.85倍,P3菌丝发菌最慢,污染率高。[结论]玉米芯、木屑、金针菇菌糠、麸皮组合栽培配方的建立,缩短了栽培周期,提高了产量,为工厂化栽培鹿茸菇提供了新配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