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栽地膜棉生态生物学效应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栽地膜棉的增产机理是“增温、增光、保肥、调墒”,重点是利用好增温、增光的有利条件,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其生长发育特点是“生育早、发棵快、果节多、有效开花结铃期长、容易早衰”,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移栽地膜棉可增产1~2成,是继80年代直播改移栽以来的又一次重大的栽培技术改革,显示了大幅度增产的潜力。本文总结了移栽地膜棉的生态生物学效应及相应的栽培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2.
棉花源库关系与防止早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地膜棉和移栽棉面积不断扩大。这些早发棉田,棉花现蕾开花早,伏前挑多。这批早桃对产最构成虽无关宏旨,但它却改变了株体内营养运输方向,抑制了营养生长,往往造成早发早衰,减产降质。大量生产实践证明,棉花一旦出现早衰,即使  相似文献   

3.
今年我省地膜植棉近2万亩,对协调水、肥、气、热环境条件,克服春雨低温和烂种死苗的影响,促进棉花早生快发,起了较好的作用。但能否夺取优质高产,关键还在蕾铃期管理。地膜覆盖棉花它能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棉花的无限生长习性,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来夺取高产。但若抓不住生育特点,往往早发不稳长,结桃晚,座桃少,甚至,前期过旺,中、后期早衰,还有的是六月苗过旺,七月高、大、空,八月就早衰,九月桃稀少,十月又秋发,严重地影响着地膜棉花的早熟、优质、高产。地膜棉花的主攻目标应是:在适时早播的前提下,利用更优越的环境条件,促进早生快发和稳长多结。这就要使棉花的有效开花期提前,并合理运用肥水,控旺长,攻后劲,防早衰,延长有效结铃期,否则,就达  相似文献   

4.
地膜移栽棉栽培是大田平铺地膜上移栽棉花的一项新型棉花高产栽培技术,其最突出的作用是利用地膜覆盖增加棉花生育的有效温度、促进生育进程、延长开花结铃期、较大限度的使棉花集中成铃期与高能富照期相同步等优势,通过优化群体结构、合理肥水运筹、科学覆膜、控制虫害等配套技术,使移栽棉的增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实现棉花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5.
育苗移栽棉花早发早熟的生育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膜营养钵育苗移栽棉花是克服早春低温,实现早播早育苗,缩短套作棉共生期,延长麦后棉生育期,解决两熟矛盾,充分利用棉花有效生长季节和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夺取棉花高产稳产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育苗移栽棉一般比直播棉增产20~30%。塑膜育苗移栽棉之所以早发早熟,这与播种以后覆盖透光率大和不透气性的塑膜有关。塑膜具有增温保温保湿性能,利用日光能转化成热能,提高床内日均温,促使棉子  相似文献   

6.
超薄除草地膜(药膜)是一种具有药层的新型农膜,移栽棉田使用该地膜不仅能增温保墒促进棉花早发,而且能有效防除棉田杂草,简化移栽地膜棉覆膜前喷施除草剂的操作程序,为此,进行药膜防除移栽棉田杂草试验研究,测定药膜的除草效果及对棉花的安全性,为进一步推广移栽...  相似文献   

7.
麦后移栽地膜棉基追肥分配试验总结缪永泉王新林龚梭钢(如东县潮桥乡农技站226401)麦后移栽地膜棉在潮桥乡已示范推广了3年。由于地膜的增温保湿效应,对缩短棉花缓苗期,棉花早发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完善和配套麦后移栽地膜棉施肥技术,充分发挥移栽地...  相似文献   

8.
棉花生产上运用“趸棉”(即方块育苗)移栽是棉花栽培技术上的一项改革。近年来我省主要棉区如天门、沔阳等县广泛采用。实践证明,趸棉移栽是以提早并延长棉花生育期为主的增产措施,一般比直播棉早熟15天,增产10%以上。现将我们的调查和1977年的试验结果,初步整理,供参考。一、躉棉移栽的作用1、育早苗,争早发,延长有效开花结铃期。棉花现蕾要求气温20℃,开花结铃适宜的温度在25℃左右。我省棉区5月15日气温可达20℃左右,6月20日可达26℃以上。8月15日前现的蕾,9月8日前的花均可发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探索沿江麦套棉高产栽培技术,通过采用移栽地膜棉,结合群体质量栽培的理论,并参与高产示范的实践,论证其以促早为核心的起点密度、增肥后移、化学调控等为重点调控技术的实用性,旨在充分利用本地光热资源,提高群体质量,前伸后延棉花有效开花结铃期上提供论据。  相似文献   

10.
移栽地膜棉同时具备了育苗移栽和地膜覆盖的双重作用,能显著提高地温和较好地保墒,加速棉花的生长发育,促棉花早发,改善棉花产量构成因子。  相似文献   

11.
棉花覆膜移栽是夺取棉花高产的一项新型栽培技术。棉花实行覆膜移栽,由干提高了土温.促进了早发,延长了有效开花结铃期,增产优势也十分明显.因而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推广。但本地区满幅大麦麦后移栽(简称大麦后,下同),小麦留空幅套栽(简称小麦套,下同)和满幅小麦麦后移栽(简称小麦后,下同)三种茬口并存,何种茬口覆膜移栽效益最高,缺乏研究。本文通过对不同茬口复膜移栽棉花生育特性的观察、结铃特点和综合经济效益的比较,以选择适应移栽地膜棉增产潜力充分发挥的适宜茬口。1材料与方法供试品种:泗棉:3号。试验在竹泓区刘…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促小康”工程1997-01-15日收稿滨海县位于江苏沿海棉区,由于春季气温回升慢,实现棉花早发、增产有一定难度。棉花地膜覆盖移栽技术(移栽地膜棉)有利于促进棉花早发、增产,在生产.中已大面积示范、推广。但应用中亦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指出该技术在生产应用中的增产效果、存在问题,探讨其稳定发展的技术对策。1移栽地膜棉在滨海县棉花生产中的地位滨海县“八五”以来常年种植棉花面积1.67万公顷左右。移栽地膜棉自1986年开始小面积试验;1992年起示范、推广,累计推广面积0.83万公顷,增产幅度15~30%,累…  相似文献   

13.
移栽地膜棉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移栽地膜棉集营养钵棉的早播、壮苗、全苗和地膜棉的早发优势为一体,能充分发挥棉花的生产潜力。其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是京山县棉花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一个有效途径。1997年我县已推广移栽地膜棉4000hm2,平均皮棉产量1930.5kg·hm-2,总产15...  相似文献   

14.
地膜移栽棉防衰措施研究葛文潜,陈玉苹,崔健,周翠苹,葛兴华江苏省海门市悦来农技站韩芒雄,乌松康,朱秀良江苏省海门市农业局226100地膜移栽棉即塑膜营养钵育苗,秽栽时再覆盖一层除草地膜,又称双膜棉。这种方式能明显促进棉花早醒早发,达到平衡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移栽地膜棉最佳结铃期和最佳结铃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移栽地膜棉最佳结铃期和最佳结铃部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伏桃为移栽地膜棉的最佳结铃期;中部果枝为移栽地膜棉的最佳结铃部位;1、2果节位为移栽地膜棉最佳结铃果节位.  相似文献   

16.
棉花育苗移栽是一项早熟、高产、优质高效的栽培措施,在邓州市移栽棉面积占种植面积的80%以上.但近几年来,移栽棉早衰已成为困扰棉花高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实现棉花早发不早衰,通过几年的实践和试验观察,笔者对早衰原因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里下河棉区移栽地膜棉茬口优化选择①娄登仪江苏省兴化市农技推广中心225700薛玉峰江苏省兴化市竹泓区农技站里下河植棉区地势低洼,土壤冷、粘,棉花移栽后活棵慢、发棵迟,采用覆膜移栽可促使棉花早发、增产。但本棉区多种茬口并存,不同茬口的早发增产效果差异较...  相似文献   

18.
江汉平原是湖北省的主产棉区 ,近年来随着棉田种植结构的调整 ,传统的麦套移栽棉模式逐步被目前的油后棉移栽棉模式取代。油后移栽棉较麦套移栽棉生育期推迟 ,棉苗缓苗期长、现蕾迟 ,有效开花结铃期缩短 ,后期易脱肥早衰。但我们近几年的研究表明 ,油后移栽棉全生育期的时间间隔较短 ,生育进程较快 ,结铃集中 ,无论是营养器官还是生殖器官 ,最终多数与麦套移栽棉相近。只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套规范化的栽培技术措施 ,仍能实现优质、高产、不晚熟的目标。1选择中熟偏早类型品种油菜应选用成熟较早的甘蓝型品种 ,5月 1 5日前后可收获 ,有利于油…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棉田种植结构调整,麦后移栽棉在湖北省发展很快。与麦套棉相比,麦后棉迟播、迟栽、晚发、晚熟,棉花生育进程后延,有效现蕾、开花结铃期缩短,影响棉花产量的提高和品质的提升。湖北省农科院经作所通过麦后棉生产调研,开展试验示范,制订技术规程,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并集成为选用早熟品种、安全除草、机械覆膜、增加种植密度、合理运筹肥水、全程化调、协调生育等麦后移栽地膜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基质育苗移栽棉主要病害发生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转Bt基因中熟杂交种中棉所57为供试品种,探讨了在盖地膜和不盖地膜条件下,基质育苗移栽棉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及露地直播棉相比,棉花黄萎病、早衰及铃病的发生特点。结果表明,在不盖地膜和盖地膜条件下,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比,基质育苗移栽棉的黄萎病发生均减轻,其中,在不盖地膜条件下,差异可达显著水平;与营养钵育苗移栽棉相比,基质育苗移栽棉还表现早衰的发生减轻,8月中旬以后可达显著水平。与露地直播棉相比,在不盖地膜条件下,8月25日基质育苗移栽棉的黄萎病病指显著降低,两者之间早衰差异不显著。基质育苗移栽与营养钵育苗移栽及露地直播棉之间,铃病的发生差异也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