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甘薯病毒病脱毒及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茎尖分生组织脱毒培养技术是目前防治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阐述了我国甘薯病的田间症状及病原种类,并综述了茎尖分生组织脱毒及检测甘薯病毒常用的生物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等几种主要检测技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甘薯茎尖脱毒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阐述了甘薯病毒病种类、茎尖脱毒技术、检测方法及脱毒苗的田间表现,并对甘薯脱毒种苗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甘薯脱毒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技术 ,对河南省 1 0个主栽甘薯品种进行了脱毒培养 ,经过对脱毒甘薯原原种、原种及良种的三级繁育和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 ,结果表明 :脱毒甘薯比非脱毒甘薯平均增产 6 1 .8%,商品性状明显改善。此外 ,还对河南省甘薯病毒种类进行了鉴定 ,明确了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潜隐病毒 (SPLV)和甘薯G病毒 (SPVG)等为河南省甘薯主要病毒 ,并对甘薯茎尖苗病毒快速检测技术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甘薯脱毒种薯(苗)生产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阐述了甘薯主要病毒病的危害症状、病毒粒体性状及传播途径,详细介绍了脱毒甘薯生产中品种选择、茎尖脱毒及种苗快繁等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5.
甘薯病毒病已成为甘薯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目前在对该病尚无有效化防药剂及高抗品种的情况下,利用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生产甘薯脱毒苗,则是目前提高甘薯产量和品质的最经济有效的途径。为加速脱毒薯苗的生产和推广应用,现将用甘薯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甘薯种苗的几项...  相似文献   

6.
福建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甘薯脱毒技术、指示植物法甘薯茎尖苗带毒检测技术研究及脱毒苗移植、管理、繁殖、利用的观察结果,结合福建气候优势及甘薯栽培制度,提出福建的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脱毒对甘薯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以云南高原蜜薯为试验材料,以0.1~0.2 mm微茎尖为外植体,研究外源激素对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影响,建立云南高原蜜薯脱毒繁育体系.同时对脱毒甘薯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指标、光合指标、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以及相关保护酶的活性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表明:MS+ 0.1 mg·L-16-BA+ 0.1 mg·L-1 NAA+ 30 g·L-1蔗糖+7 g·L-1琼脂是甘薯茎尖脱毒培养的最佳体系;脱毒苗的生长动态指标均优于对照,光合能力、营养指标及生物活性成分均高于对照;脱毒处理增加了甘薯叶片中POD、SOD等保护酶的活性,降低了MDA含量.说明脱毒能显著改善甘薯植株的生长状况,各项生理指标均优于普通植株.该研究结果为生产上培养甘薯脱毒种苗以及脱毒苗的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甘薯脱毒苗是目前利用茎尖培养防治植株病毒病最有效方法.我公司脱毒中心在2000年脱毒薯田间对比试验中,用甘薯茎尖培养并获得的植株增产16%~17.9%.脱毒甘薯苗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快繁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9.
文中综述了近年来甘薯脱毒技术发展的情况及茎尖分生组织培养的标准化生产情况,并对今后脱毒甘薯的发展和研究重点进行了简要展望,为脱毒甘薯的推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脱毒甘薯的工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先后开展了福建省甘薯病毒病的调查及病毒种类鉴定、主栽品种的茎尖脱毒、甘薯病毒病检测技术、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等一系列研究.建立了较完善的甘薯脱毒生产应用技术体系.形成了脱毒甘薯推广应用的网络体系。据统计,近年来全省推广的脱毒甘薯平均增产21.9%,平均每亩增产鲜薯358.3kg。现将脱毒甘薯配套栽培技术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甘薯病毒病广泛见于福建省各甘薯主产区,甘薯病毒种类主要有: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PFM V)、甘薯潜隐病毒(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SPCFV),其中甘薯羽状斑驳病毒是最主要的种类。各种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甘薯品种田间带毒率为100%。通过对甘薯脱毒技术、指示植物法甘薯茎尖苗带毒检测技术、脱毒苗的增产效果和增产机理及脱毒苗繁殖和利用等进行研究,建立了福建的甘薯脱毒薯(苗)生产技术体系,为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福建脱毒甘薯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福建甘薯病毒种类、脱毒苗的增产机理、甘薯脱毒苗的抗病性是否变化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供试的 6个甘薯品种的田间带毒率为 1 0 0 % ,检测出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 (SPFMV)、甘薯潜隐病毒 (SPLV)、甘薯褪绿斑病毒 (SPCFV)中SPFMV是最主要的种类。脱毒甘薯的主茎长度、叶片数、茎分枝数、茎叶鲜重、叶面积系数均高于普通甘薯。生长势强、结薯较早、收获期大薯的数量和重量显著增加 ,是脱毒甘薯能显著增产的主要原因。脱毒“岩薯 5号”变异株对甘薯蔓割病、薯瘟病的抗性明显强于未脱毒的“岩薯 5号” ,经茎尖培养的甘薯脱毒苗 ,其抗病性存在变异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甘薯脱毒种苗生产效率,缩短种苗生产周期,减少在扩大繁殖生产过程中病毒再次感染的几率,研究建立了甘薯脱毒种苗(薯)双季异地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本体系包括材料选择、脱毒苗培养、脱毒苗病毒检测、脱毒苗试管繁殖、春秋双季异地脱毒苗温室(网室)繁殖和脱毒种薯生产等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4.
反向斑点杂交法快速检测甘薯羽状斑驳病毒和甘薯G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克隆得到的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和甘薯G病毒(Sweetpotato virusG,SPVG)基因片段为探针建立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体系,应用于甘薯组培脱毒苗带毒情况检测,为生产优质甘薯组培脱毒苗提供保障.[方法]根据已公布的侵染甘薯的SPFMV和SPVG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两对特异引物,以RT-PCR法从染病的甘薯叶片扩增SPFMV和SPVG的两个片段,并以克隆到的两个病毒片段及内参基因Actin片段为探针建立反向斑点杂交体系.[结果]分别克隆出长度约310和500 bp的片段,经BLAST比对,所获得的310 bp片段为SPFMV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同源性为97%,500 bp片段为SPVG的外壳蛋白基因片段,同源性为99%.分别用带有SPFMV和SPVG片段的重组质粒pUC-SPFMV和pUC-SPVG进行反向斑点杂交,发现不同病毒能获得单一信号,无交叉现象.以染病甘薯和脱毒甘薯苗为样品,用该种病毒的探针进行反向斑点杂交,染病植株样品中能获得单一信号,而脱毒苗甘薯样品未见任何信号,杂交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结论]用建立的反向斑点杂交技术体系能有效检测甘薯中的SPFMV和SPVG,无交叉信号,可用于甘薯组培脱毒苗的前期检测.  相似文献   

15.
对甘薯羽状斑驳病毒、甘薯病毒Y、甘薯病毒G、甘薯潜隐病毒、甘薯轻型斑点病毒、甘薯脉花叶病毒6种侵染甘薯的马铃薯Y属(Potyvirus)病毒及其分子生物学进行了综述,并对甘薯病毒的鉴定及甘薯脱毒种苗的检测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示范推广脱毒甘薯技术,增产显著,在应用脱毒种薯苗的基础上,总结推广脱毒甘薯栽培的优点和“五改”栽培技术,提出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脱毒甘薯高产栽培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脱毒甘薯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氮、磷、钾肥和密度4因素及其互作对脱毒甘薯豫薯7号产量的影响。[结果]4因素与甘薯产量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对脱毒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依次为钾肥>氮肥>密度>磷肥。氮、钾互作对甘薯产量的影响效应最大,其次为氮、密度互作,氮、磷互作的影响效应较小。随着产量的提高,脱毒甘薯对钾的需求增加。在该试验条件下,豫薯7号的最高产量为53.0 t/hm2。[结论]脱毒甘薯产量在45.0 t/hm2以上时的农艺措施为:施N 63.42~74.73 kg/hm2,施P2O567.76~82.24 kg/hm2,施K2O 106.70~127.71 kg/hm2,密度4.6万~5.3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脱毒甘薯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种植徐薯 18和北京 5 5 3脱毒 1、2代苗大、中型种薯商品率及产量比未脱毒的各甘薯品种 (对照 )提高 5 0 %和 35 %~99.2 2 % ,实践证明必须 2~ 3a后更换脱毒种薯 (苗 ) ,才能达到持续稳产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