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保护是事关社会发展与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选取80个地级以上城市2014-2018年的面板数据,定量测度了中部6省的环境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整体上中部6省的环境效率值偏低,且存在环境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曲线,6省环境效率呈现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集聚效应.②湖南和湖...  相似文献   

2.
运用超效率EBM-GML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时空演变情况进行分析,以为我国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发现: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粮食GTFP总体上比粮食全要素生产率(TFP)偏低,考虑碳排放因素能更准确地反映粮食生产的真实效率;粮食GTFP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为技术进步,但粮食GTFP表现出“中部地区高、西部地区低”的特征,技术进步对东部地区的粮食GTFP贡献最大,技术效率仅对中部地区的粮食GTFP有所贡献;200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粮食GTFP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空间正相关性,局部空间异质性逐渐减弱,空间集聚程度不断提升,大部分省份粮食GTFP处于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集聚性较强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粮食生产中的环境规制政策;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促进区域合作,推进协调发展;注重因地制宜,完善支持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旅游减贫效率是综合衡量区域旅游减贫效果的重要手段,探究民族地区旅游减贫效率格局演化规律,对其旅游提质增效具有指导意义.以贵州省88个县为例,借助Bootstrap-DEA、 GIS空间分析及空间计量模型方法,实证探究其旅游减贫效率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区总效率与规模效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纯技术效率却保持不变,总效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的不断增强;三者内部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且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2)总效率的空间格局总体保持稳定,处于低效区的县域占比大,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空间格局波动较大;总效率高值集聚区从西南、东北两方位向以贵阳为中心的区域逐渐蔓延扩大;纯技术效率高值集聚中心整体表现出向贵州省中北部移动的态势;规模效率一直保持"中部低,两侧高"的空间分布格局.(3)旅游资源禀赋、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等多种因素及其空间效应强度的差异导致区域旅游减贫效率格局呈现不同的演变轨迹.  相似文献   

4.
根据SBM-DEA超效率模型测算2010-2019年中国各省份的农村医疗服务效率,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核密度探究各省份农村医疗服务效率的时空差异与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中国农村医疗服务效率整体呈下降趋势,年均下降2.37%.(2)分区域而言,东部地区农村医疗服务效率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3)我国总体农村医疗服务效率的差异不明显;就各区域内而言,东部地区内部医疗服务效率差异最大;就区域间差异而言,东、西部之间的医疗服务效率差异最大.(4)就绝对差距而言,东部、中部地区区域内绝对差距逐渐增大,而西部地区区域内绝对差距逐渐缩小.该文以“提高各省农村医疗服务效率、缩小地区间农村医疗服务效率差距”为切入点,提出“改变农民就医行为、健全农村医疗服务体系、提升省内医疗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区域间经验交流学习”等应对策略,以期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效率.  相似文献   

5.
采用2008年-2012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应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测算了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从区域创新体系角度进一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主要依赖技术进步,而技术效率阻碍了创新效率的提高;东、中、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高于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和市场需求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两个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6.
运用累加型LHM全要素生产率指标(additive luenberger-hicks-moorsteen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dicator)测度2001—2016年我国30个省(市、区)食品工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结果表明,我国食品工业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3个子产业TFP稳步提升,但增长不一;技术进步是TFP增长的主要因素,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变化差异不大;从区域上看,宏观经济及农业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食品工业的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TFP增长率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降低的趋势,食品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饮料制造业TFP增长率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高于中部、西部地区。因此,应加快食品工业科技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优化发展环境及立足资源禀赋协调区域发展,以实现我国食品工业高质量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0—2012年我国13个主要农业大省的农业投入产出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简称SFA)对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区域性差异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技术效率较低且技术效率增长趋势不明显,存在技术进步且技术进步增长趋势明显;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均较高,中部地区技术进步次之、技术效率最低,西部地区技术进步最慢、技术效率较高。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须要加强现有技术的推广和扩散;东部地区农业增长具有技术和效率双重驱动特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中部地区在提高技术进步的同时更应该加大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能力;西部地区未来在提升农业技术效率的同时,更须增加资金和政策支持来促进农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8.
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微博旅游数据,对2016-2019年到访桂林市漓江风景区、阳朔风景区的国内旅游流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漓江及阳朔旅游流的时间分布不均,两地游客时间集中指数显示旅游季节性明显;2016-2019这4年漓江各客源省份游客时间集中指数明显高于阳朔,漓江游客量季节变化程度远高于阳朔.(2)漓江和阳朔客源组成显著不同,数据分析显示两地游客重叠度极低;漓江旅游流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客源地游客量波动较大,稳定性较差.阳朔旅游流变异系数基本保持稳定,年度间旅游流空间差异变化不大,客源地游客量保持相对稳定.(3)两地旅游流都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但聚集和异常区域略有不同;漓江客流高-高和低-低聚集区均不稳定,数量和区域变化较为明显,没有显著的趋势变化;阳朔客流高-高聚集区呈现微弱的扩张趋势,低-低聚集区呈现较明显的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两地的旅游客流最大值分布在两广地区,北京是第二大客源地,其次为上海;总体上看,中部地区(湖北、河南)以及华东地区(浙江、江苏、山东)旅游客流量大于除两广和北京、上海的其他省市.(4)漓江游客量呈现缓慢的增长趋势,波动较小,游客量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为青海、内蒙古、贵州及海南;阳朔游客量波动比较剧烈,总体呈现平稳略微下降趋势,增长率最高的省份为青海.(5)两地旅游流和客源地距离存在显著负相关,旅游客流量随着距离增加而显著减少.漓江及阳朔旅游流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原因在于来桂林旅游平均消费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占比较小.(6)不考虑节事活动引发的暂时性旅游流爆发,桂林漓江及阳朔旅游流变化与温度变化曲线基本吻合,符合旅游气候适宜度分析结果,随着温度增加旅游人数上升;而节事活动的引入可以明显提升客流量.  相似文献   

9.
为缓解中国农业用水短缺与污染状况,落实国家水安全战略和保证粮食安全,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Undesirable模型,比较研究了中国省际农业用水效率和农业用水优化路径。从全要素的角度出发,在识别主要影响农业用水效率因素的基础上,设计模型的投入指标并测算2011—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效率。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用水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各个省(区、市)的农业用水效率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新疆、江苏、广东等省份的农业用水效率提升空间大,具有很大的节水潜力。基于农业用水效率的实证结果和污染排放指标,对未达到农业用水效率有效前沿面的25个省份进行聚类分析,将25个省份的农业用水方式分为低农业用水效率-低污染排放、低农业用水效率-高污染排放类型、高农业用水效率-低污染排放类型和高农业用水效率-高污染排放类型四类,并分别提出了农业用水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中部6省高技术产业效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704-17708
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到省域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评价中,对中部地区6个省份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中部6省的高技术产业投入产出效率相差不大,较为稳定,相对来说,湖北省的高技术产业绩效较其他5省高些;总体趋势是投入产出效率越来越高,仍有发展潜力。最后提出中部地区进一步发展高技术产业、提高投入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加总数量框架,采用乘积完备的Hicks-Moorsteen指数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和混合效率变化,要素投入结构变化通过改变混合效率,进而影响农业TFP增长。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TFP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因素,要素投入结构变化的影响,在时空上存在较大差异,其对农业TFP增长的促进与抑制效应并存。从时间维度看,1994—2016年要素投入结构变化对农业TFP增长有促进作用。从空间维度看,东部地区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是农业TFP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而中部地区仅在1994—2016年要素投入结构变化提高了农业TFP增长,西部地区仅在1978—1984年对农业TFP增长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农业产业合作滞后于其农产品贸易,为了深化两国农业产业合作,亟待了解哈萨克斯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为两国农业合作提供依据。利用2006—2019年哈萨克斯坦16个区域的农业投入、产出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该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动态演变及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W”型波动趋势,主要源于技术效率单轨驱动,技术进步的低贡献率阻碍了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中部、北部和南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3%、 0.2%、 1%,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东部地区农业技术进步年均增长率为3.2%,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来源于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由于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西部地区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22.3%。基于此,建议中哈两国围绕农业节水灌溉、病虫害防治、温室暖棚技术、畜牧养殖等方面深化合作。  相似文献   

13.
刘德娟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12):174-179
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对2001-2012年我国粳稻主要产区12个省份的粳稻生产投入产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测算了我国粳稻主产区全要素投入产出效率,对粳稻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2年中国粳稻TFP的平均增长率为-2.3%,技术进步为-2.2%,技术进步的下滑是决定全要素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各粳稻生产省份的TFP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黑龙江省和浙江省的粳稻生产效率水平高于其他省份.通过省际间的收敛性来看,粳稻主产区全要素生产率具有σ收敛性.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中国粮食生产生态效率水平及变化特征,基于超效率 SBM 模型对 30 个省份 2000—2021 年粮食生态效率进行估算,通过非参数核密度分析揭示其演进特征,进而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粮食生态效率水平来看,2000—2021年中国粮食生态效率由0.662上升至0.787,年平均增长0.827%。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粮食生态效率的变动趋势与全国层面相近,主销区则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时空格局演变来看,中国粮食生态效率长期存在高-高集聚、低-低集聚的两极分化现象,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向较高水平一侧集聚,呈现出北方高于南方、粮食主产区高于粮食非主产区的特征;在各影响因素中,人均GDP、粮食经营规模的影响显著为正,化肥施用强度、农业机械强度和自然灾害的影响显著为负。研究表明,中国粮食生态效率总体水平仍较低且区域差距较大,多数省份未达到效率前沿面,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5.
为准确测度电力行业造成的环境影响,在距离函数数据包络分析(DEA)环境绩效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投入、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的松弛变量,建立归一化的综合绩效评价模型.针对电力行业因区域间电量交换造成的投入和产出不匹配问题,提出电力行业静态和动态环境绩效指标评价方法,为深入分析电力行业环境绩效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提供方法.应用提出的模型,分析2006-2010年中国30个省份的电力行业环境绩效,结果表明:高用电环境效率的省份通常拥有较高的发电环境效率,火电发电比例是影响电力行业环境绩效的重要因素;在研究期内中国电力行业环境绩效逐步改善;环境技术进步是改善电力行业环境绩效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农机作业服务的作用效果,基于中国15 个小麦主产省(自治区)2007—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小麦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估算,并运用Tobit模型分析影响小麦生产技术效率的因素,研究农机服务对技术效率的影响并解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7—2017年小麦生产技术效率逐年递增,各省间存在显著差异,且起点低的省份技术效率增长速度明显快于领先的省份,区域间不平衡逐步缩小;农机投入对小麦技术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通过替代效应、技术效应及分工效应等路径优化小麦生产要素配置,获得小麦技术效率的提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议如下:规范农机服务市场,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优化农机补偿机制,提升政策作用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利用2011—2017年华北地区面板数据对中国华北地区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循环经济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对效率变化和技术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一定幅度的正向增长情况,这是以技术进步为主、综合效率为辅共同作用的结果。除内蒙古自治区以外,各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状况。此外,各个省份增长的驱动因素也各不相同,且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文章采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方法,对2004-2019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两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波动上升,2007年及以前两大系统为旅游产业滞后型,2008年及以后呈体育产业滞后型.(2)两大产业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分为“上升—下降—上升”期;从区域划分来看,耦合协调度由高到低排序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东北、西南、西北,其中华东、华中以及华南地区耦合协调度高于全国均值,华北地区于2016年后低于全国均值,西北、东北及西南地区均低于全国均值;2004与2009年耦合协调度失调的省份分别为20、 21个,2014年与2019年度减少为17、 16个.(3)两大产业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格局呈正向聚集分布,“低—低”集聚型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西藏西部欠发达地区,“低—高”集聚型主要分布于华中地区,“高—低”集聚型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高—高”集聚型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以及部分华北沿海区域.(4)两大产业耦合协调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总体上投入程度、人力资本因...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A模型的中部六省农业效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部六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中部农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面对"中部塌陷"的压力,如何实现中部崛起,提高中部农业竞争力,保持农业的快速增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任务.本文利用中部六省2000-2005年的农业年度数据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测算中部六省的农业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地区差异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河南省粮食增产及粮食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DEA-Malmquist模型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研究2009-2016年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时间和空间演变规律及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与粮食生产的二元全局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2009-2016年河南省粮食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曲折上升趋势,驱动因素由技术进步单项驱动转变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同步驱动。河南省粮食产出与粮食全要素生产率的二元全局空间相关性呈"Z"字型发展,二者并未完全实现均衡协调发展。并依据测算结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