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处理对霜霉菌侵染葡萄叶片的影响,为探究葡萄霜霉病的致病机理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欧亚种酿酒葡萄(Vitis vinifera.L)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叶片为材料,在霜霉菌侵染离体葡萄叶片的初期,研究不同浓度的EBR处理(0.1、0.5和1.0 mg·L~(-1) EBR)对葡萄叶片霜霉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霜霉菌菌丝生长、孢囊梗的形成、气孔周围孢子数量、葡萄叶片气孔开度和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及相互关系。【结果】EBR各处理均显著抑制了接种霜霉菌0.5 h后葡萄叶片气孔开度,以及接种后1 d和2 d病菌菌丝的发育。0.5和1.0 mg·L~(-1) EBR处理均显著抑制了接种霜霉菌0.5 h后叶片气孔周围的游动孢子数量和3 d后菌丝体在侵染区域的覆盖面积;接种4 d后,EBR各处理均显著抑制了霜霉菌孢子囊数量以及叶片发病率与病情指数,且0.5 mg·L~(-1)和1.0 mg·L~(-1) EBR处理降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幅度最大,发病率分别比CK降低51.4%和45.0%,病情指数分别降低71.2%和62.9%。总体而言,0.5 mg·L~(-1)和1.0 mg·L~(-1) EBR处理抑制霜霉菌生长发育较为显著,且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0.5 mg·L~(-1) EBR处理的叶片脱落酸(ABA)、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与CK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气孔孔径与SA含量,ABA含量与J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EBR处理提高了葡萄叶片抵御霜霉菌侵染的能力,可能与其抑制病菌发育,改变寄主内源激素含量,从而促进气孔关闭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鉴定了金针菇茉莉酸(JA)信号通路的4个关键基因:COI1、PDF1.2、MYC2-1、MYC2-2与水杨酸(SA)信号通路的4个关键基因:PR1-1、PR1-2、NPR1-1、NPR1-2。NBT染色法和荧光定量结果表明,金针菇JA/SA信号通路可应答外源JA/SA,50μmol·L~(-1)外源JA和500μmol·L~(-1)外源SA处理金针菇菌丝12h可显著提高JA/SA信号通路基因的转录水平,基因PDF1.2响应JA诱导最明显,可作为JA信号通路标记基因;JA/SA信号转导途径间存在协同或拮抗作用:SA信号转导通路中NPR1蛋白对JA信号转导通路中PDF1.2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外源JA/SA的相对浓度决定其作用的强弱。  相似文献   

3.
以秦岭北麓的散叶荠菜为试材,用不同摩尔浓度的水杨酸(0.3 mmol·L~(-1)、0.6 mmol·L~(-1)、0.9mmo·L~(-1)和1.2 mmol·L~(-1))喷施叶面,以喷施蒸馏水为对照,研究了外源水杨酸(SA)对盐胁迫下荠菜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水杨酸处理能够提高盐胁迫下的散叶荠菜幼苗的保护酶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进而提高盐胁迫下散叶荠菜抵抗盐胁迫的能力。0.9 mmol·L~(-1)水杨酸处理下,盐胁迫下荠菜的保护酶和叶绿素含量均达到峰值,抵抗盐胁迫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盆栽和大田种植条件下,研究两种氮素水平与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对小麦幼苗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和内源激素含量、产量和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为外源激素调控苗期小麦生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济麦22(JM22)为试验材料,盆栽种植条件下,设置低浓度氮(0.63 mmol·L~(-1))、高浓度氮(3.75 mmol·L~(-1))和叶面喷施清水、30 mg·L~(-1)的6-苄基腺嘌呤(6-BA)及300 mg·L~(-1)的洛伐他汀(Lovastatin)6个喷施组合处理,即高氮下喷清水的对照(HN)、高氮下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HN+6-BA)、高氮下喷施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HN+Lov)、低氮下喷清水的对照(LN)、低氮下喷施外源细胞分裂素(LN+6-BA)、低氮下喷施细胞分裂素合成抑制剂(LN+Lov)。处理后每隔3 d,测定叶绿素含量、光合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GS和NR活性、内源激素含量。大田条件下,设置低施氮量(120 kg·hm~(-2),N1)、常规施氮量(240 kg·hm~(-2),N2)、叶面喷施清水、30 mg·L~(-1)的6-BA和300 mg·L~(-1)的Lovastatin 6个喷施组合处理,即N1、N1+6-BA、N1+Lov、N2、N2+6-BA、N2+Lov。于成熟期测定籽粒产量、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结果】盆栽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喷施外源6-BA显著提高了小麦幼苗地上部植株干重;喷施抑制剂Lovastatin则显著降低小麦幼苗地上部植株干重。与对照HN和LN相比,处理后12d,HN+6-BA和LN+6-BA两处理的植株干重分别提高21.39%、43.92%。与对照HN相比,HN+6-BA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净光合速率(Pn);处理后12 d,HN+6-BA处理的Gs、Tr、PN、Ci分别提高68.32%、58.66%、30.72%、51.61%。高氮水平的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分别比低氮水平高103.39%、94.44%。与对照HN相比,HN+6-BA处理显著提高了9—12 d Chl a含量和3—12 d的叶片Chl b含量。高低氮水平下,喷施Lovastatin均显著降低了Chl a和Chl b含量。高低氮水平下,喷施6-BA显著体高了叶片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而外喷Lovastatin则显著降低了叶片NR及GS活性。快速叶绿素a荧光诱导动力学分析表明外源6-BA处理改变了OJIP曲线。与对照HN相比,HN+6-BA显著提高了Ψo和PIabs,降低了Wk和Vj值。与对照LN处理相比,LN+6-BA处理的Wk和Vj分别降低22.09%和36.05%。外源6-BA对小麦幼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影响显著。与对照HN相比,HN+6-BA显著提高了3—12 d叶片Zt含量和6—12 d叶片IAA含量。喷施6-BA显著降低了叶片ABA含量,而Lovastatin处理则显著提高了叶片ABA含量。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N1和N2相比,喷施外源6-BA显著提高了小麦籽粒产量,N1+6-BA和N2+6-BA处理的籽粒产量分别提高10.48%和16.61%。【结论】外源6-BA与氮素配合施用,通过提高内源Zt含量,降低内源ABA含量,一方面提高了Chl a及CHl b含量和NR及GS活性,进而改善了叶片氮素同化能力和光能捕获、传递转化能力;另一方面提高了PSII反应中心电子传递链供体侧和受体侧的电子传递能力,进而改善了改善光系统性能,提高叶片光合性能,叶片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从而提高苗期地上部植株干重,最终提高了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盐胁迫下茶树生长及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探索其缓解盐胁迫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盆栽试验,以茶树品种"龙井长叶"为材料,在40mmol/L NaCl胁迫处理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0,0.5,1.0,1.5mmol/L)外源SA,研究其对茶树生长及主要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盐胁迫下,喷施不同浓度外源SA均可不同程度提高茶树叶片相对含水量(RWC),降低水分饱和亏(WSD),增加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增加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抑制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和电解质渗透率。本试验条件下以1.0mmol/L SA处理效果最佳。【结论】外源SA可通过提高渗透调节和抗氧化能力,维持植株水分平衡,保护膜结构和功能,缓解盐胁迫对茶树的伤害,从而促进茶树生长。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外源β-氨基丁酸(BABA)处理对烟草幼苗抗低温和抗干旱的调节作用,通过使用不同浓度BABA对烟草幼苗进行喷叶和灌根处理后,再进行干旱和低温胁迫处理,最后进行存活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受到干旱胁迫时,通过5 mmol·L~(-1)和10 mmol·L~(-1)外源BABA分别进行喷施和灌根处理后,烟草幼苗的存活率出现大幅升高;而在受到低温胁迫时,通过5 mmol·L~(-1)和10 mmol·L~(-1)外源BABA分别进行喷施和灌根处理后,其存活率也出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分析认为,通过外源BABA处理后,可以有效提高烟草幼苗对于干旱和低温胁迫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7.
豌豆叶片内源水杨酸和茉莉酸类物质对机械伤害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内源茉莉酸类(JAs)和水杨酸(SA)对机械伤害的响应特点。【方法】以豌豆幼苗为试材,设置机械伤害、外施茉莉酸(JA)和SA 3个处理,分别采用ELISA、HPLC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内源JAs与SA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结果】伤害处理后30 min,内源JAs含量显著增加,随后迅速下降;JAs生物合成关键酶脂氧合酶(LOX)和丙二烯氧化物合成酶(AOS)活性增加滞后于JAs含量增加。伤害处理后24 h,内源JAs含量又有小幅升高,此时LOX和AOS活性也维持在较高水平。与此相对应,内源自由态SA在JAs突发时呈下降趋势。外源JA处理后内源SA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变化同伤害处理相似。外源SA处理初期显著抑制了LOX和AOS活性,同时叶片内源JAs含量降低。【结论】伤害早期内源JAs含量升高和SA含量降低是植物启动相应防御反应和抵御伤害胁迫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筛选引起彩色马蹄莲软腐病的致病病原菌,进行水杨酸(SA)、茉莉酸甲酯( Me - JA)、苯并噻二唑(BTH)、二氯异烟酸( INA)4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病原菌的体外生长抑制试验,室内和室外诱导彩色马蹄莲抗病原菌等试验,结果表明:1.00 mmol/L的SA能部分抑制病原菌的生长,1.00 mmol/L的INA能完全抑制病原菌的生长,1.0 mmol/L的INA处理液浸湿彩色马蹄莲叶片,24h后接种,能够部分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室外回接试验发现,喷施各种生长调节物质24 h后接种,只有0.10、0.25、1.00 mmol/L SA具有一定程度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绿萝患病叶片的病原菌,采用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病原菌来源,进一步探究外源物质对于此病原菌的影响。并采用施加外源水杨酸观测病原菌菌落生长情况、抑菌率及病原孢子萌发情况。结果表明:绿萝病害为叶斑病,此病原菌为枝孢杆菌;在不同浓度外源水杨酸配置的PDA培养基菌落增长速度观察中,低浓度0.1mmol·L~(-1) SA会促使菌落增长,而随着水杨酸浓度增加,菌落生长速度降低,2.0~10.0mmol·L~(-1)的测试组始终对病原菌有极高的抑制作用,并没有菌丝体产生。病原孢子数量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影响下有着明显的变化。低浓度水杨酸对叶斑病病原孢子生长有促进作用,而0.3、0.5、1.0mmol·L~(-1)水杨酸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有着较好的抑制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明外源生长素、赤霉素协同调控叶用莴苣生长发育的内在机制。【方法】以叶用莴苣GB-31为材料,通过单独喷施外源生长素、赤霉素以及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喷施处理后,利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植株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单独喷施外源生长素、赤霉素以及生长素和赤霉素混合喷施处理,短期处理均能促进植株生长,长期处理后会导致茎伸长。其中喷施生长素效果缓慢,在处理9d内能促进植株生长;喷施赤霉素处理3d促进植株生长但茎细弱;生长素、赤霉素混合喷施,植株在处理3d生长迅速,茎迅速伸长,且生长势较强。与对照相比,外源喷施激素处理后,在处理第4天,生长素、赤霉素以及脱落酸含量显著升高,但在处理后期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混合喷施40mg/kg生长素和25mg/kg赤霉素能在短时间快速促进叶用莴苣生长;且高水平的生长素、赤霉素以及脱落酸有利于叶用莴苣的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愈伤是马铃薯块茎受损后的典型反应,对块茎采后减轻病害有重要作用。但块茎完全愈伤所需的时间较长,为寻求促进愈伤的措施,实验研究外源NO和ABA处理对马铃薯块茎创伤周皮中软木脂积累的影响,并探索薯块创伤后的愈合机制。【方法】以马铃薯品种"网纹108"和"滇薯47"为材料,进行去周皮和不去周皮两等份处理,每个马铃薯用刀切成8小块,以切面为创伤面。实验设对照(超纯水);处理1(1 mmol·L~(-1 )SNP);处理2(2 mmol·L~(-1) SNP);处理3(0.13 mmol·L~(-1) cPTIO);处理4(0.1 mmol·L~(-1) ABA)5个处理。马铃薯块茎创伤处理后,置于室温(22±1℃,湿度85%)进行创伤愈合反应。于创伤后24、72、120和168 h取样染色观察。【结果】块茎愈伤期间,软木脂的积累量随愈伤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加,SNP处理和ABA处理的软木脂积累速率显著高于对照,对2个品种马铃薯均有显著促进软木脂积累的作用(P0.05)。其中,SNP处理中以2 mmol·L~(-1)效果更佳,其处理的薯块软木脂累积在168 h时较其他处理的高,而ABA在72 h时响应较好。其次,不同品种创伤后软木脂的累积存在显著差异,"W108"软木脂的累积显著高于"D47"。另外,去除原周皮对块茎软木脂的累积存在一定的影响,"D47"创伤时保留原周皮的块茎软木脂累积更多,而"W108"去除原周皮的块茎软木脂累积更多。【结论】外源NO和ABA处理能显著促进马铃薯创伤后软木脂的积累,表明外源NO和ABA处理能促进块茎愈伤。不同品种软木脂的积累存在差异,原周皮对创伤后软木脂的累积因品种不同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明水杨酸(SA)和脯氨酸(Pro)在缓解植物盐胁迫中的作用,以生菜品种‘美国大叶速生’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水培方式,分别使用盐胁迫水培液以及盐胁迫水培液中分别添加SA和Pro 2种外源物质处理生菜幼苗,并且测定相关形态指标、生理指标以及处理后与盐胁迫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研究表明,与对照相比,在盐胁迫下加入0.2 mmol·L~(-1)SA和0.2 mmol·L~(-1)Pro处理24 h时,生菜的形态指标缓解效果明显。半定量PCR与荧光定量PCR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相关抗逆基因LSNCED1、LSNCED2、LSP5CS的表达量在盐胁迫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结果表明,添加0.2 mmol·L~(-1)SA和0.2 mmol·L~(-1)Pro处理24 h能够缓解盐胁迫对生菜造成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究施氮对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幼苗抗旱性的影响。【方法】本试验通过模拟干旱胁迫,对白刺幼苗喷施不同浓度氮肥(0、6、36、60 mmol·L~(-1)),从根系形态特性和内源激素2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①干旱胁迫下,氮添加会促进各径级白刺根系伸长生长,当氮素浓度达到36 mmol·L~(-1)时,白刺细根和小根增长到最大值;对于中根而言,当氮添加浓度达60 mmol·L~(-1)时,促进效果最佳。②氮添加会提高干旱胁迫下白刺根系表面积、体积以及根尖数。施氮后,白刺表面积、体积、根尖数最大值分别为155.74 cm~2、2.67 cm~3、2370.00个,分别较不施氮处理增加46.80 cm~2、1.03 cm~3、408.67个。③干旱胁迫下,氮添加会促进白刺体内IAA、ABA、GA3含量合成。方差分析显示,氮素对IAA的促进效果均不显著(P0.05);氮素对ABA和GA3的促进效果较显著(P0.05)。④对白刺根系形态指标和内源激素进行相关分析显示,各指标间相关性不强,仅个别指标呈现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氮添加能够从根系和内源激素两方面改善白刺抗旱性,但并非浓度越高的氮素对白刺生长越有利。  相似文献   

14.
外源SA对陈旧茄果类蔬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陈旧茄果类种子利用率,本研究分别以10、20、30、40、50、60 mg·L~(-1)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种子进行处理,研究外源SA对陈旧茄果类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外源SA浸种处理可以促进陈旧茄果类种子的萌发,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呈显著增长趋势。其中30和40 mg·L~(-1)的外源SA处理效果最为显著,而高于40 mg·L~(-1)的外源水杨酸处理则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孕穗期低温胁迫寒地粳稻颖花形成的影响,丰富寒地粳稻化控抗寒研究,试验以耐冷品种东农428和冷敏感品种松粳10号为供试材料,设置5个SA浓度(0.25、0.50、1.00、2.00和4.00 mmol·L~(-1)),设置低温清水对照(Cold)与常温清水对照(CK),分析外源SA对孕穗期低温胁迫寒地粳稻颖花形成、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低温胁迫下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显著降低。施用不同浓度SA提高寒地粳稻花粉育性、颖花分化数、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随喷施SA浓度增加,东农428与松粳10号花粉育性、颖花分化数、籽粒干物质积累量、灌浆速率、产量及产量构成指标均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分析得出,孕穗期低温胁迫下东农428与松粳10号喷施外源SA最适浓度为0.50 mmol·L~(-1)。  相似文献   

16.
外源脱落酸对盐胁迫下茄子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以茄子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外源ABA(0、0.05、0.1、0.15、0.2、0.25 mmol·L~(-1))对盐胁迫处理下茄子幼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ABA可促进盐胁迫处理下茄子幼苗的渗透调节物质、叶绿素含量的积累以及增强抗氧化酶活性,进而改变在盐胁迫下茄子幼苗体内代谢,维持细胞膜完整性,并缓解盐胁迫对茄子幼苗生长的不利影响。其中,以喷施0.2 mmol·L~(-1) ABA缓解效果最佳,而以喷施0.05 mmol·L~(-1) ABA缓解效果最不明显,在喷施外源ABA后第1天,所有外源ABA处理与盐胁迫清水处理(CK2)相比,茄子幼苗的MDA、叶绿素、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以及电导率值、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幅度较小,说明外源ABA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至少24 h以上)的代谢变化,才能显著调控茄子幼苗体内代谢,提高茄子对盐胁迫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无核葡萄胚珠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变化对胚发育的影响,为花前喷洒外源激素及胚珠离体培养条件下培养基中添加外源激素以促进胚的发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欧亚种葡萄(Vitis vinifera L.)有核品种‘京秀’及其F1代种子败育型无核品种‘秦秀’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HPLC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PLC)分析方法,比较二者在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胚珠中内源激素和多胺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对于生长素(IAA)、玉米素(ZT)、玉米素核苷(ZR)和N6-异戊烯腺嘌呤(i PAS)含量,‘京秀’在花后39 d达到最高值,‘秦秀’在花后42 d达到最高值,但前者最高值均高于后者(1.5倍以上);对于茉莉酸(JA)和水杨酸(SA)含量,‘京秀’在花后36 d(2 000 ng·g-1和6 500 ng·g-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多效唑(PP333)与水杨酸(SA)、茉莉酸(JA)、壳聚糖(CTS)和苯并噻二唑(BTH)等药物互作对香蕉苗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为利用诱抗剂防控香蕉枯萎病(Fusarium wilt of banana)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香蕉品种‘宝岛蕉’组培杯苗为试验材料,叶面喷施PP333(A处理)及4种常用诱抗剂单剂(B、C、D和E处理)和双剂(A+B、A+C、A+D和A+E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CK),结合伤根浸菌接种法,比较分析各处理香蕉苗的生长状况、抗枯萎病能力和防御酶活性。【结果】处理后30 d,各药物处理香蕉苗的株高均显著低于CK(P<0.05,下同),茎粗总体上高于CK。其中,双剂处理中以PP333配施BTH的株高最低,较CK显著降低31.84%,以PP333配施JA的茎粗最粗,较CK显著增加20.55%。双剂处理香蕉苗的地上部干物质量均显著低于CK,降幅为2.46%~5.74%,根系干物质量较CK显著提高39.02%~43.90%。各药物处理香蕉苗期的枯萎病病情指数均显著低于CK,其中PP333配施BTH和CTS对香蕉枯萎病的诱抗效果较佳,分别达57.6...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矮壮素(chlormequat chloride,CCC)溶液对小叶楠幼苗叶片组织生理的影响,探究CCC对小叶楠幼苗的抗寒机制,为人工抚育小叶楠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小叶楠(Phoebe microphylla)幼苗为材料,采取室内控温系统模拟低温胁迫条件,研究CCC处理对低温胁迫下小叶楠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SP)、丙二醛含量(MDA)、相对电导率(REC)、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SOD)、过氧化物酶活性(POD)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CAT)的影响。【结果】低温条件下喷施CCC可使小叶楠幼苗叶片中SP含量增加,喷施50 mg·L~(-1) CCC时,SP含量最高;在0℃和-2.5℃条件下,喷施100 mg·L~(-1) CCC可有效降低MDA含量;喷施50 mg·L~(-1) CCC使小叶楠叶片REC值降低;在-2.5℃时,喷施100 mg·L~(-1) CCC溶液的小叶楠幼苗SOD、POD和CAT活性最强。【结论】通过综合分析各抗寒指标,喷施100 mg·L~(-1) CCC溶液时隶属函数评价最高,说明CCC能有效提高小叶楠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水杨酸(SA)处理后苹果灰霉病发生情况及与抗病性相关指标的变化,以探明SA对苹果灰霉病的抗性诱导机理,为苹果采后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用150mg/L水杨酸(SA)浸泡苹果果实20min,以清水浸泡作为对照,20℃下放置2d后接种灰霉病菌灰葡萄孢,接种后1~9d,调查灰霉病的发病率和病斑直径,测定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活性及总酚、类黄酮、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对照相比,采后SA处理可有效降低接种后苹果灰霉病的发病率,尤其在接种前期(1~3d)效果显著(P0.05),并可显著抑制病斑直径扩展。同时,SA处理能够明显提高果肉组织中防御酶POD、PPO、PAL及抗病相关蛋白CHI和GLU活性,诱导抗病物质总酚和类黄酮的合成与积累,减少MDA的生成,从而有效抑制苹果采后灰霉病发生。【结论】SA通过促进防御酶活性、抗病相关蛋白活性升高,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加抗病物质含量,从而增强苹果对灰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