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产业是河南省南阳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在激活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作用明显。品牌影响力和社会文化价值作为南阳艾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对于艾产业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系统总结南阳艾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下南阳艾产业品牌影响力与社会文化价值的提升策略,旨在为南阳艾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数字出版是以数据为关键要素驱动的数字经济产业活动,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出版的良性发展对数字经济多个产业部门的高质量发展有正向作用.本研究应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以重庆市2019年数字出版产业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出版对数字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出版对数字经济产业部门渗透性不断加深,数字出版产业链对数字经济波及效应显著,数字出版产业对于国民经济的感应度和影响力明显,数字出版产业对数字经济消费影响突出.  相似文献   

3.
随着高校图书馆开展基于文献的高校科研影响力评价,基于文献的高校科研影响力分析成为研究热点。通过查阅文献以及结合实际评价工作经验初步总结出基于文献的教学研究型高校科研影响力评价方法和指标等,为教学研究型高校图书馆及类似高校展开相关的统计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并希望逐步确立比较科学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杨晓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823-12824
介绍了服务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和旅游服务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策略,在分析甘肃甘南州旅游业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甘南州“九色甘南香巴拉”旅游服务品牌的塑造。  相似文献   

5.
基于山东省烟台市苹果种植区42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似不相关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了社会信任因素、农户个体特征、经营现状以及自然环境特征等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废弃物化内部与外部利用行为具有替代效应,社会信任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内外部利用行为。综合上述,建议农户根据自身禀赋选择不同的废弃物肥料化合作循环模式,并提出了相关部门应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建设,增加对农户的技术培训;加大对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的补贴与惩罚力度;提高农业经济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规范、引导与补贴力度等对策,以期推动农户废弃物肥料化利用。  相似文献   

6.
唐祥龙 《乡村科技》2019,(12):29-31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社会长期以来的基本特征,虽然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但同时也破坏了乡村地区的原始风貌,因此加强对于乡村建设的引导刻不容缓。1950年,国外引入城乡等值化理念,实现了城市与乡村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均等化。本文借鉴国外城乡等值化理念提出四川省彭州市红家村村庄规划的策略,主要从延续乡村特色、促进产业联动、提高生活质量3个维度来达到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收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目的,最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等值化。  相似文献   

7.
中华茶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历史茶文化尤其是历史典故,大多需要重新解读,只有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有针对性且有说服力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才能扩大其在世界范围的价值认同。基于此,本文以“以茶代酒”为例,将其置于茶和天下的语境下,在重温这一历史典故的基础上,从增加中华茶文化魅力,促进历史茶文化的传播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了以茶代酒的当代价值或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体现,并根据全球化与茶文化传播的需要,从增强自信性、构建“同型性”、抢占先机性、设计备选性等方面,提出了如何通过以茶代酒,推动中华茶文化核心价值实现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8.
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从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考察美丽乡村的文献较多,从传播学角度将体验经济与传播相结合的文献较少。本文以贵州省美丽乡村万峰林为例,通过对美丽乡村品牌建设与体验式传播的理解和实地考察,分析体验式传播中万峰林美丽乡村品牌现存问题,结合问题提出美丽乡村品牌体验式传播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9.
结合山西省部分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原因、创业形式,分析在创业过程中得到的技术、政府及社会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给当地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加速农业发展方式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加快就地城镇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农技服务》2016,(7):15-17
当前中国农业与农村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我国农业生产的比较利益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与此同时,非农产业发展较快,收益较高,吸引了大量农业青壮年劳动力流入第二、三产业,导致了弃耕、撂荒等农地问题,且随着人口规模的扩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越来越分散,我国农村土地面临着严峻形势。互联网的发展则推动了土地流转电商化,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以阿里巴巴聚土地项目为例,深入探究土地流转电商化的作用及其内在机理,分析其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彭月萍 《农业考古》2007,(6):136-138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子系统的一部分,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江西中部吉安农村实证调查的结果为例,揭示了媒介在农村的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和谐社会视域下对农传播现状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国家日益重视水污染防治,2012年以来,浙江省稳步开展生态省建设,加大了水环境的保护力度,2013年在省委第十三届四次全会作出了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治水也有助于优化环境惠及民生。几年下来,治水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在法治视野下,将五水共治长效化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主粮化战略的实施,对于中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保障和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主粮化与马铃薯产业链延伸的影响机理,通过实地走访、查阅文献,对恩施州马铃薯产业各环节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发现马铃薯生产经营粗放、深度加工不够、外部消费拉力小的现状,分析出马铃薯...  相似文献   

14.
15.
《安徽农业科学》2020,(1):238-240
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直属期刊《热带农业科学》为例,对海南农业科技期刊传播策略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改善海南农业科技期刊新媒体传播现状的对策,旨在扩大海南农业期刊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管控耕地非粮化,本研究以珠三角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在揭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基础上,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耕地非粮化及其空间效应。结果表明:珠三角2019年各县平均非粮化率为47.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非粮化率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珠三角周边县域及部分中部县域,以低-低和高-高集聚为主;从非粮化面积来看,耕地非粮化集聚于研究区东北部,以高-高集聚为主。珠三角非粮化存在空间依赖性。从直接效应看,第一产业GDP占比、到市中心的距离与非粮化呈负相关,劳均耕地面积、有效耕地灌溉面积与非粮化呈正相关;从溢出效应看,人均GDP与非粮化呈正相关。第一产业GDP占比和有效耕地灌溉面积对非粮化的影响均呈现中部高、周边低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更易产生“非粮化”,非粮化治理应当因地制宜、分级整治,坚决落实“非粮化”管理政策,提高种粮收益和粮食综合生产力,促进粮农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力 军,其高端化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化的优劣势,初探甘肃 省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高端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倡导社会性别敏感的参与式科技传播,深化科技入户工程项目"是一个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农村生计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特别关注女性和当今农业女性化实际。以夫妻劳动分工为例,在项目村,家务劳动分工呈现出责任化、层次化、理性化的特点;一般农活中重体力活、对技术要求高的活主要由丈夫承担;在果园劳动方面,妻子承担的份额和丈夫相当;男性村民外出打工的居多。目前,虽然项目村夫妻劳动分工仍然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但是这种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当前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山东诸城通过推行"五位一体"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模式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该模式把组织传播与大众传播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果,但"最后一公里"还未完全打通。应加强农村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体系建设,通过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提升农业信息化服务工作创新能力,提升信息资源共享与力量整合水平,提升农业信息服务队伍综合素质等途径,促进农业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与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准确识别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并提出优化管控措施,对耕地“非粮化”精确管控具有积极意义。以广西百色市右江区为例,从地类构成、坡度、景观格局、空间邻接、居民点耕作距离和交通便利度等方面对右江区耕地“非粮化”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并以引导耕地趋粮化为目的,针对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提出优化调控措施。结果表明,右江区“非粮化”耕地总量达到308.38 km2,以旱地为主,其次为园地和林地。“非粮化”耕地坡度以大于6°为主,地形坡度低于25°时,“非粮化”面积随着坡度增加而增加。“非粮化”耕地破碎,与园地和林地的空间邻近度较高,相互作用强度较大。距农村居民点(低于800 m)和道路(低于1 200 m)越近,“非粮化”耕地面积占比越大,“非粮化”耕地空间分布受耕作距离和交通便利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