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谷颖壳开裂特点及其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调查同一组合2个典型株系共10个植株穗粒常规稻颖壳开裂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稻谷颖壳开裂粒间表现有轻重之分;品质不同株系籽粒裂颖率存在较大差异,稻穗中部或下部及二次枝梗上的稻谷颖壳开裂现象严重;裂颖稻粒形成的糙米与正常稻粒形成的糙米相比,斑点米、裂纹米、有色米比率及厚度有所增加,而千粒重、长度、宽度减小。  相似文献   

2.
水稻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有: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稻粒黑粉病和叶鞘腐败病等。随着超级稻和优质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稻曲病已成为主要病害,稻粒黑粉病则是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杀手,它们与叶鞘腐败病—起称为“杂交稻后期综合症”。水稻生长中后期病害直接影响到水稻的抽穗、灌浆、结实.导致产量降低.稻米质量变劣。  相似文献   

3.
稻粒黑粉病(又称稻粒黑穗病、墨黑穗病、腥黑穗病)是水稻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一般发病较轻,每穗上的病粒数从1—2粒到3—5粒不等,10粒以上的情况极少见,也有偶尔剧烈暴发的,1953年四川万县大发生,病穗率达55%,病粒率达27%。1978年我区大发生,其为害程度是罕见的。特别是杂交稻制种田病害更为严重,个别地方造成毁灭性灾害。为了摸清稻粒黑粉病的发生情  相似文献   

4.
杂交制种的不育系是异交结实的,其开花习性与父本差异较大,母本授粉后,颖壳关闭较迟,这给稻粒黑粉病小孢子侵入提供了有利机会.因此,制种田的稻粒黑粉病发病较重,一般损失10%,重者达20%~30%.目前此病已成为杂交稻高产优质制种的一大威胁.为减轻该病危害,提高制种产量和质量,我们于1997年选用粉锈宁等药剂进行防治杂交制种田稻粒黑粉病的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稻粒黑粉病又称黑穗病,在大田多发生在稻穗上部的个别谷粒上,一般每穗只有病谷1—5粒,很少达到10粒以上的。症状:本病发生在稻穗的谷粒上,病菌只为害米质部分,使米粒变成黑色粉末,病谷的内外颖间有一黑色舌状突起,并有黑  相似文献   

6.
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抽穗扬花期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由于7~8月份高温多湿,容易发生稻粒黑粉病.稻粒黑粉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源以厚垣孢子越冬,主要从带病的种子侵染.近年来,它对我县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危害极为严重.为了有效防治稻粒黑粉病的发生,笔者在实践中对该病的防治探索了一些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1989-1992年采用控制性试验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研究了稻粒黑粉病发生与水秀授粉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已授粉后,制种稻粒黑粉病病粒率和侵染率随侵染时间的推迟而下降。授粉受精和病菌侵染基本同步时才能形成病粒。自花授粉对稻粒黑粉病有防御机制。病粒率,侵染率与恢复系花粉量呈负相关。不育系外露柱头增加的健粒数约为病粒的10倍。制种稻粒黑粉病的防治,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8.
<正>稻粒黑粉病又名水稻黑穗病,在杂交稻制种田危害较为严重,一般病粒率为10%-15%,严重地块甚至高达25%-30%,影响杂交制种田的产量和质量。症状识别。稻粒黑粉病发生在谷粒上,病菌只为害米质部分,使米粒变成黑色粉末。根据其外部症状,在田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病谷颜色不变,内外颖合缝处开裂,伸长出白色舌状的米粒残留物,开裂部位粘附着散出的黑色粉末;二是谷粒颜色不变,内外颖微微开裂,露出圆  相似文献   

9.
一、病害症状 主要发生在剑叶叶鞘上,初生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不定形、颜色深浅不同的褐色斑块.中部有黄褐色斑块,重者病斑可扩展到全部剑叶叶鞘。抽穗早的全部颖壳均为绿色,抽穗迟的稻穗上部颖壳仍为绿色,而下部颖壳变褐以至全穗颖壳变褐。  相似文献   

10.
一、鞘腐病症状识别主要发生于剑叶叶鞘上,初生褐色小斑,以后逐渐扩大为不定形、颜色深浅不同的褐色斑块,中部有黄褐色斑块,重者病斑可扩展到全部剑叶鞘。抽穗早的全部颖壳均为绿色,抽穗迟的稻穗上部颖壳仍为绿色,而下部颖壳变褐以至全穗颖壳变褐。  相似文献   

11.
一、稻曲病1、危害症状稻曲病在开花后至乳熟期发生,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感病,为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  相似文献   

12.
水稻颖壳叶绿素含量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4个类型水稻品种为例,对开花后水稻颖壳的叶绿素含量变化与籽粒灌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花当天强势粒的颖壳叶绿素含量高于势弱,但开花10d后强势粒颖壳叶绿素含量下降,弱势粒颖壳叶绿素含量下降慢,开花后颖壳叶绿素含量的变化与籽粒与籽粒尤其是弱势粒的灌浆之间存在着很密切的关系,强,弱势粒颖壳最大的叶绿素含量的差异与最终粒重差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在开花授粉后,套不透明袋能显著降低谷粒的千粒重,据此推测,水稻颖壳的叶绿素可能参与了光合作用并对最终粒重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寒露风是湖南省晚稻生育后期的主要气象灾害,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影响抽穗的速度,使抽穗缓慢,甚至穗子不能完全抽出来。二是影响颖花的开花授粉、受精,形成空秕粒。三是影响稻粒正常灌浆发育,形成秕粒。寒露风是晚稻后期生长的天敌,如遭遇1次稍强的寒露风,可造成10%~20%的空秕率,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农民的收益。  相似文献   

14.
正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危害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一种真菌病害,属世界性水稻病害,在70多个国家发生此病。我国凡有水稻栽培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减产幅度一般为10%-15%,发病严重地块甚至颗粒不收。1.发病症状分为稻粒瘟、苗瘟、叶瘟、穗颈瘟等,其中以叶瘟发生最为普遍,穗颈瘟危害最重。1.1稻粒瘟:在稻粒的护颖、颖壳上发生黑褐色小斑点。稻粒瘟增加了种子的带菌率,是次年苗瘟的重要初侵染源。  相似文献   

15.
水稻稻曲病及纹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水稻稻曲病 1、症状识别 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病粒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粒黑粉病发生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70年代后期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稻粒黑粉病[Neovossia horrida(Tak)]发生危害日趋严重,尤以杂交稻制种田危害更甚。一般年份病粒率为10~20%,重病田可达50%以上,严重影响杂交水稻制种的产量与品质。我们于1989~1991年对杂交水稻粒黑粉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病害的侵染来源 1.种子带菌:稻粒黑粉病粒后期吸水膨胀破裂,散出黑粉(病菌孢子),随风、雨或  相似文献   

17.
1如何识别 小麦吸浆虫是小麦产区一种毁灭性害虫,有红吸浆虫、黄吸浆虫2种,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为害,造成秕粒、空壳.  相似文献   

18.
14%戊粒宝悬浮剂防治杂交水稻制种田稻粒黑粉病及稻曲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用14%戊粒宝悬浮剂1 500 mL/hm2在杂交水稻制种破口前5-7 d施药1次防治稻粒黑粉病和稻曲病,防效分别达到70.11%和89.46%;在破口前5-7 d和齐穗期各施1次的防效分别达到89.53%和81.70%,且有效地减轻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防止后期功能叶片早衰,建议在进一步试验的基础上可在大面积生产上逐步扩大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正>用"碧护"促杂交稻高产目前,杂交稻生产中突出的问题是不合理施肥导致激素不平衡,结实率和充实度往往较低,先开花的强势粒的结实率和千粒重高于后开花的弱势粒,呈所谓的"阶梯式灌浆",弱势粒多为秕粒或粒重甚低。传统解决方法是使用人工合成的赤霉素抑制吲哚乙酸。由于水稻只有内源激素的功能,赤霉素等人工合成的植物外源激素对其没有亲和性,单独使用,技术难度大,用量低了无效,用多了会抑制细胞分离素的合成,抑制水稻生长,并且容易感染稻粒黑粉病。水稻弱势粒的灌浆主要受吲哚乙酸调控,仅是表面现象,  相似文献   

20.
研究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的转基因水稻及常规水稻穗期施用潮霉素B溶液后的反应.结果发现,常规水稻在穗苞期注射50,75, 100 mg·L-1潮霉素B溶液后,注射穗抽穗后分别出现26.3%,27.9%,32.7%的枯死穗粒,且分别有5%,15%,20%的穗苞枯死株,抽穗期喷施50,75,100 mg·L-1潮霉素B溶液后,穗部毒性症状表现为颖壳黄褐色,黄褐色颖壳穗粒分别为9.70%,14.6%,16.2%;而带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基因(hpt)的Bt转基因稻均未出现上述毒性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