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丹桂白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茶树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白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白茶的萎凋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但成品毛茶的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鲜叶;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减小;黄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总体上变化幅度不大;儿茶素总量先增加后减少,且在萎凋32 h至成品茶的加工过程中减幅较大;儿茶素组分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少最多,其次是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D,L型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感官审评结果表明,丹桂加工的白茶香气清鲜,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叶底柔软,总体品质较好,且春茶品质比秋茶好.可见,丹桂较适宜加工白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四川绿茶的滋味品质现状,为四川绿茶品质提升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四川省内主要茶区68个绿茶样品为调查对象,系统分析其主要生化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可溶性糖、没食子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氨基酸组分)的含量及其滋味贡献度,利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DA)研究不同等级绿茶之间的滋味差异,并结合感官审评结果,绘制滋味风味轮。【结果】分析各生化成分的滋味贡献度,筛选浓度阈值比(Dove-over-threshold, Dot)大于1的物质,发现γ-氨基丁酸、咖啡碱、表没食子儿茶素(Epigallocatechin, 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allocatechin gallate, 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catechin gallate, ECG)是四川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成分;EGC、EGCG、GCG、ECG是涩味的主要贡献成分;谷氨酸是鲜味的主要贡献成分。通过OPLS-DA模型,没食子酸(Gallic acid, GA)、半胱氨酸、儿茶素总量、可溶性糖等1...  相似文献   

3.
以16个云南茶树品种及5个肯尼亚茶树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云南及肯尼亚茶树品种的生化成分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茶树品种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及儿茶素总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肯尼亚茶树品种。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间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总量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没食子酸(GA)、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在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这可能是云南茶树品种与肯尼亚茶树品种生化成分差异的主要特征物质之一。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当遗传距离为15时,21个供试茶树品种可以分为3个具有明显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  相似文献   

4.
以1芽1叶初展的茶鲜叶为原料,借鉴温州黄汤的制茶工艺,设置连续的闷堆时间(0、4、8、12、16 h)处理、不同的闷烘时间(0、2、4)、温度(35、45℃)条件处理,测定茶多酚、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啡碱、儿茶素等含量,并对不同闷烘条件处理所制成的茶进行感官审评,研究闷堆工序和闷烘工序对品质生化成分和成茶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闷堆过程中茶多酚、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儿茶素总量等呈下降趋势,氨基酸、黄酮、可溶性糖、咖啡碱、没食子酸(GA)、没食子儿茶素(GC)、C、EC、简单儿茶素总量等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种闷烘温度处理下,随着闷烘的持续进行,茶多酚、EGCG、EC、GCG、ECG、CG、儿茶素总量等均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其他品质生化成分含量均呈现"降—升—降"的变化趋势,以闷烘2 h时相对最高;5组闷烘处理间进行比较以"45℃+2 h"闷烘处理下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GC、EGC、C等品质生化成分含量,以及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比值显著最高;酚氨比值显著最低,但感官品质得分显著最高。  相似文献   

5.
白茶品种茸毛的生化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福鼎大毫茶、福安大白茶等适制白茶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了茶树嫩梢鲜样的茶身和茸毛、白茶的茶身和茸毛的生化成分.结果表明:嫩梢鲜样茶身的儿茶素总量和咖啡碱含量高于茸毛;白茶茶身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酚氨比,儿茶素总量及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等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茸毛,儿茶素总量、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而茸毛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及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组分含量显著高于茶身.可见,茶树嫩梢的茸毛具有高氨基酸含量和低酚氨比特性,对白茶风味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丹桂品种红茶加工过程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茶树新品种丹桂鲜叶在加工红茶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丹桂在加工红茶的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氨基酸总量先增加后减少;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变小;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和"茶三素"总量逐渐增加;儿茶素总量在加工过程中大幅度减少,毛茶中的儿茶素总量仅为鲜叶的1/10,儿茶素各组分含量也都减少,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减幅最大,其次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和D,L型儿茶素。感官审评表明,丹桂加工的红茶有甜香,滋味醇厚,汤色红艳明亮,品质较优。  相似文献   

7.
诱导提高茶树EGCG含量过程对鲜叶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福鼎大白茶、铁观音品种为材料,系统研究了诱导提高茶树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过程对鲜叶主要品质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诱导显著提高了茶树鲜叶茶多酚、可溶性糖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而对咖啡碱、氨基酸、叶绿素等生化成分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8.
梯田秀峰茶加工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梯田秀峰茶加工过程中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可溶性糖、咖啡碱、叶绿素等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梯田秀峰茶在加工过程中,叶绿素呈递减趋势,茶叶色泽和绿色度下降;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呈先增后减的趋势,该2类物质加工后期含量的降低有助于香气的发展;茶多酚、儿茶素呈下降趋势,其中干茶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含量下降幅度最大,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和儿茶素(C)的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9.
加工工艺对绿茶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方式的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对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采用不同杀青工艺(滚筒杀青、微波杀青、蒸汽杀青)、不同揉捻工艺(轻压揉捻、重压揉捻、传统揉捻)、不同干燥工艺(烘干、炒干、烘炒干)分析绿茶产品中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复杂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及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工艺、轻压揉捻工艺、烘炒干工艺较有利于提高EGCG、C、EGC、EC、ECG等儿茶素组分的保留率,而且简单儿茶素组分C在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保留,并且可能由于儿茶素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氧化、异构化等作用,其含量反而得到了提高,增幅达34.02%。  相似文献   

10.
以南川大树茶春季1芽2叶为原料,加工传统工夫红茶,研究感官风味及主要品质成分在加工中的变化规律,并以云南大叶种红茶为对照,评价大树茶红茶的适制性及品种特色.结果表明:在南川大树茶红茶加工过程中,水浸出物和茶多酚总量逐渐减少;儿茶素总量大幅减少,除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在加工中有所增加外,其余7种儿茶素质量分数在加工中均大幅减少.没食子酸(GA)在加工过程中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揉捻后,茶黄素总量及茶黄素(TF)、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TF-3'-G)、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DG) 4个组分质量分数都急剧增加,之后的工序中有增有减,只有TFDG持续积累,且是质量分数最高的组分.茶红素质量分数先增多后减少,而茶褐素在整个加工过程中持续累积.游离氨基酸总量在加工中有所增加,鲜叶含24.11 mg/g,毛茶中达到最大值36.34 mg/g.茶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等质量分数较高,茶氨酸、谷氨酸等随着加工的进行质量分数减少,而天冬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等质量分数增加;绝大多数氨基酸经萎凋后质量分数都大幅上升;从发酵结束到烘干的过程中,所有的氨基酸质量分数都有所增加.感官审评表明,整个加工中,发酵80 min时滋味最好,甜醇爽口;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大树茶红茶,条索紧结,橙黄明亮,甜醇鲜爽,有甜香.相较之下,大树茶汤色不如云南大叶种,但香气更优,整体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1.
选取信阳10号、白毫早、紫阳、上梅州以及信阳群体种鲜叶为材料,用复式萎凋的工艺加工白茶,对其感官品质及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等主要生化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感官品质方面,白毫早紫阳上梅州信阳10号信阳群体种。主要生化成分方面,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含量上梅州最高,白毫早次之;茶多酚、儿茶素含量信阳群体种最高,信阳10号最低,且差异显著;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紫阳最高,上梅州次之。综合表明,四个茶树品种及信阳群体种中白毫早最适合加工白茶,其次为紫阳和上梅州,信阳群体种加工白茶品质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绿茶茶汤中主要滋味成分含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现行绿茶审评方法进行绿茶冲泡,主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来自7个省(市)的35个绿茶样品茶汤中主要滋味成分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产地绿茶茶汤中各主要滋味成分含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各儿茶素单体含量的总体趋势为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儿茶素(D-C)。主成分分析表明,茶多酚(TP)、氨基酸(AA)、EGC、D-C、EGCG、EC、GCG、ECG、咖啡碱和芦丁对绿茶茶汤滋味的贡献较大。绿茶产地聚类分析表明,云南省聚为I类,重庆市、贵州省、湖北省聚为Ⅱ类,四川省聚为Ⅲ类,浙江省、江苏省聚为Ⅳ类。[结论]该研究可为绿茶加工工艺的改进及新品种选育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杀青方式对真空厌氧处理黄金芽绿茶γ-氨基丁酸(GABA)含量和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筛选出能有效保留GABA和提高茶叶品质的最佳杀青方式,为高含量GABA黄金芽绿茶生产及黄金芽精深加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微波、滚筒、蒸汽和锅炒4种杀青方式对常温下真空厌氧处理6 h后的茶样进行杀青处理,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茶叶GABA含量,并根据国家标准方法测定水浸出物(AE)、游离氨基酸、咖啡碱(CAF)、茶多酚、儿茶素组分和类黄酮等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方法对黄金芽绿茶特征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微波杀青对黄金芽绿茶GABA含量保留效果最好,为1.66mg/g,达GABA茶的标准(≥1.50mg/g);其游离氨基酸总量(3.88%)、简单儿茶素总量(50.92mg/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含量(41.47 mg/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64.48 mg/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2.45 mg/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13.70 mg/g)、儿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深入研究云南大叶茶树品种资源,分析其生化成分的多样性,初步筛选出生化成分特异的品种资源,为特异品种的发掘利用和繁殖育种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26份云南大叶茶树品种进行水浸出物、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儿茶素组分等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26份大叶茶树品种资源生化成分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和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5.53%,在4项常规生化成分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氨基酸,为14.13%。在儿茶素组分中,变异系数最大的是儿茶素,为63.51%。多变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前3个主成分代表了26份品种资源生化成分多样性77.179%的信息,第1主成分贡献率达50.165%,贡献最大的是酚氨比;第2主成分贡献率为16.894%,贡献最大的是表儿茶素(EC);第3主成分贡献率为10.120%,贡献最大的是表没食子基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26份大叶茶树品种资源11个生化成分进行聚类,可分为3大类群,第1类群主要聚集了云抗系列品种资源,主要特点为水浸出物、茶多酚、酚氨比、儿茶素总量、儿茶素DL-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较高,氨基酸与表没食子儿茶素(EGC)...  相似文献   

15.
本文检测并比较了不同等级、是否陈化3年处理、是否压饼处理的18个福建白茶的生化成分,同时采用滋味等效量化评价方法,对白茶样品的鲜味、苦味、涩味进行评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筛选与各滋味品质相关的化学成分,建立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白毫银针含茶多酚20.14%,氨基酸5.42%。随着白茶等级的降低,茶多酚、酯型儿茶素、没食子酸含量减少,黄酮含量增加。白毫银针与白牡丹的氨基酸、咖啡碱含量相近,且显著高于寿眉。在陈化白茶中,压饼陈化白茶的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酯型儿茶素和没食子酸含量低于散陈化白茶。茶样鲜味、涩味和苦味量化审评结果表明:白毫银针鲜味得分最高,白牡丹鲜味、涩味、苦味得分均较高,而寿眉这3种滋味得分均较低;陈化白茶鲜味、涩味得分低于新白茶,压饼陈化白茶鲜味得分进一步下降。本研究为消费者提供了认识白茶品质的科学方法,也丰富了白茶的生化理论,为白茶的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绿茶滋味品质的定量分析及其相关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48个绿茶的7种感官滋味类型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组成,利用各化学成分与品质间的相关性,建立茶叶品质与化学成分间的线性回归方程;通过滋味分属性评定,对各个属性与化学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揭示绿茶滋味类型差异性形成的物质基础。结果表明:涩的绿茶表现出高水浸出物、高茶多酚、高酯型儿茶素及高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gallocatechin gallate , EGCG)含量的现象;浓的绿茶表现出高水浸出物现象;醇、甘爽的特征与较低的水浸出物、较高的氨基酸含量相关。采用逐步回归建立的品质评分与成分间的线性方程均有效,滋味评分与总分的预测合格率分别为79%和83%。滋味分属性醇度、甘度和浓度与水浸出物、EGCG 、咖啡碱、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gallocatechin gallate , 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picatechin gallate , ECG)、茶多酚这6种化学成分含量的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德昂族酸茶储藏过程中化学成分含量及感官品质的变化,为其加工与储藏工艺的改进和品质鉴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储藏2年、储藏4年、储藏5年、储藏7年和储藏8年德昂族酸茶的德昂族酸茶样品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等含量的变化,并对其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德昂族酸茶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呈下降趋势,水分含量与儿茶素总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儿茶素组分中,除儿茶素(+C)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外,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不同储藏时间德昂族酸茶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可溶性糖和水分含量分别为21.14%~29.61%、2.46%~2.69%、3.11%~3.28%、42.28%~46.24%、3.59%~5.30%和7.37%~8.37%;没食子酸(GA)、EGC、EC、EGCG、ECG、+C和儿茶素总量分别为0.66%~1.32%、2.58%~4.93%、4.03%~7.08%、3.19%~7.41%、1.86%~3.41%、1.86%~2.52%和15.06%~22.47%,感官评价综合得为87.20~90.25分,依次为储藏2年>储藏8年>储藏5年>储藏7年>储藏4年。【结论】在自然仓储过程中德昂族酸茶的理化成分与感官品质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适当延长储藏时间,有利于提升其品质。  相似文献   

18.
凤冈锌硒绿茶中7种儿茶素及咖啡因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兰兰  向丽萍  李霞  张俊英  冯发青  王奥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9):4692-4693,4697
采用HPLC方法同时测定了26个凤冈锌硒绿茶样品中7种儿茶素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GC)、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咖啡因(CAF)的含量。结果表明,凤冈锌硒绿茶中儿茶素总含量平均值为20.08%,其中EGCG含量最高;儿茶素平均品质指数为556;咖啡因的含量平均值为3.9%。该研究可为凤冈锌硒绿茶品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具有代表性的云南优质红茶为试样,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光谱法检测,分析红茶中的茶色素、咖啡因、茶多酚等主要生化成分在贮存过程中(第0、1、3、5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云南红茶中的咖啡因、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含量随着红茶储存年份的增加而减少;红茶中的茶黄素含量下降,而茶红素和茶褐素含量增加。该研究结果揭示贮存时间对红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为今后红茶科学存放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探究茶红素、茶褐素对小鼠皮肤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EGFR)的影响,探究红茶中的茶色素健康功效。  相似文献   

20.
多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是茶叶重要品质成分。本研究将金观音、黄观音、福云6号等7个福建茶树品种春梢鲜叶原料分别加工成4种茶类(绿茶、白茶、红茶和乌龙茶),并分析比较了鲜叶原料及其所制茶类的茶多酚、游离氨基酸总量、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组分的模式差异。结果表明,基于供试茶样(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含量的二维"点集"分布视图可将4种茶类及其鲜叶原料划分成3个主要类群:绿茶、白茶和一芽二、三叶鲜叶样;乌龙茶和中、小开面二至四叶鲜叶样;红茶样。鲜叶原料采摘标准是乌龙茶有别于其他茶类的首要影响因素。通过供试茶样儿茶素类和游离氨基酸的靶标检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可进一步比较白茶与其他茶类化学轮廓的模式差异。茶叶在加工过程中简单儿茶素较酯型儿茶素更易趋于氧化减少,萎凋工序则有助于白茶游离氨基酸(苏氨酸和亮氨酸)的形成或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