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汉代经学兴盛时期的诠《易》佳著,《焦氏易林》将《周易》六十四卦演化为四千〇九十六卦、配以四千〇九十六林辞,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和筮占应用显示其卓异的易学建构。一方面,《易林》融《诗经》《易经》于一体,因易象立文辞、以文辞释卦象,创造出万象缤纷、运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易象世界之中的恒常天道与非常之变,呈现为六十四卦值日以及四千〇九十六个之卦的易学文本形式,而每一次筮占操作则成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论契机。《易林》以六十四卦值日的卦气说统摄纷纭活泼的易象世界,这种易学创制是《周易》在汉代天人之学背景下的创造性诠释,是汉代易学的杰出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考察《易经》历史演变认定 :现行《周易》中的“临卦”应该恢复为“林卦”。从而须更重视和加强育林与护林工作  相似文献   

3.
《周易》,又称《易经》,居《十三经》之首。《四库全书总目》:“易本卜筮之书。”其实是借卜筮之说,而演天文和社会之学。在《周易》中,有许多地方论述为政之道。《周易》创说于文王,演绎于孔子。周朝,为政者已懂得要国富民强,必须搞好农业生产,要搞好农业生产,没有牛是不行的。故《周易》卷三,对牛有极其重要的论述:“象曰:不耕获,未富也。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得牛,邑人之灾”。“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相似文献   

4.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主体的能力构成概括为“才、胆、识、力”,“识”为基础,“才”为核心,“力”求独创,同时“识”始于“格物”的知性品格,和“力”的实践特点构成“知行合一”的理性认知关系。四者的关系叶氏认为是“交相为济,苟一有所歉,则不可登作者之坛”。  相似文献   

5.
《论语》中孔子说管仲是个无礼之徒,但是他又认为管仲是个仁德之士。这样看来似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自相矛盾的,这正是孔子对管仲所做的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我们亦可以从中看出孔子的政绩观正是以“利民”二字为核心,在这个前提下,“仁”和“礼”相比较,宁可舍“礼”也要取“仁”。  相似文献   

6.
苏明 《新农村(黑龙江)》2011,(3):205-206,210
《周易》之“晋”卦取日常太阳升起照耀大地之象而设卦,旨在阐述人在社会中晋升之道理,一则要顺而明,在顺应天地已然的同时,充分展示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就可以在顺明中前进而晋升:二则要诚意正心的修养,以弘扬美好的品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身的品德光明正大,在社会群体中力争上游,与日月合其明。《周易》的道理,旨在教人“法天道,行人道”,以天德为榜样而为人处世。“晋卦”从根本上说就是阐述人在社会中的晋升的道理如何晋升,一则要顺而明,在顺应天地已然的同时,充分展示自身的力量和智慧,就可以在光明和谐的状态中获得前进和晋升;二则要诚意正心修身,以弘扬美好的品德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身的品德光明正大,在社会群体中力争上游.与日月合其明,这就是“晋之道”。  相似文献   

7.
《周易》的“讼卦”主要要讨论争讼及诉讼问题,讼卦本身含义所表现出的息争止讼的思想,与易道倡导的“大道和谐”的思维方式和以追求“太和”为最高目标的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有着一脉相承的联系。本文从易道阴阳观视角入手,通过对“讼卦”的诠释和解读,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的诉讼观念,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周易》与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关系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易之要义,原于天道,明于人事.《周易》中“贲”卦以文与质命题,通过对卦象、卦辞和卦德的分析,提出了“天文与人文之会通”,“者文也”和“文以载道”的思想,据此就“文明以止”做出了全面的阐释,说明文明而有所止的原则,这正是贲卦的精髓.  相似文献   

9.
一、太极 :“和”《周易》的核心思想就是“和”。“和”是中和。这个哲学、美学范畴 ,原来滋生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土壤 ,是先民们企求与天地融合以实现生存、幸福目标的文化意识。有了“和” ,相互矛盾对立的事象便能在相反、相成、相济的关系中转化为和谐整体。是以《易·乾》有“乾道变化 ,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 ,“万国咸宁”的记载。《易》用阴阳对立统一之中和的独特形式 ,建构起天人合一的太极哲学体系。“保合太和”意指阴阳会合 ,保全大和元气 ,普利万物 ;此为天之正道。首先是天能“保合太和” ,接着便是天地相和 ,天人相和。由此…  相似文献   

10.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泉。探讨《易经》由太极而阴阳四象,由四象加一画而成八卦与由太极而阴阳直接化生八卦,再由八卦迭加成六十四卦的逻辑演变道路,以及揭示其中“道立于二,以阴阳为本;物成于三,以三极为用;三生万物,以变易为动”的“一分为三”思想。  相似文献   

11.
针对余英时先生《论天人之际》与李泽厚先生《说巫史传统》论述从巫文化到孔子“仁”的“轴心突破”,提出五点评述意见:1.“仁”起于情而非情,乃道德律则;孔子“仁说”乃社会大变动所致;2.中国官方巫文化与古希腊不同;3.“德”的历史考察;4.《周易》完成了由“巫”到“数”到“德”的转化;5.中国古代“天人”亦是“两个世界”。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周易研究大体上分为象数派和义理派。其实《周易》一书的主旨和主要功能在于卜筮,即其鲜明的象数特色。但象数研究由于其本身的神秘性和易于被低层次的术士所利用,往往呈现出浓厚的迷信色彩,在易学研究的学术殿堂中倍受抑制;而借易说理的易理研究却冠冕堂皇,大行其道,成为传统易学研究的主渠道,使易学研究越来越脱离《周易》原书的主旨。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师卦”是专门讲战争的卦.战争是政治的特殊形式,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故兴师动众必须慎之又慎,不可轻启战火。“师卦”在这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于它能把战争的性质与其价值联系起来,从民心向省视角来观察战争,提出一个指导战争的军事原则,师卦所阐述的这些军事原则,具有普遍的历史和现范导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理雅各对《易经》的翻译及其研究问世以来便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在《易经》西传史上,理氏的《易经》英译及其对《易经》的研究是里程碑式的,对后来从事典籍研究和翻译的中外学者有着多方面的启示。理氏《易经》英译本主要包括理氏英译《易经》的学术准备、英译包括《易经》在内的《中国经典》之动机、英译《易经》的底本及其相关参考书考辨、关于理氏《易经》英译的评析、理氏《易经》英译本的体例、译本特点,旨在探析其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农业考古》2004,(2):269-271,281
陆羽唐代著名学者,是茶学的创始人,《茶经》是其代表作。陆羽一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复州竞陵(今湖北天门)人。据称他是一个弃婴,不知所生,其姓名是长大后自己用《易经》占卜出来的,他卜得的是“蹇”之“渐”卦,其卦词有“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等语,于是他就取姓为陆以羽为名,用鸿渐作字。大约三岁的陆  相似文献   

16.
一人类自进入人类社会后 ,关心的重大而根本的问题是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地位 ,探索人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自然界对人的影响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究天人之际”。人 ,最初到底从何而来 ?西方的《圣经》里说是“上帝造人” ,而东方的《周易》里则说人是天地所生。“有天地 ,然后有万物。有万物 ,然后有男有女。有男女 ,然后有夫妇。有夫妇 ,然后有父子”(《周易·序卦》)。“惟天地万物之母 ,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为什么古代将国家称为“天下” ,为什么帝王也称“天子” ,因为国家可以改朝换代 ,国亡了 ,但“天下”不会亡。在《尚书…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是易最本质最为核心的思想精髓,在如何对待天人关系问题的认识和把握方面,《周易》有一个明确的观点方面,就是强调天道与人道的基本一致性。推天道以明人事,二者互为印证,融会贯通。作为《周易》首卦的“乾”,以天为象征,通过对天道的礼赞推衍引申出来的人生哲理,启示人们自觉地效法天道,把天道“元、亨、利、贞”的四大功德转化为主体精神和内在品质,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迎难而上,这便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由萧汉明教授郭东升副教授所著的《〈周易参同契〉研究》一书已于2001年1月在上海出版(上海文化出版社),该专著为“道家研究丛书”之一。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互有长短,互为补充。对道家思想的研究,9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重视,《周易参同契》一书在道家思想和道教中具有重要地位与意义,它提出了一套修持修炼方法,即“外丹术”与“内丹术”。 该专著对《周易参同契》一书作了恰如其分的合乎事实的评价,认为它“以《周易》和道家思想为依托,广泛吸取先秦两汉天文历法、医学、易学、物侯学、炼丹术等方面的成就,假借…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不同学者对马王堆3号汉墓“告地书”的释读,分析了马王堆3号汉墓“告地书”的相关问题。同时,借助不同墓地出土的“告地书”的文书格式、遣策和“告地书”的关系、“告地书”中的规范用语“敢言之”、“自言”等内容来归纳概述了“告地书”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正>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同志《论“三农”工作》一书,收入习近平同志2012年12月至2022年4月期间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文稿61篇。现将这部专题文集的主要篇目介绍如下。《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是2020年12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