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锋 《农家科技》2006,(9):49-49
衣民间有“春捂秋冻”“、秋不忙添衣”之说。秋天气候转凉,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要有意识地让身体“冻一冻”,但也要掌握适度的原则,特别是老人、幼儿、产妇以及病患者更要注意防寒保暖。食秋季风多雨少,常使人感到口鼻咽喉干燥以及发生燥咳,皮肤干裂,毛发脱落,还容易  相似文献   

2.
《北京农业》2011,(4):48
<正>"春捂秋冻",是我国民间常说的一句话,其意深远,包含有一定的科学道理。"春捂秋冻",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讲,"捂"要捂得适宜,"冻"要冻得适度才行。否则,"春捂秋冻"  相似文献   

3.
早春时节的天气最不稳定,常会出现倒春寒的情况,大家一定要做好冬春交替之际的养生工作。我们都知道春捂秋冻的常识,那么春季如何"捂"才最养生呢?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随着秋季到来,气温逐渐下降,很多遵从“春捂秋冻”的做法却被冻出了疾病。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秋冻”到底应该怎么冻?专家表示,“秋冻”有讲究,身体的五个部位比较脆弱,“秋冻”时不能被“冻”到,否则将引起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5.
1.衣:俗话说“春捂秋冻”,除早、晚气温稍凉需添衣服外,一般不宜过快地增添衣服,适当冷冻可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耐寒力。但倘若秋末气候凉寒,则应及时添加衣服,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需穿棉”。特别是重病、痼疾之人更应适时增衣,以防寒邪内侵、着凉感冒或腹泻;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突然降温后往往会诱发中风或心肌梗塞;风湿病人、慢性支气管炎或胃、十二指肠溃疡等患者都要倍加注意,谨防秋季气温骤降时旧病复发。  相似文献   

6.
秋天,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讲究秋令衣食住行的卫生.有利于预防疾病保障身体健康。1、衣服方面初秋,气温逐渐下降,宜穿素装薄衣。俗话说:“春捂秋冻”,适当地“冻冻”,可增强皮肤的耐寒力。中秋以后,气温降低,宜及时增添衣服、被褥,以免受凉感冒,胃病复发。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16,(3)
正俗话说"春捂秋冻",中医强调的"春捂"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的。但是这个"捂"也有一定的学问,"捂"不好反而会生病。"春捂"最重要的是"捂"腿和脚。因为人体下半身的血液循环能力要比上半身差,尤其是老年人,气血循环不好,更容易受到风寒侵袭,引发呼吸道疾病、关节炎等。因此,春季即便气温回暖,也要注意腿和脚的保暖。此外,可以根据温度来确定该不该"捂",一般认为分界点是15℃。当  相似文献   

8.
<正>春季是冷暖交替、气候多变的时节,所以自古就有"春捂秋冻"之说,这是我国传统医学总结出来的养生之道。春日里,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还处在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但"春捂"须有一定限度,如果还如冬天  相似文献   

9.
包艳杰 《农业考古》2015,(3):108-113
"春捂秋冻"是适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的养生谚语,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经历代传承发展而成为一项具体的养生措施。历差的客观存在、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气候变迁、划分四季的不同标准等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春捂秋冻"的形成。在生活实践中,"春捂"适用于立春至春分之间,"秋冻"适用于立秋至秋分之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来看,"春捂秋冻"是可贵的生活知识类遗产,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时代性进行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其科学价值,并自觉地作为活态传承主体完善的将此类知识传承并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0.
《农家科技》2010,(6):24-24
<正>我国素有"春捂秋冻"的古谚,这说的是人,而山东滕州的马铃薯,到了春季,也讲究"捂",这个"捂"是说种植方式上,采用地膜覆盖,从一膜到双膜,再到现在的三膜,加上弓  相似文献   

11.
周岳 《当代农业》2010,(22):59-59
寒露过后,气温逐渐下降,寒意悄然来袭,但不少人出门在外时依然一副"清凉"打扮。所谓的"春捂秋冻"并非适合所有人,过分的"秋冻"则容易让疾病上身。晨练老人老慢支发作据悉,  相似文献   

12.
幽默     
《新农业》2018,(14)
正[立秋]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宋时立秋这天宫  相似文献   

13.
尤佳 《新农村》2015,(3):42
<正>甜甜上幼儿园小班,体质较弱,常感冒发烧,家人很小心。虽已入春,天气依然寒冷,甜甜妈认为,孩子一定要捂好,所以总是给她穿得很厚。一天放学后,甜甜一直哭闹说身上痒,家人一看,背上一层密密麻麻的小疹子,到医院皮肤科一看,原来是因为穿得太多,捂出痱子来了。如上述案例所述,低温天气,很多家长都会担心孩子着凉,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给包裹着,常把孩子裹出汗,捂出痱子和其他皮肤问题。俗话说"春捂秋冻",然而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春捂"  相似文献   

14.
正临近秋季,天气真是"一阵秋雨一阵凉",气温一天比一天低。就在人们赞叹"天凉好个秋"的时候,支气管哮喘患者可是"如临大敌",生怕疾病发作。八年前,我患上了支气管哮喘,西医、中医等治疗方法都试过了,但总无法治愈。每年秋、冬两季,稍不注意就反复发作,苦不堪言。后来,经好友推荐,一位乡下80岁老中医向我介绍,  相似文献   

15.
正寒露是个水汽类节气。"寒"表示露水更浓,天气由凉转寒。寒露时节,鸿雁南迁,菊花开放,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速度很快,昼夜温差增大,有些地方开始出现霜冻。俗话说,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人们把夏天的衣服收拾起来,穿不上了。至于习俗,则是千里不同风。上香山,赏红叶寒露时节,很多地方有赏枫叶的习俗,"霜叶  相似文献   

16.
<正>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时间在农历每年七月初一前后(公历8月7~9日之间)。"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07,(15):28-29
“立秋之日凉风至”这句俗语明确地把立秋与天气转凉联系了起来。可见,时至“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天高气爽的秋天随即到来,实际上全国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后(5天)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为春、秋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正春季来临,气温开始回升,适宜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但昼夜温差大,早春气温变化不稳定,给鸡群管理带来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同时,春季也是新城疫、禽流感等重要病毒病的高发季节。所以,做好春季鸡群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1强化饲养管理1.1保温不忘通风"春捂秋冻"是老一辈的俗语,春季鸡群管理的重点是在保温的同时不忘通风。开春后,舍温需保持在13~18℃,昼夜温差不可超过3℃,以免鸡群由于温度变化幅度过大产生应激。同时,要注意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调整风机开关数量及  相似文献   

19.
秋季的养生     
《福建农业》2012,(10):39+38-39
由夏到秋,天气由热转凉。由于昼夜之间温差增大,也是人们发病较多的时节。常见的有支气管炎、哮喘病复发,肠胃疾患增多、一热伤风一等。秋季由于阳气弱阴气长,肠胃的抵抗能力下降,病菌易乘虚而入,损伤脾胃,导致肠胃疾病,  相似文献   

20.
立秋     
正【农历】二○一六年七月初五/星期日立秋是秋季开始的节气。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风吹一片叶,万物已惊秋。立秋的由来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公历8月7日或8日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