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采用HPLC法,检测了普洱茶的晒青毛茶原料及不同发酵阶段翻堆样中3种主要的黄酮醇类物质——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槲皮素含量降低最为迅速.发酵结束后,出堆样中杨梅素含量与原料相比下降近50%,槲皮素含量下降70%,山奈酚含量下降62%.总黄酮醇苷含量也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显著(p<0.01)减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嫩梢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高的优异豌豆种质资源,对84份豌豆嫩梢中槲皮素和山奈酚的含量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豌豆种质资源嫩梢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多样性。结果表明,豌豆种质资源嫩梢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存在丰富的多样性,其中槲皮素含量多样性指数为2. 740,山奈酚含量多样性指数为1. 877;不同来源地和不同花色豌豆种质资源嫩梢中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豌豆种质资源可分为五大类群,类群Ⅳ包含6份高槲皮素含量的种质资源,槲皮素含量平均为11. 79 mg/g;类群Ⅴ包含5份高山奈酚含量的种质资源,山奈酚含量平均为5. 33 mg/g;类群Ⅲ包含1份槲皮素和山奈酚含量都较高的种质资源,槲皮素含量为8. 99 mg/g,山奈酚含量为4. 82 mg/g。  相似文献   

4.
UPLC-ESIMS法同时测定沙棘黄酮中5种主要成分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电喷雾质谱(UPLC-ESIMS)法同时测定沙棘黄酮中槲皮素、杨梅素、芦丁、异鼠李素、山奈酚5种主要成分的定量测定方法。样品提取物用含内标的DMSO溶液溶解后过滤,滤液经色谱分离后,采用ESI-MS/MS在负离子多反应监测(MRM)模式下进行检测。该方法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9。最低检出限及定量下限分别为:槲皮素156.3ng/m L、312.5ng/m L,杨梅素7.8ng/m L、15.6ng/m L,芦丁9.8ng/m L、19.5ng/m L,异鼠李素3.9ng/m L、7.8ng/m L,山奈酚15.6ng/m L、62.5ng/m L。测定方法的日内精密度为:0.52~3.80;日间精密度为:2.61~4.04。5种成分的平均回收率为93.3%~104.9%。沙棘黄酮的5种成分含量分别为:槲皮素1.35mg/g、杨梅素0.25mg/g、芦丁1.74mg/g、异鼠李素0.96mg/g、山奈酚0.93mg/g。本文所用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高效,适用于沙棘果实中黄酮成分的定量分析。并对今后其它天然产物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高压脉冲电场对普洱茶中茶多酚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省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茶多酚含量,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不同HPEF处理后茶样的茶多酚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茶多酚含量差异大,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比熟茶高.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茶多酚的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经不同条件HPEF处理后的茶样,茶多酚含量都明显减少.经HPEF处理后茶叶的茶多酚含量趋于减少和自然陈化的茶叶茶多酚含量减少的趋势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高压脉冲电场对云南大叶种普洱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该文以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氨基酸含量,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不同HPEF处理后的茶样的茶氨基酸的差异。[结果]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茶水氨基酸含量有差异,其中生茶的氨基酸含量比熟茶高;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氨基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经不同条件的 HPEF处理后的茶样,氨基酸含量都明显增加。[结论]该研究为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普洱茶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高压脉冲电场对云南大叶种普洱茶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该文以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氨基酸含量,比较了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不同HPEF处理后的茶样的茶氨基酸的差异。[结果]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茶水氨基酸含量有差异,其中生茶的氨基酸含量比熟茶高;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氨基酸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经不同条件的HPEF处理后的茶样,氨基酸含量都明显增加。[结论]该研究为高压脉冲电场技术在普洱茶茶加工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高压脉冲电场对云南普洱茶总灰分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为原料,利用高压脉冲电场(HPEF)对茶样进行处理,检测经HPEF处理前后茶样的总灰分含量,比较不同加工工艺(生茶和熟茶)、不同年份和不同等级的普洱茶经过处理的茶样总灰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同年份的生茶和熟茶总灰分含量有差异,其中生茶的总灰分含量比熟茶低;不同年份的普洱茶,随着贮存时间的延长,总灰分的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等级越低茶叶的总灰分含量越高。所选的16组茶样中有3组已经超过目前国标规定的总灰分含量。经不同条件HPEF处理后的茶样,总灰分含量都明显减少。研究结果提供了用物理手段降低茶叶总灰分的方法,对了解和掌握茶叶中灰分限量指标以及云南普洱茶总灰分的检验监控现状,改善普洱茶卫生状况,提高茶叶品质,促进茶叶出口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研究白茶浸提液中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3种黄酮醇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及优化水解工艺为目的,通过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在确定HPLC检测方法可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正交试验法优化样品制备中的水解条件.结果表明,制定的HPLC分离条件能有效分离芦丁、杨梅素、槲皮素和山奈酚,所得的标准曲线方程在线性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白茶中3种黄酮醇类物质的最优水解工艺条件为:在5 m L白茶浸提液中添加5m L 3 mol·L-1盐酸,于80℃水浴锅中水解30 min.最优水解工艺的精密度均较高,在水解过程中山奈酚最稳定,杨梅素容易被分解,芦丁的水解转化率为94.32%.可见,将试验所得的HPLC检测方法及最优水解工艺用于测定白茶中黄酮醇类物质的含量是可行的,且可使白茶提取液中黄酮醇苷总量的水解趋于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嫩梢的芽、叶和茎均为紫色的茶树品种“紫娟”茶(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的花青素和其他类黄酮含量比其他大叶种茶树鲜叶含量高。本文建立了“紫娟”茶的黄酮醇类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应用该方法测定了不同成熟度新梢的杨梅素类、槲皮素类、山柰酚类和总黄酮醇苷的含量。结果表明,杨梅素类以一芽三叶新梢含量最高(2.29mg/g),一芽二叶新梢、一芽一叶新梢和成熟叶的含量依次分别是2.08mg/g,1.69mg/g和1.05mg/g;槲皮素类含量变化趋势与杨梅素类基本一致,一芽三叶新梢含量最高,为4.39mg/g。山柰酚类含量则呈现出成熟度越高含量越低的趋势,含量依次是一芽一叶新梢(1.29mg/g),一芽二叶新梢(1.28mg/g)、一芽三叶新梢(1.12mg/g)和成熟叶(1.03mg/g);总黄酮醇苷的含量与新梢的成熟度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研究“紫娟”茶中黄酮类化合物代谢机理和高黄酮醇含量的“紫娟”茶新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明不同海拔地区药用植物盐肤木(五倍子树)花朵和叶片黄酮类物质的含量差异,为盐肤木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海拔地区(海拔600~800 m、1 000~1 200 m、1 200~1 400 m)盐肤木花朵和叶片中单宁酸、杨梅素、芦丁、没食子酸、木犀草素和槲皮素等6种黄酮类物质的成分含量,分析海拔与各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花朵黄酮类总含量在海拔600~800 m区间最高,平均为7.48μg/mL;叶片黄酮类总含量在海拔1 200~1 400 m最高,平均为5.9μg/mL。不同海拔区,盐肤木花朵中芦丁、杨梅素、单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没食子酸、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盐肤木叶片中芦丁、没食子酸、杨梅素和单宁酸含量差异不显著,木犀草素和槲皮素含量差异显著(P<0.05)。花朵中杨梅素和槲皮素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其余4种黄酮成分的含量都与海拔呈负相关,其中,木犀草素含量与海拔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中芦丁、没食子酸和木犀草素含量与海拔呈正相关,其余3种黄酮成分的含量与海拔呈负相关,其中,芦丁含量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地区代表性普洱生茶和熟茶为研究对象,通过感官审评评价其汤色和滋味,采用分光光度计、高效液相色谱和测色仪等,分析比较生茶和熟茶的主要生化成分以及色泽的差异,利用相关性研究分析与普洱生茶和熟茶的色泽、滋味相关的主要生化成分.结果表明,除可溶性总糖、咖啡碱和茶黄素外,生茶和熟茶的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黄酮醇类和酚酸类等20种物质的质量分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生茶和熟茶的色差差异明显,生茶a*值和b*值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熟茶;经相关性分析发现,生茶汤色与可溶性总糖显著正相关,熟茶汤色与茶多酚显著正相关;生茶滋味与没食子酸显著负相关,熟茶滋味与绿原酸、对羟基肉桂酸和咖啡酸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UHPLCMS)技术检测出梅占、水古、黄叶早、政和大白、福建水仙5个不同茶树品种茶树花的12种黄酮苷,分别为杨梅素-3-O-芸香糖苷、杨梅素-3-O-半乳糖苷、杨梅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半乳糖苷、槲皮素-3-O-芸香糖葡萄糖苷、山柰酚-3-O-芸香糖半乳糖苷、槲皮素-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柰酚-3-O-芸香糖葡萄糖苷、山柰酚-3-O-半乳糖苷、山柰酚-3-O-芸香糖苷、山柰酚-3-O-葡萄糖苷。通过比较不同品种间各黄酮苷的含量,发现茶树花中含量最高的2种黄酮苷为山柰酚-3-O-芸香糖葡萄糖苷和山柰酚-3-O-芸香糖半乳糖苷,梅占茶树花中山柰酚-3-O-芸香糖葡萄糖苷与黄叶早茶树花中山柰酚-3-O-芸香糖半乳糖苷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208 mg/g和0.962 mg/g,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政和大白、黄叶早和水古茶品种茶树花中槲皮素-3-O-芸香糖半乳糖苷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在5个茶树品种中,福建水仙品种茶树花中槲皮素-3-O-芸香糖葡萄糖苷的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政和大白、梅占和黄叶早;福建水仙茶树花中的杨梅素-3-O-葡萄糖苷含量比其他品种中的高出近4倍,而其杨梅素-3-O-半乳糖苷的含量只有其他品种的20%左右;政和大白茶树花的黄酮苷总量在5个品种中最低。尽管各茶树花黄酮苷组分在不同品种中的含量呈现明显的差异性,但在所有品种的茶树花中均表现为其山柰酚苷含量槲皮素苷含量杨梅素苷含量,且主要以三糖基黄酮苷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不同加工工艺和储存年限的普洱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建立了同时测定普洱茶中芦丁、金丝桃苷、山奈酚-3-O-芸香糖苷、槲皮素、芹菜素、山奈酚6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样品经体积分数为80%甲醇水溶液涡旋超声提取、离心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采用Waters C18柱(4.6 mm×250.0 mm,5μm),以乙腈-0.5%冰乙酸(18∶82,体积比)的溶液为初始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2 ml/min,检测波长为354nm。结果显示,在最优的检测条件下,各目标化合物的加标回收率为76.26%~108.96%,相对标准偏差均不大于7.18%,6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检出限为0.010~0.040 mg/kg,定量限为0.03~0.10 mg/kg。普洱茶实际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加工工艺和储存年限的普洱茶中6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6种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可作为普洱茶加工工艺及储存年限判别的一个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遍山红中没食子酸、二氢杨梅素、原儿茶酸、芦丁、杨梅苷、齐墩果酸、槲皮素、山柰酚化学成分含量的方法,以期更好地控制遍山红的药材质量,为其药用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ZORBAX SB-C18色谱柱、乙腈-0.2%磷酸为流动相、流速0.6 mL/min、柱温28℃的HPLC测定广西都安县4个采集点(弄苍队、卜凡队、弄外队、百外队)遍山红中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结果】260 nm是测定混合对照品溶液和遍山红供试液中8种化学成分的最大波长。4个采集点遍山红中8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范围:没食子酸1.53~1.75 mg/g、原儿茶酸1.11~1.28 mg/g、二氢杨梅素0.99~1.44 mg/g、芦丁0.34~0.42 mg/g、杨梅苷1.58~1.83 mg/g、齐墩果酸0.63~0.77 mg/g、槲皮素1.03~1.11 mg/g、山柰酚0.65~0.69 mg/g。8种化学成分质量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及色谱峰分离效果均良好(r>0.9990);没食子酸、原儿茶酸、二氢杨梅素、芦丁、杨梅苷、齐墩果酸、槲皮素和山柰酚的进样量范围分别为7.20~43.20、3.36~20.16、5.92~35.52、1.60~9.60、6.40~38.40、3.68~22.08、3.20~19.20和3.52~21.12μg/mL,对应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101.72%、96.49%、97.04%、99.79%、99.80%、99.44%、101.52%和96.63%。【结论】建立的HPLC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可靠、灵敏度高、重现性好等优点,可用于遍山红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茶多酚含量,为今后普洱茶的深加工及其功能食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邀请国家级评茶师分别对8个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生茶和熟茶)茶样进行感官评审,并采用酒石酸亚铁比色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结果]生茶和熟茶的感官品质、陈化程度均有明显的变化;同一品牌茶叶,随着茶叶存放时间延长,生茶和熟茶的茶多酚含量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相同年份的生茶、熟茶茶多酚含量也有明显差异,生茶的茶多酚含量是熟茶的2.8~5.4倍.[结论]由于加工工艺不同,云南勐库大叶种普洱茶的生茶和熟茶在香气、滋味、汤色及茶多酚含量等方面有明显差异;无论是生茶还是熟茶,年份越久其茶多酚含量越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木薯叶片为试材,对木薯叶中芦丁、烟花苷、槲皮素和山奈酚的提取和检测方法进行了探索和优化。【方法】在70℃条件下,以40%(芦丁、烟花苷)和80%(槲皮素、山柰酚)的乙醇水溶液,料液比1/75(g/mL)超声提取30 min;HPLC分析四种黄酮醇时,流动相以甲醇0.2%的磷酸水溶液进行二元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360 nm,流速为0.8 mL/min,柱温为40℃。【结果】可有效提取和分离木薯叶片中芦丁、烟花苷、槲皮素;4种黄酮醇类物质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0.9992,检出限为0.02~0.10μg/mL;方法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的标准偏差(RSD)都低于4.00%;样品的加标平均回收率为90.81%~99.83%,方法的准确度较好,RSD2.84%。对三个木薯品种不同生育期的叶片中4个黄酮醇含量进行测定,其含量呈现嫩叶期幼叶期成熟叶的趋势。【结论】该提取和检测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能实现不同生育期和不同品种木薯叶中4种黄酮醇类物质的同时测定。  相似文献   

18.
柿种质资源叶片中黄酮和多酚含量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比较柿种质资源间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含量的多样性,对111份柿资源叶片中槲皮素、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柿种质资源间槲皮素、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含量存在丰富的多样性;除槲皮素外,不同柿地域来源间山奈酚、粗黄酮和多酚均表现出显著(P0.05)差异性,而不同柿类型间只有山奈酚显示出显著(P0.05)差异性;聚类结果显示柿种质资源可分为四大类群,其中类群Ⅳ为黄酮类化合物和多酚高含量的柿种质资源类群,共有21份资源,其为柿资源的选育提供了宝贵的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四川紫金牛属药用植物的黄酮类活性组分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四川紫金牛属7种2变种药用植物的黄酮类活性组分,拟比较种与种间、同种不同入药部位之间的杨梅素、山奈酚和槲皮素的含量差异,探索紫金牛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与药用组分含量的相关性,为紫金牛属不同药材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提供实验依据。色谱柱为Symmetry C18(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4%的磷酸溶液(50:50);体积流量:0.8mL/min;检测波长:368nm;柱温:30%;进样量10μL。杨梅素、槲皮素、山奈酚获得良好基线分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36231X-133956,r=0.9996;Y=45758X-53050,r=0.9995;Y=27569X-7263.5,r=0.9996;线性范围分别为0.064μg-1.920μg,0.084μg-2.522μg,0.061μg~1.841μg;回收率分别为98.19%、97.88%、99.58%;RSD均小于1.6%;四川紫金牛属7种2变种药用植物均含有杨梅素、山奈酚、槲皮素。在相同条件下圆齿组植物的槲皮素含量均高于锯齿组植物;同种不同人药部位中,叶的黄酮类各组分含量远高于根、茎;百两金及其变种大叶百两金的山奈酚含量远高于其他种,其叶含量达6.42~9.13mg/g,可作为山奈酚资源植物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人工接种黑曲霉、青霉、酵母3种真菌固态发酵普洱熟茶的饮用安全性,以普洱生茶、自然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为对照,采用茶汤灌胃昆明种小鼠法分别对3个茶样进行急性毒性实验.实验测得普洱生茶、自然渥堆发酵的普洱熟茶、人工接种真菌固态发酵的普洱熟茶的LD50分别为:12.21,13.99,12.58 g/kg体重;对应的LD50的95%可信限分别为14.06~10.61,15.80~12.39,14.32~ 11.00 g/kg体重.从食品毒理学的标准来看,3个茶样都属于实际无毒范围的物质.上述结果表明:人工接种真菌固态发酵的普洱熟茶具有很高的饮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