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为优化稻绿核菌的分离方法,筛选防控稻曲病的有效药剂,采用孢子敲落法和火焰灼烧法分别分离不同成熟度的稻曲球,从形态学、致病性、rDNA-ITS序列等方面对HP-7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了HP-7菌株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采用孢子敲落法分离鲜黄色稻曲球成功率最高,达98.33%,将HP-7菌株的rDNA-ITS序列在NCBI上进行BLAST比对,菌株HP-7与稻绿核菌相似度达99%,结合形态学特征分析确定HP-7为稻绿核菌。离体试验表明,戊唑醇和嘧菌酯对稻绿核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值分别为0.109 1、0.158 5mg·L~(-1)。其结果可为稻绿核菌的分离鉴定及稻曲病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4.
从西瓜根腐病病株中分离得到镰刀菌10株,经鉴定分别为尖孢镰刀菌(7株)、串珠镰刀菌(2株)、茄病镰刀菌株(1株).其中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较强,发病率为88.2%,其他两种菌的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8.4%和29.7%.对尖孢镰刀菌进行室内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表明万寿菊杀菌素水乳剂与适乐时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草莓根腐病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且随着草莓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加重。明确草莓主要栽培地区根腐病致病菌种类,能够正确指导草莓根腐病的防治。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天津市主要草莓种植基地草莓根腐病病株分离纯化7个菌株。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引起草莓根腐病病原菌有两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抗药性测定结果显示戊唑醇对胶孢炭疽菌和尖孢镰刀菌抑菌活性最好;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吡唑醚菌酯、福美双次之;氟唑菌酰胺、甲基硫菌灵对不同地区菌株的抑菌活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的种类,以樱花典型褐斑病叶片为材料,采用组织分离法,通过形态特征鉴定并结合SSU、LSU、ITS、GAPDH、TEF、RPB2、Alt al和His 3等基因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鉴定。结果表明:江西樱花褐斑病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病原菌对10%苯醚甲环唑水粉散剂、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108 cfu/g木霉可湿性粉剂、500 g/L异菌脲水悬浮剂、400 g/L氟硅唑乳油、325 g/L苯甲?嘧菌酯水悬浮剂、430 g/L戊唑醇水悬浮剂、250 g/L嘧菌酯水悬浮剂等8种药剂的敏感性,苯醚甲环唑、烯唑醇和木霉等对病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分别为0.001、0.022 mg/L和0.168个孢子/mL。推荐这3种药剂作为江西樱花褐斑病防治的优选药剂。 相似文献
7.
北京房山区草莓根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北京市房山区草莓主栽品种根腐病致病菌的优势菌种并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方法】2014年6月—2015年10月于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镇夏场村和康奇草莓种植园采集染病的红颜草莓作为试验样本材料,采用常规组织分离分离病原菌;采用针刺回接法和伤根回接法对比证病;采用ITSrDNA分子测序和形态学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病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药剂对根腐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同时结合田间防治试验筛选出适宜的防治药剂。【结果】明确了引起房山区草莓根腐病的主要病原物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sp),参试的8种药剂对其抑制效果差异较大,其中抑制效果最好的有甲基硫菌灵和杀毒矾,EC50值分别为6.597 7和20.835 4。其次是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和寡雄腐霉,EC50值分别为120.650 3、185.033 1和244.262 8。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相比化学农药,生物菌剂可以更合理的改良土壤。【结论】北京房山区草莓主栽品种根腐病主要致病菌的确定以及相关药剂试验,为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草莓根腐病的致病菌研究补充了新的资料和数据,同时为针对性防治草莓根腐病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9.
10.
11.
12.
甜菜抗褐斑病菌的田间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黑龙江省3个地区不同甜菜品种褐斑病菌的抗性进行了田间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香坊实验实习基地种植的10个甜菜品种对褐斑病菌抗性存在差异,抗性较强的为中多0704和中单0702,Bastion抗性较差,病情指数最高为20.99;拜泉县郊种植14个甜菜品种对褐斑病菌存在差异,抗性较强有爱丽斯、KWS5145和KWS0149等,其中普瑞宝、甜研307和KWS9400抗性较差,病情指数最高可达43.70;依安县郊种植20个甜菜品种对褐斑病菌抗性存在差异,抗性较强为KWS0149,其中BETA464、BETA812、KWS9145、Hi0474和Hi0732抗性较差,病情指数最高可达27.61.同时,对比KWS0149和KWS4121在3个地区的抗性表现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明确湖南丘陵地区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从双峰县油茶基地采集了7份油茶叶斑病病叶样本,采用组织分离法从中分离纯化获得3株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分子生物学鉴定及致病性检测,证实该地区油茶叶斑病的病原菌为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通过带毒介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该病原真菌对6种药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种化学药剂的EC50值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己唑醇悬浮剂>43%戊唑醇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5%咪鲜胺水乳剂,后面4种化学药剂对油茶叶斑病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油茶叶斑病病原菌对45%咪鲜胺水乳剂最为敏感,其EC50值为0.521 5 mg/L;对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最不敏感,其EC50值为9 021.94 mg/L。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菠萝(Ananas comosus)叶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通过测定病原菌在不同条件下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的情况,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菠萝叶褐斑病的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er).燕麦琼脂和查氏琼脂培养基适宜病原菌菌丝的生长和产孢;麦芽糖、山梨醇,葡萄糖和蔗糖有利于菌丝生长,肌醇、木糖和麦芽糖有利于孢子产生.蛋白胨有利于菌丝生长,硝酸钾和牛肉膏有利于病原菌产孢;病原菌生长温度范围为5~34℃,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生长pH为7~8;光照可促进孢子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随种植面积的扩大蜀葵根腐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危害程度不断加重。通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蜀葵根腐病菌(砖红镰孢菌)的室内毒力,为科学、正确、合理地使用农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价值,最大程度减少病害引起的经济损失。试验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蜀葵根腐病的抑制作用差异性较大,这11种杀菌剂EC50值排序为65%代森锌>70%甲基硫菌灵>15%三唑酮>50%腐霉利>40%嘧霉胺>50%多菌灵>30%吡唑醚菌酯>75%百菌清>15%苯醚甲环唑>15%多效唑>250 g/L嘧菌酯,EC50分别为666.09、345.05、340.70、322.46、135.96、78.20、49.17、26.97、15.28、0.28、0.16μg/mL,但15%多效唑的相关系数较低,仅为0.77。因此,250 g/L嘧菌酯、15%苯醚甲环唑、75%百菌清、30%吡唑醚菌酯、50%多菌灵和40%嘧霉胺抑菌效果较好,可以用于蜀葵根腐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贵州施秉县头花蓼发生一种枯萎病,该病害分布广、危害严重,已经成为影响当地头花蓼生产的潜在威胁。为了控制该病害的发生与危害,对头花蓼典型发病组织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和回接试验。结果表明,分离到的3种病原菌分别是弯孢属菌(Cochliobolus curvulari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和厚垣镰孢霉菌(Fusariumch lamydosporum)。经过接种试验,仅厚垣镰孢霉菌能引致与田间病害一致的症状,结合形态鉴定和ITS序列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是头花蓼枯萎病的致病菌。室内抑菌试验表明,杀菌剂咪鲜胺、多菌灵、百菌清和恶霉灵对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为了模拟室外不同的气象条件下红橘褐斑病菌的最适发生环境,进一步了解红橘褐斑病病原菌的生长特点,对红橘褐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6.3℃、黑暗、湿度到达100%的条件最适宜红橘褐斑病菌的生长;弱酸环境下,褐斑病菌菌丝及孢子的生长情况最好;褐斑病菌的生长随温度、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到达一定数值后逐渐下降;利用SPSS软件建立了温度和湿度对红橘褐斑病菌菌落平均直径增长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 =0.017x2 +0.076x-0.082,y=-0.001x2 +0.209x-5.020.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明贵州滇重楼褐斑病的病原菌,以及筛选有效防治褐斑病的药剂,为滇重楼褐斑病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贵州省织金县滇重楼褐斑病病株叶片上分离致病菌,结合形态学鉴定、rDNA-ITS和β-tublin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致病菌菌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40%咯菌腈悬浮剂、40%苯醚甲环唑悬浮剂等6种化学杀菌剂和80%乙蒜素乳油、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等4种生物杀菌剂的抑制效果。【结果】确定致病菌为燕麦镰孢菌,10种杀菌剂对燕麦镰孢菌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对抑制率与药剂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化学杀菌剂中40%苯醚甲环唑和50%多菌灵抑菌效果最佳,EC50分别为0.027 9 mg/L和0.520 7 mg/L;生物杀菌剂中0.3%丁子香酚抑菌效果最佳,EC50为6.828 8 mg/L。【结论】贵州滇重楼褐斑病病原菌为燕麦镰孢菌,田间防治可将40%苯醚甲环唑、50%多菌灵、0.3%丁子香酚作为候选药剂交替或复配使用,以提高药效和避免病菌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