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川滇农牧交错带24个地面观测站点1961—2015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各站点逐日参考作物蒸散量(ET0)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采用气候倾向率、反距离插值法(IDW)、Mann-KendalL突变检验、主成分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区的ET0和SW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各主要气象因子对不同区域参考作物蒸散量演变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961—2015年,川滇农牧交错带ET0呈下降趋势,SWI呈缓慢上升趋势,1987年为ET0和SWI的突变年;湿润区与半湿润区可近似以横断山区边界作为分界线;全区四季参考作物蒸散量均在下降,冬季时空演变不显著;平均风速是影响ET0变化的主导因子,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次之,ET0对最低气温响应最弱。  相似文献   

2.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时农时牧过渡带,植被生态特征是反映区域生态质量的重要指标,分析该区域的植被生态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时间序列MODIS-NDVI数据和土地覆被数据,利用均值法、分段线性回归法和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对北方农牧交错带2001-2013年间各种植被的生态特征时间变化情况、不同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差异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生态特征处于缓慢恢复态势,并且近几年植被恢复速度大于前十年;从空间上尺度来看,陕西和黑龙江所在区域是植被恢复面积比率最大、恢复速率最快、植被恢复情况最为明显的区域;青海和河北的植被近年来整体处于恢复的趋势,但是也有相对较大面积的区域植被出现显著的退化趋势;生态脆弱和人类活动变化是导致青海和河北区域植被恢复相对不明显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4.
中国农牧交错带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的资源紧缺、环境退化,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于“持续”(Sustainable)的思想。中国的农牧交错带,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农牧交错带以及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的山地农牧(林)交错带,由于自身地理及自然资源、社会特点,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探讨中国的持...  相似文献   

5.
以河北省洁源县为例,对坝上地区农村土地流转进行调研,分析了当前农牧交错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现状和主要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陕北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并存,在粮食安全上存在问题。在分析该区植物性产品和动物性产品产量以及粮食总供给量的同时,研究了粮食需求量。在揭示该区粮食供需矛盾的基础上,分析了粮食安全问题的起因,提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王震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538-14540,14543
选用辽宁省35个代表站1961~2005年逐日降水量,研究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采用EOF、REOF、均方差等方法,分析不同地域极端降水的变化和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省年极端降水量可分成3个区,分别是辽宁西部山区和北部部分地区、辽东山区、辽河平原的近沿海地区;在降水量相对较多的地区,极端降水阈值也较大,反之亦然;发生频率较低的极端降水事件对总降水量有较大贡献;辽宁省极端降水量、总降水量以及总雨日变化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极端降水日数在各个季节内变化都不大,在长期变化上也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近25年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黄土高原生态极其脆弱区的环境发展方向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8 km/15 d分辨率数据,统计检验年、季节及月等不同时间尺度上NDVI的演变特征,在ArcGIS软件中表达10年尺度间NDVI均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并用面积累积频率曲线表达研究区NDVI值的整体分布及演变状况;同时用时间相关及空间对应法分析研究区NDVI与降水量的时空联系。【结果】近25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NDVI总体呈显著(P<0.05)上升趋势,秋季及9-10月NDVI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上升趋势。在10年尺度上,研究区植被NDVI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持续性增加面积仅为22.3%,集中分布在陕北吴旗、志丹所在北洛河上游,安塞、延安所在延河地区以及西宁西南部。年降水量与年NDVI均值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月尺度上则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在10年尺度上,西宁西南部、吴旗-延安等NDVI持续性增加地区与降水量增加的空间分布比较吻合,而内蒙古东胜附近NDVI改善但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本区属于鄂尔多斯草原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说明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结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25年来NDVI整体呈显著改善趋势,但空间差异较大;其改善程度的空间差异性既有降水的作用,也有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探讨台湾桤木花粉萌发的适宜培养基组成、培养温度及台湾桤木花粉生活力的快速测定方法。【方法】以台湾桤木新鲜花粉为试材,采用花粉离体培养萌芽法及TTC染色法、I2-KI染色法、过氧化物酶沉淀法等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台湾桤木花粉离体培养的适宜培养液为:10%蔗糖 100mg/L硼酸;最适培养温度为25℃。过氧化物酶沉淀法是快速测定台湾桤木花粉生活力的适宜方法。【结论】蔗糖和硼是台湾桤木花粉萌发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极端温度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局整编的81个测站1961-200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将全省分成4个气候区的基础上,对黑龙江省最高、最低气温的时空演变规律及极端温度事件发生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3a来在全省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总体表现呈上升趋势,最低气温升温比最高气温升温显著,最低气温的升高时间早于最高气温的升高时间;各个气候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差异较小,但在空间分布上,各地区的增温幅度不尽相同;黑龙江省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频率变化趋势显著,其中极端低温事件在下降,而极端高温事件在上升.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00~2008年逐日降水量数据,对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降雨侵蚀力进行研究。发现研究区年均降雨侵蚀力介于3 485.46~5 654.76 MJ.mm/(hm2.h)之间;夏季降雨侵蚀力所占比重最大;春秋两季相当,仅次于夏季;冬季全区降雨侵蚀力为零;降雨侵蚀力各季节的空间分布不同;降雨侵蚀力与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组合状况密切相关。该研究可为其他地区的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研究提供方法和技术参考,研究结论可以为研究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3.
14.
北方农牧交错带跨度大、范围广、农牧兼有,是研究北方农牧业最具代表性的区域。养分流动直接反应养分循环状况,是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表征之一,研究农牧系统养分流动对于发展可持续农牧业,减少环境养分负荷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农牧系统氮、磷、钾3种主要养分流动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提出了农牧系统养分循环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以期为后续农牧系统养分循环的理论研究、提高养分利用率技术手段的研发以及环境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48年海南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慧  吴胜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101-10103
利用海南省16个地面观测站近48年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K方法,分析了海南省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南省区域平均的极端强降水日数的年变化为单峰型,8~10月为集中期。海南省极端强降水事件的持续时间以1d为主,最长持续时间达6d。近48年海南省区域平均的极端强降水量、极端强降水日数和强度均呈弱的增加或增强趋势,未发生突变。但极端强降水事件变化具有空间上的不一致,大部分地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多趋势,局部地区增多趋势显著,并在80年代发生了突变。8和10月海南省极端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增多、增强使该时期区域性暴雨洪涝事件增多。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土壤退化的原因、类型和表征。根据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和功能,提出用适宜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农牧交错带土壤的生产、环境和健康功能,辩识出土壤质量下降的区域,提出退化土壤质量恢复的技术措施,将土壤的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统一协调起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农牧交错带土壤退化的原因、类型和表征.根据土壤质量概念的内涵和功能,提出用适宜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质量指标体系全面评估农牧交错带土壤的生产、环境和健康功能,辩识出土壤质量下降的区域,提出退化土壤质量恢复的技术措施,将土壤的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统一协调起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陕北黄土高原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特点以及作物生长发育过程对光、热、水、土资源的要求和利用效率,运用逐步订正法对该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了定量估算,并对其土地的人口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指出了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该地区光温生产潜力为光合生产潜力的65.21%,气候生产潜力为光温生产潜力的37.91%,土壤生产潜力为气候生产潜力的32.19%,现实生产能力仅为土壤生产潜力的42.47%;在现实生产能力水平下,人民生活仅能维持我国低消费水平,如果要实现世界中等消费水平,必须使土地的现实生产能力达到土壤生产潜力的89.40%,气候生产潜力的27.00%。提高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的途径包括提高植被覆盖度,控制土地荒漠化;发展设施农业和灌溉农业,提高作物产量;改进施肥方法,培肥地力;因地制宜,开发滩区等。  相似文献   

19.
李嫱  王绍斌  王嘉  琚慧媛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578-6579
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较为广泛,笔者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于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概述。  相似文献   

20.
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定位测定黄土高原北部农牧交错带人工山杏林生长季叶片光合速率(h)、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分析其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生长季山杏人工林叶片光补偿点(LCP)的变化范围为15.33~53.91μmol/(m^2·s),光饱和点(LSP)为1159.38—1382.33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中)为0.0258—0.0464;叶片C02补偿点(cop)为48.97~89.38μmol/mol,CO2饱和点(CSP)为322.20—413.37μmoL/mol,可见山杏为阳性树种,不耐荫,应栽在阳光充足处。生长季,山杏叶片蒸腾速率(Tr)的大小排序为8月〉5月〉6月〉7月,而水分利用效率(WUE)高低排序为7月〉6月〉8月〉5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