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惠贞  唐红艳  牛冬  吕淼 《大豆科学》2021,40(1):112-121
为评价大豆气候品质,优化布局优质大豆产区、提升大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利用2005-2018年内蒙古东北部大豆主产区主栽品种内豆4号的品质分析、发育期和同期气象观测等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典型年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影响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和关键期,并构建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等品质成分与关键气象因子的定量关系模型.结果表明:温度和降水是影响大豆蛋白质含量的主导气象因子,而影响大豆脂肪含量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温度;8月上旬至9月上旬(结荚期~鼓粒期)是影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共同关键期,也是影响大豆品质形成的最关键阶段.大豆进入开花期后,气温高、降水多有利于蛋白质的积累,而开花初期和结荚鼓粒期气温较低、成熟期气温较高,利于大豆脂肪含量的提高.在分析生物学意义基础上优选因子,构建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与关键影响因子定量关系模型,拟合率均较高.通过对2019年大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的模拟检验,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气象条件对广西春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莫新  朱国金 《大豆科学》1991,10(3):234-239
本文用1983—1985年广西春大豆区试播种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广西春大豆各生育阶段生育日数的关键气象因子:播种至出苗期为土壤温度;出苗至始花期为日平均气温和降水日数;始花至成熟期为日照时数;出苗至成熟期为降水日数。影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为始花至成熟期的温度日较差、平均相对湿度和降水量。温度日较差和降水量对广西春大豆各生育阶段生育日数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夏大豆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黄淮海南一组5年夏大豆区域试验测定的大豆品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蛋白质和脂肪所要求的气象条件是相异的;影响蛋白质含量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为8月中,下旬(鼓粒中前期),主导气象因子是温度;影响脂肪含量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为9月上,中旬(鼓粒中后期),主导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对二者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大豆脂肪含量与生态因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2002年在河南省夏大豆主产区的5个试点,以豫豆25号13期分期播种的方法,研究了气象、土壤养分和海拔等38个生态因子对豫豆25号脂肪含量的关系,通过逐步回归统计分析,筛选出与大豆脂肪含量密切相关的11个生态因素间的直线或曲线关系.明确了夏大豆鼓粒成熟期较少的日照、较高的均温、较多的降水和较大的昼夜温差以及出苗期较高的均温和花荚期较多的降水利于脂肪的积累形成.较高的土壤全氮和钾含量、较低的硫含量有利于大豆脂肪大幅度提高.在本试验pH值6.95~7.89范围内,偏碱性土壤利于脂肪的形成.在本试验研究因子范围内,其它生态因子对大豆脂肪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气象条件对花生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对河南省花生麦套区域试验测定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与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形成蛋白质和脂肪所要求的气象条件是相异的,影响蛋白质含量的主导因子是温度,影响脂肪含量的主导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温度日较差和降雨量对二者均有影响,但不是主导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6.
将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在黑龙江省的由西至东的五个不同地点种植后。蛋白质含量西低东高,脂肪含量西高东低,呈现规律性变化。蛋白质,脂肪含量主要受品种自身的遗传性决定。蛋白质,脂肪含量的数值在各点不同,但排列顺序不变。各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遗传力都较高,在不同地点的波动幅度不大。这种东西变化趋势明显所表现的品质生态效应主要是东西降水差异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不同生态区域环境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陈霞 《大豆科学》2001,20(4):280-284
通过 1999- 2 0 0 0年黑龙江省内五个不同生态区主栽 73个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 :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 ,除受品种本身内遗传基因控制外 ,生态环境因素 (纬度、温度、降雨等 )对其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生态地理区域间 ,蛋白质、脂肪含量有差异 ,不同年度间蛋白质、脂肪含量有差异。就黑龙江省五个生态区栽培大豆品种蛋白质含量以安达、佳木斯最高 ,含量为4 1.4 2 %、4 1.33% ,脂肪含量以哈尔滨最高 ,含量为 2 1.2 4 % ,蛋白质含量与纬度、温度、降雨相关不明显 ,脂肪含量与纬度、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 ,与温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气象因子对大豆主要贮藏蛋白组分及亚基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个大豆品种为材料,同年同地点分六个播期种植,考察了整个生长期以及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两个时期的气象因子(总积温、总日照时数、总降水量、日均温差和日均相对湿度),对春大豆和夏大豆籽粒总蛋白以及主要贮藏蛋白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 大豆籽粒总蛋白含量以及组分、亚基相对百分含量会随播期的改变而变化。(2)整个生育期间,5个气象因子极显著影响20份大豆总蛋白含量,对春大豆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也达极显著水平,仅总积温、总日照时数和总降水量对夏大豆总蛋白含量影响达显著水平。(3)整个生育期的总积温和总日照时数与20份大豆蛋白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显著负相关,总积温与20份大豆蛋白7S含量显著正相关;但气象因子对春、夏大豆的7S、11S相对百分含量和11S/7S比值的影响不显著。(4)整个生育期间气象因子对各组分亚基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夏大豆各蛋白组分亚基的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皆不显著,而春大豆许多蛋白亚基相对百分含量受两个生育时期的气象因子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Logistic方程的大豆产量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Logistic方程建立大豆干物质累积曲线用来描述大豆干物质累积过程,由于气候条件处于非理想状态,因此对其干物质累积过程进行气象条件订正,并分析干物质累积量与气候产量的关系.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大豆农业气象产量预测模式.通过计算分析温度和水分订正系数发现:在不同热量带、不同年份、不同发育时段,温度和水分订正系数不同,说明温度和水分条件是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重要限制因子.利用大豆主产区2004-2006年的气象和产量资料进行预报,预报精确度在95.9%左右,且预测产量与实际产量相关性较好,R2在0.903~0.948之间,通过α=0.0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预测的产量比较准确,模型可用.  相似文献   

10.
淮北夏大豆生育进程及适宜气候因子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大豆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气候条件。不同的生育阶段,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同。淮北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6月中旬至9月中旬,雨热同季,气候因子变幅大。常年气候条件能够满足夏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笔者根据多年田间试验和生产调查,提出了夏大豆不同生育时段适宜的气象因子指标和相应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11.
油菜吸收微量元素的特点及硼锌的施用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4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油莱对硼锌的吸收以开花、成熟期最高.分别占全生育期的52.0%和40.4%,锰的吸收各期基本均衡,苗期+薹喷施较拌种显著增产.喷0.1%~0.25%硼砂溶液,均显著增产,苗期和苗期+薹期+初花期喷施效果最好,硼锌配合的产量最高,但与单独施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豆苗期耐旱性与根系性状的鉴定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3年对63份大豆品种在盆栽自然干旱和盆栽水分控制两种条件下进行苗期耐旱性鉴定,两者鉴定结果间的关联分析表明两者呈极显著相关,两者间的鉴定分级结果比较一致,筛选出一批苗期耐旱型品种.综合分析2001~2003年的大豆苗期耐旱性鉴定结果,筛选出稳定耐旱型(1级)品种4份(晋豆14、汉中八月黄、科丰1号和因黑豆)和稳定干旱敏感型(5级)品种1份(宁海晚黄豆).苗期耐旱隶属函数值与根系性状间的相关分析表明,比根长、比根干重、比根表面积和比根体积等根系性状相对值与耐旱隶属函数值呈极显著相关,根总长、侧根总长、侧根数等根系性状绝对值与耐旱隶属函数值间的相关不显著,说明利用根系性状绝对值进行苗期耐旱性的评价较为牵强,而利用根系性状相对值进行耐旱品种的鉴定筛选比较可靠.  相似文献   

13.
以早熟品种“中薯2号”、中熟品种“克新3号”和中晚熟品种“金冠”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马铃薯试管苗茎叶过氧化物酶及根部脱氢酶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茎叶过氧化物酶及根部脱氢酶活性与品种熟性有关,早熟品种高于晚熟品种。试管苗徒长、叶片黄化及植株衰老,可使茎叶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强。根部脱氢酶活性与试管苗生长势有关,根系发达,植株健壮,根部脱氨酶活性高。  相似文献   

14.
大豆中Glyceollins诱导和累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乞永艳  刘富海 《大豆科学》2007,26(3):400-406
随着食用大豆制品与人类健康关系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除了大豆本身所固有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外,大豆的诱导产物glyceollins不仅具有植物抗毒素作用,同时也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关于glyeeollins呈现雌激素作用的机理,尤其是在抑制癌细胞增殖方面的作用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油菜叶片对多效唑的吸收及在体内和土壤中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油菜叶片对MET的吸收、运转及MET在油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叶面施用3H-MET后1小时,吸收量即达施用量的46.26%,3小时为52.58%,此后随着施用时间的延长,吸收增加甚微,至48小时为54.29%.叶片吸收的3H-MET基本上滞留于处理部位,占吸收量的99%左右,向植株其它部位输出极少。3H-MET在油菜中的残留量为0.024-0.107ppm,根>叶>籽>粒>茎>荚壳。在土壤中的残留为0.010—0.015ppm,表土>深层土。  相似文献   

16.
The chang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during haymaking, the loss of nutrients in the field and during storage, and the nutritive value of swath-cured and tripoded hay were compared. In good weather no advantage was gained by tripoding the hay. The nutritive value of the hays made by the two methods was similar and the loss of dry matter in the field slightly lower in the swath-cured hay. In a bad season, however, the nutrient loss in the swath-cured hay greatly exceeded that occurring in the tripoded hay and the starch equivalent, as shown by the results of digestibility trials, was markedly lower for the swath-cured.  相似文献   

17.
对长江中下游地区花生品种更替中产量及有关的22个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单株有效果数、饱果数、百果重、主茎青叶数、叶面积指数、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遗传相关均达正向极显著,而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经分析表明,近期推广品种比地方品种增产,在于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改良和收获指数的提高由(0.33提高到0.46)。说明高产品种不但生物产量较高,且表明向荚果转化的物质也多。其次.主茎第六节以上的长度得到控制。避兔植株体过旺生长,更能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大豆结荚期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与产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连续 10年 ,总共用东北大豆 4 0 0多个品种 (系 ) ,在品种资源研究圃测定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 (a b)。表现品种间差异明显 ,高者 3.4 7mg/dm2 ,低者 2 .17mg/dm2 ,平均为 2 .62mg/dm2 。从中筛选出 4 0多个叶绿素含量高、丰产性好品种 (系 ) ;并按年度、品种熟期分组进行叶绿素含量与产量相关分析。各组相关程度不同。总的趋势是呈正相关、10年平均r =0 .36。说明大豆在结荚期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对产量形成起重要作用 ,其含量可以作为高光效种质生理指标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分析有亲缘关系的37个品种(包括15个品种的亲本来源)萌发6天的大豆子叶POD同工酶谱。结果表明,不同品种POD同工酶谱共显示5~10条酶带,分A、B、C三区。以B区酶带色度深浅及数目变化为分类标准,可分为四种酶型:PB_1型、PB_2型、PB_3型和PB_4型。根据此酶型分析了每一个组合的品种与其两亲本。其中6个品种呈现偏父本酶型,6个品种呈现新酶型,2个品种的酶型与父母相同,1个品种呈现偏母本酶型。同时测定了13个组合的36个品种的POD比活力,结果指出:后代品种POD比活力都低于或介于父母本之间,后代比双亲POD比活力有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以培养5d的大豆油菜幼苗为材料,研究辐射敏感性与VC、VE、MDA和SOD的关系。结果表明,随辐照剂量的增大,幼苗下胚轴中VC、VE的含量逐渐下降,膜脂过氧化物丙二醛的含量逐渐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增后减趋势。辐照后的幼苗分别在VC、VE中培养5h,均可提高大豆和油菜幼苗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醇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