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雷敏 《甘肃农业》2008,(12):67-69
本文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数据,在对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四川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产生的产业聚集效应进行数量分析,得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农民工资收入增长具有明显的拉动效应,最后,对四川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路径选择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彭慧蓉  钟涨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742-5744
技术进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当前的两大战略选择,但二者并非可以兼得,甚至会形成相互制约。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表现为2个方面:客观方面技术进步导致我国边际就业弹性加速下降和传统产业的就业挤出效应,从而既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机会,又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基数;主观方面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满足不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越来越高的技能要求,使自身享受不到技术进步的“就业补偿”,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减缓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作用,要以社会保障为基础,提高农民素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第三产业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跳跃转移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慧蓉  钟涨宝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4):6679-6680,6682
依托第三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被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所证实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与先行工业化国家一般经历的劳动力梯度转移模式不同的是,后起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面临的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呈现出跳跃转移的显著特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跳跃转移特征,而且追求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进一步加强这一特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跳跃转移是我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对辽宁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进行具体分析,阐释了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的均衡性,并对辽宁省具体行业吸纳就业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正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能够较大程度带动农业产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同时,提出相应对策,包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农村地区城镇化建设以...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7个阶段的历程。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转移和充分就业的制约因素。从农村产业结构、城镇化发展进程、第三产业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农村教育与培训制度、国外劳动力就业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充分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产业升级存在互动关系,劳动力的思想意识、技术素养对其从业选择产生较大影响,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排挤和吸纳的双重影响。浙江省目前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不高,第二产业在产业升级中占比过大,造成第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降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健全非农就业服务体系、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工作,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又能切实推动产业化升级进程。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就业压力在不断增长。作为占中国人口大比重的农村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本文以SWOT方式分析,以发展乡村旅游的方式,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山东省农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提供了动力,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了农民收入和文化素质。而现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地区差异、农民较低的文化素质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本文认为只有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加快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得以顺利转移,并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罗怀良  许可  李霞  陈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29-7031
在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农村经济与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大英县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县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外出务工多选择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以初级劳务型工作为主,文化程度和转移地点对务工年收入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不规范及转移秩序混乱影响了当地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带来较多社会问题。针对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展乡镇企业、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消化和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管理,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分流与产业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我国将继续面临来自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特别是如何解决好来自农村并在城市中游离的弱势农民的就业问题更是引起各方面的关注,本文众多的数据分析了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现状与需求现状,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供给量很大且有大量剩余,而需求由于农业资本加速、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增速减缓、布局分散、城市二、在产业需吸纳大量下岗职工等因素而不够强烈,因经我国就业形势在新的世纪仍很严峻,为缓解这一形势,笔者通过对比分析、数量分析、定性研究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以向小城镇和第三产业转移为主渠道,适当控制流向大、中城市的农村人口数量,充分发挥产业聚集与小城镇聚集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小城镇为纽带在城市和农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产生产业与城乡整合效应,同时解决农民的收入与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优化,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增强了城乡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促进了社会变革,塑造了一代新型农民,产生了广泛的回归效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意味着农业的剩余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剩余向城市转移的绝对转移思路,也意味着劳动力本身、农业、农村自身的直接发展所形成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相对转移.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良性发展过程的应有之意."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使资本、技术、信息随人员流动而运动,使区域间交流日益增多,纵横联系加强.  相似文献   

13.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进入城市就业,进而造成了低素质劳动力供给和高素质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因而促使农村劳动力提高就业能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逐渐成为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在分析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与对策。一、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乡结构矛盾明显,妨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增加值和各产业真实增加值等4个变量的VAR模型,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各产业相互作用关系极其动态性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存在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从农业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工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如当地经济环境,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农民工就业环境等。因此,本文结合云南省陆良县的实际,分析如何加快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农  相似文献   

16.
陕南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高建 《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31-132,141
陕南是我国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山地面积大,耕地少,农业人口多,剩余劳动力就业压力大,农村经济发展缓慢。本文在对陕南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有效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陕南发展,提出了解决陕南山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英·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保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476-4477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分析了英、美国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合理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农业内部转移为基础,积极引导农业“兼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等为特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常德忠 《吉林农业》2011,(9):216-216
在抓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退伍军人作用,把其作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鼓励并积极支持农村退伍军人外出就业,并且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要把发展劳务经济,扩大劳务输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实施积极的劳动力转移政策,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输出转移的步伐,四平市2011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就业人数达到70万人以上,其中异地输出转移就业50万人次,就近就地转移就业20万人次,全市劳务性经济总收入实现60多亿元,外出务工农民年人均劳务性经济收入超万元。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陕西省为例,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时,既要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还要充分挖掘农村自身就业潜力,让农民就近就地实现就业;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场,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西安咸阳城市圈建设,全力打造杨凌示范区的规模化效应,加大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20.
谭秋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9):7-8,49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以南华县为调研对象,通过回收有效调研问卷1751份,对南华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口特征状况及人力资本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南华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转移就业收入较低、就业市场缺乏竞争力等问题.因此,应积极推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