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品质棉杂种一代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的优势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完采用江苏经作所自育的高强纤维种质,与综合性状优良的丰产陆地棉品种杂交。共配制8个杂交组合。经与亲本本及推广品种比较,表明杂种一代籽、皮棉产量具有较高的中亲优势,籽棉AH平均为7.83%,皮棉AH平均为14.88%,籽棉与推广品种相当,皮棉低于推广品种,农分具有较高的中亲优势,AH平均为12.12%,但竞争优势低,均为负向优势,铃重竞争优势高,平均CH为7.07%,纤维品质优势明显,绒长的平均AH为5.60%,平均CH为19.41%;整齐度的平均AH为2.01%,平均CH为3.91%,比强度的平均AH为9.38%,平均CH为41.32%;麦克隆值的AH既有正向又有向向优势表现,其平均AH为-0.44%,表现为中亲值,CH则均表现为负向优势,平均为-12.4%。  相似文献   

2.
    
《棉花科学》2004,26(5)
  相似文献   

3.
抗虫棉与常规棉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不同来源的转基因抗虫棉与国内常规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抗虫棉的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的变异幅度小于常规棉 ,果枝数、果节数、单株结铃数高于常规棉 ,而铃重、衣分、株高则低于常规棉 ,脱落数及脱落率高于常规棉 ,而结铃数的增加难以弥补衣分的降低 ,从而使抗虫棉虽有较高的子棉产量 ,但其皮棉产量却低于常规棉 ,减幅为4.2 8%。  相似文献   

4.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对麦套棉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皮棉产量与 8个农艺性状的关联序依次为株高>单株铃数 >单铃重 >果枝数 >衣分 >霜前花率>生育期 >子指 ;与 9个纤维品质性状的关联序是伸长率 >环纱缕强 >比强度 >麦克隆值 >黄度 >整齐度 >反射率 >2 .5 %跨长 >气纺指数。其中以株高、单株铃数、单铃重、伸长率和环纱缕强与皮棉产量形成的关系最为密切 ,并明确了各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出了豫东平原麦套棉高产优质育种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出适宜宁夏地区栽培且适合目标市场需求的高品质樱桃番茄品种。[方法]选择7个已在全国种植一定面积的樱桃番茄品种,比较各品种的农艺指标和品质指标。[结果]通过筛选,香妃3号、香妃12号这2个品种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结论]建议在宁夏及周边省区日光温室早春茬生产中扩大示范面积。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品质棉杂交种科棉3号与江苏省主要推广杂交种中29和鲁棉研15在黄萎病严重发生条件下生育特性比较研究表明,该品种产量潜力大,早熟性强,在30000株/公顷群体下,成铃均匀分布,棉铃体积大,株高和叶片等营养生长平稳,蕾数多,结铃盛期成铃强度大,叶片光合作用强,光合产物运转效率高.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黄萎病能力,在黄萎病严重田块能保持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7.
棉花新品种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综合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不同生态点条件下,棉花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之间有明显的差异。纤维品质中以麦克隆值的变异最大,产量性状中以单株成铃的变异最大。通过分析,在不同生态点下建立了纤维品质与籽棉产量的线性回归模型(Y=-2488.2380 36.4393X1 19.0355X2-6.9988X3-14.8041X4 0.1763X5)和产量性状构成因素与籽棉产量的线性回归模型(Y=-362.2510—1.7261X1 44.5081X2 22.5925X3-70.6397X4 18.7370X5),以揭示主要农艺及经济性状之间的量化关系。  相似文献   

8.
杂交棉中棉所57主要经济性状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9年新引杂交棉品种中棉所57不同铃位主要经济性状在遗传变异、遗传典型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提高中部和上部内围铃的铃重,特别是增加中部和下部外围铃的有效成铃数,是获得高产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高品质棉的研究与应用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高品质棉市场需求,回顾了高品质棉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剖析了市场体系与产业效益。以高品质棉科棉1号为材料,从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物质积累、棉铃形成、氮素代谢等方面研究了高品质棉的生物学特性,提出了高品质棉的栽培技术规程。  相似文献   

10.
黄麻单株不同茎段经济性状纤维品质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西省棉花研究所育种课题组利用早熟棉品种与高产优质的中熟棉材料进行杂交的F1代22份材料,采用主成分、聚类和相关性分析方法进行12个主要性状综合评价分析,以期筛选出早熟、高产、优质的棉花新品种或组合。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2份材料的各个性状的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籽棉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生育期和纤维整齐度指数变异系数较小。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期与马克隆值、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伸长率均呈正相关,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与马克隆值、断裂比强度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累计贡献率达到70.71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5.0处,22份材料划分为5个类群,第IV类和第V类产量高、品质好,其中第V类生育期短、植株矮。本研究通过综合评价分析筛选出早熟高产优质材料2份,可进一步育成早熟棉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此外还筛选出高产材料3份,优质材料2份,早熟材料1份,可进一步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12.
发展高品质棉是江苏省“十五”优质粮棉油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是提高棉花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从生产实际的角度,对高品质高产栽培、加工、纺纱等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我国棉花产不足需,特别是高品质棉严重缺乏,对进口棉依赖程度较高。河北省是植棉大省和主要优质棉产区,同时也是传统纺织大省。从河北省高品质棉产需情况、河北省审定品种纤维品质情况、河北省新体制棉花公证检验数量和质量情况等方面对河北省高品质棉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河北省高品质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彩色棉主要经济性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对彩色棉与生产上的普通棉、彩色和白色姊妹系、彩色棉不同颜色间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彩色棉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提出了彩色棉的选育重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海岛棉与陆地棉杂交育成的优质中间材料作亲本,与陆地棉抗病品种杂交,经过连续多代的选择培育,育成了高品质棉花新品种蜀棉2号,表明利用海岛棉及其质源作亲本,改良陆地棉的纤维品质,是完全可行的。同时,研究了不同生态条件对高品质棉纤维性状的影响,表明为了充分发挥高品质棉的优良特性,高品质棉应当安排在温、光条件好的宜棉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6.
    
《棉花科学》2005,27(5)
  相似文献   

17.
朱明华 《江西棉花》2005,27(5):31-32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大量农产品将涌入国门,农产品品质的竞争将更趋激烈.棉花生产也不例外,要提高棉花的竞争能力,必须发展适合高支纱,精梳纱的高品质棉花.从2001年起,海门市承担了江苏省三项更新工程的“高品质棉优质高效栽培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全市累计推广种植了以科棉1号、3号为主的高品质棉花品种4333.3hm^2,平均单产为1512.0kg/hm^2,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黄河流域机采棉植株性状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筛选适合黄河流域棉区机采的品种,对16份棉花材料的果枝始节高度、株高、产量构成因素、纤维品质指标进行系统调查、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适合进一步培育机采品种的材料为590032、中棉所49。  相似文献   

19.
Tyler 1908年发现夏威夷棉没有蜜腺后,接着 Meyer 等将这种无蜜腺性状转移到了陆地棉栽培品种中。无蜜腺性状受两对隐性基因(ne_1ne_1ne_2ne_2)所控制,它们分别位于 A 染色体组的第 V 连锁群和 D 染色体组的第Ⅸ连锁群上,当 ne_1和 ne_2纯合时,表现为棉花叶片、苞叶基部,苞叶内均无蜜腺。由于蜜腺是某些害虫的重要食料来源,无蜜腺则可减少害虫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故无蜜腺具有一定的抗虫性。一些美国学者研究指出:无蜜腺性状可以使每代红铃虫虫口减少50%,并且成功地培育出了无蜜腺新品种,其斯字731N和斯字825种植面积(1979年曾占美国总植棉面积的2.5%左右。国内近年来也十分重视无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7×3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法,对新转育的哈克尼西棉不育系、恢复系的纤维品质性状和产量配合力及遗传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籽棉产量、断裂比强度主要受加性效应影响,铃重主要受非加性效应影响,衣分、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伸长率、黄度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影响,以加性效应为主;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整齐度、马克隆值、伸长率、黄度中母本基因型贡献率高。不育系选育应从提高衣分、品质性状着手合理配组,实现育种目标。亲本A1、R3的多数性状一般配合力效应高,A1×R3的组配品质性状特殊配合力效应较好,产量性状表现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