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龙泉驿区枇杷的采收期主要集中在4—5月份,其中:早钟6号为4月份,大五星、龙泉一号为5月份。枇杷采收后,需要及时恢复树势并抽发大量夏梢,抽发的早夏梢是枇杷最优良的结果母枝,是次年产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枇杷的采后管理在全年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的立地条件、树龄、树势以及管理条件下,因地因树应用蜜柚环(剥、扎)和整形修剪技术,可以培养高度适宜、纳光充分、开散形合理的骨干枝,骨干枝分层旋转、位着生的立体结果枝组群,培养干空段结果母枝、留选结果母枝,可以对树体的光照条件进行改善,对柚树的营养生长进行调节,可以帮助幼龄树的树冠加速扩大,形成理想的树冠;可以帮助结果时期的柚树型成有利于柚树生长结果的树型,促进开花结果,确保成花和着果,提高着果率,促进果农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3.
枇杷果肉柔软多汁,甜酸可口,风味佳良,果实在春末夏初成熟,正值鲜果淡季,很受人们喜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选育的早熟枇杷品种"早钟6号"因其早熟、质优、大果性状突出,深受广大果农与消费者的青睐.罗源霍口三龙果场于2000年引进种植"早钟6号"枇杷.  相似文献   

4.
大蒜果秧分离机构参数优化及试验   总被引:3,自引:14,他引:3  
为了提高大蒜果秧分离机构的作业质量,降低蒜头的平均留茎长度、伤损率、提高切痕合格率,该文运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理论,在构建的大蒜果秧分离试验台上,对主夹持链输送速度、蒜株夹持角度、蒜株夹持高度、夹持株数等影响其作业质量的4个因素进行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建立了响应面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对作业质量的影响,同时,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优化。结果表明试验因素对果秧分离质量有较大影响,综合优化结果为主夹持链输送速度1.05 m/s,蒜株夹持角度77°,蒜株夹持高度220 mm,夹持株数2株,此时平均留茎长度为36.9 mm、伤损率为2.23%、切痕合格率为98.29%。研究结果可为大蒜果秧分离机构的结构完善设计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蒜果秧分离试验装置的设计与测试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为提高大蒜联合收获果秧分离作业性能,解决果秧分离过程中留茎长、伤损率高等问题,该文研制了一种大蒜联合收获果秧分离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由夹持输送装置、排序-对齐装置、切割装置、机架等组成,能够完成大蒜的夹持、排序、对齐、切割分离等工序的作业。并进行了大蒜果秧分离试验台作业参数优选试验,得出最优组合参数为夹持高度190 mm,夹持角度79o,主夹持链速度1.06 m/s,此时大蒜的平均留茎长度为37.56 mm,伤损率为2.33%,满足大蒜果秧分离作业质量的要求。该研究可为大蒜联合收获果秧分离机构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大五星枇杷为研究对象,与外调大五星枇杷对比,分析枇杷鲜果的营养成分及品质特性。结果表明,重庆地产大五星枇杷外形优,香气足,钙含量高,微量元素丰富,但其糖酸比仅为8.76,与外调枇杷的48.91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口感偏酸,在今后的大五星枇杷引种栽培中应注意降低酸含量,增强重庆地产枇杷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从复杂背景中识别成熟荔枝串中的荔枝果及结果母枝,获取结果母枝上的采摘点是机器人视觉定位与识别的难点,荔枝果、结果母枝与叶子各部位图像颜色特征分析与识别成为研究重点。首先针对荔枝果与结果母枝的特点、光照与环境的特殊性及不确定性,提出了探索性分析与荔枝图像识别的融合方法,对荔枝果与结果母枝进行了图像分类与统计的探索性分析,并给出了荔枝图像数据的探索性分析流程图;其次,根据荔枝不同部位颜色均值分布的特点,设计了荔枝果、结果母枝及叶子在6种色彩模型下的颜色均值分布箱线图,通过图形启示的数据分析与探索,给出了基于YCbCr色彩空间的Cr单通道图的荔枝各部位分类识别的视觉模型,分析表明Cr分量值在0.5~0.54能去除叶子和侧枝等复杂背景,实现荔枝串中的荔枝果与结果母枝的分割。最后,以60组不同光照条件的180幅自然环境下采集的荔枝图像为试验测试对象,用颜色特征的视觉模型结合阈值分割方法有效地识别了成熟荔枝串与荔枝果,荔枝串与荔枝果的平均识别率分别为91.67%和95.00%。用探索性分析与图像运算相结合的方法成功地提取了结果母枝(识别率为86.67%),并用计算出的采摘点进行视觉定位的仿真。试验和仿真结果表明视觉模型及其方法能对荔枝不同部位进行有效识别。  相似文献   

8.
薄膜气调包装对枇杷果实冷藏期间呼吸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通过对呼吸速率、总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pH值、果肉硬度、维生素C、失重率和品质及感官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了薄膜气调包装对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品种:解放钟)果实冷藏期间呼吸和品质特性的影响,气调包装用的薄膜为低密度聚乙烯薄膜(LDPE,厚度20 μm),以打孔的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包装为对照。结果表明,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包装枇杷果实后,3~4 d后可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适宜枇杷贮藏的O2和CO2的气体浓度,即CO2(4.8±0.67)%,O2(11.5±0.85)%;薄膜气调包装结合低温可明显地降低枇杷果实的呼吸速率;薄膜气调包装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冷藏期间的枇杷果实的失重率、果肉硬度、维生素C、总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固酸比的变化,维持枇杷的新鲜品质,延长货架期。因此,低密度聚乙烯薄膜(LDPE,厚度20 μm)气调包装可用于枇杷的贮藏保鲜。  相似文献   

9.
冠玉枇杷优质、大果、抗寒。传统的育苗法对接穗需求量大,周期长,繁育时期、数量受到限制,采用工厂化嫁接育苗技术可以实现种苗集约化、规模化、全年化生产,是解决冠玉枇杷产业化发展种苗不足的有效途径。基于此,系统阐述了冠玉枇杷砧木培育技术,无根苗(接穗)培育技术,嫁接技术以及嫁接苗管理技术,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盆栽"解放钟"嫁接的枇杷结果小苗(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试材, 采用人工降温的方法, 研究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及膜透性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7 ℃、2 ℃低温处理时, 枇杷叶片大多数细胞器基本无损, 排列有序, PMP、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保护酶活性先增大后减小, 表明枇杷小苗对7 ℃、2 ℃低温逆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2 ℃低温胁迫叶绿体双层膜结构破坏严重, 类囊体垛叠程度很低, 形不成典型的基粒, 还可见线粒体双层膜结构, 但己经没有明显的内脊, 内部呈小泡化, PMP、MDA含量呈一直上升的趋势, 保护酶活性受到抑制, 表明枇杷结果小苗已经受到冻害;-7 ℃低温胁迫细胞质膜已经破裂, 原生质体浓缩, 叶绿体扭曲变形、相互融合, 液泡破裂, 线粒体膜结构受损, 脊消失, PMP、MDA含量大幅度增加, 保护酶活性受到严重抑制, 表明枇杷营养生长已经受到极为严重的伤害.由此可见, 枇杷结果小苗在0 ℃以下受冻严重, 营养生长受阻, 从而影响枇杷正常生长以及产量、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低温减压贮藏对枇杷果实品质和木质化败坏的影响,该研究应用40~50 kPa压力于(0±0.5)℃下贮藏果实49 d,并每隔7 d测定果实的营养品质、出汁率、硬度、褐变指数、呼吸速率、乙烯产生速率、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木质化相关酶活性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减压处理可明显抑制冷藏枇杷果实的呼吸强度、乙烯产生和果实褐变,并保持较高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度和维生素C含量,抑制贮藏21 d后果实硬度的增加,减轻出汁率的下降,降低POD和PAL酶活性的上升趋势,抑制木质素含量的增加.另外,减压贮藏减轻冷藏枇杷果实的木质化败坏,可能与抑制POD和PAL酶活性有关.低温减压贮藏可有效保持果实食用品质,延长贮藏期,是适合枇杷果实贮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油茶果机械化采摘漏采率高、损伤率大和耗能过大的问题,针对摇枝式油茶果采摘装置,该文通过对油茶果振动脱落过程的分析,建立油茶果振动脱落模型并求解,得出影响油茶果脱落的主要因素为作用在枝条上的外力的振幅、频率、作用时间以和夹持位置,并通过预试验和正交试验得到摇枝式油茶果采摘装置的作业参数范围及漏采率最低情况下的作业参数组合。利用高速摄像对油茶果振动脱落过程进行记录,然后回放录像并分析,以油茶果脱落时间作为评价指标,得出采摘效率较高的振动频率、振幅范围为6~10 Hz和20~40 mm,根据平均落果时间范围确定采摘装置的振动作用时间约为4~12 s。根据油茶果在树上的主要分布范围(距离树冠表层260 mm左右),设计四因素三水平正交油茶果采摘试验,得出漏采率最低的作业参数组合为振动夹持位置在距离树梢末端260 mm以内、振动频率10 Hz、振幅20 mm、振动时间8 s,此时油茶果的漏采率为10.87%,花苞损伤率为31.80%。机械夹持方式和铁质的夹持材料对花苞损伤较大,需进一步优化采摘装置作业参数,优化夹持方式和采用柔软的夹持材料,实现油茶果的机械采摘。  相似文献   

13.
枇杷果汁多、肉嫩,味道酸甜可口。且初夏成熟,又恰逢水果淡季,很受人们欢迎。因此,发展枇杷生产,对调节市场需要,有着积极的意义。近年来,园艺系园艺站为了满足生产上对枇杷苗木的需要,试验和推广了“剪顶留叶切接”快速育苗技术,取得了较好效果。采用该法育苗,(1)成活率高。嫁接苗成活率可达90%以上,而常规的折砧切接法,因砧木不留叶片,易枯死,嫁接苗一般成活率仅70%左右。(2)苗木出圃快。种子播后9~10个  相似文献   

14.
枇杷根际土壤用木霉P3.9菌株孢子悬浮液灌根,Illumina平台高通量测序,分析引入木霉P3.9菌株对枇杷根际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镰刀菌属Fusarium、短柄镰刀菌Fusarium brachygibbosum是枇杷根际土壤真菌优势种群。添加木霉P3.9菌株没有改变枇杷根际真菌群落多样性,而改变了根际真菌群落组成。添加木霉P3.9菌株10~30 d之间,枇杷根际真菌群落几乎未发生改变。40~90 d之间,枇杷根际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改变。添加木霉P3.9菌株90 d之内导致根际真菌数量减少2种。一方面,优势属Mortierella、Trichoderma和非优势属Cladophialophora显著增加,优势种Mortierella alpina和M. exigua也显著增加。另一方面,优势属Phoma、Aspergillus、Lectera和9个非优势属显著降低。优势种Phoma omnivirens、Podospora communis和10个非优势种也显著降低。说明枇杷根际添加木霉P3.9菌株对其根际真菌多样性无不良影响,反而可以改善有益真菌群落物种丰度,减少有害真菌群落物种丰度,对枇杷连作根际土壤有潜在修复作用及肥力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5.
巨峰葡萄丰产优质栽培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志祥 《南方农业》2008,2(5):50-50,54
经过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白沙镇多年的试验和总结,与普通栽培葡萄的方法相比较,该方法采用宽窄行、双壁篱架、不留预备蔓、每条结果蔓只留一穗果、在主干上环剥等栽培技术,可提高巨峰葡萄产量和品质,植株非常健壮,减少病虫害,而且降低管理成本,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70年代以来,日本北海道某些地区的梨树新发生了一种病害。发病的梨树,行旬果梗、叶梗、变黑、萎蔫,然后是果穗、果枝变黑、萎蔫,最后导致整个结果母枝枯死。该病症状类似果树火疫病,病原是一种细菌,不侵染其他果树,只染梨树,故定命为“梨细菌性枝枯病”。  相似文献   

17.
进行了适宜四川地区栽培的大花蕙兰品种与其优良杂交F_1代株系的种间杂交实验,结果显示,在64个杂交组合中,67.2%的杂交组合子房明显膨大且果荚发育,但授粉6个月后未变黄脱落的仅有25个组合、65个杂交果,分别占组合数、总授粉花朵数的39.1%、20.8%。231、239-2016-1、236-1、217-1作父本时杂交结果率较高(均高于55%);黄奥斯、205、236-2016-13作父本时杂交结果率较低,或未获得果荚。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对大花蕙兰的结果率有较强影响。各组合果荚生长曲线走势大致相同,授粉后10~14 d子房开始膨大,并于150 d趋于平稳。落果中大部分于授粉后45 d内脱落,第二次落果高峰出现在授粉后150~180 d。  相似文献   

18.
以盆栽“解放钟”嫁接的枇杷结果小苗(Eriobotrya japonica Lindl.)为试材, 采用人工降温的方法, 研究低温胁迫下枇杷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及膜透性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 7 ℃、2 ℃低温处理时, 枇杷叶片大多数细胞器基本无损, 排列有序, PMP、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 保护酶活性先增大后减小, 表明枇杷小苗对7 ℃、2 ℃低温逆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2 ℃低温胁迫叶绿体双层膜结构破坏严重, 类囊体垛叠程度很低, 形不成典型的基粒, 还可见线粒体双层膜结构, 但己经没有明显的内脊, 内部呈小泡化, PMP、MDA含量呈一直上升的趋势, 保护酶活性受到抑制, 表明枇杷结果小苗已经受到冻害;-7 ℃低温胁迫细胞质膜已经破裂, 原生质体浓缩, 叶绿体扭曲变形、相互融合, 液泡破裂, 线粒体膜结构受损, 脊消失, PMP、MDA含量大幅度增加, 保护酶活性受到严重抑制, 表明枇杷营养生长已经受到极为严重的伤害。由此可见, 枇杷结果小苗在0 ℃以下受冻严重, 营养生长受阻, 从而影响枇杷正常生长以及产量、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樱桃为试材,研究不同疏果处理对其果实重量、纵横径、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留果量的增加,单果重、果实纵横径逐渐降低,果形指数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疏果处理对中国樱桃果实的单果重、纵横径和果形指数没有显著性影响,但显著提高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且留1个果和留2个果处理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等因素,中国樱桃疏果以留2个果为宜,能够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甜瓜的产量,本文介绍一种孙蔓立体牵引二茬果生产技术。生产两茬果不仅能提高甜瓜产量,而且对果实品质无不良影响。从优质果比例方面看,每条孙蔓结1果,好于每条孙蔓结2果。故应推广留2条子蔓,每条结2果,留2条孙蔓,每条结1果,每株共收获6果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