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寻柑桔果实浮皮发生的机理及控制途径,以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胁山为材料,对其浮皮发生的规律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胁山果实在09-20左右成熟,但09-10 左右已开始表现出轻微浮皮症状,随后果皮率开始增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果皮膜透性增加.外施赤霉素、亚精胺、醋酸钙等能有效地调节细胞膜通透性,减少浮皮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为探寻柑桔果实浮皮发生的机理及控制途径,以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胁山为材料,对其以发生的规律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胁山果帝在09-20左右成熟,但09-10左右已开始表现出轻微浮皮症状,随后果皮率开始增另,可溶性糖含量下降,果皮膜透性增加,外施赤霉素、亚精胺、醋酸钙等能有效地调节细胞膜通透性,减少浮皮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柑桔果实浮皮与衰老的关系,以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胁山为试材,采前对其幼果和枝叶喷施赤霉素、亚精胺、醋酸钙,测定果皮及果肉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胁山品种随着果实浮皮的出现,PG活性提高,果皮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MDA逐渐积累,而果皮和果肉的SOD活性则急剧下降.胁山果实浮皮的根本原因是膜脂过氧化作用引起的果皮早衰.采前喷施赤霉素、亚精胺、醋酸钙对MDA含量,PG,SOD活性均有一定调节作用,其中以赤霉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柑桔果实浮皮与衰老的关系,以特早熟温州蜜柑品种胁山为试材,采前对其幼果和枝叶喷施赤霉素、亚精胺、醋酸钙,测定果皮及果肉的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胁山品种随着果实浮皮的出现,PG活性提高,果皮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物MDA逐渐积累,而果皮和肉的SOID活性则急剧下降。胁山果实浮皮的根本原因是膜脂过氧化作用引 果皮早衰。采前喷施赤霉素、亚精胺、醋酸钙对MDA含量,PG,SOD活性均有一定调节作用,其中以赤霉素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浮皮是宽皮类柑橘常见生理性病害.基于国内外文献分析,指出柑橘浮皮果实具有果面粗糙,果皮发泡、粗厚、易腐烂,海绵层松散、塌陷、无序,果皮与果肉分离、空隙大的症状,果肉糖、酸含量低,囊瓣膜厚硬,汁胞失水硬化的品质特征,并从果实大小、成熟期、矿质营养、气候因素等方面阐述果实浮皮发生的条件,从细胞水平、生理水平及分子水平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以露地栽培的早熟温州蜜柑‘宫川'为试材,研究了高钙与全营养两种复合营养液叶面喷施对果实品质及浮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果实着色之前,果皮占果实的比率随着果实的发育而下降,而汁囊占果实的比率则随果实发育呈上升趋势;在着色期内,果皮占果实的比率略有上升,而汁囊占果实的比率略有下降;至完熟采收时,果皮鲜重占果实的比率下降至最低,而汁囊鲜重占果实的比率达到最高.两种复合营养液应用降低了采收时果皮占果实的比率及果皮厚度,相应地增加汁囊部分的比率;增加了汁囊的可溶性固形物、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但对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不明显.高钙和全营养复合营养液处理还显著降低了果实的浮皮指数,处理果的浮皮指数分别比对照下降18和13个百分点.以上研究表明,复合营养液应用有利于提高完熟栽培‘宫川'温州蜜柑果实的品质并抑制浮皮的发生,增加营养液中钙的含量对控制浮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所谓浮皮是指柑桔果实在成熟过程中,果皮与果肉之间产生空隙分离,造成果皮鼓起的现象.主要发生在成熟后期的柑桔果实中,易剥皮的宽皮柑桔类,如温州蜜柑、椪柑等特别容易发生,而皮硬难剥的甜橙、柠檬等则不易发生. 浮皮是一种果实生理性枯水病害,浮皮的发生与品种品系、树势、结果量、施肥、园地排水、通风的好坏和收获期的迟早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18年生枳低砧温州蜜柑(尾张)为试材,采用叶面喷施,分别设醋酸钙、硝酸钙、碳酸钙各1000ppm,另在以上3种试剂中各1000ppm加5ppm赤霉素(GA_3)及清水对照共7个处理,于果实将近着色时,每半月喷施1次,共喷3次。结果表明,各处理均能有效地抑制果实浮皮,与对照差异显著;其中以碳酸钙+GA_3的效果最好,浮皮率26.5%,明显优于其它各处理。果实在贮藏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果皮率、果皮干重显著增加,果肉率、果肉干重、总酸含量明显减少,其增加或减少的速率与浮皮率的大小关系不明显。可溶性固形物在采后前期增加缓慢,随之加快,到3月上旬又明显减少。初步认为,3月上旬为温州蜜柑果实浮皮劣变的临界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果实浮皮对柑橘生产的影响,对玫瑰香橙进行相关调查。结果表明,果实浮皮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果实重量,造成产量下降,影响经济效益。同时,会影响玫瑰香橙果实甜度,果皮物理塑性变弱,果实易受伤,外观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浮皮是宽皮柑橘Citrus reticulata果实在成熟后期或采后储藏过程中普遍发生的一种生理性障碍。椪柑C.reticulata ‘Ponkan’在采后储藏中极易发生浮皮,严重影响商品价值。通过采后处理,为椪柑果实采后浮皮的防范、储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乙烯和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椪柑采后果实,测定椪柑在储藏期间果实主要品质指标及浮皮指数的变化,分析果皮白皮层细胞形态和生理变化特征。【结果】(1)乙烯处理促进了储藏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的提高;加速了果皮白皮层细胞密度、纤维素质量分数、果胶质量分数的下降,促使木质素质量分数及细胞壁降解酶(纤维素酶、果胶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上升。(2)1-MCP处理减缓了果皮白皮层细胞密度及纤维素质量分数下降;延缓了木质素质量分数及细胞壁降解酶(纤维素酶、果胶酯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上升;减缓了椪柑果实浮皮指数的上升。【结论】乙烯处理可加速椪柑果实采后生理代谢水平,加重果实浮皮的发生。1-MCP处理可抑制储藏期果皮的生理代谢水平,减轻浮皮障碍的发生。生产中可通过乙烯和1-MCP处理来控制椪柑果实剥皮的难...  相似文献   

11.
温州蜜柑完熟果实的浮皮与贮藏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早熟温州蜜柑的完熟果实为研究对象,经对果实大小与浮皮程度的调查表明,果实越大,浮皮越严重.经贮藏试验表明,咪鲜胺保鲜剂处理可减少果实失重,而对防止腐烂的效果不一致;浮皮与不浮皮的果实比较,果实腐烂率以浮皮果实较高,而果实失重率则以不浮皮的果实较高.钙剂处理可降低果实浮皮率和果实腐烂率.结果表明,生产上要采取措施,多生产中、小形果实,尽早疏除66 mm以上的2 L级大果,留中、小形果实,最好是果径55 mm以下的果实,进行完熟采收;采收后要选中、小形果实进行贮藏,贮藏期以不超过40 d为宜.  相似文献   

12.
对缓慢降温处理后石榴果实在冷害温度下的生理反应进行了研究,旨在为石榴果实采后保鲜提供理论依据.以新疆大籽石榴为试材,研究了0℃低温胁迫及缓慢降温对石榴果实采后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0℃的低温相比,缓慢降温处理减缓石榴果皮细胞膜透性的升高以及膜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积累,抑制了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增加及减少了酚类物质的氧化,明显推迟和减轻石榴果实冷害症状的发生,减轻了果皮的褐变,保持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13.
设施栽培条件下椪柑延后采摘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12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果实口感酸甜适口,化渣性好,果皮鲜亮,此时贮藏椪柑果实较酸,不适宜食用。椪柑留树贮藏1月后,果实各项品质指标达到优质标准,留树贮藏至80 d,已有部分浮皮果出现且可食率果汁率下降,期间若遇霜冻危害则浮皮或腐果加重,因此,留树贮藏椪柑的采收适期应在留树后30~60 d。  相似文献   

14.
设施栽培条件下冬季温州蜜柑果实品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2年对大棚越冬栽培宫川早熟温州蜜柑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糖、酸、维生素C、果实比重、可食率、浮皮率等的测定结果分析,提出果实进入完熟期的指标为:可溶性固形物达到高糖度指标12%,酸度降至0.8%左右;果实进入衰老期的指标为:糖组成中还原糖比率由下降转向提高,浮皮率接近或超过15%,酸度降至0.65%左右,维生素C出现不稳定的上升或下降,多雨冬季可溶性固形物明显下降。在大棚栽培条件下,11月中下旬至1月底的60d左右为果实品质最佳的完熟期,2月初开始进入果实衰老期。  相似文献   

15.
对贮藏中福桔果皮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果实成熟即衰老的开始.刚采收的果实,果皮细胞中已看不到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叶绿体的基粒、基质片层结构基本消失,脂类小体取而代之,数量增多.最后叶绿体完全转变成有色体.线粒体的衰老发生较迟.采后1-2个月,细胞中结构完整的线粒体数目不断减少.细胞核在衰老过程中变化不大.贮藏150天后从桔水(浮皮)果实取样制片,还能看到细胞核、核仁、线粒体及有色体.  相似文献   

16.
以壶瓶枣(Ziziphus jujuba Mill.cv.Huping)为试材,跟踪枣果实发育进程,测定果皮中MDA、脯氨酸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果实发育,果皮中SOD,POD及CAT活性处于下降趋势,而MDA、脯氨酸含量则呈增加趋势。数据分析显示,各生理指标在半红期与白熟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而半红期与全红期,除脯氨酸外,其他指标之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与枣果实在半红期开始发生凋亡、死亡及裂果相吻合。表明抗氧化酶类活性的变化与枣果皮的衰老、凋亡及死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南丰蜜桔作为江西省四大特色柑桔产业之一,加快南丰蜜桔品质提升对促进江西柑桔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2007年笔者发现一棵(4年树龄)砧木为枳、接穗来源于南丰蜜桔"杨小2-6"的芽变优株,并经连续10余年高接鉴定表明该变异品种遗传稳定性较好,品质及耐贮特性也较佳,该变异优株被命名为"南丰蜜桔芽变优株ZZL-03".为评价南丰蜜桔芽变优株"ZZL-03"(突变体)果实采后品质变化特征,客观探讨其商品性.[方法]以普通南丰蜜桔为对照,采收后每隔10 d测定其果实耐贮特性、内在品质及果皮果汁的色差指数等指标,并于采摘期对果实外在品质进行测定.[结果]研究表明,随贮藏期延长(采后4~34 d内),突变体及对照组的果实硬度、可滴定酸、果皮L、h0值均逐渐降低,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腐烂率、浮皮率、可溶性糖、糖酸比、固酸比、果皮a、c值及果汁L、a、b、c值均逐渐增加,而维生素C、果皮b值及果汁h0值均先增后降.在贮藏各时期,突变体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糖酸比、固酸比和维生素C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分别平均高48.7%、53.7%、35.2%、66.9%、89.9%和25.3%;而腐烂率、浮皮率、可滴定酸均显著低于对照,平均低于45.0%、71.0%和18.9%.突变体果皮及果汁L、a、b及c值均高于对照,但h0值有所降低.突变体果实皮薄而硬,外在品质显著优于对照.[结论]综上,与对照相比突变体果实采后具有更好的耐贮特性及果实品质,研究得出的贮藏期品质的变化规律可为蜜桔采后加工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贵妃红荔枝果实生长发育规律及含糖量变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荔枝新品种贵妃红为试材,观测果实、种核、果肉的生长全过程,测定果实成熟期间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总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贵妃红荔枝从雌花盛开到果实完全成熟历经88 d左右,开花后40d前纵径增长快,开花40d后横径增长快;花后70 d左右种皮转为红褐色,种皮萎缩,约46%的种子种皮萎缩成为焦核;花后40d左右开始出现果肉,历经21 d左右果肉包满种子,之后果实果蒂开始转红,成熟时果皮为鲜红色;成熟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分积累达到最高,之后较快出现"退糖"现象.  相似文献   

19.
[目的]考察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含采肉和果皮)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差异,以挖掘山黄皮桂研15号的利用价值,为山黄皮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山黄皮果实和叶片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山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通过NIST标准质谱图库分别鉴定各化学组分;经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山黄皮不同部位挥发油中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从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中共鉴定出55种化合物,其中萜烯类28种、醇类4种、醛类6种、酮类2种、酯类4种、碳氢化合物类6种、醚类5种.从山黄皮果肉、果皮及叶片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20、31和34种化合物,其相对含量占各自挥发油总量的76.97%、95.11%和83.85%.山黄皮果肉、果皮及叶片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分别为单萜类化合物β-蒎烯、月桂烯和萜品油烯.因此,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以萜烯类化合物(主要是单萜类化合物)和醚类化合物为主.[结论]山黄皮桂研15号果实和叶片挥发油化学成分成分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且有独特的挥发油成分.综合成本因素,山黄皮桂研15号叶片挥发油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果实中干物质和水分增长基本同步;两品种(系)果皮从最厚开始变薄的转折期,正是全果含水量达80%左右。在雅安气候条件下,华脐果实体积快速增长期在6月中旬~9月上旬,单果重以8月10日~9月10日增加最快(2.06克。果~(-1) 、日~(-1));兴津温州果实体积快速增长期为5月底~8月底,单果重以7月下旬~9月下旬增加最快(1.30~1.40克、果~(-1) 、日~(-1))。两品种(系)果重的增长可持续到成熟,提前采摘将直接影响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