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背鲈鲤人工驯养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华能澜沧江苗尾·功果桥水电站鱼类增殖站对后背鲈鲤人工驯养进行了研究,用水泥池驯养平均体长38.20 cm、平均体重435.20 g的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22~24个月,平均体长达56.11 cm,增加17.91 cm,增长46.88%;平均体重达2 142.69 g,增加1 707.49 g,增重392.35%。研究表明,人工驯养后背鲈鲤较易,生长较快且发病较少。  相似文献   

2.
金沙江鲁地拉电站建成,为渔业增殖和养殖提供129.45 hm~2水面。以短须裂腹鱼为材料,通过网箱设置、苗种投放和投饲管理,进行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总结裂腹鱼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为电站库区推广养殖提供技术指导。试验结果:投放短须裂腹鱼1龄鱼种34 560尾15.62 kg,体重0.45 g,平均体长为2.77 cm,经12个月培育鱼种30 615尾685.7 kg,尾重达22.40 g,增加21.95 g,增重48.78倍,平均体长达10.06 cm,增加7.29 cm,增长2.63倍,成活率88.59%,饲料系数2.58;投放2龄鱼种16 732尾261.81 kg,体重15.65 g,平均体长为9.89 cm,经12~13个月饲养总产成鱼14 022尾2 046.10 kg,尾重达145.92 g,增加130.27 g,增重8.32倍,平均体长达17.46 cm,增长7.57cm,增长0.77倍,成活率83.80%,饲料系数2.99。结果表明,短须裂腹鱼具有生长快、病害少的特点,网箱培育鱼种和成鱼养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实现保山裂腹鱼的人工繁育,并且降低催产药物等对珍贵鱼类种鱼的损害,采用水泥池驯养平均体长15cm的保山裂腹鱼(Schizothorax yunnanensis paoshanensis Tsao)20尾。结果能够驯化获得成体17尾,成活率85%。在不注射催产药物前提下,挑选性成熟较好的9尾(5雌4雄)开展人工受精,获受精卵1.05万粒。该次探索为后期继续深入开展无药物注射的仿生态繁殖技术,促进绿色安全渔业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鲟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鲟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测量数据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平均体重617.27 g,平均全长53.45 cm,平均体长42.38 cm的达氏鲟通过140 d的人工饲养达到平均体重为1379.32 g,平均全长为66.05cm,平均体长为53.55 cm的个体,其全长平均日生长量0.09cm、平均瞬时生长率0.151%,平均日增重量5.443 g、平均瞬时增重率0.574%;全长与体长之间呈线性关系TL=1.1398SL+4.9157,R2=0.9986,体重与全长的关系为WWTL=0.0002TL3.7423,R2=0.9977,体重与体长的关系为WWSL=0.0019SL3.3821,R2=0.9944,幂指数b值均大于3,表明体重在617.27~1379.32 g之闻的达氏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为异速生长类型,体重生长快于全长和体长生长.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四川裂腹鱼的生产性能和肌肉矿质营养,采用常规方法测定分析了四川裂腹鱼35个个体的含肉率以及30个个体肌肉矿质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四川裂腹鱼含肉率平均为67.72%。在四川裂腹鱼100g肌肉中,钙、磷、钾、钠、镁等常量元素的平均含量在28.74~1329.33mg之间,铜、锌、铁、锰、硒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平均在1.19μg~11.26mg之间,四川裂腹鱼肌肉钙磷比平均为1:79.41。四川裂腹鱼肌肉中,钙、钠、锌的含量与其个体体长或体重之间表现出了显著的相关性;在四川裂腹鱼性成熟个体和未达性成熟个体之间,含肉率及肌肉中铜的含量均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四川裂腹鱼含肉率较高,肌肉中微量元素含量丰富,具有重要的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2013年,为提高短须裂腹鱼人工繁育能力,以刚涌出的清澈无致病菌和虫的地下泉水为水源,采用水流培育亲鱼、流水孵化受精卵、活体饵料培育鱼苗等关键技术,进行短须裂腹鱼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2年共采捕野生短须裂腹鱼亲鱼403尾,在水流速度0.1~0.3 m/s、水温12~16℃、pH值6.5~7.0、溶氧6 mg/L以上的流水池中培育,平均驯养成活率49.4%,获成熟亲鱼234尾次;共催产亲鱼224尾次,产卵雌鱼133尾次,总产卵量127.3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0.957万粒;获受精卵93.8万粒,平均受精率为73.7%;受精卵在水温12.5~14.0℃的流水孵化槽中孵化199 h开始出膜,共孵出幼体85.5万粒,平均孵化率91.2%;共获2 cm仔鱼55.1万尾,平均出苗率58.7%;共获3.5 cm鱼苗45.2万尾,鱼苗培育成活率为82.0%。  相似文献   

7.
大宁河齐口裂腹鱼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护和开发利用大宁河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 Tchang)资源,从2005年开始,在大宁河中上游收集齐口裂腹鱼进行人工驯养,并于2009-2016年进行人工繁育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驯养条件下,亲鱼性腺可发育成熟,共催产雌鱼953尾,采卵731万粒,培育出规格鱼苗(17~26 mm)324万尾,规模化人工繁育的催产率、受精率、孵化率和鱼苗成活率分别为79.7%、83.3%、79.7%和67.2%。试验发现,齐口裂腹鱼性腺发育对低温期的适温范围较广,在11.1~13.5℃较高水温环境下,性腺发育不受影响;提高培育最低水温,可使亲鱼繁殖期提前;越冬期间是否需要处于停食状态,也不是影响亲鱼性腺发育的因素;齐口裂腹鱼通过长期驯养后能够适应人工环境条件而自然产卵繁殖。  相似文献   

8.
昆明裂腹鱼(Shizothorax grahami)是长江上游特有的较大型经济鱼类之一,为更好地保护这一珍稀鱼类资源,对其生物学特性、人工驯养及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综述,为昆明裂腹鱼的人工驯养及繁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建明  姜华  田甜  姜伟 《南方农业学报》2019,50(6):1369-1377
[目的]掌握齐口裂腹鱼、鲈鲤和白甲鱼3种鱼类的生长规律,为其人工增养殖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遵循自然水温变化规律的条件下,采用流水单养模式,分别定期测量齐口裂腹鱼、鲈鲤和白甲鱼的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指标,研究分析这3种鱼类1龄幼鱼的周年生长特性.[结果]齐口裂腹鱼周年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16%/d~1.54%/d,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09%/d~0.75%/d;鲈鲤周年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10%/d~1.62%/d,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02%/d~0.50%/d;白甲鱼周年体质量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11%/d~2.20%/d,体长特定生长率范围在0.13%/d~0.64%/d.白甲鱼在水温月均值大于20.0℃时(6—10月),其体质量增长较快,增幅较大;在水温月均值小于20.0℃时(11月—翌年3月),其体质量增长趋势相对较缓和,增幅较小.鲈鲤和齐口裂腹鱼的体质量周年增幅相对平缓,仅在水温月均值21.9~23.9℃时(5—6月)表现出相对较快的生长趋势.齐口裂腹鱼体长与体质量的拟合方程为y=0.0202x2.9217(R2=0.9778),异速生长系数(b)为2.9217;全长与体长的拟合方程为y=1.0608x+1.7741(R2=0.9782).鲈鲤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方程为y=0.0195x2.8679(R2=0.9925),b为2.8679;全长与体长的拟合方程为y=1.1133x+1.1829(R2=0.9879).白甲鱼体长与体重的拟合方程为y=0.0346x2.7749(R2=0.9919),b为2.7749;全长与体长的拟合方程为y=1.2763x-0.2455(R2=0.9969).[结论]齐口裂腹鱼、鲈鲤和白甲鱼的幼鱼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周年生长状况良好,其中以白甲鱼周年生长最快,齐口裂腹鱼次之,鲈鲤生长较慢;3种鱼类生长的最适水温也存在差异.因此,在人工养殖过程中可根据其周年生长特性的规律,分阶段和分季节优化3种鱼类的投喂策略,促进其快速生长和营养供给,为增殖放流及物种保护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从国外首次引入日本黄姑鱼受精卵,育成苗种后进行海水池塘及网箱的养殖试验,并进行越冬试验及亲鱼的继续培育。结果表明:(1)经5.5 个月的池塘养殖,个体平均体长达31.1cm、体重515.0g,养殖成活率为82.85%。(2)经5.5个月的网箱养殖,个体平均体长达28.1cm、体重438.8g,养殖成活率为81.66%。(3)日本黄姑鱼养殖水温下限为5.5-6.0℃。(4)经25个月的池塘养殖、亲鱼平均体长达54.0cm、体重2700.0g。  相似文献   

11.
日本黄姑鱼养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国外首次引入日本黄姑鱼受精卵,育成苗种后进行海水池塘及网箱的养殖试验,并进行越冬试验及亲鱼的继续培育。结果表明:(1)经5.5 个月的池塘养殖,个体平均体长达31.1cm、体重515.0g,养殖成活率为82.85%。(2)经5.5个月的网箱养殖,个体平均体长达28.1cm、体重438.8g,养殖成活率为81.66%。(3)日本黄姑鱼养殖水温下限为5.5-6.0℃。(4)经25个月的池塘养殖、亲鱼平均体长达54.0cm、体重2700.0g。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增殖放流保护雅砻江长丝裂腹鱼资源,需对其野生群体开展移养驯化和人工繁育。【方法】本实验对野生长丝裂腹鱼采用混养和诱食的方式进行驯养,对性腺成熟的亲本采用LHRH-A_2+PG+HCG进行催产,并对其成熟卵、受精卵和胚胎发育特征进行详细观察和描述。【结果】野生长丝裂腹鱼易驯养,且性腺能发育成熟,人工催产效应时间为47.5 h,受精率为75.37%,孵化率为68.54%。成熟卵圆球形、浅黄色、微粘,平均卵径为(2.88±0.29)mm,受精吸水膨胀后为沉性卵,平均卵径为(4.06±0.16)mm。在平均水温10.8℃下,胚胎发育历时204 h 25 min,历经胚盘隆起、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发育和出膜共7个阶段。【结论】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采取适宜的方法可驯养成熟并人工繁殖野生长丝裂腹鱼成功。在平均水温10.8℃时,其受精卵的孵化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3.
光泽黄颡鱼(Pelteobagrusnitidus)是淀山湖重要的优势种之一,也是渔民重要的捕捞对象。2011年8月至2012年7月在淀山湖采集780尾光泽黄颡鱼样本,按肉眼观察选取体态完整的238尾进行体长分布、体重分布、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性比、食性、性腺成熟度和性腺指数等方面的生物学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光泽黄颡鱼体长范围为4.7~16.0 cm,优势组为8.0~12.0 cm;体重范围为1.3~28.4 g,优势组为5.0~15.0 g;(2)雌、雄样本平均体长分别为10.9cm和11.4 cm,平均体重分别为15.1 g和15.9 g;(3)雌雄样本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041×L2.533,W♂=0.037×L2.557,呈显著差异;(4)雌性光泽黄颡鱼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8.6 cm,体重为6.9 g;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为9.4 cm,体重为8.9 g;(5)雌、雄性腺指数具有差异性,雌性性腺指数大于雄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大于未成熟个体,雌性性未成熟个体性腺指数随着鱼体增大而增大,而雌性性成熟个体的性腺指数却随着鱼体增大而减小;(6)胃含物以虾为主,摄食等级以2~3级为主,占57.66%。  相似文献   

14.
对25对池塘回养花(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雄鱼平均体长25cm,平均体重247.9g;雌鱼平均体长25.8cm,平均体重278.8g)繁殖前后体成份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并确定了其产卵类型。结果显示,繁殖后亲鱼的粗脂肪含量比繁殖前低了32.14%;粗蛋白含量则升高13.19%;灰分变化不大,水分略呈下降趋势。卵径分布频率结果显示,花属于一次分批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15.
西伯利亚鲟鱼回归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伯利亚鲟鱼在我国西部甘肃省酒泉市海马泉的驯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平均体长220 mm、平均体重25 g的西伯利亚鲟鱼经180 d培育后,平均体长达到547 mm,日均增长1.79 mm,瞬时增长率平均0.498%;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长率保持在0.8%以上,水温19.9℃时,瞬时增长率为最高1.462%;平均体重达649 g,日均增重3.49 g,瞬时增重率平均1.81%;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重率保持在3%以上,水温20.6℃时,瞬时增重率为最高4.51%。拟合1龄西伯利亚鲟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 4L3.5936(r2=0.998)其中b大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西伯利亚1龄鲟鱼体重增长快于体长增长。  相似文献   

16.
西伯利亚鲟鱼回归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西伯利亚鲟鱼在我国西部甘肃省酒泉市海马泉的驯养及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平均体长220 mm、平均体重25 g的西伯利亚鲟鱼经180 d培育后,平均体长达到547 mm,日均增长1.79 mm,瞬时增长率平均0.498%;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长率保持在0.8%以上,水温19.9℃时,瞬时增长率为最高1.462%;平均体重达649 g,日均增重3.49 g,瞬时增重率平均1.81%;水温在16.7~24.7℃时,瞬时增重率保持在3%以上,水温20.6℃时,瞬时增重率为最高4.51%。拟合1龄西伯利亚鲟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000 4L3.5936(r2=0.998)其中b大于3,为异速生长,说明西伯利亚1龄鲟鱼体重增长快于体长增长。  相似文献   

17.
从驯养、食性、繁殖和肌肉营养组成等方面对云南裂腹鱼的种质特性进行研究,为种质标准的建立、种质保存和人工养殖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同时提出云南裂腹鱼种质资源保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野生与驯养异齿裂腹鱼肌肉营养价值差异,分别对野生与驯养异齿裂腹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常规营养成分中,驯养组肌肉粗脂肪质量分数极显著低于野生组(P0.01),粗蛋白、灰分及水分质量分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各氨基酸质量分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组与驯养组之间,必需氨基酸(EAA)质量分数、总氨基酸(TAA)质量分数、EAA与TAA质量比之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野生和驯养异齿裂腹鱼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色氨酸。野生和驯养异齿裂腹鱼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61.10和58.63;野生和驯养异齿裂腹鱼肌肉脂肪酸组成差异较小,驯养组硬脂酸(C18∶0)、花生一烯酸(C20∶1)质量分数极显著高于野生组(P0.01),ARA(C20∶4)质量分数显著高于野生组(0.01≤P0.05),十七碳一烯酸(C17∶1)质量分数显著低于野生组(0.01≤P0.05)。异齿裂腹鱼脂肪酸组成中,饱和脂肪酸(SFA)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总量、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总量在野生组与驯养组之间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总体而言,野生与驯养异齿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较小,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均较高,野生组和驯养组分别为68.59%、74.50%,均富含EPA、DPA、DHA。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二、三倍体幼鱼的生长差异,定期测定了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两者体长、体重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养殖,黄颡鱼二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89±1.01)g,体长(7.35±0.50)cm)增长至体重(9.89±3.94)g、体长(9.71±1.42)cm,消耗饲料132.7g,饵料系数1.11;黄颡鱼三倍体幼鱼从初始值(体重(3.63±0.83)g,体长(7.21±0.38)cm)增长至体重(9.61±3.20)g、体长(9.80±1.23)cm,消耗饲料135.79g,饵料系数1.18。三倍体黄颡鱼比二倍体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稍高,体长增长率及体长特定生长率偏高,饵料系数略高,但各生长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静水和流水两种模式,并用不同面积遮光处理,于2014年7月至12月对拉萨裂腹鱼为期140天人工驯养试验效果比较。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模式驯养野生拉萨裂腹鱼对死亡率和转食率差异性显著,其中静水模式驯养拉萨裂腹鱼,不同遮光面积处理对死亡率和转食率差异不显著,但二者均与静水模式对照组差异显著;流水模式条件下,不同遮光面积处理对死亡率和转食率差异不显著,与对照组死亡率差异也不显著,但与对照组转食率差异显著。由此可知,在6㎡(3m×2m)水泥池,采用流水模式遮光面积(3㎡)处理驯养拉萨裂腹鱼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