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倒刺鲃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光倒刺鲃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采用LRH-A3催熟后用3mg/kg PG 3μg/kg LRH-A2 3mg/kg DOM催产,光倒刺鲃亲鱼的繁殖率达83.3%;以塑料篮盛受精卵微流水孵化,孵化率达79.8%;光倒刺鲃人工繁殖适宜水温为23~27℃;桂东地区最适宜的人工繁殖季节为5月中旬至6月末。应用小试成果进行生产性试验,共催产雌鱼312尾,其中产卵鱼275尾,亲鱼繁殖率88.1%;获得受精卵59.9万粒,平均受精率87.8%;孵出鱼苗45.7万尾,平均孵化率76.3%。  相似文献   

2.
采用注射催产药物的方法进行长尾彩鲫人工繁殖及其体色变化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催产亲鱼50组,雌雄比为1∶1,雌鱼重7.5kg,平均尾重150.0g,产卵21.00万粒,平均每1kg雌鱼产卵2.80万粒,平均每尾雌鱼产卵4 200粒;孵化鱼苗17.00万尾,孵化率为80.95%。此外,鱼苗入池后经过20d培育,平均尾重0.61g,显现彩红色的比例占3.52%。培育154d后规格达10.10g/尾,显现彩红色的比例占85.80%。总之,采用注射催产药物的方法进行长尾彩鲫人工繁殖,比自然产卵繁殖率提高30.23%;在鱼苗孵化后20d是对鱼类进行体色增色转化的最佳时机;彩鲫规格达10.0g/尾前为淘汰低品位鱼类的理想时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总结我国南方匙吻鲟人工繁殖经验,探索哈尔滨市高寒地区匙吻鲟人工繁殖和规模化苗种培育技术。试验研究表明,高寒地区雌性匙吻鲟10龄达到性成熟,繁殖适宜水温16~21℃,每千克亲鱼体重怀卵量为1.42万粒,获得受精卵15.2万粒,受精率82.4%,室外22℃池塘水孵化率为52.1%。室内苗种培育5万尾水花,经过30 d培育获得5~7cm鱼苗3.6万尾,成活率为72.0%。  相似文献   

4.
于2009年5月17日至6月5日,在浙江省湖州市进行了5次泥鳅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累计催产种鳅314 kg,约21 980尾,获受精卵2 340万粒,得泥鳅水花苗1 850万尾。其催产率为68.3%~95.5%,平均值为84.2%;孵化率为56.8%~93.3%,平均值为81.21%。对种鳅筛选、抓捕器具、催产激素剂种配伍、产卵水流及水温等影响泥鳅人工繁殖因素进行了探索和试验,为泥鳅规模化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文章采用人工繁殖技术繁殖高白鲑亲鱼286尾(雌雄亲鱼比为1∶1.29),获得总卵数23.71万粒,受精率达到93.26%。采用购置、建设萨维仪、平列槽、孵化温室等设施渔业技术进行苗种培育,孵化率达到83.16%,苗种养殖成活率达到81.29%,培育出高白鲑苗种14.95万尾。探索出一条有效利用大型湖泊浮游动物资源的途径,对改善大中水域鱼类区系组成和经济鱼类种群结构具有借鉴作用,总结出高白鲑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6.
北移大鲵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北移大鲵人工繁殖成功的可能性及大鲵进行异地保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温度、营养调控进行亲鲵培育,采用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组合对人工驯养的性成熟的北移大鲵进行人工繁殖。[结果]繁殖亲鲵共产卵41468粒,平均催产率83.0%,受精卵总数为24507粒,受精率平均为56.4%,在17.5~19.5℃经35~40d孵化,合计出苗5036尾,受精卵平均孵化率为23.9%,苗种培育30d后共成活4482尾,成活率平均为91.3%。[结论]大鲵可以在北方进行人工繁殖。大鲵的异地保护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农技服务》2015,(1):157-158
利用选育体长12㎝以上的可繁泥鳅,经过强化培育,进行了春秋两季人工繁殖试验,结果:催产泥鳅680㎏,平均催产率87.2%,受精率92.2%,孵化率92.5%,共繁殖鳅苗4125万尾。  相似文献   

8.
云南倒刺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云南倒刺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由抚仙湖中采集原种,经池塘人工驯化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Tsu)亲鱼,分别采取模拟自然生态、注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及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人工催产2种方法,模拟自然生态未产卵,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人工授精卵,受精率达70%以上。受精卵置孵化箱中池塘静水孵化和室内孵化盆中静水孵化,孵化率均达85%以上。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多次人工繁殖对照,5月可获受精卵,但未孵化出水花,7—8月可孵化出膜。2009—2011年3年来培育了310 cm的云南倒刺鲃苗种22.18万尾。放流抚仙湖规格310 cm的云南倒刺鲃苗种22.18万尾。放流抚仙湖规格36 cm/尾的鱼种8.7万尾,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9.
以蓝鳃太阳鱼为父本、以绿鳃太阳鱼为母本进行杂交太阳鱼的规模繁育研究,经二年的试验表明:父母系须分隔保种,父母系纯化和纯种进行杂交育种是产生优良子一代的基础。采取越冬保温亲鱼培育可提早繁殖,杂交育种的时间为4~10月。采用分离保种、越冬培育、雌雄分养、控制性比、定时搭配、控面繁殖、自然产卵、分批捞苗、施肥育饵、分批培育等一系列技术达到规模化繁育的水平。至今绿鳃和蓝鳃太阳鱼的亲本保有量分别为20000尾和10000尾;二年中共人工促产绿鳃和蓝鳃太阳鱼7900尾和2600尾,共获得杂交鱼苗680万尾;培育成夏花鱼种243.8万尾,平均成活率70.9%;蓝鳃和绿鳃太阳鱼的绝对怀卵量分别为2.99万粒和1.87万粒,相对怀卵量分别为629粒/g和312粒/g,蓝鳃太阳鱼雌雄的平均成熟系数分别为6.8%和2.0%,绿鳃太阳鱼雌雄的平均成熟系数分别为6.8%和1.0%,蓝鳃太阳鱼的个体生殖能力高于绿鳃太阳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三斑海马的驯化与苗种培育试验,丰富三斑海马的生物学基础资料。[方法]从海南本地收集三斑海马亲本,开展人工驯化和苗种培育,并探索其繁殖生物学行为。[结果]亲鱼驯化成活率达到85%,获得三斑海马初孵幼苗2.9万尾,培育1月龄鱼苗1.1万尾,海马最适开口饵料为"小球藻+轮虫+桡足类幼体"。三斑海马亲鱼抱卵量和孵化量存在个体差异,亲鱼抱卵量最少350粒/尾,最多1 020粒/尾,平均660粒/尾。亲鱼孵化量最少220尾,最多720尾,平均580尾。[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海马的苗种繁育和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9-2011年,进行了花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共催产花亲鱼2 950组,雌鱼平均体质量283.7g,获受精卵约2 761万粒,受精率81.63%,获花水花2 037.66万尾,孵化率89.6%。3年共试验了花夏花培育面积约5.13hm2,收获平均体长为2.5cm的夏花634万尾。此外,开展花冬片鱼种培育试验面积8hm2,经过冬季的生长,翌年4月收获鱼种约60万尾,平均体重22.50g,养殖成活率73.5%。  相似文献   

12.
为贵州山区规模化生产台湾泥鳅种苗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6年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规格为17~19尾/kg和12~14尾/kg的雌亲鳅505.5kg进行了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繁育台湾泥鳅种苗4批共840万尾,平均受精率70.25%,孵化率73%,种苗成活57%;2016年繁育种苗5批共1 640万尾,平均受精率93.40%,孵化率96.8%,种苗成活70%;2年共繁育泥鳅种苗2 480万尾,实现种苗销售产值224万元,利润89.6万元。在一定的亲鳅标准(8~10尾/kg)、科学合理的孵化设施(一槽一系统)以及育苗池(单池面积1 200~1 300m~2,池深1.4~1.5m,水位保持1.2~1.3m)条件下,贵州山区能较好地对台湾泥鳅种苗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卷口鱼人工繁殖关键技术,采用混合使用HCG、DOM和LHRH-A2的方法,对驯养的卷口鱼亲鱼进行了人工催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催产的6批750组亲鱼中,能顺利挤卵进行人工授精的共有342组,催产率达45.6%;收集鱼卵12.68万粒,共获得受精卵7.17万粒,平均受精率56.5%;孵化出平均全长5.2mm的鱼苗4.93万尾,平均孵化率68.8%;投喂冻干轮虫和鳗鱼料作为开口饵料,经过30d的培育,获得体长28.0~30.0mm的鱼种3.56万尾,平均培育成活率为72.2%。采用10μg/kg LHRH-A2+10mg/kg DOM+1 000IU/kg HC-GM对卷口鱼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在适宜水温25.0~28.0℃,微流水充氧条件下,可以成功孵化出卷口鱼鱼苗。  相似文献   

14.
云南倒刺鲃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由抚仙湖中采集原种,经池塘人工驯化培育至性腺发育成熟的云南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 yunnanensis Tsu)亲鱼,分别采取模拟自然生态、注射促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及马来酸地欧酮(DOM)进行人工催产2种方法,模拟自然生态未产卵,人工催产干法授精获得人工授精卵,受精率达70%以上。受精卵置孵化箱中池塘静水孵化和室内孵化盆中静水孵化,孵化率均达85%以上。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多次人工繁殖对照,5月可获受精卵,但未孵化出水花,7—8月可孵化出膜。2009—2011年3年来培育了3~10 cm的云南倒刺鲃苗种22.18万尾。放流抚仙湖规格3~6 cm/尾的鱼种8.7万尾,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于2007~2008年对禾花鱼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4月中旬水温达到18℃以上即可开展人工繁殖;绒促性素(1 500单位/k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15μg/kg)混合制剂催产效果较好,雌性亲鱼的绝对怀卵量为15.6万~18.6万粒,2008年禾花鱼人工繁殖受精率和孵化率均为90%以上,仔鱼成活率达89.25%。  相似文献   

16.
于2008年4月13—16日,对4尾人工养殖初次性成熟的雌性达氏鳇Huso dauricus进行人工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有2尾达氏鳇成功产卵,2尾达氏鳇没有产卵,产卵率为50%;共采集卵19.5 kg,其中对8 kg卵(24万粒)进行授精,受精率为83.3%,孵化率为85.2%,共出鱼苗17.2万尾。通过对没有产卵的2尾达氏鳇解剖发现,达氏鳇卵巢中均有部分不同程度的退化卵。  相似文献   

17.
为贵州山区规模化生产鲟鱼苗种提供科学依据,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2尾雄性及7尾雌性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进行了人工繁殖.结果表明:2尾雄亲鱼顺利排精,5尾雌亲鱼顺利排卵;人工采精2尾雄鲟鱼获成熟精液360 mL,手术取卵5尾雌鲟鱼获成熟卵10.75 L(共有50.20万粒);经干法和半干法授精,有27.10万粒卵受精,受精率达53.98%;用瓶式自动孵化器孵化出鱼苗11.32万尾,孵化率为41.77%.  相似文献   

18.
半人工繁殖技术是黄鳝规模繁殖的必然趋势,1999~2005年在室内外成功实现了黄鳝的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室内试验表明,在密度为686.7~707.4g/m2的条件下,亲鳝分4次产卵,并且表现出强烈的领域行为,领域面积为0.30~0.35m2。黄鳝未经冬眠同样可以繁殖产卵,弱光(小于250 lx)和静水环境则抑制黄鳝的繁殖。采用不同方法对卵进行孵化,滴水孵化率(94.7±2.1)%极显著高于静水孵化率(26.7±7.7)%(P<0.01),在滴水孵化时出苗慢,但其孵化出的小苗卵黄消失速度快。室外试验表明,3~5月投放亲鳝的单位面积产卵量(181±81)粒/m2明显大于6~7月投放亲鳝的单位面积产卵量(77±45)粒/m2(P<0.05),黄鳝产卵对水草有一定的选择性。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每年总有部分繁殖池(20%~70%)不能产卵,并且每个产卵池单位面积产卵量差别悬殊(20~300粒/m2)。对黄鳝进行浅水无土半人工繁殖,能极大地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使用广西水产研究所池塘人工驯化饲育3年的天然三角鲤亲鱼1676尾,采用经筛选的鱼类敏感药物(PG、LHRH-A2、HCG)单一或混合催产的方法,在2002-2005年,先后进行了10批共600组的三角鲤人工繁殖试验。收集受精卵795.5万粒,在水温20.0~28.5℃条件下,利用环道池孵化出鱼苗680.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5.6%。并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自受精卵至鱼苗破膜而出的发育全过程,拍摄了各个阶段胚胎发育图谱。培育出2.5 cm以上鱼种631.7万尾,平均成活率达92.8%。  相似文献   

20.
使用广西水产研究所池塘人工驯化饲育3年的天然三角鲤亲鱼1676尾,采用经筛选的鱼类敏感药物(PG、LHRH-A2、HCG)单一或混合催产的方法,在2002-2005年,先后进行了10批共600组的三角鲤人工繁殖试验。收集受精卵795.5万粒,在水温20.0~28.5℃条件下,利用环道池孵化出鱼苗680.9万尾,平均孵化率为85.6%。并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自受精卵至鱼苗破膜而出的发育全过程,拍摄了各个阶段胚胎发育图谱。培育出2.5 cm以上鱼种631.7万尾,平均成活率达92.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