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鸡腿菇液体培养基优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又名鸡腿蘑,学名毛头鬼伞,隶属于真菌门(Eumycota),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伞菌目(Agaricales),鬼伞科(Coprinaceae),鬼伞属(Coprinus)[1,2]。鸡腿菇肉质细嫩、鲜美可口、营养丰富[3]。目前,该品种已被定为符合联合国粮农  相似文献   

2.
香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为试材,在26℃、120r/min的恒温摇床中震荡培养,以菌丝生物量为检测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实验,研究了供试菌株液体发酵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最佳配方为麦麸100%,玉米粉2%、磷酸二氢钾0.10%、硫酸镁0.20%。  相似文献   

3.
以美味牛肝菌为研究对象,对其多糖发酵主要影响因子和发酵培养基优化进行研究.通过对单因子培养基优化处理试验结果的分析比较,选择出3个对牛肝菌多糖发酵影响较大的因子进行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美味牛肝菌最适培养基为20.0g葡萄糖 7.0g酵母粉 3.0g黄豆粉 1.0gKH2PO4 0.5g MgSO4·7H2O 0.5 gMnSO4·H2O.  相似文献   

4.
以树舌发酵液提高离体小鼠肝组织的糖耗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不同碳源、氮源、生长因子、pH以及无机盐对树舌发酵液生长的影响,筛选出适合的碳源、氮源及无机盐,并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树舌发酵液生长的最适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5 g.L-1、甘露醇5 g.L-1、蛋白胨1 g.L-1、硫酸铵1g.L-1、硫酸亚铁0.5 g.L-1、氯化锌0.5 g.L-1、氯化钾0.5 g.L-1。树舌发酵液在28℃、150 r.min-1发酵培养5 d,发酵液糖耗量可高达到88.62%,明显高于未优化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5.
对冬虫夏草菌的液体培养基进行了优化研究.以中国被毛孢YS-08-4菌株为试验材料,采用四因子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筛选出中国被毛孢菌YS-08-4菌株最佳发酵培养基配方,并建立了回归数学模型.中国被毛孢YS-08-4菌株优化发酵培养基的最佳配方:氮源A 60%,KH2PO4 0.23%,氮源B 2%,葡萄糖2.71%的组合为本项试验中最佳组合.冬虫夏草菌丝产量的优化数学回归方程为:Y=10.81121+1.72692X1+0.96675X3+0.68242X4-0.32857X42+0.53412X2X4-0.46237X3X4  相似文献   

6.
响应面法在发酵培养基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介绍了响应面法的原理和实验设计的方法,并对其在优化发酵培养基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7.
研究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菌丝体生物量为主要指标,对金耳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金耳液体发酵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 g/100 mL,红薯粉4 g/100 mL,蛋白胨0.6 g/100 mL,磷酸二氢钾0.3 g/100 mL,硫酸镁0.15 g/100 mL,VB12 mg/100 mL;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4℃,转速160 r/min,培养基起始pH5.5,接种量为7 mL/100 mL。并进一步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验证,表明正交试验结果较为稳定。研究中金耳液体培养基成分均采用食品级原料,为后续金耳发酵液健康食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灵芝胞外多糖高产菌株筛选及其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运用反馈抑制理论构建了耐灵芝胞外多糖 (EPS)反馈抑制的筛选模型。添加在筛选培养基中的其指示因子同源胞外多糖浓度为 2 .34g/L。将实验室保藏的 37株灵芝菌株输入该模型 ,即可检出耐灵芝胞外多糖反馈抑制作用最强、产胞外多糖能力最强的菌株GL0 2 9。然后在基础培养基的基础上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GL0 2 9深层发酵培养基。结果表明 ,组合碳源和组合氮源培养基最适合该菌株深层发酵生产灵芝胞外多糖。深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 :蔗糖 10 g/L ,玉米粉15 g/L ,蛋白胨 2 g/L ,酵母膏 1g/L ,KCl 0 .5g/L ,KH2 PO4 ·7H2 O 0 .5 g/L ,pH自然。于 30℃、12 0r/min摇瓶培养 9d ,该菌株的胞外多糖产量高达 3.0 7g/L。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培养基对桑树桑黄液体培养中菌丝生长的影响。通过液体发酵培养,并利用L9(34)正交试验初步筛选出了桑树桑黄液体发酵的优化培养基:玉米粉10g,麸皮10g,葡萄糖20g,蛋白胨5g,酵母膏5g,磷酸二氢钾1g,硫酸镁0.5g,维生素B110mg,加水1000mL。  相似文献   

10.
陈聪  钟昕  周素梅 《食用菌》2010,32(5):32-35
为了提高固体发酵裂褶菌多糖的产量,研究对以小麦麸皮为基料的固体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对多糖产率有显著促进作用的4因素:MgSO4、VB1、α-萘乙酸钠、CaO;然后利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进行各因素的水平优化,由方差与响应面分析得出,在小麦麸皮基质中添加0.1%MgSO4、0.5%VB1、0.001%α-萘乙酸钠及0.5%CaO,裂褶菌多糖产率可达到9.78 g/100 g(以干基计),比未优化前的对照组提高49.31%。  相似文献   

11.
鸡腿菇培养基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2006年对鸡腿菇母种培养基、原种、栽培种培养料及栽培基质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母种培养基以PDA+蛋白胨为最好;原种、栽培种培养料以棉籽壳和杂木屑混合培养料为最好;栽培基质配方以菌糠加入量为35%为最佳。  相似文献   

12.
鸡腿蘑对食用菌菌渣的再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6个鸡腿蘑菌株分别接种在新料和含30%金针菇菌渣的原种培养基上,比较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结果表明,在含菌渣培养基上所有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均更快;且在新料上菌丝长速愈慢的菌株,在含菌渣培养基上生长速率的增加愈明显。出菇试验表明,不同菌株在新料和含菌渣培养料上的产量表现不同,这表明,不同菌株对菌渣的利用能力存在差异。6个菌株中,5号菌株在新料和含菌渣培养料上的产量均最高。  相似文献   

13.
鸡腿菇塑料大棚栽培培养料配方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棉籽壳为主料,设置4个不同的培养料配方,研究了鸡腿菇塑料大棚栽培的有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棉籽壳含量96%或85%时,菌丝长势均较好,产量也较高,但颜色较差,发菌、现蕾天数较长,感杂率及畸形菇率也较高;棉籽壳含量50%,玉米芯含量30%与棉籽壳含量42%,玉米芯含量40%时,菌丝长势较差,产量较低,但颜色较好,发菌、现蕾天数较短,感杂率及畸形菇率也较低.各地可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选择适宜的培养料配方.  相似文献   

14.
鸡腿蘑液体菌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通过难腿蘑液体菌种接固体栽培科的实验,证明选择种龄为3天,接种量为10%,并以搅拌方式接种时,可在一周发满菌丝,与传统的制种方式相比,大大缩短了发菌周期,并为将来实现鸡腿蘑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鸡腿蘑液体菌种培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结果表明,培养鸡腿蘑液体菌种的适宜培养基配方为蔗糖2%,玉米粉3%,麦麸4%,酵母粉0.5%,KH2PO4 0.25%,MgSO4*7H2O 0.1%,pH6.2;最适培养条件是250mL三角瓶装液量60mL,接种量5%,摇床转速120r/min,培养6d.利用液体菌种扩繁固体生产种,可以明显缩短菌种生产周期.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比较在液体和固体培养条件下鸡腿菇菌丝产纤维素酶系的组分活力特征,阐述菌菇生长过程中对纤维素基质降解的生理性能。结果表明:鸡腿菇菌的生长过程中纤维素酶系中的外切葡聚糖酶组分(C1)活力弱而稳定,而内切葡聚糖酶组分(Cx)活力变化明显,活性较强,β-葡萄糖苷酶组分(BG)活力升高受Cx活力变化的影响,并且Cx活力和BG活力的高低与菌丝生长速度关系密切。试验还表明:采用低结晶化程度的纤维素基质对纤维素酶活力产生有较强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鸡腿菇(Coprinus comatus)又名鸡腿蘑,学名毛头鬼伞,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鬼伞科,鬼伞属。鸡腿菇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的健康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但由于我国南方常年气温偏高,鸡腿菇采后不到一天(25℃以上10h以内)子实体  相似文献   

18.
选用鸡腿蘑H5菌株,通过麦秸、棉籽壳、腐叶土和麸皮配比影响子实体产量的回归分析,筛选出栽培鸡腿蘑的麦秸腐叶土混合料的两个高产配方:麦秸52.5%,棉籽壳15%,腐叶土22.5%,麸皮10%;麦秸50%,棉籽壳15%,腐叶土20%,麸皮15%。两配方均添加白糖1%,尿素0.3%,过磷酸钙1%,石灰1.5%。  相似文献   

19.
叉状炭角菌对鸡腿蘑侵染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叉状炭角菌在斜面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及鸡腿蘑在母种、原种阶段感染叉状炭角菌后形态特征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还对6个鸡腿蘑菌株进行了田间挖坑覆土和室内做箱覆土试验。结合生产实践推断,叉状炭角菌的侵染发生在覆土期,侵染源来自空气中的孢子,其萌发与鸡腿蘑菌圃的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