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杂交水稻》2015,(6):18-20
为了对江苏盐城发展两系杂交稻制种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笔者利用该地区最近46 a历史气象数据,借助"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基地与时段选择决策支持系统",分析了江苏省盐城市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象风险,提出了应对策略。分析表明,江苏盐城两系杂交稻制种不育系育性敏感始期安排在7月25日为最佳,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3℃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在该地区制种风险较大。提出了合理控制盐城地区两系杂交稻制种面积、选用低不育起点温度的两用核不育系制种、重视不育系核心种子生产、科学安排制种时段、建立有效的种业保险模式的对策,以规避制种风险。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制种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不育期间与恢复系配组,其操作技术与三系制种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不育系的差异。两系不育系是光(温)敏不育系,其育性除受自身遗传特性影响外,还受光温调节,存在育性的转换。因此两系杂交稻制种成败的关键是选择最适宜的抽穗扬花期,以保证不育系安全通过育性敏感期。1严格隔离,实行连片制种由于光(温)敏不育系具有自由配组的特点,与一般品种配组,只要不是籼粳杂交,所得杂种都具有正常结实能力,对F代杂种产量影响较小,但其性状则与原组合不同,仍属混杂种子,严重影响杂种群体的整…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稻是利用水稻核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而成的新型杂交稻。水稻核不育系具有参与制种和繁殖自身双重功能,即处于不育时期参与制种,可育期可自交结实以繁衍自身,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变化受日照和温度变化控制,因此核不育系视其对光(温)的变化敏感程度分为光敏或温...  相似文献   

4.
湘双季稻区气候特点与两系杂产稻秋季制种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湘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两系杂交稻制种季别的关系,认为湘南双季稻区两系杂交稻制种以发展和制为宜,秋制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以8月上旬为最佳抽穗扬花授粉可安排在8月16日-9月5日之间,以8月下旬为优,对两系杂交稻秋季制种主要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发展两系杂交稻是提高水稻单产,使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当前全国相继育成众多的两用不育系,并配制出一些优势组合。但两系法杂交稻应用于生产仍有不少的理论问题和技术问题必须深入研究。本研究对部分两用不育系在三明市不同生态条件下,对其育性变化作了分析,旨在选择适合本区内繁殖、制种的两用不育系和探明其繁殖,制种相应的技术。试验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湘南双季稻区气候特点与两系杂交稻秋季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湘南地区的气候特点与两系杂交稻制种季别的关系,认为湘南双季稻区两系杂交稻制种以发展秋制为宜。秋制中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安排以8月上旬为最佳,抽穗扬花授粉期可安排在8月16日~9月5日之间,以8月下旬为优。对两系杂交稻秋季制种主要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成功,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对两系杂交稻的选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介绍了两系不育系SE21S的不育特性、繁殖与制种性能等主要特征特性;综述了以SE21S为供体材料在新不育系选育研究及利用SE21S选育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的应用进展,展望了SE21S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杂交水稻》2017,(2):32-37
针对四川两系杂交稻就地制种技术难题,以Y58S/F1599在仁寿制种为例,研究、验证和应用基于气象决策方案的两系杂交稻制种技术。运用两系杂交稻制种气象决策方法,分析了仁寿最近32 a的气象数据。据此制定了Y58S/F1599在仁寿的最佳制种方案: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10日—8月5日,对应抽穗扬花期和种子成熟收获期分别为7月25日—8月16日和8月28日—9月4日。照此方案于2014和2015年开展两系制种技术验证和应用试验,均获成功,其中2015年Y58S的育性敏感期在7月13—27日,不育系完全败育,亲本花期相遇,理论制种产量为2.52±0.49 t/hm~2,经检验种子纯度等均达国标。这初步说明在四川应用气象决策方案开展两系杂交稻制种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同时,笔者提出了四川两系杂交稻制种的风险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9.
王熹 《中国稻米》1995,(5):33-33
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培育的杂交稻已在我国的水稻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现行杂交组合制种要用不育系、恢复系及保持系等三系配组,工作周期长,手续繁琐.因而近年育种家寄希望于光敏核不育材料的选育,以期通过“两系法”来配制新的组合,简化制种手续。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P88S的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P88S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2005年9月通过海南省技术鉴定。该不育系育性转换起点温度为23~24℃,在海南5月至10月下旬为稳定不育期,在此时期制种安全可靠;该不育系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稻米品质和开花习性较好,容易繁殖、制种。利用该不育系配组育成的杂交稻新组合两优0293、两优389、P88S/747等均具有超高产潜力,其中两优0293和两优389分别于2006年通过国家和海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1.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GD-1S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CD—1S是利用W7415S作为不育基因源与广东晚籼品种特青杂交选育而成,于1999年6月通过广东省科技厅组织的技术鉴定。GD—1S株型集散适中,育性转换特性稳定,高抗稻瘟病,开花习性和品质性状较好,容易繁殖制种。而且该不育系穗大粒多,较易组配出大稳重穗型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利用该不育系育成了粤杂122、粤杂889和粤杂174等两系杂交稻新组合,其中粤杂122已于2001年2月通过了广东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两系杂交稻制种区域的选择提供气候依据,对田间11个不育系进行了两年的育性及小气候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籼型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起重要作用,育性转换的温度界限在25~27℃机间。经气候资料普查,全省具有≥27℃连续3候高机率时段的仅4个县市,具备≥26℃连续3候以上高机率时段的计有39个县市。在我省籼型不育系的选育及其温度问题仍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技术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居高不下的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现状,总结机械化制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形势和耕作制度的特点,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通过培育小粒型不育系,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种子粒型(主要是粒厚)的显著差异,实现父母本混播混收、收获后机械分离获得杂交种子的全程机械化制种设想。提出了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小粒不育系应具备的性状特征。按此设想,笔者团队选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南3502S、展998S等,并配组了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组合卓两优581、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成功实现这些杂交稻的高效机械化制种。卓201S等小粒型不育系及其系列杂交组合的育成,是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4.
居高不下的杂交水稻制种成本已经成为制约杂交稻推广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的现状,总结机械化制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针对我国当前形势和耕作制度的特点,结合多年育种实践,提出了通过培育小粒型不育系,利用不育系与恢复系种子粒型(主要是粒厚)的显著差异,实现父母本混播混收、收获后机械分离获得杂交种子的全程机械化制种设想。提出了适合机械化制种的小粒不育系应具备的性状特征。按此设想,笔者团队选育出了综合性状优良的小粒型不育系卓201S、南3502S、展998S等,并配组了系列高产、优质的杂交稻组合卓两优581、卓两优141、南两优1998等,成功实现这些杂交稻的高效机械化制种。卓201S等小粒型不育系及其系列杂交组合的育成,是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品种选育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2015,(6):21-24
根据2000年以来15 a盐城大面积两系杂交稻制种中遭遇的4 a低温危害,分析育性敏感期低温对所产杂交种子质量的影响,以及不同不育系对低温的反应程度,结合当地1985年以来的30 a气象资料,表明这4 a出现不同程度的质量危害,是由于制种选用的不育系在育性敏感期不能抵御连续3 d日平均气温低于23.5℃的低温,以及安排的花期不合理造成的。在盐城地区控制两系杂交稻制种风险的对策是:选用的不育系在育性敏感期要具有抵御连续3 d日平均气温低于23.5℃低温的能力,基地选择在盐城中部的里下河和沿海地区,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7月25日至8月10日,抽穗扬花初期在8月15—20日,同时要注重培植生育期一致的群体,主动抗灾应变,强化制种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6.
我国主要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类型的气候适应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针对夏季低温对我国两系杂交稻制种生产的严重威胁,用1997~1998年由三亚、武昌、贵阳、南京4个生态点组成的“新不育系联合生态鉴定”试验资料,分析了以培矮64S为代表的实用低温敏类型不育系和以N5088S为代表的实用光敏类型不育系的育性光温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培矮64S的育性受温度影响,育性稳定性较差,下限温度指标年际间和地区间变化较大;N5088S育性主要受日长影响,其临界光长同一地年际间差异小,但地区间差异较大。同时,用1951~1992年逐日平均气温和理论日长资料,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南方稻区(18°14′~34°17′N)的三亚、南京、广州、福州、长沙、杭州、南京、高邮、徐州等9个城市的光温特征及其时空规律。在此基础上,从生态角度提出了克服夏季低温危害两系杂交稻制种的三项生态技术措施,一是要根据气候规律正确选择适宜的制种地区和季节;二是华中双季稻区应改秋制为春制或选择山区单季稻区秋制;三是应全面评价温敏和光敏类型不育系的特点,因气候合理地利用现有的水稻不育系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稻新品种两优616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优616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用优质两系不育系广占63-4S与自育恢复系福恢616配组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品种,具有米质优、丰产性好、适应性广等特点。介绍了两优616双亲的特征特性,结合建阳等地多年制种实践,总结了其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优质高产两系杂交稻培杂67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低温敏核不育系培矮 64S与优质籼粳交后代G67测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稻培杂 67,是一个优质、丰产、抗性强的杂交稻新组合。介绍了其选配经过、特征特性以及栽培和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9.
两系法杂交稻制种防杂保纯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几年来湖南省以培矮64S、安农810S、香125S等3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为主的两系法杂交稻制种5000hm2以上,生产的培两优特青、培两优288、八两优100、香两优68等两系杂交稻种子1万t左右,种子经南繁秋冬种植鉴定和大面积生产应用,纯度均能达...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AB型增粒剂在杂交稻制种田应用后,对于改善不育系异交性能、提高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有各种特殊功效,并提出了该剂正确应用方法和配套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