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退化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的地上生物量,密度,盖度及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探讨了退化演替的物种替代机制及恢复演替模式。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随着退化演替而增大,生态优势度则减小;在演替过程中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这与其相互之间对生存空间,养分的竞争及生态生物学特性和家畜物采食行为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某些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海群  周禾 《草地学报》1999,7(1):54-61
对人工草地退化过程的植被组成、作用和群落综合特征的动态变化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番人工草地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过牧后逐渐向天然植被演替,但目前仍处于演替的先锋阶段。2.在演替过程,多年生黑麦草和白三叶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密度明显下降,而入侵杂草则呈上升趋势。群落主要种的优势地位发生明显的替代变化。3.杂草入侵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放牧强度,在极度退化阶段的杂草入侵种类  相似文献   

3.
草地退化演替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简要论述了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从放牧、种间竞争和生化他感作用三方面讨论了草地退化演替的机制以及演替过程的格局变化,提出了草地演替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草地退化演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论述了草地植物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从放牧、种间竞争和生化他感作用三方面讨论了草地退化演替的机制以及演替过程的格局变化,提出了草地演替研究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退化混播人工草地白三叶繁殖特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苏德毕力  周禾 《草地学报》1998,6(1):68-71,52
本文研究退化混播人工草地白三叶有性及无性繁殖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草地由轻到重的退化,白三叶无性繁殖能力则显著提高,另外单位面积种子量在重度退化地段有明显增加。但是由于土壤理化性状的变劣,白三叶种群的频率,密度和地上生物量均随着草地退化的加重而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混播人工草地退化演替过程中杂草入侵和草地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人工草地在退化演替过程中的杂草种类及侵入量。结果表明 ,入侵杂草的地上生物量、密度和盖度随人工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呈明显上升趋势。草地质量显著下降。华蒲公英等 15种为入侵人工草地的主要杂草种类。  相似文献   

7.
退化人工草地补播改良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亚热带中山地区退化工草地补播改良方法进行的初步试验表明,条、穴、撒等三种补播惊讶攻以多年生黑麦草作为补播草种时其地上生物量为对照的1.9-2.3倍,综合效果以穴播最佳,补播改良还具有省时、劣力、节约生产资金等益外。  相似文献   

8.
赵莳蒂  钱勇 《青海草业》2011,20(2):28-29,33
研究了放牧对草地植被特征、草地土壤的影响,文章认为放牧改变了草地植被生态特征,进而影响了草地植物群落的种群配置以及土壤物理性质、理化性质的改变,过度放牧会加速草地生态演替的速度。  相似文献   

9.
恢复草地植被对于土地沙化严重、气候干旱、土地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而言非常重要,不仅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还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豆科牧草品种紫花苜蓿当年播种,当年就可以能够全部郁蔽地面,因而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有效控制黄土高原的土壤退化与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被演替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北部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在1~30年的群落演替特征。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等原因,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生产力普遍偏低,最高鲜草产量为4 000~5 000 kg/hm2,而且生长盛期持续时间较为短暂,最多不超过6年。建议对紫花苜蓿草地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比如中耕除草与施肥,改善苜蓿种群的基质条件、缓解种群竞争压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人工草地的使用寿命。种植紫花苜蓿可以显著加快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经过10年时间紫花苜蓿草地即可以演替到该地区的稳定草原群落———长芒草群落。豆科、菊科与禾本科3大科植物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属于这三大科植物的种数合计占相应演替阶段出现植物种数的54.5%~78.6%。茵陈蒿、草木樨状黄芪与达乌里胡枝子作为长芒草群落的主要伴生植物,反映了研究区干旱的气候条件与贫瘠的土壤肥力特征。  相似文献   

11.
对高寒地区禾草混播草地第一至第四年的草地群落杂草进行了研究。发现:1.从一龄草地到四龄草地一年生杂草种类减少,杂草种类总数增加,且增加的杂草是多年生。一龄、二龄草地杂草种类相同,为一年生;三龄、四龄草地一年生杂草减少。2.从一龄草地到四龄草地组分种数量特征发生重大变化。一年生杂草在一龄时为优势种,第二年就退出优势地位,第三年开始多年生虽单种数量较少但种类增加,从而杂草在群落中的地位又发生变化或加强了发生变化的潜力。3.化学防除对第一、二年的草地群落结构和产量都有重大的影响;施肥抑制杂草侵入,利于维持草地稳定;放牧促进杂草侵入,使草地退化加速。4.覆盖播种防除杂草的效果变化较大;单播草地稳定性差,2、3、4组合混播草地杂草群落在三龄时差异不大,但草地产量依次递增。5.从一龄到四龄禾草混播草地杂草群落的变化出现了4个明显的时期:一年生杂草占优势时期、多年生目标禾草占优势时期、多年生杂草大量出现的时期和多年生杂草占优势时期。  相似文献   

12.
人工调控对禾草混播草地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三江源区的"黑土滩"退化草地上,以当地野生驯化牧草,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 Griseb)、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 cv. Qinghai)、青海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 Keng cv. Qinghai)、青海冷地早熟禾(Poa crymophila Keng cv. Qinghai)、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L.) Prarl)和西北羊茅(Festuca kryloviana Reverd.)为种源,设人工调控和对照2组处理,每组处理6个混播组合,探索不同草种组合和调控措施下人工群落的生产力与稳定性.2006-2008年试验表明:人工调控各组合群落的高度、盖度和植物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合群落中禾草植物量第2、3年分别比相应对照组合高1倍和2倍以上,群落结构和稳定性显著高于对照;不同品种搭配下,混播组合群落的高度、盖度和植物量高于垂穗披碱草单播群落,第3年的群落植物量和禾草植物量比例均高于单播群落,随着组合草种增加,混播群落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增强,群落中禾草与杂类草的竞争力显著增强,群落稳定性提高;综合比较,初步确定以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碱茅+西北羊茅和垂穗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为三江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建植混播人工草地的合理组合.同时,合理的草地管理有利于提高人工草地的生产力,延长草地利用年限.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AJ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MFD)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FD)收录的1988年至2015年间关于西藏草地退化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关于西藏草地退化研究的文献分布年份,论文所发表的期刊、研究内容、论文作者所在机构以及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分析讨论。从分析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出,最近十年关于西藏草原退化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利用卫星遥感和影像等现代化技术手段获得数据,加上数学工具是西藏草地退化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同时,探讨针对草地退化问题合理的数学模型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4.
在概述土默特地区本底情况的基础上,探讨了土默特草原开垦的进程及程度,分析了开垦的原因及危害,并通过对土默特地区草原状况的介绍揭示了开垦演变后果及启示。  相似文献   

15.
混合碱茅能很好地适应河南省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在中度硫酸盐土壤上生长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叶量丰富、光合能力和净同化能力强的优点,在种子成熟期,牧草产量达到最大值(6 850 kg*DM/hm2).研究表明,结合合理的灌溉与施肥,及时消除地上枯枝落叶与定期疏通表层土壤是保持碱茅草地稳定与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混合碱茅能很好地适应河南省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在中度硫酸盐土壤上生长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叶量丰富、光合能力和净同化能力强的优点,在种子成熟期,牧草产量达到最大值(6850kg·DM/hm2)。研究表明,结合合理的灌溉与施肥,及时消除地上枯枝落叶与定期疏通表层土壤是保持碱茅草地稳定与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2009~2010年,对不同刈割次数的非洲狗尾草人工草地地上和地下植物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孕穗期刈割2次的非洲狗尾草人工草地地上、地下年净初级生产力最高,分别为3845.01g/m2DM和716.90g/m2DM;其次为孕穗期刈割1次的草地,分别为3386.12g/m2DM和674.23g/m2DM;最低的是全年不刈割的草地,分别是3260.97g/m2DM和653.63g/m2DM。草地之间地上年净初级生产力差异极显著(P〈0.01),地下年净初级生产力差异显著(P〈0.05)。全年不刈割的草地,以及孕穗期刈割1次、2次后的再生草草地,地上和地下植物量的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地上植物量分别在9月上旬、9月中旬和9月底10月初达到峰值,峰值分别为3260.97g/m2DM、2813.76g/m2DM、2007.17g/m2DM;而地下植物量的峰值则几乎都出现在9月底10月初,分别为653.63g/m2DM、674.23g/m2DM、716.90g/m2DM,较地上植物量峰值出现的时间稍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