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西昌地区冬春旱季(1-5月)紫花苜蓿进行灌水施肥处理,灌水组和灌水加施磷钾肥组鲜草产量分别提高149.74%和204.07%,差异极显著(P〈0.01),每公顷分别增加产草量19026.2kg和25929.6kg,经济效益显著,分别增加纯利1353.00元/公顷和2256.51元/公顷,表明西昌冬春旱季紫花苜蓿灌水或灌水加施磷钾肥是紫花苜蓿生产管理的重要增产措施。  相似文献   

2.
西昌亚热带暖温河谷区冬春干旱季节的光热条件可满足非秋眠级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是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可选区。对非秋眠级紫花苜蓿进行现蕾期叶面施硼和现蕾期、花期叶面施硼处理,结果表明,二次叶面施硼组好于1次施硼组,产种量253.5 kg/hm2,比对照组增产19.5 kg/hm2,生殖枝比例也较高,占50.83%,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施用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12月下旬刈割后萌发再生进入产种期的盛世紫花苜蓿的灌水处理观察测定,得出从刈割到开花产种生育期为141d;灌水组每667m2产种量15.41kg,千粒重2.2107g,比不灌水组分别提高115.83%、10.26%;灌水组每667m2干物质产量为275.69kg,比不灌水组提高61.38%,灌水对植株性状生长发育更有利,表明每周灌水1次(0.07t/m2)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4.
施硼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昌亚热带暖温河谷区冬春干旱季节的光热条件可满足非秋眠级紫花苜蓿种子生产,是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可选区。对非秋眠级紫花苜蓿进行现蕾期叶面施硼和现蕾期、花期叶面施硼处理,结果表明,二次叶面施硼组好于1次施硼组,产种量253.5kg/hm^2,比对照组增产19.5kg/hm^2,生殖枝比例也较高,占50.83%,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施用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研究施复合肥、尿素、有机肥和灌水等因素对紫花苜蓿草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施肥和灌水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的产草量。肥料单施以每公顷施复合肥50kg、尿素50kg、有机肥300kg处理产草量较高;灌水以每公顷灌水lOOt处理产草量最优;组合处理以处理7即每公顷施复合肥150kg、尿素50kg、有机肥300kg和灌水lOOt的处理产草量最高,每公顷产干草11052kg,比对照(不施肥和灌水)增产3694kg。增产50.20%,增产极显0著(P〈0.01)。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紫花苜蓿粗多糖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盲肠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取540只30周龄的海兰褐壳蛋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500、1 000、2 000、4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试验期144 d。结果表明:1)试验第1~8周,2 000、4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产蛋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P0.05);试验第17~20周,2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25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P0.05),同时25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料蛋比显著低于对照组和5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144天,各紫花苜蓿粗多糖组蛋黄颜色均显著加深(P0.05);试验第90天,4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哈夫单位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60天,2 000、4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蛋形指数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120天,1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蛋形指数亦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61~90天,250、1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软破壳蛋率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80天,500、2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盲肠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4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盲肠乳酸杆菌数量也显著增加(P0.05);试验第144天,1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盲肠沙门氏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40、80、120、144天,500、1 000 mg/kg紫花苜蓿粗多糖组盲肠双歧杆菌数量均有所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适宜水平的紫花苜蓿粗多糖可以显著提高产蛋期蛋鸡生产性能,改善蛋品质,优化盲肠菌群结构,且500 mg/kg为适宜添加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水肥耦合对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 Penman-Monteith 方法,以日为步长计算紫花苜蓿实际需水量(ETc),基于 ETc 设置 4 个灌溉水平:60ET(60%ETc),80ET(80%ETc),100ET(100%ETc),120ET(120%ETc),研究不同灌溉量及施肥量对紫花苜蓿株高、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水肥管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第 1、2 茬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 80ET,显著高于其他灌水处理; 在 120ET 灌水条件下,根冠比达到最大值,与 80ET 灌水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相同施肥量不同灌水量下 ,第 2 茬和第 3 茬株高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逐渐增加 ,苜蓿第 3 茬株高最大 ,最大值出现在 900 kg/hm2 施肥处理,与 450 kg/hm2 施肥处理无显著性差异;肥料农学效率的最大值出现在 80ET 灌水和 450 kg/hm2 施肥水平下,显著高于相同灌水处理下的 900 kg/hm2 施肥处理,肥料偏生产力的最大值出现在 80ET 灌水和 225 kg/hm2 施肥水平下,显著高于相同灌水处理下的其他施肥处理。除 900 kg/hm2 施肥处理外,肥料农学效率和肥料贡献率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试验采用田间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加施坡缕石对紫花苜蓿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缕石用量750~3 000 kg/hm2时,均能提高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品质,3 000 kg/hm2时产量最高,植株最高,且较对照极显著增产41.72%,粗蛋白质和赖氨酸含量也最高,品质最优。这一研究结果在紫花苜蓿栽培中科学合理地为N、P、K肥料与坡缕石配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阐明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碳密度的年际变化规律,以长期定位试验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草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测定和实验室分析,研究了不同生长年限紫花苜蓿草地土壤碳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紫花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碳密度提高。不同生长年限的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100cm土层的分布规律为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年限的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为0~10cm表层最高,其土壤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为:1年龄(6.39g/kg)2年龄(6.75g/kg)3年龄(7.52g/kg)4年龄(8.76g/kg)5年龄(9.16g/kg)。不同年限的紫花苜蓿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差异显著(P0.05),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提高,其中100cm的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值5年龄最高(8.38kg/m~2),比1年龄、2年龄、3年龄和4年龄分别增加了91.3%、56.1%、32.4%和8.1%。  相似文献   

10.
施肥对科尔沁沙地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的施肥技术,设置N_0(不施氮)、N_(45)(45 kg/hm~2N)和N_(90)(90 kg/hm~2N)3个氮素水平;P_0(不施磷)、P_(90)(90 kg/hm~2P_2O_5)、P_(180)(180 kg/hm~2P_2O_5)和P_(270)(270 kg/hm~2 P_2O_5)4个磷素水平;K_0(不施钾)、K_(100)(100 kg/hm~2K_2O)、K_(200)(200 kg/hm~2K_2O)和K_(300)(300 kg/hm~2K_2O)4个钾素水平,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组合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叶比、干鲜比在不同氮磷钾处理下无显著性差异,而N_(45)(45 kg/hm~2N)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株高和苜蓿产量,全年总产量从12.21 t/hm~2增至13.19 t/hm~2;(2)磷钾肥的施用均会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品质,而施氮会显著降低第1茬、第3茬中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P<0.05),而显著提高第2茬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3)与不施肥相比,在第1茬中,P_(180)(180 kg/hm~2P_2O_5)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从18.22%提高至20.11%;而在第2茬中,N_(90)P_(270)K_(300)(90 kg/hm~2N,270 kg/hm~2P_2O_5,300 kg/hm~2K_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5.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94%;同样地,在第3茬中,P_(270)K_(200)(270 kg/hm~2 P_2O_5,200 kg/hm~2 K_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7%;(4)氮磷钾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植株磷的含量,氮、钾的施用会显著提高苜蓿钾的含量。综上所述,在缺磷少氮低钾科尔沁沙地苜蓿施肥最佳氮磷钾组合为N_(45)P_(270)K_(200)。  相似文献   

11.
文章旨在评价饲粮中添加紫花苜蓿多糖对仔猪生长性能及小肠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100头体重接近的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1、2、3组,适应期7d,期间饲喂基础饲粮,正式试验时试验组分别在对照组基础饲粮中添加0.025%、0.05%、0.075%的紫花苜蓿多糖,处理42d。结果发现,紫花苜蓿多糖处理组仔猪平均末重、ADG显著提高(P<0.05),FCR降低(P<0.05),而ADFI无显著变化(P>0.05)。相比于对照组,试验1、2、3组仔猪平均末重分别增加7.8%、11.6%、10.2%(P<0.05),ADG分别增加12.4%、18.2%、15.9%(P<0.05),FCR显著降低10.1%、12.5%、10.2%(P<0.05)。同时,饲粮中添加紫花苜蓿多糖显著改变小肠肠道形态,相比对照组,试验2、3组仔猪十二指肠V/C分别降低8.9%、7.7%(P<0.05);试验2、3组仔猪空肠VH分别增加8.3%、7.0%(P<0.05),CD分别降低8.8%、7.7%(P<0.05),试验1、2、3组V/C分别增加7.6%、18.8%、15.9%(P<0.05)。除此之外,试验2、3组仔猪回肠VH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4%、6.2%(P<0.05),CD分别降低10.0%、9.6%(P<0.05),试验1、2、3组V/C分别增加10.4%、21.5%、17.5%(P<0.05)。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紫花苜蓿多糖显著改善仔猪小肠形态,促进其生长发育,添加量为0.05%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施肥对优质蛋白饲草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产量和形态构建具有重要影响。本文研究了不同磷、钾肥配比下紫花苜蓿第2茬单茬产量和形态构建的变化。结果表明,1)磷钾配比施肥均能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单茬的鲜、干草产量(P0.05);单施磷肥240 kg·hm~(–2)时,紫花苜蓿第2茬单茬产量最高,鲜草产量达18 203.33 kg·hm~(–2),干草产量达3 975.97 kg·hm~(–2),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高出88.25%和78.11%(P0.05)。2)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第2茬形态学构建均有一定的影响。施磷80 kg·hm~(–2)+钾60 kg·hm~(–2)时,紫花苜蓿茎叶比最低,为0.98,其次为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组合,茎叶比为1.03,二者间无显著差异(P 0.05);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时,紫花苜蓿主茎长和节间长均显著大于不施肥对照组(P0.05);施磷240 kg·hm~(–2)+钾30 kg·hm~(–2)处理能显著增加紫花苜蓿的节间数和主茎粗。施用磷肥有利于促进紫花苜蓿的分枝。3)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均值法对紫花苜蓿产量及形态学构建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当施磷80 kg·hm~(–2)+钾30 kg·hm~(–2)时,隶属函数均值为0.76,排名第一。因此,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种植紫花苜蓿时,建议磷钾肥配合施用,以施磷80 kg·hm~(–2)和钾3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3.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应用正交试验设计对苜蓿进行行距、灌水、施肥种类及施氮肥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以30 cm处理产草量最高,每公顷产干草11 049 kg,比45 cm处理增产干草9.9%,差异显著(P<0.05);以灌水1次为好;施农家肥22 500 kg/hm2产干草11 403 kg/hm2,增产效果最佳,比施复合肥150 kg/hm2增产干草17.1%(P<0.05)和施磷酸二铵150 kg/hm2增产干草6.6%(P<0.05),施磷酸二铵比施复合肥增产9.8%(P<0.05);施尿素112.5 kg/hm2增产效果好于施尿素75 kg/hm2和150 kg/hm2处理;处理6(行距30 cm,灌水3次,施磷酸二铵150 kg/hm2,施氮肥112.5 kg/hm)2和处理2(行距15 cm,灌水2次,施农家肥22 500 kg/hm2,施氮肥112.5 kg/hm)2分别产干草11 818 kg/hm2和11 73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4.
灌水量对京南地区紫花苜蓿生产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种植第3年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进行4种不同灌水量(0、25、50和75 mm/次,全年灌水3次)处理,每茬苜蓿初花期测定各处理的产量、茎叶比、株高及第2、3茬苜蓿的单枝质量。结果表明:在试验前1年(2008年)灌足冬水的情况下,灌水对第1茬产量无显著影响,第2、3茬以及全年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4茬产量则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少,第1~4茬苜蓿株高的变化规律与产量相同;灌水对第1、4茬苜蓿茎叶比无显著影响,第2、3茬茎叶比随灌水量增加而增加;第2、3茬苜蓿分枝质量随灌水增加呈增加趋势,灌水25、507、5 mm/次的分枝质量显著高于不灌水(P0.05)。因此,京南地区种植苜蓿应在第1、第2茬苜蓿刈割后灌水,第4茬苜蓿生长期内不宜灌水,当头年灌足冬水时,返青也可不灌水;在生长季降水总量为390.34 mm下,全年最适宜灌水量为150 mm。  相似文献   

15.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在3个镉污染(0,6和12 mg Cd/kg)水平下,接种5种丛枝菌根真菌[分别接种聚丛球囊 Glomus aggregatum(Ga)、幼套球囊霉 G. etunicatum (Ge)、扭形球囊霉 G. tortuosum(Gt)、根内球囊霉 G. intraradices(Gi)和地表球囊霉 G. versiforme(Gv),以不接种为对照]对紫花苜蓿生长和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加镉(0 mg Cd/kg)处理相比,接种Ga、Gi 和Gt菌种处理的紫花苜蓿菌根侵染率在12 mg Cd/kg条件下降低了33.90%、19.17%和31.95%;0 mg Cd/kg水平下接种Gt菌种紫花苜蓿总生物量分别比接种 Ga、Ge、Gi和Gv菌种处理显著高出33.19%、67.74%、57.29%和34.91%,但在12 mg Cd/kg水平时总生物量与以上菌种处理相比,分别降低16.67%、34.07%、32.96%和52.76%;在镉浓度为12 mg Cd/kg时,接种Gv菌种处理的紫花苜蓿株高、根瘤菌数量、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植株氮含量和整株含氮量与不接种处理相比,分别增加 65.41%、95.24%、61.87%、50.30%、5.83%和71.55%;随镉浓度增加接种Gv菌种处理紫花苜蓿土壤中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3--N)浓度显著下降。综上分析,在镉污染条件下,接种Gv菌种能促进紫花苜蓿生长和氮吸收;当土壤镉浓度超过6 mg Cd/kg时,接种Gt菌种不利于紫花苜蓿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不同补饲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绒的生长和产绒量的影响,探索陕北白绒山羊在冬春季节枯草期放牧时的补饲方案。试验抽取横山县某羊场同年龄段体重相近健康的陕北白绒山羊成年母羊12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只。对照组,每天补饲0.2kg玉米;三个试验组分别每天补饲配合精料0.2、0.3、0.4kg。结果表明,在自然放牧条件下,陕北白绒山羊在冬春枯草季节通过补饲可延长绒毛的快速生长期至12月份,而1月至抓绒前绒毛生长缓慢。试验期内0.2kg组、0.3kg组、0.4kg组绒长的增长量分别较对照组增加了66.45%,67.10%,72.36%,产绒量分别提高了26.75%、29.62%、22.48%,三个试验组绒长度及产绒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成年母羊在冬春季节归牧后,补饲0.2kg配合精料可显著提高绒毛的长度和产绒量,但进一步增加配合精料的补给量,效果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紫花苜蓿饲养云岭牛的效果,随机选择云岭育成母牛72头。通过紫花苜蓿+玉米青贮+精料(Tr.1)和玉米青贮+精料(Tr.2)的饲料组合的2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组12头牛;开展了为期240 d的饲养试验。牛群每月底称重1次,在称重当天上午空腹进行;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用Duncan多重比较法进行。结果:1Tr.1总增重(282.03±11.78)kg,日增重1 180 g,Tr.2总增重206.75±30.99 kg,日增重870 g;Tr.1比Tr.2增重多75.28 kg/头,提高36.41%;2饲草饲料消耗量,Tr.1牛群头均玉米青贮3 040 kg,紫花苜蓿1 216 kg,精料152 kg,饲料成本2 325.60元/头;Tr.2牛群头均玉米青贮4 560 kg,精料456 kg,饲料成本3 693.60元/头;3生产总成本Tr.1为2 557.82元/头、Tr.2为3 925.82元/头;产值Tr.1达到8 460.83元/头,Tr.2为6 202.50元/头;4云岭牛用紫花苜蓿饲养条件下的增重、成本及效益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表明,牧草之王的紫花苜蓿是养牛业不可缺少的优质粗饲料,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12月下旬刈割后萌发再生进入产种期的盛世紫花苜蓿的灌水处理观察测定,得出从刈割到开花产种生育期为141d;灌水组每667m^2产种量15.41kg,千粒重2.2107g,比不灌水组分别提高115.83%、10.26%;灌水组每667m^2干物质产量为275.69kg,比不灌水组提高61.38%,灌水对植株性状生长发育更有利,表明每周灌水1次(0.07t/m^2)对紫花苜蓿种子生产的产量和质量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在海河平原区适宜的灌溉技术,2015-2017年选用1龄苜蓿和2龄苜蓿为试验材料,设置6种灌溉处理,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对苜蓿产草量、农艺性状、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在海河平原区,苜蓿产草量随着灌水量增加略有升高,但差异不显著。年增加灌水量225 mm处理与不灌水处理相比,苜蓿3年累计增产仅为6.13 t·hm-2,并且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苜蓿水分利用效率逐渐降低,且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分析显示,在海河平原区水资源极度紧缺情况下苜蓿种植一般无需灌溉,但在年度降雨量较少,特别是冬春季节降雨较少的年份,建议对苜蓿进行1次补灌,选择灌冻水,灌水量75 mm,可能对提高苜蓿当年生物产量以及提高苜蓿持续生产能力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云南北亚热带冬春牧草混播组合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在云南北亚热带昆明小哨开展的两年的冬眷牧草混播试验,提出在云南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适宜的冬春牧草混播组合及用种量分别为三得利紫花苜蓿(10kg/hm2)+将军菊苣(5kg/hm2)+特高多花黑麦草(5kg/hm2)+多年生黑麦草(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