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没有灌溉条件的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农业系统,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机软件在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以牧为主农户养殖业收入对其农业收入的贡献性、以牧为主和半农半牧农户生产结构中物质能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养殖业收入与家庭农业收入具有高度的正相关,以人工草地为枢纽的草地农业系统其系统的经济生态效益均高于以小麦为主的谷物系统,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草食家畜是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农业系统,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机软件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没有灌溉条件,在半农半牧区的典型草原农业系统,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应以牧为主或半农半牧,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草食家畜,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3.
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农业系统。运用线性规划计算机软件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和以农为主三类农户农业生产结构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没有灌溉条件,在半农半牧区的典型草原农业系统,农户的农业生产方式应以牧为主或半农半牧,大力发展人工饲草基地和舍饲草食家畜,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有效耦合。  相似文献   

4.
半农半牧区的盐池县四墩子村,应用线性规划及计算机软件对以牧为主,半农半牧,以农为主三种类型的家庭生产结构进行优化。优化的结果表明:半农半牧区的家庭生产优化模式的两种,一种是以人工草地种植为纽带,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提高饲料粮的生产,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结合;另一种则是以经济作物种植为主方向,适度兼营小规模养殖。  相似文献   

5.
论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相似,也有一个生产结构问题.从采集、渔猎过渡到种植业和饲养业结合,再由种植业和饲养业过渡到传统农业或半农半牧经济或游牧经济,是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渭河上游及毗邻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前仰韶文化至仰韶文化早、中期(6200BC-3500 BC),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为次;第二阶段在仰韶文化晚期(3500BC-3000 BC),以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为主,采集、狩猎居次要地位;第三阶段在龙山文化时期(2900BC-1900 BC),种植业和家庭畜养业进一步发展,畜牧业萌芽;新石器时代结束以后至青铜时代为第四阶段,这一阶段由原始农业向半农半牧经济或畜牧经济转化.此后,随着北方草原游牧经济的南下和中原农业民族的北上及其双方势力的此消彼长,渭河上游及其代表的北方生态过渡带种植业、家庭畜养业和畜牧业的比重不断发生者变化.渭河上游地区原始农业生产结构的演变,仅仅是一个特例,不能囊括全国范围,但有利于澄清学术界关于农业生产发展阶段问题的模糊认识,丰富原始农业生产结构演变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广泛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应用系统工程的线性规划方法,对松兰堡村农、牧、渔各业结构的优化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农、牧、渔业的合理结构。松兰堡村是北京市平原粮食中低产地区的开发重点村,对该村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宁南半干旱偏旱区农业生产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农户的调查分析表明,宁南进区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业投入缺少且不尽合理。养殖业规模较小,农户收入主要依赖于种植业。为改变爱一现状,必须对种植业结构进行调整,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持续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甘南州辖七县一市,从经济区划上分为农区、牧区和半农半牧区三种形式,其中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占到62%,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草地畜牧业是甘南州的支柱和特色产业,本文对甘南州草地畜牧业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通径系数法分析了农业生产的8个基本构成因素:种植业投入、养殖业投入、人口数量、劳动力数量、粮食作物面积、经济作物面积、人工草地面积、人均家畜数量及商品畜数量对6个农业效益如种植业产值、总收入、净收入、养殖业产值、总收入、净收入的重要性。发现不仅各构成因素间存在着相关关系,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效益因素,认为在河西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系统中,发展经济作物、扩大人工草地、重视家庭畜牧业,走多种经营、农牧并举的道路,才能提高促进农业生产总效益。  相似文献   

10.
农业生产结构指农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即农、林、牧、副、渔之间的合理安排。安排不当,会给自然资源、生态平衡带来不良后果,而且会给子孙后代带来无穷的祸害。国内外的实践证实,实行农、林、牧紧密结合的生产结构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和物质循环的有效结构。现仅就农牧结合问题谈谈我们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冀西北坝上地区农业基本条件、农业结构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阐明了坝上地区发展农业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提出了坝上这个特定地区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基本途径。其调整的方向主要是:稳定农、牧、林占地结构,调整农业产值结构,面向市场,发展农、牧产品加工业和经贸活动,建立贸、工、农(牧)一体化生产格局,实行以工促贸,以工、贸促农促牧,农业为畜牧业发展服务,农、牧业为工贸服务,为当地人民生活服务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产结构是指构成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部门和生产项目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结合形式等。农业生产结构一般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各自内部的结构关系,是农村产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农业生产结构中农、林、牧、副、渔各方面的相互关系是:种植业是基础,合理的种植结构是畜牧业和加工业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畜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种植业的发展,并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条件。根据农业生产结构的内部要求,借鉴外地农业发展的经验,确立合  相似文献   

13.
1 厦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当作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使全市农业和农村各项事业快速发展.至"九五"期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二是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扭转了过去农村经济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生产以粮食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了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十字型"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研究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用线性规划法对研究区内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经济收入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其它要求在约束条件中加以限制.优化结果中农、林、牧和其它用地比例为33:25:28:14;同时,对优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该优化方案在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适宜性方面都是可行的;土地结构优化后该县的经济收入能增加2095.45万元/a,水土流失量能减少46.2t/(km2·a).  相似文献   

15.
青海高原地处三江源头,冬暖夏凉,无霜期短,是一个半农半牧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主要种植春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豆、蔬菜等为主,大田作物产出率低,生产收入有限,只有蔬菜生产增产潜力大,蔬菜产值是粮食作物的10—15倍。  相似文献   

16.
草原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科尔沁草地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是我国著名草原之一,位于我国东北西部地区,地处北纬41°41′~47°39′,东经116°21′~126°14′之间,主体部分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境内。过去曾以牧为主,如今由于人口密度增大,成为我国沙区中人口最稠密的一个区,强烈的人类经济活动致使以牧为主的生产经营变为半农半牧的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以前的若干世纪里,法国农业生产结构是以种植谷物为主,农牧并存。公元前,高卢人居住区—塞纳河中下游地区为麦类种植区;东北部比利其人居住区,人们主要从事养羊业、水果栽培业,并兼种麦类;地中海沿岸的利古里亚人和西南部的伊比利亚人、阿奎丹人除了饲养绵羊和山羊之外,还种植葡萄和油橄榄。当时法国的农业生产有农有牧,但生产力低下,麦类生产还处于种一收三的状况,农业和牧业并存主要反  相似文献   

18.
农户是农村经济的微观基础,其生产和消费活动会对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西辽河流域为案例区,基于参与式结构访谈工具等方法,对农牧户进行了系统调查,分析西辽河流域不同生计方式农牧户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不同农牧户类型的生产与消费特征,探讨农牧户生产与消费足迹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西辽河流域不同类型农牧户在家庭规模、劳动力配置、年龄结构、教育水平、收入结构和土地利用特征等方面存在差别。2)西辽河流域不同类型农牧户生产和消费足迹存在显著差异性。就生产特征而言,农业户以人均谷物和蔬菜生产最多,牧业户以人均肉类和奶类产量最多,半农半牧户以人均薯类生产最多。从消费状况来看,农业户以人均谷物消费量最多,半农半牧户以人均蔬菜消费量最多,牧业户以人均肉类和奶制品消费量最多。3)西辽河流域农牧户人均生产足迹为4.301 7 hm2,人均消费足迹为0.613 5 hm2,生产足迹远高于消费足迹。其中牧业户的生产足迹和消费足迹远远高于农业户和半农半牧户。4)农牧户生产足迹和消费足迹与人口特征、经济特征和资源禀赋特征显著相关,并具有差异性。研究表明,草地生态足迹在西辽河流域牧业户生态足迹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宁南黄土高原区生态农业建设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研究区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条件,用线性规划法对研究区内农、林、牧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经济收入最大作为目标函数,其它要求在约束条件中加以限制。优化结果中农、林、牧和其它用地比例为33∶25∶28∶14;同时,对优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认为该优化方案在资源、经济、生态和社会适宜性方面都是可行的;土地结构优化后该县的经济收入能增加2095.45万元/a,水土流失量能减少46.2t/(km2·a)。  相似文献   

20.
梅县牧—沼—果生产模式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沙田柚和猪在梅县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地农户因地制宜,以沼气池为纽带,将种植业和养殖业张密地结合起来,形成新型的“三高”农业模式:牧-沼-果模式。这种模式结构简单,一般只有三个环节:猪、沼气池和沙田柚。沼气可以解决生产能源的短缺,节省生活能力开支。猪粪在沼气池发酵后,沼气池渣液施入果园作为有机肥,从而减少外部化肥的投入。调查结果证明,沼气肥可以使果树生产良好,不易被病虫害侵袭。办沼气的果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