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茶饮料生产概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茶饮料的定义 茶饮料,在GB10789—1996软饮料分类中的定义为用水浸泡茶叶,经抽提、过滤、澄清等工艺制成的茶汤或在茶汤中加入水、糖、酸、果汁、牛奶、食用香精或植物提取液等调制而成的制品;在拟定中的茶饮料轻工行业标准中的定义为以茶叶抽提液、茶粉及茶叶抽提液的浓缩液为原料,经加工、调配(或不调配)等工序制成的饮料。可见,以茶叶的水提取液、茶浓缩液或速溶茶为主要原料,经过滤、调配、杀菌、灌装等加工工序,含有一定量的茶叶有效成分且具茶叶风味的液态制品称为茶饮料。 2.茶饮料的分类 根据GB10789—1996,茶饮料分为四类: 茶…  相似文献   

2.
茶饮料与茶食品是我国深加工产业重要的领域,"十三五"期间,我国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产业得到稳步发展。文章简要总结了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领域"十三五"期间取得的主要进展,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领域"十四五"期间的发展方向,为茶饮料与茶食品加工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液体纯茶水饮料在加工及贮存过程中易出现浑浊及不易保持茶叶原有风味的问题,若在茶叶提取工序中以适当的β-CD溶液与茶共浸,则可改善茶饮料的品质及减少饮料的浑浊,保持澄清.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以纯正、高火香型绿茶为原料的两类茶饮料在高温灭菌前后,分别在37℃和4℃下贮藏7d后,对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的变化,同时结合色泽、香气、滋味等感官品质进行审评。结果表明,(1)高温式灭菌处理对茶样香气、滋味均有不利影响,易产生熟味或闷味;(2)不同的贮藏方式对香气、滋味的影响差异显著,高火香型茶饮料长时间存放对滋味品质较为不利,宜在短期内饮用;纯正香型茶饮料则可使用低温方式保存,高温易使内质风味显著劣变;(3)低温贮藏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缓解茶饮料色泽的劣变,高温则加速汤色黄化。  相似文献   

5.
将不同杀青工艺绿茶原料加工成绿茶饮料,通过对茶饮料高温瞬时灭菌以及37℃、4℃下贮藏7d后茶多酚、氨基酸、蛋白质、总糖等常规化学成分、儿茶素组分、香气组分以及色差、浊度、感官品质变化的系统研究,明确了不同杀青处理对浸出特性、理化成分含量、风味品质等的影响,提出了饮料用原料茶加工的适宜杀青工艺。  相似文献   

6.
尹军峰 《中国茶叶》2006,28(2):12-13
目前茶饮料基本以清汁为主,在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澄清透明状态,因此过滤和澄清净化是茶饮料加工中的关键工序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2012,(8):43
正江用文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茶产品的概念进行分类,阐述了茶产品加工的基础理论,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六大茶类及其名茶的加工、包装、储运、茶厂设计及设备和质量管理;重点介绍了新型茶以及茶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加工方法,并对茶产品的审评、检验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在常规的初加工、再加工上融入了"清洁化"和"质量管理"的精髓;在新型茶加工上展示了最新科技成果;在茶饮料和多功能成分提取  相似文献   

8.
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与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前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主要有高γ-氨基丁酸茶、低咖啡因茶、有机茶、茶饮料、速溶茶、超细微茶粉、鲜茶汁、茶酒、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茶氨酸等)、茶籽综合利用、茶花、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等。随着人们多元化的生活方式和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今后茶资源利用将主要向三个方向发展,即立体化、深度加工和有效成分的提取、饮茶与“吃”茶并存。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饮料用原料茶的适宜干燥工艺,将不同干燥方式、干燥程度绿茶原料加工成茶饮料,研究其浸出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结果表明:(1)低温浸提时,茶多酚浸出量以炒干最高,高温时以烘炒焙、烘炒烘处理最高。氨基酸的浸出量则均以烘干、烘焙处理最高。(2)烘干、烘焙样品在灭菌前后及贮藏期间的L值显著为高,平均值较其余处理高2.035~3.905;抗色变能力同样以烘干较强,低温贮藏时的-a/b值较炒干处理样高19.5%。(3)感官风味比较显示,大多数处理茶汤在灭菌后均呈现出绿黄或黄绿色,香气带熟,但烘干处理仍能保持绿明亮,且滋味、香气未显熟味;贮藏期间的风味稳定性也以烘干样为最佳。综合分析,饮料用原料茶的干燥工序宜采用烘干工艺,且烘干程度以5%~6%为佳。  相似文献   

10.
茶叶香气的提取方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茶叶香气的分析测定是茶叶科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迄今为止,人们业已发现了300多种香气成分,日本、苏联等国科学工作者还就这些香气成分在茶叶加工、贮藏等过程中的化学变化和合成机制做了大量工作,近来人们对香气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这一问题的兴趣也日益浓厚。不言而喻,香气研究的发展除了与精密仪器及检测手段的发展息息相关外,还与茶叶香气的提取技术,即从茶样中分离香气物质的方  相似文献   

11.
《福建茶叶》2005,(4):47-48
福建省茶产业2004年分析及2005年展望余文权(1-2)从闽台茶业合作看“台式乌龙茶”走势&冯廷佺(3-2)福建种茶制茶技术传马里——纪念林桂镗诞辰80周年林更生(4-3)福建名优茶叶发展现状与未来前景冯廷佺(4-4)试验研究利用15N标记研究不同品种茶树氮肥利用率差异王新超等(1-4)无公害茶园建设试验总结郭剑雄等(1-5)微波炉萃取鲜、粗、细茶叶中的农残及气相色谱检测蔡丽桑等(1-7)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的绿原酸含量于华忠等(1-9)功能性茶绿色素锌的工艺研究王丽滨等(1-10)茶饮料冷后浑机理研究进展杨红等(1-12)茶叶保健食品加工技术和研…  相似文献   

12.
茶饮料加工用水的基本要求及处理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军峰 《中国茶叶》2005,27(6):10-11
水是茶饮料加工中最重要的原料之一,通常纯茶饮料中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0.20%~0.50%,果汁或果味茶饮料固形物含量在20%以下,因而水在茶饮料中的比重一般超过80%。水质的好坏对茶饮料品质有明显的影响,水中的离子组成及含量、溶氧量、有机物含量,以及水的pH和种类等都会影响茶饮料的色泽、滋味、香气和澄清度等品质。因此,了解茶饮料用水的要求及其选用的处理技术,对保证茶饮料的质量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罐装茶饮料主要生产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龙新 《中国茶叶》1996,18(5):12-13
液体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由提取、过滤、调配、灌装、灭菌、外包装6个主要工序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单元操作是茶汁提取、过滤、灌装、灭菌工序,每一个单元又是通过不同的设备来达到作业目的的.因此,了解每一单元设备的性能及工作原理,对罐装茶饮料生产设备的选型配套非常重要.本文结合笔者为山东龙喜集团公司茶饮料厂的设备选型配套及生产实践,阐述罐装茶饮料茶汁提取、过滤、灌装、灭菌工序的设备及其工作原理.一、茶汁提取设备茶汁的提取就是用热水浸泡茶叶,使茶叶中的可溶性化学成分溶于热水中.在茶饮料加工过程中,茶汁提取是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工序.本工序的要求是,最大限度地萃取茶叶的内含成分和尽可能地保持茶叶的品质风味,目前,最常用的提取设备有以下几种.1.单级浸泡式提取罐.该设备由不锈钢主体罐、提升气缸、搅拌装置、加料口、出渣门组成.进料口和进水口及搅拌电机装于主体罐顶部,出渣门上设有花板  相似文献   

14.
茶饮料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茶浓缩液或速溶茶为主要原料,经过滤、调配、杀菌、灌装等加工工序制成的含有一定量的茶叶有效成分且具茶叶风味的液态制品的统称。它包括茶汤饮料、果汁(味)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等。 在21世纪初,振兴茶业、促进茶叶消费和茶叶产业化的根本在于深加工产品的开发,而茶饮料的开发为茶叶产业化树立了成功典范,表现在:茶饮  相似文献   

15.
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在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和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 CA)对38个以不同工艺加工的茶样为原料制成的茶饮料汤色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从17个影响茶饮料品质稳定性指标中提取4个主成分指标构建数学评价模型,并基于综合评价得分(Z)对38个不同工艺进行聚类。研究结果表明,可以将38个不同加工工艺的原料茶划分为3类,第1类Z<1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好;第2类10≤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一般;第3类Z>20表现为茶饮料汤色稳定性差。将数学评价模型结合工艺处理综合分析后发现,原料茶的干燥处理对茶饮料汤色稳定性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中国茶叶》2012,(6):43
江用文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茶产品的概念进行分类,阐述了茶产品加工的基础理论,系统地介绍了我国六大茶类及其名茶的加工、包装、储运、茶厂设计及设备和质量管理;重点介绍了新型茶以及茶饮料、功能性成分的加工方法,并对茶产品的审评、检验作了详细介绍。特别是在常规的初加工、再加工上融入了"清洁化"和"质量管理"的精髓;在新型茶加工上展示了最新科技成果;在茶饮料和多功能成分提取技术上体现了高新技术,从而使茶产品的加工理念从农副产品加工上升到食品加  相似文献   

17.
茶饮料、速溶茶、茶浓缩汁的加工及贮藏过程中形成的茶汤沉淀,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品质,同时也造成产品风味品质的下降。然而,由于沉淀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至今缺乏明确的形成机理和调控方法,一直无法得到解决。目前,国内茶饮料企业主要采用物理去除或化学转溶的方法来去除或抑制沉淀的形成,这不仅会导致茶叶大量有效成分损失,功能保健价值降低,同时也会造成产品外观颜色和内在品质的明显劣变,严重阻碍了我国茶饮料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冷后浑,又叫茶乳酪,是指茶汤冷却后产生的浑浊现象,冷后浑是茶汤沉淀形成的前期过程。茶汤沉淀分为可逆沉淀和不可逆沉淀,其化学组成、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都存在明显不同。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茶汤沉淀的化学组成、沉淀形成影响因素、沉淀形成机理、沉淀形成调控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为有效调控茶饮料沉淀形成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8.
茶饮料抗浑浊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静 《福建茶叶》1999,(1):17-19
茶饮料的混浊,沉定(即冷后浑),一直是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尤其是中国茶,品种、产地、加工方法的多样化,使其更难以保持茶饮料的澄清度和复杂多变的口感。为此,将糖作为混悬剂以阻止茶饮料的混浊沉淀,利用转溶方法处理茶汁解决"冷后浑"等技术措施得到应用。毫无疑问,这些方法有效保证了茶饮料的澄清度。但是,糖的加入,改变了茶的固有风味,成为糖尿病人和肥胖患者望而生畏的饮料。茶汁在转溶过程中茶风味成分的丧失,使其不具茶的口感。造成茶饮料混浊,沉淀的主要原因是: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在低温下与咖啡碱缔合,茶中蛋白质、…  相似文献   

19.
宋振硕  周为  周黎 《中国茶叶》2009,31(12):8-10
综述了微波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包括微波加热技术在茶叶初制加工中杀青、干燥工艺中的应用,微波萃取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中提取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茶皂素、茶黄酮的应用,以及在茶饮料加工中浸提和杀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液体茶贮藏期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龙新 《中国茶叶》1996,18(4):11-13
液体茶饮料是国内近年来开发生产的极具发展前景的饮料新品种。目前,国内已有20多家饮料生产厂推出了系列茶饮料30多个品种,包括混合型(添加糖、酸、奶、水果汁等)和纯茶水饮料(乌龙茶、绿茶、花茶等)两大类。包装方式以马口铁易拉罐为主,此外还有聚酯瓶(PET瓶)和利乐包等。混合型花果风味茶饮料多属酸性饮料,pH在4.5以下,饮料中茶的成分含量不高,通常在加工中也添加少量的防腐剂,因此,经过巴氏杀菌后一般可保存一年左右,而且品质变化较小。纯茶水饮料以茶叶可溶性成分为主,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C、可溶性碳水化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