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呼伦贝尔割草地由于在利用时间和空间上比较固定,连年打草导致割草地严重退化。为保护呼伦贝尔割草地和促进草地生态恢复,采用打孔及“3414”土肥配方试验,施用氮、磷和钾肥作为试验处理因素,结合回归拟合及模拟寻优等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论。单因素氮肥在非打孔区域对生物量的影响显著,且存在最佳施肥水平(施肥量为105 kg·hm-2)和理论最高草地生物量(55.66 g·m-2);双因素中,打孔区域氮、磷和钾两两之间的组合效应均高于非打孔区域,说明打孔与施肥同时进行可改善施肥对草地生物量的影响程度,也说明打孔对草地生物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天然割草地采用“3414”土肥配方试验需要增加处理重复或者样点重复,以保证数据的集中性反映施肥处理效果。依据氮、磷和钾全信息模拟寻优结果,非打孔区域对应的施肥量分别为246.14 kg·hm-2、246.75 kg·hm-2和8.68 kg·hm-2,此时草地最大地上生物量为62.09 g·m-2;打孔区域的最优处理组合施肥量分别为氮肥231.50 kg·hm-2、磷肥374.50 kg·hm-2和钾肥25.20 kg·hm-2,获得最大草地地上生物量为58.12 g·m-2。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不同氮、磷、钾施肥配比对大针茅割草地地上生物量的影响,按照"3414"土肥配方试验设计,结合回归模型及模拟寻优方法,探讨最优施肥方式。结果表明:在单因素效应分析中,地上生物量随氮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在双因素效应分析中,氮磷的交互作用为正效应,其中氮为主要限制因素。模拟寻优分析结果表明:大针茅割草地最优施肥量为氮肥10.49g/m~2、磷肥4.63g/m~2、钾肥3.60g/m~2,此施肥配比处理后草地地上生物量为152.49g/m~2,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增加了51.63%。"3414"试验设计可以应用于寻求增加大针茅割草地地上生物量最优施肥量,对实际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以高寒草甸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施氮肥和磷肥水平对植物群落高度、盖度和生物量的影响以及不同施肥处理下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施肥当年和第2年植物群落和各功能群的平均高度、总盖度和生物量都显著高于不施肥,相比不施肥,各施肥处理下的植物群落平均高度、总盖度和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3.46%,13.10%和50.73%。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草地植被群落的生物量也增加,但不同处理增加的幅度不一致。施肥第1年施用尿素132.3kg/hm^2、磷酸二铵217.4kg/hm^2时草地生物量最高,为566.3g/m^2;施肥第2年施尿素174.9kg/hm^2、磷酸二铵108.7kg/hm^2时草地生物量最大,为581.3g/m^2。通过对施肥处理下两年的经济效益的计算,发现施尿素174.9kg/hm^2、磷酸二铵108.7kg/hm^2处理产出投入比最高,为1.78%。较符合生产实际,为最佳施肥量。  相似文献   

4.
采用"3414"施肥试验设计,结合对比分析、双因素等高线图及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割草地植物群落碳、氮及碳氮比对施肥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割草地施肥(氮磷钾肥)对草地植物群落碳和氮含量均有促进作用,且对氮的促进作用高于碳,进而导致植物群落碳氮比下降。施氮肥对植物群落氮含量促进作用明显,磷肥(高于175kg/hm~2)和钾肥(高于28kg/hm~2)施用量须达到阈值才能影响植物群落碳氮比。植物群落碳、氮和碳氮比对氮肥的响应程度依次降低,且存在自身的响应规律。在保证获得较高的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情况下,保证植物群落碳氮比合理是判断草地改良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青海地区燕麦“3414”施肥效果及推荐施肥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的施肥是提高燕麦(Avena sativa)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以‘青引1号’为试验材料,于2012-2014年采用"3414"施肥方案,研究不同氮(N)、磷(P)、钾(K)配施对青海地区燕麦种子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旨在为青海地区燕麦的合理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配施处理下燕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高于不施肥处理,以处理N2P3K2的产量最高,达到4 785.2kg·hm-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 488.9kg·hm-2,而处理N2P2K0可增收3 324.7CNY·hm-2,其增收效果最为明显;两两互作对燕麦产量的影响表现为NPNKPK。燕麦施肥量与产量间的一元二次方程拟合结果均典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施肥量同产量的关系,但在氮磷施用量中等水平时,随着钾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燕麦产量开始降低,因此,青海地区燕麦种植可不施用钾肥;通过氮磷的二元二次拟合方程可得出,本研究条件下获得燕麦最高产量的施肥方案为氮118.6kg·hm-2、磷177.0kg·hm-2,产量可达4 867.4kg·hm-2,纯收入为12930.9CNY·hm-2。最佳经济施肥方案为氮102.2kg·hm-2、磷102.0kg·hm-2,产量为4 731.3kg·hm-2,纯收入为13 111.6CNY·hm-2。  相似文献   

6.
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在草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草地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施肥和打孔对植物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有重要影响。本试验采取"3414"正交试验设计,按氮、磷、钾不同配比施肥作为处理,并结合打孔与不打孔的物理改良方案,探索不同处理下大针茅草原群落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结果显示:(1)施肥、施肥+打孔均能提高草地群落的地上生物量(P0.05),地上生物量最高分别为157.29g/m~2、153.99g/m~2;但只打孔不施肥对草地群落地上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2)施肥、施肥+打孔增加了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N_2P_1K_1配比施肥下群落各多样性指数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P0.05)。(3)与不施肥相比,在不同配比施肥下群落的高度、盖度、密度得到显著提高(P0.05);在不施肥基础上经过打孔的物理改良后,草地群落的盖度和密度得到明显提高。(4)地上生物量与Simpson指数呈正相关,与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均呈负相关,但均不显著;各多样性指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总体而言,施肥、打孔均有利于提高大针茅草原草地生产力和群落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氮、磷、钾配施对草原3号苜蓿干草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414”试验设计对草原3号苜蓿进行大田施肥,通过对苜蓿干草产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模拟寻优分析来探索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结果表明,施肥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苜蓿干草产量,增产幅度在7.20%~26.85%之间,增产最高的施肥处理是P2K1N1;在单因子施肥效应中,苜蓿干草产量随着磷肥施入量增加而增加,随着钾肥和氮肥施入量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在两因子互作效应中,氮磷、磷钾互作对苜蓿干草产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氮钾互作对苜蓿干草产量具有一定抑制作用。通过模拟寻优分析得到最优施肥配比为P2O5 180.22kg/hm^2、K2O 52.82kg/hm^2、N 41.84kg/hm^2,产量达11257.09kg/hm^2。磷、钾、氮以及饲草产量的最优配比区间分别为178.2~182.33kg/hm^2、51.38~54.38kg/hm^2、40.8~42.9kg/hm^2、11247.36~11266.82kg/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3414”二次回归设计,研究了N、P、K肥配施对草原3号杂花苜蓿种子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的增产作用最大,其次为钾肥,氮肥的影响最小;最高产量预期值达到578.55kg/hm^2的最佳施肥方案:氮肥81.0-114.75kg/hm^2,磷肥218.75-262.0kg/hm^2,钾肥96.0-138.0kg/hm^2,氮、磷、钾比例为N:P2O5:K2O=1:1.76,2.08:1.17-1.33.  相似文献   

9.
青海高寒天然草地施氮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亚君 《中国草地》2005,27(6):67-69
采用氮肥单因子试验研究了施用氮肥对高寒草甸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就两年累积增产效应而言,施肥量为37.5kg/hm^2时,单位尿素可获得地上总生物量的最大增产量为27.84 kg,而当施肥量为225kg/hm^2时,禾本科牧草可以获得单位尿素的最大增产量为17.48kg.综合考虑两年草地总生物量、优良牧草生物量的变化,认为天然高寒草甸草地施氮量为225 kg/hm^2时可以获得最大禾草产量及单位尿素最大增产量,有利于退化天然草地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钟珍梅  杨庆  翁伯琦  李春燕 《草地学报》2023,(10):3085-3093
为了探讨氮、磷和钾对决明(Chamaecrista)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分别设置氮、磷和钾肥的5个施肥水平,研究不同施肥量下2种决明生物量、农艺性状的变化,以及生物量、结荚数和结瘤数与施肥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施肥量与2种决明生物量、结荚数和结瘤数可用不同的回归模型拟合,低量N,P,K处理2种决明的综合性状表现佳,随着施肥量增加,生物量和农艺性状指标降低,羽叶决明(Chamaecrasta nictitans)综合性状优于圆叶决明(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生物量与圆叶决明、羽叶决明农艺性状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61.16+0.121X1+0.209X2-1.669X4+6.351X5和Y=110.38+0.151X1-2.02X4,决策系数从大到小的顺序分别为“结瘤数>根干重>结荚数>根长”和“结荚数>根长”。圆叶决明施肥以N1(36 kg·hm-2),P1(96 kg·hm-2)和K1(60 kg·hm-2)较为理想;羽叶决明施肥以N0(0 kg·hm-2  相似文献   

11.
应用回归均匀设计构造试验方案,研究氮肥、磷肥、钾肥不同水平与组合对饲用黑麦干草产量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钾肥影响较小,磷肥居中。氮、磷、钾肥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其中氮肥、磷肥间的交互作用较大,钾肥与磷肥之间的交互作用较小。在试验范围内,就饲用黑麦干草产量而言,施肥量投入应为N:199.5~274.5kg/hm^2,P2O5:121.5~148.5kg/hm^2,K2O:84~117kg/hm^2。在此施肥区间,可预报干草产量为7500~8175kg/hm^2。  相似文献   

12.
配方施肥对苜蓿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中苜2号苜蓿规模化种植中肥料利用率低、施肥量和施肥比例不确定等问题,通过“3414”测土配方施肥设计,并结合理论优化模型及计算机模拟寻优技术,筛选中苜2号栽培的最佳施肥量和施肥配比。结果表明:氮、磷、钾不同施肥配比对中苜2号苜蓿生产性能有明显影响,处理N2P2K2株高最高,为22.76cm,较对照处理N0P0K0高4.39cm;冠幅最大处理是N3P2K2,为21.43cm,较对照处理N0P0K0高5.76cm。施肥后苜蓿干草产量增产幅度为0.24%~16.75%,增产率最高为处理N2P3K2,产量10981.59kg/hm^2,最低为处理N2P2K3,产量9428.78kg/hm^2。通过模拟寻优分析得到最优施肥配比为氮含量60.80kg/hm^2、磷含量52.12kg/hm^2、钾含量36kg/hm^2,产量为10363.74kg/hm^2;最优施肥配比区为氮含量60.03~61.60kg/hm^2、磷含量51.37~52.96kg/hm^2、钾含量35.63~36.25kg/hm^2,产草量10344.92~10382.56kg/hm^2。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配比施肥对紫花苜蓿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紫花苜蓿种植的最适养分施用量及最佳施肥方案,提高牧草的生产性能及其营养品质,为紫花苜蓿实际生产提供技术指导。于2015和2016年在河北沧州应用"3414"试验设计,以华北地区推广的中苜3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了氮、磷、钾肥不同施肥配比对紫花苜蓿产量以及营养品质的影响,并探讨了该区域的推荐施肥量。结果表明,不同的施肥量对产量的影响很大,少施肥或者过量施肥都可以影响产量;与未施肥的对照相比,施以不同数量的氮、磷、钾对苜蓿的产量和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影响中苜3号紫花苜蓿干草产量高低顺序依次为磷肥氮肥钾肥。其中,处理12(N_1P_1K_2)组合两年的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9848.0kg/hm~2和14545.4kg/hm~2,较对照分别增产28.89%和20.37%。本研究得出最佳施肥组合为:施N 5.0kg/hm~2、P 30.0kg/hm~2、K 180.0kg/hm~2,为黄淮海地区类似气候土壤条件下紫花苜蓿草田的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生产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尿素对高寒嵩草(Kobresia)草甸植物和土壤N、P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生物量的影响,试验测定了高寒草甸生物量和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及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含量。结果表明:在施肥量为450 kg/hm2时,牧草鲜重和干重分别为877.87,341.07 g/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在施肥量为400 kg/hm2时植物全氮含量最高,为56.53 g/kg,与施肥量为450 kg/hm2时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对照处理的植物全磷含量最高;在施肥量为400 kg/hm2时土壤硝态氮含量最高,与施肥量为450,350 kg/hm2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对照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低(0.036 g/kg);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下植物氮磷比呈不同程度增加的趋势。说明高寒嵩草草甸植被主要受氮限制,施氮肥能促进植被对氮的吸收,抑制对磷的吸收,提高植物氮磷比。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中科1号羊草为材料,在新疆干旱区自然降雨条件下研究了氮、磷、钾肥对羊草产量及粗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肥料配施显著增加羊草干草产量,N3、P3、K2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28.9%、24.6%、21.8%,拟合结果显示施肥量分别为N 303kg/hm~2、P_2O_5378kg/hm~2、K_2O 131kg/hm~2时干草产量最高。氮肥对营养生长的影响大于磷、钾肥,N3、P3、K3处理株高分别高出对照6.8%、6.2%、6.5%;N3、P3、K2处理叶高较对照分别高出18.3%、15.1%和14.1%。肥料配施增加种子产量,N3、P3、K2处理较对照分别增产29.4%、31.7%、26.1%;拟合结果显示施肥量分别为N 266kg/hm~2、P_2O_5261kg/hm~2、K_2O 123kg/hm~2时种子产量最高。粗蛋白含量随氮、钾肥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对粗蛋白含量的影响效果优于磷、钾肥。施肥可显著提升羊草等级,达到一级或特级。本文通过"3414"肥料试验的实施,确定干旱区自然降雨条件下人工羊草地的施肥参数,为羊草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西北干旱灌区紫花苜蓿高产田施肥效应及推荐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紫花苜蓿氮、磷、钾肥效应,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设计,对紫花苜蓿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施肥效应进行研究,同时对紫花苜蓿产量及蛋白总量进行肥效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钾>磷>氮,对建植3年苜蓿产量的贡献为磷>钾>氮,建植2与3年苜蓿交互效应均表现为氮磷>氮钾>磷钾。氮、磷、钾对建植2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钾>磷,对建植3年苜蓿蛋白总量的贡献为氮>磷>钾。建植2年苜蓿氮磷肥互作效应明显优于氮钾、磷钾互作;建植3年苜蓿氮磷、氮钾交互对苜蓿蛋白总量的增产效果明显大于磷钾交互。采用频度分析法,通过模拟寻优,得出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7522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56.27~67.51kg·hm^-2、磷77.69~90.48kg·hm^-2、钾76.43~87.18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产量大于平均产量19234.1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46.75~57.66kg·hm^-2、磷80.15~92.28kg·hm^-2、钾57.79~69.74kg·hm^-2;建植2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115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6.35~77.48kg·hm^-2、磷79.34~92.87kg·hm^-2、钾73.68~85.38kg·hm^-2;建植3年紫花苜蓿目标蛋白总量大于平均2656kg·hm^-2时,优化施肥量为氮68.44~79.50kg·hm^-2、磷72.74~85.96kg·hm^-2、钾50.68~61.61kg·hm^-2。  相似文献   

17.
云贵高原红壤人工草地定植期经济合理施肥量的确定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探讨了红壤人工草地定植期的主要肥力限制因子,通过对施肥效应的动态监测,构建了人工草地定植期的施肥模型,并确定出经济合理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在施肥效应中,白三叶-P素效应最显著,白三叶与施磷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0.66);同时白三叶-K素效应也较显著,白三叶与施钾间的相关性r=0.50。定植期在混播人工草地中,经济合理的最佳施肥量为纯磷95.4kg/hm^2,纯钾13.9kg/hm^2;在单播人工草地中,黑麦草经济合理的最佳施肥量为纯磷83.4kg/hm^2,纯钾13.8kg/hm^2。  相似文献   

18.
闫景彩  陈金龙 《草业科学》2009,26(12):98-102
通过不同的施肥处理方案研究在田周地种植桂牧1号杂交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 cv.Guimu 1的氮、磷、钾需要量及其最佳配比模式。结果表明,在田周地种植桂牧1号杂交象草,通过合理的氮、磷、钾配方施肥,能够达到良好的生产效果与效益。实测结果以N2P2K2(氮肥414 kg/hm2,磷肥138 kg/hm2,钾肥276 kg/hm2)试验组的产量最高[(256.81±1.18)t/hm2],与其他低水平试验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与无肥处理相比,增产率达到16.6%。通过对各处理进行效应模型的配置与分析,得出田周地种植桂牧1号杂交象草的预测最高产量为259 t/hm2,对应施肥量为氮肥414621 kg/hm2、磷肥140 kg/hm2、钾肥204 kg/hm2;预测最佳经济产量为256 t/hm2,对应施肥量为氮肥414 kg/hm2、磷肥140 kg/hm2、钾肥172 kg/hm2。  相似文献   

19.
施氮对退化草甸植被结构和生物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在围栏内采用施氮肥作为调控措施,与围栏内不施肥作对照,旨在寻求治理退化草甸的最佳途径。结果表明,施氮肥能够明显改善草地植物种群结构,增加牧草种类,提高草地生物量,显著改善020 cm土层土壤肥力。随着施氮肥量增加,不同处理与对照之间草层分层高度差异显著、地上生物量差异极显著、020 cm土层土壤肥力显著提高;不同施肥处理间随着施氮肥量增加草层高度增加、地上生物量增大、土壤肥力增强,当施肥量超过225 kg/hm2时,草层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土壤肥力变化不明显。施肥量225 kg/hm2时对退化草甸草地恢复具有明显的效果。在围栏封育的基础上采用切耙松土、施肥是治理退化草甸草地有效而且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N、P、K不同施肥量及不同配比方式对甘肃干旱半干旱区药用植物板蓝根产量的影响,以确定该地区菘蓝氮磷钾肥的最优用量及配比关系,为专用肥的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施肥处理对板蓝根产量的影响显著,处理N_2P_2K_1的产量最高,为19 654.08 kg/hm~2,比不施肥产量增加了59.68%;在施肥范围内,每公顷施1 kg磷、钾肥分别可增加板蓝根产量5.14 kg、46.54 kg;板蓝根产量与氮、磷、钾肥的肥料效应方程为y=12 138.812 3-24.815 9x_1+41.738 3x_2+175.821 2x_3+0.013 3x_1~2-0.228x_2~2-1.187 7x_3~2+0.331 3 x_1x_2-0.324 1x_1x_3-0.526 3x_2x_3(R~2=0.671 4,F=0.908 3,sig.=0.587 2),其推荐施肥量为N、P_2O_5、K_2O分别82.78 kg/hm~2、106.51 kg/hm~2、39.13 kg/hm~2,板蓝根产量达到16 774.11 kg/hm~2。本研究结果为板蓝根氮、磷、钾合理配方施肥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