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稻区螟害日趋严重,过去不常发生的种类大量出现,原来被控制不成灾的种类又上升为主要威胁,如稻纵卷叶野螟,在各稻区普遍发生,为害严重;三化螟、二化螟的发生数量迅速回升;日本稻巢螟、台湾稻螟也都有上升趋势。稻螟是水稻螟虫的统称,除少数种类(如“大螟”、列星“大螟”、稻螟蛉等也称稻螟)属于夜蛾科外,多数种类均属螟蛾科害虫,在我国稻区就有二、三十种。为了避免混淆和误  相似文献   

2.
台湾稻螟在汕头部分地区上升为稻螟优势种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发生为害基本情况台湾稻螟是广东省的3种水稻螟虫之一,长期以来都是局部轻发生。汕头市水稻螟虫一直以三化螟为主,但是近几年来台湾稻螟的发生为害逐渐加重,每年发生面积0.3万~0.7万hm2,大发生年份达1.3万hm2,尤以澄海市发生严重。主害代第二、四代白穗率一般为0.5%~2%,最高达10%以上。澄海市2000年8月下旬至9月上旬调查第三代稻螟密度,平均667m2有3种稻螟1935头。其中台湾稻螟1451头,占75%,三化螟193头,占10%,大螟291头,占15%。枯心率平均1.8%,最高10…  相似文献   

3.
在虫生真菌资源研究中,经常见到三化螟(Tryporyza incertulas)、二化螟(Chilosuppressalis)、大螟(Sesamia inferens)、棘禾草螟(Chilo hyrax)、芦螟(C.lute-llus)及高粱条螟(Proceras uenosata)等鳞翅目昆虫的蛹和幼虫被虫花(Isaria farino-sa)所寄生。虫花是鳞翅目螟虫类蛹和幼虫的一种重要虫生真菌,对越冬虫体侵染率很高。每年3~4月份在稻茬、芦杆中越冬的螟虫,尤其在半干湿的紫云英绿肥田稻茬中和潮湿的芦杆中常见被寄生。  相似文献   

4.
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自然寄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江苏和安徽几个不同稻螟发生区螟卵寄生蜂的调查表明 ,稻螟赤眼蜂为优势种。在一代二化螟中 ,以二化螟特大发生的常熟地区稻螟赤眼蜂寄生率最高达 1 0 0 % ,每卵块羽化寄生蜂数也高达 82 3头 ;三化螟和二化螟发生均较重的安徽省和县稻螟赤眼蜂寄生率为 1 7 1 % ,每一卵块羽化的蜂仅 3 5头。由于地区间卵块大小有差别 ,寄生蜂对二化螟实际控制效果以金坛西部最高。一代三化螟中 ,常熟及金坛西部的寄生率均高达 1 0 0 % ,其它地区寄生率为 46 7%~ 79 1 % ,每一卵块羽化的蜂数则较少。赤眼蜂在不同代次螟虫间变动较大 ,金坛东部地区 ,一代二化螟到二代二化螟 ,每卵块寄生蜂数量由 3 8 3头下降为 0头 ,这主要是由于化学农药影响。在和县 ,寄生蜂随三化螟代次增加而增加 ,但在高淳 ,寄生蜂却在二代出现最低峰 ,三代最高。寄生蜂性比也因地区、螟虫种类和代次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5.
水稻上的主要害虫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蓟马、稻蝗、粘虫、稻蛀茎夜蛾(大螟)、稻蝽象和稻杆蝇等,而对当阳市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是水稻螟虫类。  相似文献   

6.
本市地处苏北平原中部,东部滨临黄海。常年种植水稻面积13333.3hm2左右。由于品种布局的变化,消声匿迹十多年的三化螟,近年又复危害,大螟也由偶发为常发,日趋加重。据1994~1996年水稻后期螟害损失率考查,白穗率平均达1.34%,高的达30%,其中:大螟占60.46%;二化螟占6.97%;三化螟占32.55%,仅此一项,全市3年因螟虫损失稻谷达402Kg。一、种群演替与危害特点1、螟虫演替过程80年代前,大螟、二化螟、三化螟交替并发。1979年调查,螟害率0.98%,其中,大螟占46.93…  相似文献   

7.
东台市水稻大螟回升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台市水稻大螟回升及原因分析大螟Seamiainferens(walker)是与二化螟、三化螟齐名的3大螟虫之一,因其寄主范围广,常年种植中籼稻的情况下此螟无需防治,但1994年大螟在东台市水稻上发生为害骤然加重。1发生情况东台市自1991年试种粳稻...  相似文献   

8.
几年来作者对螟虫越冬习性与防治的关系,作了一些调查和试验,现将所得结果汇报如下,以供参考。一、螟虫越冬态别、龄期几年来调查的结果证明:三化螟能以2—5龄幼虫越冬。能结茧的5龄幼虫才为较安全越冬幼虫,其余各龄幼虫均为无效过冬幼虫。二化螟以2—5龄幼虫过冬。大螟以2龄以上幼虫过冬,少数以蛹过冬。蛹在冬  相似文献   

9.
转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水稻抗螟性的离体叶片测定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提出了转苏云金杆菌crylAb基因水稻抗螟性的快速离体叶片测定法,并用该方法评价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对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的抗性程度。结果表明,3种螟虫蚁螟取食纯合株系PR16及分离株系PR18、PR57或PR58中抗性植株中片后,食叶量与对照和分离株系中的非抗性植株相比极显著下降,接虫后第4d的幼虫死亡率高达100%。该方法评价转cry1/Ab基因水稻对3种螟虫的抗性结果与活化成株测定法评  相似文献   

10.
二化螟越冬幼虫三种寄生蜂发生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浙江部分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越冬幼虫寄生蜂的主要种类、寄生率以及它们在冬前与冬后的羽化动态。在兰溪,寄生蜂对二化螟越冬幼虫的寄生率较低,常见种类仅有二化螟绒茧蜂。在安吉与嘉兴两地,除二化螟绒茧蜂为主外,稻螟小腹茧蜂和中华钝唇姬蜂也较为常见,三者对双季晚稻田二化螟越冬幼虫寄生率为18~19%。明显高于单季晚稻田的寄生率(8~15%)。3种寄生蜂的羽化动态有较大差异,二化螟绒茧蜂和稻螟小腹茧蜂在进入11月后即不再羽化,而中华钝唇姬蜂的羽化则持续到11月中旬之后;越冬后,后者的羽化时间明显早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11.
水稻螟虫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本文应用聚集强度指数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广州地区水稻螟虫幼虫种的构成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目前,台湾稻螟Chilotraea auricilia是广州地区水稻螟虫的优势种群。在空间分布上,分蘖期和抽穗期稻螟幼虫在稻田中均呈聚集分布,且它们的半变异曲线均为高斯模型。分蘖期稻螟幼虫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0.608)较低,表明其空间异质性是由空间的自相关性引起,而抽穗期稻螟幼虫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1.792)较高,表明其空间异质性是由随机因素引起。利用Kriging插值法,由地统计学软件Sufer 8.0绘制的密度等值线图可直观地反映稻螟幼虫在分蘖期和抽穗期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江西稻螟的历史演变及今后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西稻螟种群经历了三个明显的演变阶段,即:(1)由以二化螟为主演变成以三比螟为主;(2)由三化螟为主演变成南部稻区以三化螟为主,中、北部稻区以二化螟为主;(3)二化螟基本稳定,三化螟明显回升。第一次演变的主导因素是水稻栽培制度的变革和矮秆品种的推广,第二次演变主要是水稻品种的更替所致,特别是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1990年以来三化螟明显回升的主要原因是越冬有效虫源田面积扩大,桥梁田面积增加,杂交早稻的推广以及防治因素。今后水稻螟虫的防治对策:(1)抓住螟虫越冬薄弱环节,搞好冬季治虫;(2)全面推行秧田打送嫁药;(3)调整药剂防治策略,重点抓好各代防治对象田的防治;(4)搞好田间调查,准确预报防治适期;(5)改进防治技术。一是要选择药效期较长、有内吸传导作用的药剂,并不断试验筛选和推广新型药剂。二是要提高施药质量。三是根据螟虫发生轻重和农药药效期的长短,确定防治次数。  相似文献   

13.
张国湖  徐良达  丘运标 《江西植保》2007,30(2):84-85,88
1995年开始我县普及了水稻抛秧,取代原来的插秧方式。之前稻螟发生以三化螟占绝对优势,台湾稻螟发生轻微,之后三化螟发生程度逐年下降变轻,台湾稻螟取而代之,逐年上升变重。有的年份台湾稻螟发生数量大,每667㎡虫口达数万头之多,甚至造成局部地方成灾。为此,我站从2004年始在蕉城黄田村对台湾稻螟进行系统的调查观察,以了解其发生规律,探索其测报与防治方法。现整理如  相似文献   

14.
成都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1982年,在成都调查水稻二化螟寄生性天敌,寄生蜂有19种,优势种为稻螟赤眼蜂、螟甲腹茧蜂、稻螟小腹茧蜂、夹色姬蜂和大螟钝唇姬蜂。卵粒寄生率第一代为2.63%,二代40.73%,三代85.54%;幼虫寄生率一代为28.30%,主要寄生于3~5龄幼虫体内,3龄寄生率为28.57%,4龄55.56%,5龄33.33%,蛹寄生率一代为56.25%,二代57.53%,越冬代8.82%。对二化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本文还就化学农药对寄生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植物保护学报》1966,5(1):27-33
水稻螟虫为重庆地区水稻生产上的重大害虫,常年螟害率5%左右。随着双季稻的发展,各代稻螟的种类組成有显著变化,第一、二代以二化螟为主;第三代以三化螟占绝对优势,为三代多发型。近年来由于春季气温比常年高,越冬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越冬虫源多,耕作制改变,有利于发生量的积累,因此二化螟和大螟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成为本地螟害的新問題。越冬基数和以后各代的数量关系,受各稻型的面积比例和防治等情况的影响。各代发育进度不整齐主要受越冬場所、小气候和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影响,这些都是防治次数和时期的依据。防治本地区稻螟,宜采用“压低越冬基数,調整水稻布局,栽培防螟和药剂治螟相結合”的策略。药剂防治应因地制宜,挑治一、二代,狠治三代,少治或不治第四代。  相似文献   

16.
我县改种1季中稻后,稻螟一直以二化螟为优势种,但1983年以来,三化螟数量逐年上升,1987年全县50%的区、乡三化螟比例达80%以上。为了准确估计田间危害程度,经过大量田间观察,一代被害株根据有无枯鞘和羽化孔特征进行鉴别,现提出穗期二化螟与三化螟危害状的3点区别。  相似文献   

17.
螟虫是滨海县水稻生产上的重要害虫 ,但不同时期其种群结构差异较大 ,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3个明显不同的种群消长动态 ,由于其种群结构差异明显 ,在防治策略上则需作相应的调整 ,才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1种群消长动态1.1发生量变化大据该站1965至2000年36年调查资料分析 ,三化螟、二化螟、大螟3种螟虫种群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 ,3螟并发 ,之后三化螟呈持续下降势头 ,二化螟则逐渐上升 ,下面仅以在不同时期3种螟虫的越冬代冬后基数、1代秧池卵量、危害程度的变化情况加以说明。1…  相似文献   

18.
一、稻螟的发生概况稻螟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建国以来,各地在改制过程及其以后,长江流域和华南稻区,三化螟的比例均占绝对优势,七十年代中期以来,杂交水稻的普遍推广,除华南部分稻区仍以三化螟为主以外,长江中下游的广大稻区,二化螟明显上升,三化螟则在  相似文献   

19.
陈常铭 《植物保护》1964,2(4):160-161
一、分布 台湾稻螟的学名是Chilotraea auricilia(Dudgeon),属鳞翅目螟蛾科草螟亚科。由于它的幼虫形态与二化螟极相近似,许多地区以往都将它们混同起来,影响了稻螟测报数据的科学性。 台湾稻螟在东南亚(印度、缅甸、泰国、爪哇、菲律宾等地)早有记载。我国最先记载于台湾(饭岛鼎,1936),台南、新化一带有发生(新化约位于北纬23.1°)。赵善欢等(1956)报导广东粤中、海南、粤西、粤东和粤北有发生(最北在南雄,约位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桐城市稻螟上升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螟是我市水稻上重要害虫,近年二化螟、三化螟危害逐年加重,两螟发生面积1997年为1万hm2,1998年17万hm2,1999年33万hm2,损失粮食分别为60、100、200万kg。1 稻螟上升原因分析11 耕作制度的改变稻螟危害与耕作制度的改变有密切关系。近年来春花作物油菜面积扩大,尤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