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正> “油菜要丰收,冬前发好蔸;冬前不发蔸,菜籽减半收。”农谚告诉我们,油菜要高产必须抓好秋发。油菜秋发的标准是:秋末(11月底)开盘发棵,植株有绿叶9~10片;越冬前(12月底),植株有绿叶12~13  相似文献   

2.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油莱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比冬发栽培增产35%以上.秋发栽培的指标为:11月底发棵,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系数1.5以上;到越冬前(12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积系数2.5以上.油菜秋发栽培的关键措施是:  相似文献   

3.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比冬发栽培增产35%以上.秋发栽培的指标为:11月底发棵,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系数1.5以上;到越冬前(12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积系数2.5以上.  相似文献   

4.
<正> “油菜要丰收,全靠冬前发好蔸,冬前不发蔸,产量减半收”。这句农谚告诉我们油菜要高产就必须抓好秋发,秋发的标准是:秋末(11月底)即开盘发棵,植株有绿叶9~10叶,到越冬前(12月底)植株有绿叶12~13叶(密度稀者可达13~14片叶),苗子长相如盆子大小,这样长相的油菜称为秋发生长型。要达到上述标准,必须严把“四关”。 1 播种关。要求适时早播,争取  相似文献   

5.
<正>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比冬发栽培增产35%以上。油菜争秋发,夺高产,在栽培上必须突出“三早”。“三早”是油菜秋发栽培的核心。秋发栽培的指标为:11月底发棵,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系数1.5以上;到越冬前(12 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积系数2.5以上。要达到上述指标要求,必须突出三早。 1.适早播育壮苗。9月上旬是长  相似文献   

6.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比冬发栽培增产35%以上。实践证明,油菜争秋发,夺高产,必顽强化“三早”和“四防”的栽培管理措施。一、“三早”是油菜秋发栽培的核心秋发栽培的指标为:11月底发棵,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系数1.5以上,越冬前(12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  相似文献   

7.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比冬发栽培增产35%以上.实践证明,油菜争秋发,夺高产,必须强化"三早"和"四防"的栽培管理措施. 一、"三早"是油菜秋发栽培的核心 秋发栽培的指标为:11月底发棵,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系数1.5以上,越冬前(12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积系数2.5以上.要达到上述指标要求,必须突出"三早".  相似文献   

8.
俗话说:“油菜要丰收,全靠年前发好蔸,”油秋发是指到秋末(11月底),植株绿叶达9~10片,冬前(12月底)植株有绿叶12~13片。这种秋发生长型油菜一般667平方米(1亩)产量可达200公斤,比冬发型(9~11片叶过冬)和冬壮型(7~8片叶越冬)增产30%~60%。实践证明,油菜秋发的增产效果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9.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产量的一项技术改革。其指标为:11月底发蔸,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指数1.5以上;到越冬前(12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积指数2.5以上;不抽薹,最大叶片长40—50厘米,宽15—17厘米。油菜秋发栽培增产.主要是能充分利用冬前的光温资源.据测定.秋发型比冬发型油菜冬前光能利用率提高30%左右,绿叶数多2—3片.单株的有效分枝增加2个左右.千粒重增加5%左右。秋发油菜在栽培管理上应掌握好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0.
1、双低油菜高产保优栽培的途径与健壮标准 豫南"双低"油菜主要为水稻的后茬作物,栽培上主要有育苗移栽和大田直播两种模式。高产栽培途径:选用良种,适期早播,培育壮苗,促进秋发,确保春壮,合理密植,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壮苗标准:达到"三个六",即苗高6寸(20cm),绿叶6片,根颈粗6mm。同B寸无病虫,无高脚,无曲根,不抽薹和生长整齐一致,苗龄35-40天。秋发的标准:越冬前(12月底)单株有9-10片绿叶,其"开盘"直径达30cm以上。达到秋发春苗壮,冬前大蔸子,春后大棵子,夏收大角子。  相似文献   

11.
油菜秋发栽培是提高油菜产量的重大技术改革,比冬发栽培增产35%以上。实践证明,油菜争秋发,夺高产,必须强化“三早”和“四防”的栽培管理措施。一、“三早”是油菜秋发栽培的核心秋发栽培的指标为:11月底发棵,主茎绿叶9-10片,叶面积系数1.5以上;到越冬前(12月底)主茎绿叶12-13片,叶面积系数2.5以上。要达到上述指标要求,必须突出三早。1.适期早播。9月10日是长江流域秋发油菜播种的适宜时期。可选用华杂3号、华杂4号、中双4号、华双3号和中油杂1号等品种或组合。各地可选用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  相似文献   

12.
总结分析与西南农业大学进行油菜化学杀雄杂交制种协作攻关的实践资料,认为杂交油菜必须走秋发高产的路子。追踪调查表明,越冬期冬至单株绿叶数多少与产量有密切联系,并由此提出油菜秋发的标准和“四改四促进”的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3.
一、覆盖效应利用地膜覆盖是油菜栽培史上的一次创新.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保肥、抑草等功能,使油菜冬前生长旺盛多长叶,年后多分枝,从而提高产量,为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找到了新途径.其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温调温,促进油菜生育进程通过地膜覆盖,保蓄了太阳辐射热能.0~5厘米地温,晴天中午一般比裸栽高3~8℃,直到下午7时地温才缓缓下降.由于地膜的增温作用,促进了油菜冬前生育,延长了有效生长期,使油菜早熟高产.据田间观察记载,地膜覆盖移栽后一般无缓苗期,对迟茬油菜,覆膜比裸栽在冬前多长2~3片绿叶,平均绿叶数12片,开盘度50厘米左右,根颈粗1.5厘米;分枝节位降低15~25厘米,一次分枝增加4~8个,提早3~4天成熟.  相似文献   

14.
一、覆盖效应利用地膜覆盖是油菜栽培史上的一次创新.利用地膜的增温、保墒、保肥、抑草等功能,使油菜冬前生长旺盛多长叶,年后多分枝,从而提高产量,为发展节水、旱作农业找到了新途径.其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温调温,促进油菜生育进程通过地膜覆盖,保蓄了太阳辐射热能.0~5厘米地温,晴天中午一般比裸栽高3~8℃,直到下午7时地温才缓缓下降.由于地膜的增温作用,促进了油菜冬前生育,延长了有效生长期,使油菜早熟高产.据田间观察记载,地膜覆盖移栽后一般无缓苗期,对迟茬油菜,覆膜比裸栽在冬前多长2~3片绿叶,平均绿叶数12片,开盘度50厘米左右,根颈粗1.5厘米;分枝节位降低15~25厘米,一次分枝增加4~8个,提早3~4天成熟.  相似文献   

15.
油菜育苗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油菜壮苗,是夺取油菜高产的关键。培育壮苗能提高油菜的抗寒能力和抗倒能力,有利于油菜安全越冬,搭好高产苗架。油菜壮苗形态标准是:苗高20厘米~25厘米,绿叶数6片~7片,根颈粗,叶色深绿,叶肉厚,根系多,无病虫害。要达到油菜壮苗,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品种选择各地应根据本  相似文献   

16.
油菜大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油菜育苗移栽与地膜覆盖相结合的一项新的栽培技术体系,是油菜栽培史上的一次创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安徽省油菜生产上存在的干旱、晚茬、冻害、肥水流失等一系列问题.促进了油菜秋发多长叶,冬前有效花芽分化增多,春后多长枝结角,从而达到增产目的.一般增幅20%~30%,每亩增产菜籽30~50kg.1999年秋种,全省地膜油菜发展到近30万亩,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17.
丁琴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3):94-95,131
油菜秋发高产技术是在常规栽培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三早"(适时早播、早栽、早管)栽培法,充分利用秋天温光水等自然资源长壮发足,冬前增叶、春后增棵的部分优势,从而获得高产稳产。总结了油菜秋发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油菜播种后,在适宜条件下,一般5~6天就可出苗。在油菜全苗的基础上,为培育矮壮苗,在苗期管理上要抓好三项工作。1.及时间苗定苗,合理确定留苗密度油菜齐苗时就要开始间苗,达到棵棵单立不叠连;一片真叶时,叶不搭叶,二指能通过;三片真叶时定好苗,拳头通得过,苗距8~10厘米见方,每平方米留壮苗90~135棵。早播宜稀,晚播宜密;秧龄长宜稀,秧龄短宜密;肥地稀些,瘦地密些。这样既能解决地上部争光照的矛盾,又能解决地下部争夺水肥的矛盾,达到上下都促进。2.通过化学调控和水肥促控,协调油菜生长和积累的关系油菜秧苗期进行化学调控,可促使叶片数和绿叶数增多,叶色深绿,叶柄变短,根颈粗壮,根系发达,一般可增产  相似文献   

19.
豫南是以水稻为秋作物的地区,发展双低油菜受到水稻腾茬晚、田间湿度大、土壤黏重、肥力不足、冬季冻害等障碍因素的限制,往往达不到高产、高效的目的,必须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技术措施来克服障碍,以推动豫南稻区双低杂交油菜的开发。 一、育苗移栽、铁茬直播,解决茬口矛盾。 在豫南,油菜冬前必须达到9~10片绿叶,根茎粗2cm,才能搭好丰产架子,抵御冻害,安全越冬。达到  相似文献   

20.
<正>油菜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与普通移栽相比,表现出如下优点:一是土质好,养分全,便于管理,有利于培育壮苗。据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业局试验, 油菜营养钵育苗和普通育苗移栽前(同播期、苗龄40天)对比考察,前者单株叶龄、绿叶、根茎粗、单株鲜重分别比后者多0.6片、0.9片、0.08cm和3.09g。二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