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花生产量差异显著,密度相同,每垄2行植比3行植增产18.6%;品种8130和鲁花11号2行单粒植适宜密度分别为21~24万株和24株;2行植较3行植冠层内通风透光性强,群体光合速率高,有利于提高群体饱果率和经济系数。  相似文献   

2.
旱地莜麦合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盼忠  冯高 《麦类作物》1997,17(4):48-50
通过播量300-900万粒/hm^2的九个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了密度对莜麦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出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旱地莜麦的适种植密度为:播量600-675万粒/hm^2,基本苗400-50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麦油两熟制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在共生期为25~30d的麦油两熟制双高产复合群体中,小麦基本苗是复合群体的主体,对麦油两作产量效应显著;花生密度对花生产量作用明显,但对小麦产量影响不大。在小麦90~270万株/hm2基本苗范围内,每增加15万苗,花生平均减产18kg/hm2;小麦花生两熟制一体化栽培高产复合群体指标为:小麦基本苗165~195万/hm2,花生13.5~16.5万穴/hm2。高效复合群体最优组合为:小麦基本苗120万/hm2,花生播15万穴/hm2。  相似文献   

4.
在花生种植密度均为287±006 万株/hm 2 的条件下,宽窄行种植方式与等行种植方式的产量差异不大,这两种种植方式均以双粒植比单粒植略优。等行双粒植比宽窄行双粒植仅减产006% ,减产甚微,这两种方式在生产上均可采用;宽窄行单粒植和等行单粒植因穴距过窄,田间管理及收种等均不方便,不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机械覆膜穴播啤麦在宁夏淡灰钙土地区条件研究,其最适播种量99~159kg/hm^2。合理群体结构:基本苗225万~300万/hm^2,最高总茎数1200万~1350万/hm^2,分蘖成穗率达50%以上,收获穗750万/hm^2以上,每穗粒数20粒左右,千粒重40g,增产4.9%~8.9%,增加效益525.60~974.40元/hm^2。  相似文献   

6.
群体结构对玉米冠层特征,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了不同群体条件下玉米杂交间种闽单88各生育时期叶面积系数,净同化率,作物率的变化以及群体内的光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该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6.75-7.5万株/hm^2。最大叶面积系数为4.0左右。  相似文献   

7.
通过播量300~900万粒/hm2的九个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了密度对莜麦主要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叶面积系数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确定出在中等肥力条件下,旱地莜麦的适宜种植密度为:播量600~675万粒/hm2,基本苗400~500万株/hm2。该密度范围下,群体和个体生长良好,产量各构成因素间关系协调,是其高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二次饱和D- 最优设计,建立了肥料和密度与花生产量的数学模型。由模型可得,肥料与密度呈负交互效应,肥料用量增加,花生密度可适当减少。三料复合肥用量每增加100 kg/hm 2,适宜密度可减少039 万穴/hm 2;本试验条件下花生产量最高可达69464 kg/hm 2,相应的最优配置为三料复合肥1115 kg/hm 2,密度1434 万穴/hm 2;实现花生产量6000~7000kg/hm 2 的优化配置为三料复合肥8908~15665 kg/hm 2,密度12126~17532 万穴/hm 2。  相似文献   

9.
水肥充足的黑土地上紧型高粱杂交种内杂5号的最高产量为10983kg/hm^2(密度105000kg/hm^2)。普通型高粱杂交种哲杂20号最高产量为10368kg/hm^2(密度为82500株/hm^2);而干旱瘠薄的白五花土地上内杂5号的最高产量为7653kg/hm^2(密度105000株/hm^2),哲杂20号的最高产量为8418kg/hm^2(密度82500株/hm^2)。高粱的叶角与下叶自  相似文献   

10.
鲁中丘陵山区花生5000kg/hm^2优化栽培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鲁中丘陵山区春播地膜覆盖花生种植密度、有机肥、氮、磷、钾肥施用量优化模型,获得期望目标5000kg/hm^2以上的配套措施为:密度135000 ̄150000穴/hm^2;施用有机肥45000 ̄75000kg/hm^2,尿素112.5 ̄187.5kg/hm^2,过磷酸钙375 ̄450kg/hm^2,硫酸钾180 ̄300kg/hm^2。  相似文献   

11.
粉煤灰磁化复合肥是一种新型肥料,为春对花生根瘤形成和产量的影响,在汝南县砂姜黑土上进行了试验,粉煤灰磁化肥在花生上一般用量的840kg/hm^2左右,粉煤灰磁化肥比对照增产24.5%,增产729kg/hm^2,比当地农民习惯施肥增产6.9%,增产240kg/hm^2;比等量N,P,K混合肥增产4.7%,增产165kg/hm^2,比未磁花粉煤灰复混肥增产3.3%,增产120kg/hm^2。最高产量为  相似文献   

12.
黄淮冬麦区小麦超高产的几个问题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根据试验和调查,分析了黄淮冬麦区超高产条件下的品种特性,育种方向和栽培环境。作者认为在超高产情况下,大穗型品种具有更大的产量潜力;近期内应选应大穗较多穗型品种,其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80-520万穗/hm^2、 38-42粒/穗、45-51g千粒;进一步的育种目标为选和大穗少穗型品种,产量构成因素模式为:400万穗/hm^2、50粒/穗、55g/千粒。栽培土壤环境背景值应为:有机质〉1.2%,、  相似文献   

13.
在豫东平原夏花生增产潜力很大,1992-1994年在丘县沈楼村连续3年10hm^2以上获得平均5269.5、5321.4、5329.5kg/hm^2的英果产量。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豫花6号实现5250kg/hm^2英果产量的形态生理指标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稻田三熟制油菜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秀稻板田油菜撒播,于10月20日播种,用种量11.25-18.75kg/hm^2,收获植株数在75万株左右,产量可达1125kg/hm^2左右,与常规栽培相当,但比育苗移栽法减少用工三分之二,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张睿  李素绵 《麦类作物》1999,19(2):45-48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覆膜后,各主要生育时期生长发育进程发生显著变化,整个生育期持续天数较露地小麦缩短4 ̄24d,成穗数增加62.70 ̄98.25万/hm^2,穗粒数增加2.1 ̄4.1粒,千粒重降低2.0 ̄3.1g,增产248.4 ̄1913.4kg/hm^2,增产幅度为4.1% ̄40.8%。成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是地膜小麦超常增产的主要原因,粒重的高低是决定地膜小麦增产潜力大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密肥措施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李钟  郑祖平 《杂粮作物》2000,20(2):23-27
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四川盆地杂交玉米单作栽培的4项密肥措施,即密度、氦肥、氮肥、磷肥、钾肥4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与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互作效应;产量〉65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为55222.5 ̄56925.0株/hm^2,施尿素539.1 ̄608.6kg/hm^2,施磷肥,施钾肥为273.7 ̄305.4kg/hm^2。  相似文献   

17.
高产麦套花生品比与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鲁东大地宽幅麦花生套种高产栽培应以中熟大呆品种8130、海花1号和鲁花11号等为主;小麦等行距一般套种,合东应以早熟大果品种寄花9号、14号等为主,鲁西则应以中熟大呆品种海花1号和鲁花11号等为主;中熟大果品种8130适宜密度为12~15万穴/hm2,最适13.25万穴/hm2;早熟大果鲁花14号和早熟小果鲁花13号适宜密度为15~19万穴/hm2,最适密度分别为17.53万穴/hm2和19.07万穴/hm2。  相似文献   

18.
晚播小麦高产栽培途径与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晚播可以达到6000-7500kg/hm^2的高产水平。其高产途径是;大群体、小个体、靠主茎增穗重、靠穗多夺高产。关键技术是:选用早熟、中小型穗的生品种,确保基本苗600-675万/hm^2,控制分蘖实现单独穗,加强中后期管理,努力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19.
试验表明:沿海垦区稻茬啤麦以18万/667m^2基因苗及施氮量15kg/667m^2时产量最高;并以基本苗18万/667m^2、施氮15-18kg/667m^2为最佳组成,其穗粒结构合理,倒伏风险小,有效穗46万-50万/667m^2,每穗实粒22粒,千粒重41g产量可达400kg/667m^2。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为45万株·hm-2、施氮3375~4875kg·hm-2,为江苏里下河棉区麦套移栽地膜棉花的适宜密肥组合,在使棉花群体质量得到优化的同时,能有效地获得优质与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