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荸荠种杨梅根瘤中分离获得3个内生菌株,经显微镜检查、回接、固氮活性测定、革兰氏染色检测,证实这3个内生菌为3个Frankia sp.,分别命名为Mpc11、Mpc12、Mpa11,并对这3个分离株的培养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pc11、Mpc12、Mpa11 3个菌株的固氮酶活性分别为691 nmol乙烯/mg蛋白·h、689 nmol乙烯/mg蛋白·h和1039 nmol乙烯/mg蛋白·h.适宜于在BAP(有氮)固体培养基、BM+NZ和FMS液体培养基上生长.且分别以葡萄糖、丙酮酸钠(含量均为1 g/L)、吐温-20(含量为1 mL/L)为唯一碳源或分别以酪蛋白水解物、酵母抽提物(含量均为0.5 g/L)为唯一氮源的BAP培养基上生长良好;能利用丙酸钠,但利用率低;且均不能利用尿素.Mpc11和Mpa11分离株适宜于在pH5.5~6.5范围内生长,pH7.0以上则菌体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2.
3.
采用根瘤切片法从广西本地杨梅根瘤中分离获得3株内生菌,经镜检、革兰氏染色和BAP无氮培养基培养,证实这3株内生菌为Frankia sp.,分别命名为MF3、MF6和MF9。对这3株分离株在不同碳源、氮源和pH值的培养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株分离株在分别以吐温-80、葡萄糖、丙酸钠为碳源的BAP培养基上生长良好,3株分离株对琥珀酸钠的利用较差;适宜的氮源为酵母膏、酪蛋白和氯化铵,尿素的利用率低。3株分离株均适合在pH 5.5~6.5范围内生长,pH 7.0以上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4.
对分离自杨梅根瘤的10株Frankia菌分离株进行表型特性研究,并用特异引物扩增其16S rDNA,对扩增产物用2种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和HaeⅢ进行酶切后,分析酶切图谱.结果表明:这10株Frankia菌分离株不仅表型存在差异,而且其酶切图谱差异较大,说明其基因型也有差异.即使从同一株荸荠种杨梅根瘤中,不同时间分离获得的Frankia菌分离株,表型和基因型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可能属于不同的基因种群.无论是从菌株表型分析,还是PCR产物的RFLP分析,都表明从杨梅根瘤中分离获得的Frankia菌分离株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马桑根瘤内生菌纯培养物的分离、回接及其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次采用根瘤切片法直接从野生的马桑根瘤中分离内生菌纯培养物均未获成功;但用同样方法从温室里人工接种形成的马桑根瘤中却分离到大量纯培养物。其中273株经盆栽回接后发现有24株能侵染结瘤;少数菌株还通过半固体斜面和珍珠岩盆栽回接成功。对10株纯培养物表型特性的研究表明,它们均具有Frankia的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类型除有A、B两型外,尚出现有一类A、B混合型,其中凡属B型菌株的均能侵染结瘤,A型则不能,两株A、B混合型中有1株能结瘤,另1株却不能;碳、氮源利用特性和其它Frankia基本相似;细胞壁组分既有Ⅲ型也有Ⅱ型;全细胞鉴别性糖大多为木糖和半乳糖,少数菌株只含有半乳糖或木糖,或含有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DNA中G+C mol%为65%~74%。 相似文献
6.
沙棘根系可以与土壤中的弗兰克氏菌形成特殊的共生固氮器官——根瘤。以中国沙棘为材料,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根瘤形态、瘤瓣解剖结构和根瘤中弗兰克氏菌的存在形式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观察。结果表明,沙棘根瘤是以单个瘤瓣为基本单位、经多次二叉分枝形成的珊瑚状结构;瘤瓣的各个组织均有侵染细胞的存在,其中外皮层和中皮层外侧区域的侵染细胞分布密集,中皮层的内侧区域以及中柱内侵染细胞相对较少;弗兰克氏菌在侵染细胞内以菌丝体、泡囊和孢子囊3种不同的形式存在。这些观察结果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更为清晰和直观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杨梅根瘤内生菌的回接侵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小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5):738-741
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对1株杨梅根瘤内生菌进行了回接侵染试验。结果表明:这株根瘤内生菌对杨梅幼根具有很强的感染能力,而且不同的接种方式对弗兰克氏菌回接侵染效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菌体分批接种、菌龄6—8周、苗龄4周、接种量20mg/株(湿菌体),能够产生高效的共生效果。 相似文献
8.
9.
采用根瘤匀浆和根瘤切片法对福建南部、中部和东北部的杨梅根瘤共生菌进行了分离,并进行菌株培养、初步鉴定及侵染特性检测。结果获得6株共生菌,菌株具有分枝状菌丝、孢囊、泡囊等典型Frankia的特征性结构,经无氮诱导有固氮活性,在BAP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适宜的碳源为乙酸钠、丙酸钠和丙酮酸钠,适宜的氮源为酪蛋白。5个菌株生理类群为B型,细胞壁化学组分为Ⅲ型,菌株FMr16比较特异,具有串珠状菌丝体,生理类群为A型,细胞壁组分为Ⅱ型。侵染结果表明,6个菌株可侵染杨梅、沙枣、沙棘和四川桤木,但不使木麻黄结瘤,菌丝体接种效果好于根瘤匀浆接种,菌丝体分批接种效果优于单次接种。 相似文献
10.
江南桤木等根瘤内生菌的分离和回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赤杨属(Aluns)江南桤木(Alnus traboculosa Hand)根瘤上分离到放线菌Frankia sp.F_3,从胡颓子属(Elaeagnus)厦门胡颓子(Elaeagnusoldhani Maxim)根瘤上分离到放线菌Frankia sp.FE4,蔓胡颓子(Eleaegnusglabra Thumb)根瘤上分离到放线菌Frankia sp.FE_3,均获得纯培养。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确认是属具有孢囊的放线菌。该菌慢生长型,在培养基内菌丝体发育好,无气生菌丝体。液体培养,在底部生长,属微好气性。孢囊形状不规则,囊内包着大量的不游动的孢囊孢子。菌丝分枝有隔,粗细不匀,革兰氏阳性。将分离菌F_3,FE_4,FE_3回接其宿主,感染结瘤,有固氮活性。 相似文献
11.
12.
鸡油菌纯培养菌株的孢子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智海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1998,17(3):135-139
在加有活性碳的Fries’培养基础上,用孢子分离法获得了鸡油菌的纯培养菌株,试验比较了几种条件下的分离效果。结果表明,加入活性碳有利于孢子萌发,一株来源于子实体组织的细菌对包子萌发明显的刺激作用,两个子实体来源的孢子混合培养的分离效果明显好于单一子实体孢子培养,本文对鸡油菌的孢子分离法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0.1% 型胶原酶和2.5g/L胰蛋白酶-0.2g/LEDTA,分别用热消化法和冷消化法消化分离家兔卵巢间质细胞,以探讨其体外培养条件和生长特点。结果表明,无论用热消化法还是冷消化法,0.1% 型胶原酶的消化效果均好于2.5g/L胰蛋白酶-0.2g/LEDTA的消化效果,前者的细胞活率在90%以上,可用于体外培养;经74μm滤网过滤后的卵巢组织分离培养出梭形和不规则形的间质细胞,且2种类型的细胞能在同一培养体系中贴壁生长。说明0.1% 型胶原酶可用于家兔卵巢间质细胞的分离。 相似文献
15.
16.
杨梅污染肺炎克雷伯氏菌的分离及其耐药特征和毒力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梅在生产与运输过程中易受到病原菌的污染,为分析杨梅中肺炎克雷伯氏菌的携带情况及肺炎克雷伯氏菌的耐药特征和毒力基因,分别从杭州市场和杨梅生产基地采集90份杨梅样品,测定大肠菌群污染状况,使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和16S rRNA测序方法鉴定肺炎克雷伯氏菌,采用VITEK 2阴性菌药敏卡对所获得的肺炎克雷伯氏菌进行耐药表型分析,PCR扩增检测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果表明:90份样品中共有51份样品存在大肠菌群污染,污染率为56.7%,有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检出率为10%,其中8株肺炎克雷伯氏菌聚为一簇。9株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林和呋喃咀啶均呈不同程度的耐药,尤其是氨苄西林耐药率达88.89%。9株菌株均携带tetA基因,检出blaTEM、gyrA、aadA1和aac(6')-1b耐药基因的阳性率均为88.89%,blaCTX-M、floR、ereA、ermB和mecA等耐药基因未检出,毒力基因wcaG、magA、rmpA和菌素未检出。综上,杨梅中存在一定的肺炎克雷伯氏菌污染,但这些菌株未携带wcaG、magA、rmpA等毒力基因和菌素。 相似文献
17.
为分离筛选拮抗内生菌用于杨梅枯萎病的防治,以健康的杨梅、鱼腥草、凤尾草和金银花为材料,从中筛选出拮抗优势内生菌株,并通过测定经优势菌株作用后菌体细胞膜、细胞壁、呼吸代谢、RNA含量和拓扑异构酶Ⅰ活性的变化,研究其抑菌机制.结果表明,从4种植物中共分离筛选出杨梅枯萎病拮抗内生菌14株,其中FWB1J和YMB1J菌株的抑菌... 相似文献
18.
孕早期家兔子宫内膜细胞的分离培养与形态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探讨子宫内膜细胞的分离与体外培养条件、生长特点及其增殖过程,采用不同消化方法进行了孕早期家兔子宫内膜细胞的消化和分离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多数情况下采用胰蛋白酶消化获得的细胞数量少且活率低于60%,而采用1g/L胶原酶 型消化获得的细胞数量多达1×106/cm3,且活率大于90%。经74μm(200目)滤网过滤分离培养出多角形和梭形2种形态的基质细胞及铺路石状的腺上皮细胞,并均能在体外培养和传代。 相似文献
19.
松茸的菌丝分离及纯培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通过对松茸的组织分离、冷藏、培养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子实体菌褶部位易于分离到松茸菌丝,子实体其它部位,菌根、菌窝土壤难于分离到菌丝。新鲜子实体是理想的分离材料,但低温保存60d的子实唯心论以菌丝。松茸菌丝在18-52℃下生长良好,22℃为最适生长温度,PH值以4.50-6.0较为适合,最适PH值为5.5 相似文献
20.
木麻黄根瘤形态及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根瘤的形态解剖特征及其内生菌的超微结构。 木麻黄根瘤属于枝丛状类型瘤,瘤瓣大小为1—2.5mm×1—2.5mm。瘤瓣顶端呈有规则的两分叉,少数呈3—4分叉,每分叉的小瘤瓣顶端又长出一条向上生长的细根。多年生的根瘤,由于瘤瓣成枝丛状的不断增加,形成球形的根瘤簇,直径1—4厘米。 成熟的根瘤内部构造与根的初生构造相似;外层是表皮细胞,具有顶生的分生组织和维管束。内生菌存在于皮层薄壁细胞中。部分感染细胞产生大量的多细胞(类菌体),直径0.4—1.0um。 电镜图象表示,在感染的寄主细胞中央紧密地充满着根瘤内生菌(Frankia sp)菌丝,直径0.2—0.3um。靠近细胞壁周围的菌丝末端膨大成棒状的泡囊,直径0.6—1.0um,长度2.0—4.0u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