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芳樟195#一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了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地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芳樟地径生长影响极显著(P=0.001),芳樟的苗高增长最大的是处理12(固氮菌=40亿只/盆、巨大芽孢杆菌=60亿只/盆、胶冻样芽孢杆菌=40亿只/盆、枯草芽孢杆菌=40亿只/盆),其地径增长量为4.80 mm,比对照组高出95.92%。微生物菌剂对芳樟的地径促生效果显著,且在不同生长期,不同的微生物菌肥组合对芳樟的地径生长有不同的促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生理生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SOD、POD、CAT、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更加有效地消除了自由基、降低了MDA、保护了细胞膜的活性。在微生物菌剂的作用下,增强植株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提高芳樟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性,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  相似文献   

3.
以芳樟195#1年生扦插苗为研究对象,通过二次正交回旋组合设计试验研究接种固氮菌、巨大芽孢杆菌、胶冻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对芳樟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肥处理能够降低最小初始荧光(F_o)和提高芳樟暗适应叶片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PSⅡ潜在活性(F_v/F_o)、传递给PSⅡ的电子数量(F_m/F_o)。微生物菌剂提高了芳樟的PSⅡ反应中心的活性、反应还原能力、光合速率、光能转换率和光能利用率。  相似文献   

4.
榆林毛乌素沙地臭柏苗木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榆林毛乌素沙地进行了臭柏苗立地条件、苗木种类、苗木处理、栽植深度等4因素4水平正交造林试验和1a生臭柏扦插苗不同苗木处理造林试验,结果为立地条件、苗木种类、苗木处理对造林成活率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栽植深度对造林成活率影响不显著,最优组合是背风坡、2a生实生苗、苗木带土处理、栽植深度比原土痕迹深3cm;把1a生臭柏扦插苗进行浸水处理、栽植在沙丘背风坡最有利。  相似文献   

5.
高松 《甘肃林业科技》2006,31(3):36-39,43
通过祁连山区干旱荒坡灌木的造林试验,对野移灌木幼树苗和实生灌木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成活率、生长量,栽植穴内覆盖草皮与未覆盖草皮的造林成活率,白榆截干造林成活率,土壤含水量和苗木抗旱性等项目进行了调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野移灌木适应性强,造林成活率高;灌木实生苗造林,在不同栽植措施和立地条件下的成活率差异较大;覆盖草皮可提高灌木造林成活率6~9个百分点;白榆截杆、蘸泥浆造林的成活率可提高38.0个百分点;同一坡向土壤的含水量,海拔每升高100 m,平均可提高17.7%。  相似文献   

6.
在大兴安岭林区的干旱阳坡火烧迹地进行了整地方式、苗木T/R比、造林季节和保苗剂应用对造林成活率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鱼鳞坑整地能够降低土壤温度,增加土壤含水率,进而提高樟子松苗木造林成活率;随着苗木T/R比的降低,樟子松苗木造林成活率增加;樟子松和落叶松苗木春季造林成活率均高于秋季;使用HRC保苗剂后樟子松和落叶松苗木造林成活率平均增加13.7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大叶相思幼苗在干热河谷地区造林的成活率,2008年在元江通过对其幼苗分别进行不同剂量的Pt菌剂、干旱胁迫和Pt菌剂+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出圃幼苗的苗高、地径、高径比、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和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及SOD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并比较其抗逆性,同时对不同培育措施出圃幼苗造林6个月时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表明:随着Pt菌剂的使用量增加,大叶相思出圃苗木的高径比和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比值逐渐降低,SOD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因而出圃幼苗的抗逆性增强;干旱胁迫和Pt菌剂的作用效果可以叠加。Pt菌剂10 g+干旱胁迫大叶相思的处理效果最佳,成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8.
栽植杨树大苗,由于苗木干粗,侧枝多,需水量大,易造成苗木缺乏水份而影响造林成活率。因此,栽植杨树大苗需对苗木进行修枝处理,以减少苗木造林后水份损失,保证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9.
在渭南市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进行了侧柏不同苗木类型、不同苗龄的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干旱沟壑区造林宜选用定植培育1a、苗高0.8~1.0m的侧柏容器苗,较裸根苗可提高成活率37.3个百分点;选用定植培育2a、苗高1.8~2.0m的侧柏苗,要带直径和高度不小于20cm的土球,较不带土球苗提高成活率40个百分点;栽后截除苗木顶梢和茎干枝叶的一部分,较不截可提高栽植成活率26.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不同水分下菌根育苗对大叶相思苗木的影响,本试验以大叶相思为研究对象进行试验,研究干旱胁迫和Pt菌剂育苗对干热河谷地区造林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干旱胁迫和Pt菌剂具有叠加作用,能够极大地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和造林存活率,其中以Pt菌剂15g+干旱胁迫的造林效果最佳,从而为大叶相思苗木造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完全随机试验,调查并分析了9种处理方法对普陀樟(Cinnamomum japonicum var.chenii)、木荷(Schima superb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高生长及地径生长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3个树种造林成活率的影响差异较为显著,而对同一树种成活率的影响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对不同树种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之间差异极显著;选择高生长、地径生长、成活率及造林成本4个指标,利用隶属函数法对普陀樟、木荷、湿地松3个树种在9种处理条件下的造林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对于3个树种施肥100 g、保水剂15 g处理条件下造林综合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2.
以品种、密度和整地方式为试验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各因素不同组合对刺槐造林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栽植密度和不同整地方式对刺槐成活率、苗木质量指标影响显著。提高刺槐造林成活率的首选培育方案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全面整地;其次为普通刺槐,栽植密度1.5 m×1.0 m,穴状整地植后扩穴。3种不同整地方式单位面积造林成本差异不大,以机耕整地造林成本最低,穴状整地栽植后扩穴成本最高。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结合生产试验,对提高塞罕坝地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原理与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得出塞罕坝地区造林,采用机械开沟整地方式,比人工穴状整地造林成活率提高3.7个百分点,造林保存率提高19.3个百分点。提出选择适当的整地方式、造林树种,采取有效的苗木处理方法和抚育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4.
以达到出圃标准,且苗木径、高生长差异小的1年实生山杏苗为材料,通过5次重复,5个浸苗时间及起苗后不同晾晒时间处理的植苗造林试验,结果表明:苗木的吸水时间与造林成活率呈正相关,当苗木吸水在15~24h时,成活率可提高13.8~15.8个百分点;苗木起出后,在露天晾晒,对造林成活率影响较大,随着晾晒时间的延长,造林成活率下降的越严重。因此,造林前苗木浸泡15~24h,确保苗木本身有充足的水分,苗木在起苗、贮藏、运输及造林过程中,减少自身水分消耗,是保障造林成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出辽西沙地上杨树人工造林中适宜的栽植深度,特设置了20、40、60、80cm4种栽植深度进行造林成活率以及苗木生长情况比较,结果表明,栽植深度为80cm的处理当年成活率最高,第2年苗木最高、胸径最粗,由此可知在辽西干旱地区深栽可以使杨树的根系与深层地下水接触,便于更好地吸收水分、养分,使杨树的抗旱能力更好,提高杨树的成活率,苗木长势更好,建议在杨树的造林中选择80cm的栽植深度。  相似文献   

16.
山杏干水造林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干水造林对山杏苗成活率、各生长指标的影响,经过一个生长季的定时定位观测,结果表明:经干水造林的2年生山杏,无论苗木大小,其成活率、苗高、地径、新梢生长、平均单叶面积均高于对照,并且造林后前3个月内各项指标的增长均高于后3个月;在5种不同的处理中,小苗单盒处理效益最为显著,其造林成活率67.5%,比对照提高了31.3个百分点,提高成活率比率达94.7%,使用干水能够对干旱地春季造林的苗木起到补水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干旱造林成活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干旱多风的围场山地造林,如何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一直是广大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关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国营林场采取了一系列技改措施,共中一项是改春秋季造林为春季造林。这样导致落叶松苗木越冬保存任务大大增加,为了造林保成活,采取了育苗造林一条龙,经济技术双挂钩的改革措施。为了确保优质苗木造林,苗圃对越冬苗木的保存措施也采取了由露天假植改为窖贮。通过3年的对比试验,造林成活率平均提高5.2个百分点(对比结果附表)。附表 不同处理对落叶松造林成活的影响造林年度假植苗成活率(%)窖贮苗成活率(%)平均提高百分点199…  相似文献   

18.
马尾松苗木切根造林,其一苗木采用切根蘸红泥浆溶液后上山造林,其二苗木采用切根蘸2%的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后上山造林,应用2种不同方法对苗木进行处理,对造林后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处理造林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比用红泥浆溶液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能提高12%,当年林木平均抽梢提高44.1%.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不同复配药剂对柠条、侧柏等苗木蘸根处理后进行晾晒,测定不同晾晒时间后的苗木含水量及栽植成活率,并在野外进行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苗木晾晒时间的延长,苗木累计失水量增加,失水速率减小;采用外源药剂处理苗木能够减少苗木在晾晒过程中的水分损失,提高栽植成活率;通过试验对比分析,处理Ⅲ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谢环素 《绿色大世界》2009,(7):55-55,60
马尾松苗木切根造林,其一苗木采用切根蘸红泥浆溶液后上山造林,其二苗木采用切根蘸2%的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后上山造林,应用2种不同方法对苗木进行处理,对造林后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进行比较。其结果表明:应用复合微生物菌肥溶液处理造林的苗木成活率,林木生长量比用红泥浆溶液处理的苗木造林成活率能提高12%,当年林木平均抽梢提高44.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