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褐化现象徐振彪傅作申原亚萍杜娟张新生田立国贾玉峰母秋华(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130062)有关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化现象虽未有专门的文献报道,但也确实是植物组织培养中较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现就其发生的可能原因及...  相似文献   

2.
甘蔗组织培养中褐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近十几年来甘蔗组织培养方面褐变的研究进展,论述了褐变产生机理、成因,提出了防止褐变产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三大难题中的首要问题,决定组培的成功与否。本文分析了褐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讨论了几种防止措施和解决途径,供组培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4.
植物组织培养中的褐变现象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褐变是植物组织培养中三大难题中的首要问题,决定组培的成功与否。本文分析了褐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讨论了几种防止措施和解决途径,供组培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查阅近些年相关文献,对桔梗组织培养技术、存在问题等进行了综述。阐明了组织培养在桔梗组织培养的应用;桔梗愈伤组织培养过程中杂菌污染、褐变、玻璃化的防治措施。可为桔梗资源开发利用及进行深入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茶树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茶树幼茎小块为材料研究了离体咖啡碱的合成以来,茶树组织培养至今已走了约50年的研究历程,在多方面得到应用,但仍然有不少难题未攻克,主要有污染、褐化、玻璃苗、难以分化、再生体系不完善等等。其中,因为茶树多酚类物质含量高,褐化现象严重,阻碍了组培的后续工作。因此,有效的控制茶树外植体褐化是茶树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本文就目前国内茶树组织培养的褐化控制研究进行综述,对茶树组织培养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植物育种包含两个主要过程:一是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变异,二是按育种目标选择变异,并将其发展成为品种。近二十年来日益增多的报道表明,由组织培养物再生的植株后代中存在着广泛的变异,有时变异的频率可以达到30%~70%,在水稻、小麦、甘蔗等许多作物上,已利用这种变异育成了新品种。因而众多学者认为,除了用杂交方法和诱变途径获得的变异外,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创造的“无性系变异”,可以成为植物育种的新变异源,进而可开拓为植物育种的一项新途径,即细胞突变育种技术。从现有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细胞和组织培养产生的无性系变…  相似文献   

8.
杨阳  唐宁  李正国 《热带作物学报》2013,34(6):1103-1109
脐橙(Citrus sinensis Osbeck)果皮褐变,不仅影响果实外观,更降低口感风味,削弱商品价值.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是乙酰辅酶A(Acetyl-CoA)的跨膜转运载体,帮助乙酰辅酶A在体内完成三羧酸循环,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到关键作用.已有文献报道ACBP家族中的基因对植物胁迫有应答,并且在脐橙果皮褐变相关基因的cDNA抑制差减文库中该基因也有明显变化.为了明确柑橘果实褐变过程中该基因的作用,以“奉园72-1”脐橙果实为材料,取不同程度褐变的果皮,并从脐橙果皮褐变相关基因的cDNA抑制差减文库中筛选了与酰基辅酶A结合蛋白(ACBP)基因家族同源的EST序列CsA CBP1/4/5/6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柑橘果皮褐变程度的加重,CsA CBP1/4/5/6基因表达上调,说明CsA CBPs基因与脐橙果实褐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玉米花药培养中影响褐变的几个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影响玉米花药培养中褐变发生的几个因素进行研究表明: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受胁迫程度、基因型、培养基的种类、成份及激素配比都影响到了褐变的发生。通过对以上几个因素的调整,使褐变得到了较好的控制,褐变率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龙眼果实(储粮)为研究对象,研究热泵和热风干燥对水分含量、5-羟甲基糠醛(5-HMF)、褐变度、维生素C、总多酚、糖组分、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等与非酶褐变有关的基础物质和褐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蔗糖、维生素C、总多酚、游离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果糖及葡萄糖含量有少量增加;5-HMF及褐变度逐渐增加。表明了龙眼干制过程提供了龙眼果肉中发生非酶褐变反应的条件,并初步判断龙眼果肉中发生了美拉德反应,其中美拉德反应为龙眼干制过程中主要的非酶褐变反应。  相似文献   

11.
茶树组织培养的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物组织培养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通过各国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使之迅速发展,渐臻完善,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实验技术,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八十多年的历程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植物组织培养假说的提出和探索阶段(1902~1927年)。这一阶段,人们通过无性繁殖能再生植株这一现象,联想到植物再生单位的最小极限。但在当时的科技水平  相似文献   

12.
组织培养是植物无性繁殖和遗传转化的重要技术基础。组织培养包括外植体脱分化、愈伤组织形成、再分化等过程,最后形成新的植株。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表明植物细胞发生了大量的表观遗传重编程事件。一般来说,DNA甲基化可以促进或加快组织培养过程,对于许多很难进行组织培养和再生的植物来说非常重要。本文主要总结了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DNA甲基化模式的变化规律和分子机制,以及新的研究手段和思路,旨在为开展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DNA甲基化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开发出一种成功的无褐变和污染发生的茶树茎节外殖体组织培养的方法以便用从腋芽分枝形成的培养梢进行大规模繁殖茶树。  相似文献   

14.
甘春20号配麦面粉和面片色泽及其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不同配麦比例对面粉色泽、面片色泽及其褐变的影响,将甘春20号与普通小麦高台麦和宁春18号的籽粒按不同比例(重量比)进行配麦,测定配麦面粉色泽和面片色泽及褐变情况.结果表明,甘春20号的面粉色泽最差,在甘春20号中搭配70%的高台麦或90%的宁春18号,其面粉色泽较好.新鲜面片的色泽以甘春20号搭配90%的宁春18号最好;贮藏12和24h后的面片色泽以甘春20号搭配90%的高台麦最好.面片褐变现象在12h内以甘春20号较严重,在甘春20号中搭配90%的高台麦可显著减轻褐变程度.在贮藏期间,面粉颗粒度、配麦比例和PPO活性对褐变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荔枝褐变损失估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荔枝褐变损失估计是荔枝褐变控制的重要环节,以兰竹荔枝为材料,研究由于果皮褐变导致荔枝的损失;在调查兰竹荔枝褐变情况的基础上,分析果皮褐变对荔枝感官品质和销售价格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褐变等级达到Ⅲ级时会对荔枝的感官品质和销售价格产生显著影响.按照不同褐变等级与损失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回归分析,建立的兰竹荔枝果肉风味、可溶性固形物和经济的损失率最佳估测模型分别为:逻辑斯蒂模型FALR=62.279 8/[1+EXP(5.086 8-1.241 0X)]、逻辑斯蒂模型TSSLR=37.120 6/[1+EXP(5.474 0-1.689 7X)]和线性模型ELR=-24.671 0+19.347 0X.采用上述模型对福建省兰竹荔枝常温下贮藏的逐日经济损失进行了量化估计,结果发现,随贮藏时间的延长兰竹荔枝的经济损失逐日加重.本研究为荔枝褐变的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抗机械损伤褐变马铃薯品种(系)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21个马铃薯新品种(系)在机械损伤条件下的褐变。筛选试验表明,4℃褐变24 h后,品种(系)云薯301、S03-259、S04-801和JS05-53-275的褐变度变化值为0.004~0.081,而且初始褐变度都很小,因此这4个品种(系)可作为抗机械损伤褐变品种(系)加以研究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龙眼气调(M,A)贮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龙眼用不同比例的N2与空气混合气体包装,在25℃±1℃下贮藏的效果。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包装内CO2含量逐渐增加,而且随着充N2量增加而增加。贮藏后果肉中乙醇含量与包装内CO2浓度成正相关。龙眼果皮褐变包括因生理活动异常引起的生理褐变,这与CO2浓度及果肉中乙醇含量成正相关,表现为整个果皮均匀变褐,另一种是因微生物侵染引起的病理性褐变,褐斑主要产生在长霉菌的部位,果肉有自溶现象。  相似文献   

18.
蔷薇科植物中有多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水果,如苹果、梨、桃、草莓和黑树莓等。这些水果普遍容易发生由多酚氧化酶(PPO)介导的酶促褐变而导致重大经济损失,从全基因组角度分析比较PPO基因家族,有助于加深对PPO基因家族和功能的认识。采用比较基因组学的方法,对这5种植物的PPO基因家族进行了基因鉴定、染色体定位、编码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内含子统计分析、基因系统进化、基因倍增与丢失等特征分析。从这5种植物中,共计鉴定出了42个PPO基因,其中6个基因被认定是假基因;绝大多数基因编码的蛋白定位于叶绿体,2个定位于线粒体,3个是分泌型蛋白;PPO基因在染色体上有串联重复和散布两种形式;9个基因具有内含子,聚类结果显示可以将它们分为6个类型,每个基因类型在进化过程中都发生过基因倍增和丢失;同型基因内含子的位置和大小具有相似性。这些结果揭示蔷薇科植物PPO基因内含子是伴随着基因倍增产生的,基因倍增也是推动PPO基因多样化的重要动力,PPO基因倍增和丢失差异导致PPO基因数量在不同物种之间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19.
草菇低温贮藏及有关生理变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草菇的冷藏适温、冷害及有关生理变化。结果表明,草菇在 15℃贮藏 96 h,失重率仅3%,开伞率仅9%,无褐变,能基本保持原有品质。 5℃,10℃下贮藏的草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冷害症状,主要表现为自溶、渗水、褐变、异味等。草菇冷害导致丙二醛(MDA)的累积和相对电导率的增加,表明冷害促进了膜脂过氧化,从而加速了品质劣变。草菇在贮藏过程中表现出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褐变程度不一致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PPO与底物区域化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马铃薯酶褐变机理及其控制途径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文简述了马铃薯酶褐变机理 ,着重探讨了控制马铃薯酶褐变的途径 ,涉及采前PPO酶的遗传修饰、采中及采后加工三大环节 ,并概括了控制PPO酶褐变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