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福建宁化国有林场开展了林下、小林窗和大林窗3种生境下木荷幼苗生长和6年生木荷幼树生物量分配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林下生长的木荷幼苗成活率显著高于小林窗和大林窗内的苗木;6年生木荷幼树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在小林窗内最大,其次为大林窗,林下木荷幼树生长相对缓慢;林下生长的木荷幼树各营养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根叶,而大林窗和小林窗内各营养器官生物量的大小均为干根枝叶。在林下生境中,木荷采取保守生存策略,分配较多的生物量给枝叶用于获取更多光照;在林窗中,林木分配更多资源用于自身干物质积累,维持较高的生长速率。  相似文献   

2.
雪灾干扰下林窗对木荷幼苗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窗干扰是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种子萌发、幼苗等自然更新过程、森林物种组成和动态、森林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2008年雪灾干扰后的浙江江郎山木荷林为研究对象,对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扩展林窗以50 100 m2的林窗个数最多(占总数的45.45%),各等级林窗中以50 100 m2的林窗占总面积比例最大(占总面积的30.31%)。林窗中木荷幼苗的平均高度和地径较对照林分分别高1.44 cm和0.61 mm,幼树在林窗中的平均高度和地径则比对照林分中分别高45.37 cm和5.00 mm且差异显著;林窗大小对木荷幼苗、幼树的高度和地径生长影响显著,中林窗中幼苗的高度和地径均高于小林窗和大林窗中的幼苗且差异均显著(F=4.893,P=0.007;F=5.203,P=0.004;n=357);幼树的地径在不同大小林窗中差异显著(F=3.569,P=0.037;n=43)。林窗幼苗的更新密度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林窗面积达到76 m2时,更新密度达到最大值,而后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下降;中林窗和小林窗中更新苗木以低矮植株(1级、2级)为主,面积100 m2大林窗中,木荷幼苗生长较快。与他人研究的森林天然林窗相比,雪灾干扰后改变了林窗的大小分布结构和面积,50 100 m2的林窗比例较大,一定程度上更利于幼苗更新,具有相对较大的林窗幼苗更新密度;不论林窗大小,林窗内的更新幼苗都比林内多,郁闭度较大的林内或大面积的空地上都不利于更新幼苗的生长。因此,从受灾木荷林窗大小结构、幼苗更新、生长等来看,中林窗是幼苗适宜更新的面积,为木荷灾后恢复与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林业科学》2021,57(7)
【目的】对比分析黄土高原南部桥山林区3种林分类型麻栎群落的种群结构与幼苗生长过程,阐明麻栎种群在不同群落类型下的数量和结构动态,为该地区麻栎林科学经营和恢复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调查12块样地(麻栎阔叶混交林、麻栎油松混交林和麻栎纯林3种林分类型,每种林分类型设置4块样地)内所有胸径大于4 cm个体的胸径(幼苗地径)、树高和冠幅等特征;在每块样地采集幼苗或幼树标准株,测定各器官生物量。以径级结构和高度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编制不同林分类型麻栎种群静态生命表,根据各径级麻栎种群存活量绘制存活曲线,并分析3种林分类型中1~10年生麻栎实生幼苗的高度、基径、冠幅及生物量分配差异。【结果】3种林分类型麻栎种群均呈现出随年龄增加个体数减小趋势,低龄级个体具有绝对数量优势,桥山地区麻栎种群年龄结构呈进展型。种群静态生命表表明,麻栎种群存活量随年龄增加呈降低趋势,低龄级死亡最高,为生活史脆弱期;Ⅲ、Ⅳ龄级期望寿命最高;在Ⅲ~Ⅶ龄级,麻栎阔叶混交林和麻栎油松混交林中的麻栎种群死亡率远远低于麻栎纯林。不同林分类型麻栎种群的存活曲线皆呈Deevey-Ⅲ型。实生苗基径在1~5年表现为麻栎纯林混交林,随着年龄增加,麻栎油松混交林实生苗基径略高于其他2种林分类型,但3种林分类型间差异不显著;实生苗冠幅在2~10年表现为混交林纯林,且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冠幅差异在4年后开始显著(P0.05);麻栎油松混交林实生苗高度在2~10年均高于其他2种林分类型,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高度差异在5年后开始显著(P0.05)。不同林分类型麻栎实生苗叶、干、根、侧枝生物量均随年龄增加而增长。3种林分类型间,实生苗叶生物量在1~6年差异不显著,干生物量在1~4年无显著性差异,侧枝生物量在1~2年差异不显著;随着年龄增加,3种林分类型间叶、干和侧枝生物量差异越来越显著;根生物量则随年龄变化没有太大差异。【结论】桥山林区3种林分类型麻栎种群发育良好,均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麻栎纯林中大径级麻栎个体数较麻栎油松混交林和麻栎阔叶混交林少,麻栎纯林虽然早期幼苗数量较多,但幼树期死亡率较高,且高年龄幼苗的生长特性和各构件生物量均低于混交林,未来可将发展群落结构更稳定的混交林作为森林培育和经营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4.
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对红锥幼苗生长及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不同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条件下1,2年生红锥幼苗生长及造林效果对比分析,为2种年龄红锥苗木培育筛选出适宜的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亦为其造林适宜苗龄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种容器规格和11种基质配方分别培育1,2年生红锥苗,测定红锥苗期的生长动态,并开展造林试验,调查其早期生长表现。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探明不同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条件下红锥幼苗生长差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红锥苗期生长与造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显著影响1,2年生红锥苗的苗高、地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5),且两者交互作用对1,2年生幼苗的苗高、地径、根生物量以及2年生幼苗的总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1年生红锥苗造林当年,各基质配方的造林保存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幼树高差异显著;造林第2年,各基质配方的造林保存率和幼树高差异不显著,而地径差异显著。2年生红锥苗造林当年,各容器规格的造林保存率、幼树高和地径均差异显著,各基质配方的造林保存率差异不显著,而幼树高和地径差异显著。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的交互作用对2年生红锥苗造林当年幼树高具有显著影响。1年生红锥苗造林,当年幼树高、第2年幼树高和地径与造林前苗高、地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当年和第2年幼树高与造林前幼苗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2年生红锥苗造林,容器规格1(8 cm×12 cm,直径×高)当年幼树高、地径与造林前苗高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容器规格2(12 cm×15 cm,直径×高)当年幼树高与造林前苗高、地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当年幼树地径与造林前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红锥苗木质量显著影响其前两年造林效果。【结论】容器规格与基质配方对1,2年生红锥苗木生长存在交互作用,因此红锥苗期适宜基质配方选择应依据苗龄和容器规格而定。培育1年生红锥苗,建议采用容器规格1和基质配方10(50%沤制树皮+25%黄心土+25%锥林表土);培育2年生红锥苗则采用容器规格2和基质配方7(50%沤制树皮+50%锥林表土)。在杂灌控制及时的良好立地,采用容器规格1培育1年生红锥苗,其造林效果优于容器规格2培育的2年生红锥苗。  相似文献   

5.
西藏色季拉山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西藏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原始林林隙更新调查,研究了林隙大小与更新以及林隙形成年龄与更新的关系,对林隙和非林隙林分内幼苗和幼树的高生长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林隙大小在100m^2左右,最适合于苗高20cm以下的更新幼苗生存,超过100m^2,更新幼苗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减少;林隙大小在300m^2左右,最适合冷杉幼树和小径木的生存。林隙形成年龄在30a左右,更新幼苗和幼树的数量最多,而小径木数量有限,随着林隙形成年龄的增大,小径木数量逐渐增多,而幼苗和幼树逐渐减少;林隙内幼苗、幼树和小径木的密度均大于非林隙林分;林隙对3年生以下幼苗的高生长影响不大,对4年生以上幼树的高生长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对9年生至16年生幼树高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6.
土层厚度与坡向对光皮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江西于都种源光皮树1年生苗木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进行试验,分析了苗木生长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土层厚度、坡向对光皮树树高、地径、生物量影响明显。在土层厚的立地条件下,各项生长因子都要高于土层薄的立地,集中体现在生物量上,土层厚度低于40 cm地段仅为高于80 cm地段的39%;在不同坡向方面,东北向为最适合光皮树苗期生长的方位。  相似文献   

7.
选择苗木类型、坡向和坡位等3个对闽东北部杉木人工林有影响的因素来进行试验,对不同苗木类型、坡向、坡位影响杉木早期的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早期生长在不同苗木类型、坡向、坡位之间的成活率、地径和树高均存在显著差异;以 A3 B2 C3组合(扦插苗、半阳坡、坡下)有利杉木的早期生长,该组合3年生杉木地径达5.42 cm、树高达220.4 cm;以 A2 B1 C3组合(插条、阳坡、坡上)不利于杉木的早期生长,3年生杉木地径仅为2.79 cm,树高为119.1 cm。  相似文献   

8.
在福建省大田县太华镇调查了天然起源闽楠林不同坡向、不同坡位楠木林及其林下幼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1)坡向、坡位对闽楠林木胸径、树高和郁闭度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坡向×坡位交互作用对胸径生长具有极显著的影响(p<0.01),但对树高和郁闭度的影响不显著((p>0.05))。闽楠林木胸径、树高生长阳坡极显著大于阴坡,中、下坡极显著大于上坡;阳坡的中、下坡有利于楠林胸径生长,阳坡、阴坡的下坡有利于林木树高的生长,阴坡的中、下坡则有利于其郁闭。(2)坡向、坡位以及坡向×坡位交互作用均对林下闽楠幼苗的数量和苗高生长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阳坡幼苗的株数和苗高极显著大于阴坡;中坡株数最多、但苗高最矮,下坡株数最少、但苗高最高,上坡株数、苗高均居中;阳坡×中坡最有利于楠木林幼苗株数生长,阳坡×下坡最有利于楠木林幼苗苗高生长,而阴坡×下坡既最不利于幼苗株数生长,也最不利于苗高生长。  相似文献   

9.
麻栎不同种源幼林生长和生物量的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0.
比较分析了22年生杉木集约林及一般林的生长状况及生物量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模式对杉木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的生长存在着极显著的影响;集约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单位面积蓄积量及单株总生物量分别高于对比的一般林分35.34%、34.23%、27.26%及27.83%。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林隙大小对蒙古栎、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生长、形态、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2个树种的林隙内及林冠下人工更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白山地区15年生蒙古栎和9年生水曲柳人工更新幼树为研究对像,采用随机抽样法,对不同大小林隙(大、中、小林隙和林冠下)内蒙古栎和水曲柳幼树进行生长、形态(枝系特征、叶片特征)调查,测定2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并探讨其分配特征。【结果】随林隙减小,蒙古栎和水曲柳幼树的树高、地径、冠长和冠幅均显著减小(P0.05);2个树种的1级枝长度和1级枝基径均显著减小(P0.05),1级枝密度均表现为增加趋势,1级枝分枝角度均增大;2个树种的叶片长、宽、单叶面积及单株叶面积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比叶面积均表现为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2个树种的单株生物量显著减小(P0.05),蒙古栎幼树根冠比逐渐下降,水曲柳幼树根冠比则先下降后增加。【结论】大林隙能显著促进蒙古栎、水曲柳幼树生长,小林隙和林冠下则抑制其生长;林隙对更新苗木的影响长时间持续存在,因而用较长时间的林隙内幼树生长效果评价林隙大小对幼树生长的影响更可靠;林隙大小对人工更新蒙古栎幼树生长的影响高于对水曲柳的影响,人工更新时,蒙古栎适宜较大林隙,水曲柳则适宜较小林隙。  相似文献   

12.
以油茶1年生扦插幼苗为研究材料,利用环状沟施法研究了不同施用尿素量(2g,4g,8g)对油茶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油茶扦插苗施用尿素,可以促进苗木生长,但不同施用量对苗木生长的影响不同,从苗高、地径、新梢生长量来看,施用4g尿素时促进作用最大,比施用2g或8g的处理效果均要好,说明施用尿素有一个合理的量;从生物量来看,以施用8g的处理效果为好,说明从苗木生物量来说,多施肥还是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5年生香樟组培幼态枝扦插无性系人工林和实生人工林,不同季节林木生长量、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香樟扦插无性系林树高、地径生长量比实生林具有优势;方差分析表明,香樟2种类型人工林树高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差异经历"不显著-显著-极显著"的过程,而地径的生长差异不显著;2种类型香樟人工林四季的生长曲线符合Logistic数学方程的生长规律。2.5年生香樟实生林生物量达31 241.99 kg.hm-2,仅占无性系林的59.2%,净生产力的差异也相似;香樟无性系林分凋落物达9 145.45 kg.hm-2,是实生苗人工林的1.92倍。  相似文献   

14.
福建柏幼林期种源遗传变异及早期选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柏12个地理种源4年生幼林期树高、地径存在极显著差异。多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4年生种源林生长性状与2年生、3年生种源林生长性状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呈增大的趋势,树高和地径与3年生相关系数分别达0.940、0.843,说明早期选择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初步选择出3个优良种源,树高和地径遗传增益分别为1.54%~2.12%、4.70%~9.28%.  相似文献   

15.
对福建省永春县不同坡向红榕幼树的生长特性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坡向对红榕的生长具有极为显著的影响;4年生红榕胸径和树高的生长量大小依次为南坡西南坡东北坡;单株总生物量积累大小依次为南坡西南坡东北坡,东北坡对红榕幼树的生长具有明显的阻滞影响。  相似文献   

16.
坡向、坡位对水曲柳中龄林生长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是我国东北林区珍贵的阔叶用材树种,研究其适宜生长的立地条件具有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价值。本研究在帽儿山地区水曲柳中龄人工林不同坡向、坡位设置样地,进行胸径、树高的测定,并通过异速生长方程,估计总生物量、地上与地下生物量的分配。结果表明:坡向和坡位对水曲柳中龄林林分的生长有重要影响。坡向对林分平均胸径和优势树高的影响要大于坡位,但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仅坡向对优势树高有显著的影响(P<0.05)。总体而言,西向坡林分生长状况好于东向坡,而且坡下与坡上林分生长状况的优劣,强烈地受到坡向的影响,并且在不同坡向上表现出相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芳樟油用林采伐频次及投产树龄对其生长与效益的影响,测定不同类型芳樟油用林的树高、冠幅、萌芽基径、总生物量和叶片生物量,并统计叶片产油量等经济指标。结果表明,2年生投产、连年多频次采伐或管理粗放致林分生长量、精油产量及产值显著降低,梯田精耕的3年生林分投产后连续采伐3次、配施有机肥加复合肥,第3次采收的产量仍可达36.05±0.80 t/hm2,可实现持续高效经营。生产经营中应根据立地条件、管理水平确定投产树龄和采伐频次。  相似文献   

18.
准格尔旗露天煤矿矿区沙棘生长状况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暖水乡露天矿区对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龄沙棘生物量以及树高、冠幅、地径的调查,研究沙棘在煤矿特定立地条件下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苗圃地沙棘长势最好,矿区道路旁和矿区排土场外侧边坡次之。通过分析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龄沙棘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的相关性,表明5年生沙棘的相关性最好(R2=0.9399,P=0.0064),2年生次之,4年生最差(R2=0.6928,P=0.083)。沙棘树高、冠幅、基径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著,相关系数均大于0.9。  相似文献   

19.
林分密度对桉树幼龄能源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0.5年生3种不同密度配置的幼龄尾巨桉优良无性系DH32-29各器官生物量、热值以及灰分进行了调查和测定,结果表明:所选3种密度间树高差异显著,基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树枝、叶片、树干的生物量分别呈现减少趋势,密度与树枝和树干生物量的相关性达到了0.01极显著水平;单株生物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林分生物量则相反;单株热值无显著差异,仅单株平均灰分含量高密度与中密度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高密度0.25 m×2 m林分生物量最大,其灰分含量比低密度的林分低,适合作为能源林培育密度。  相似文献   

20.
林有乐 《福建林业科技》2004,31(3):31-34,49
通过2003年干旱对1~3年生杉木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的杉木造林成活率、1~3年生杉木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显著低于降水量正常的年份(2000~2002年)。干旱期间1年生杉木林平均造林成活率为81 5%,下降11 5%,平均地径当年生长量为0 70cm,下降54 3%,平均树高当年生长量为0 53m,下降36 4%;2年生杉木林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分别下降38 8%和34 2%,3年生杉木林地径和树高当年生长量分别下降36 0%和43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