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促进油松林的天然更新,选择河北省木兰林管局克勒沟林场不同坡向、不同郁闭度的油松林,在郁闭度分别为<0.3、0.3~0.6、>0.6的地块,设置5m×5m的样方,调查2年生以上实生苗数量。结果表明:阴坡郁闭度在0.3~0.6最适宜人工油松林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2.
燕山山地油松人工林林隙大小对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隙(gap)又称林窗,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木死亡或偶然因素(如干旱、台风、火灾等)造成成熟阶段的优势种死亡,从而形成林冠空隙的现象(Watt,1947)。美国生态学家Runkle(1982)将林隙分为2种,一种是林冠空隙(canopy gap),指上方无树冠遮荫的部分,即太阳处于正中位置时无树冠遮荫的面积之和;另一种是扩展林隙(expanded gap),指形成该林隙周围树木基部所包围的面积(Runkle,1981)。本研究所指的林隙为应用最为广泛的扩展林隙。近年来的森林动态学研究表明:林隙在森林结构和多样性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  相似文献   

3.
大强度抚育对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大强度抚育条件下,通过林分层次结构、各层次林木胸径结构、树高结构及其林木分布格局等指标研究林下天然更新状况,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在22a、32a时分别进行株数强度50%和40%的下层抚育,后经20a天然更新(林分年龄52a),林分形成明显层次结构,分为主林层、演替层及更新层,整个林分林木胸径、树高结构均呈多峰分布,其中主林层、演替层林木胸径和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山状分布,更新层林木胸径和树高结构呈多峰分布,各林层平均胸径分别为23.2cm、12.6cm和3.1cm,平均树高分别为18.4m、14.5m和2.8m,而对照标准地胸径、树高结构均呈单峰分布,平均胸径、树高分别为18.6cm及17.9m;主林层、演替层各层林木空间分布呈均匀分布,密度分别为840株/hm~2和1 125株/hm~2,更新层林木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密度为675株/hm~2,对照样地林木空间分布偏向均匀分布,密度为1 605株/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茅荆坝自然保护区内40年生人工油松纯林下的天然更新幼苗的研究,结果绝大多数的油松幼苗都是6年生以上的,更新数量为90%以上;油松天然更新幼苗种群高度级个体数结构图呈"L"型。个体频率高峰出现在低高度级上。主要在30 cm以下,占32.0%。而100 cm以下占75%以上;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及其4种聚集度指标对幼苗...  相似文献   

5.
通过比较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森林经营区不同海拔高度油松天然更新及生长情况,研究不同海拔高度对油松天然更新和胸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海拔高度油松天然更新能力强弱依次为951~1 150m750~950m1 151~1 350m1 351~1 550m1 551m以上;而不同海拔高度对天然更新油松的胸径平均年生长量的影响为,0~60a油松在海拔951~1 350m时胸径生长最快,而在750~950m和1 551m以上的海拔区间生长较慢,61~90a油松在7 50~1 550m的海拔高度,胸径平均生长量没有差异,而在1 551m以上,生长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在全面踏查的基础上选择3种典型林型样地对建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裸岩油松林中林下油松幼苗最少,禾草油松林林下更新幼苗最多,山杏油松混交林次之;阳坡林窗内及边缘幼苗少,而阴坡条件下幼苗较多;裸岩油松林幼苗组成结构最为单一,山杏油松林最为复杂,禾草油松林次之;林下地被物的厚度对幼苗的发生与生长也有影响,地被物越厚,更新苗越少,地被物稀少,幼苗越多。  相似文献   

7.
调查建宁县采用人促天然更新拟赤杨不同坡向对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坡向对拟赤杨林生长有明显影响。阳坡、半阳坡比阴坡、半阴坡生长更好。封育15 a形成的天然次生林中阳坡、半阳坡的拟赤杨平均胸径分别为19.7 cm和17.4 cm,平均树高分别为18.8 m和18.1 m,林分蓄积量分别为276.688 0 m~3/hm~2和205.976 0 m~3/hm~2,达到速生丰产林指标。建议在建宁县可以采用人促天然更新培育拟赤杨工业原料林或食用菌专用林,并优先选择阳坡或半阳坡的林地进行培育。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不同坡向13年生马占相思人工林平均木进行树干解析,结果表明:阳坡马占相思人工林林分胸径生长量和材积生长量1~13年生均大于阴坡;阴坡马占相思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材积数量成熟期早于阳坡;而阳坡的树高数量成熟早于阴坡。  相似文献   

9.
油松人工林不同大小林隙环境因子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我国北方地区主要造林树种。旨在阐明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24 a后形成的不同等级林隙间环境因子的差异,探讨林隙的形成对环境因子的影响以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方法】在油松人工纯林选择4种等级的林隙,即林隙直径和冠层平均树高(即林分平均高)之比分别为L-Ⅰ(0.75 H)、L-Ⅱ(1.00 H)和L-Ⅲ(1.25 H)(H为冠层均高)和对照(CK,林冠下),测量了生长旺季的环境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度和土壤湿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林隙等级间和林隙内不同区域的环境因子的差异性以及环境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不同等级林隙间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均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最大差值分别达到了167.94μmol/m^2s和0.7℃,且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而增大。2)3个面积等级的不同区域间光合有效辐射均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土壤温度仅在L-Ⅱ面积等级林隙中达到了显著差异(P <0.05),在林隙中心区域光合有效辐射和土壤温度具有最大值。3)除了L-Ⅲ面积林隙等级外,其余的林隙等级和对照内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温度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性(P <0.05)。【结论】在油松人工林内,抚育间伐24 a后,间伐产生的不同等级林隙和林隙区域会对光合有效辐射与土壤温度产生显著影响,对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油松人工幼龄林采用强度(50%)、中度(35%)、轻度(20%)间伐,以未处理作对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度间伐对促进树木高生长的效果最为明显;间伐强度越大,胸径和单株材积也随着增大;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与单株材积、单位面积林木数量有关,间伐后前几年虽然单株材积增大,但是由于单位面积林木数量低,单位面积蓄积量也比较低,随着间伐后年限的延长,仅强度间伐在5年后单位面积蓄积量才超越对照。  相似文献   

11.
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地调查方法对朝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纳为疏林林下更新、林缘更新、侵蚀沟更新、林隙更新和动物传播种子更新5种类型。不同坡向疏林地油松天然更新幼树株数差异明显;侵蚀沟内油松天然更新明显优于正常坡面;阴坡林隙更新良好,阳坡林隙基本不能进行天然更新;油松林缘更新幼树主要分布于距林缘20 m以内;动物传播种子天然更新多以散生天然油松幼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2.
施用不同的氮、磷肥对油松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氮磷沉降研究的背景下,在满足油松生长所需的氮磷元素条件下合理施肥,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该文以3年生油松播种苗为试材,根据辽宁省大气氮沉降量和我国大气中磷的年均总沉降量,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模拟研究氮磷沉降对油松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施磷或氮磷共施均提高了油松的苗高和地径,氮施用量2 g·m-2、磷施用量0.5 g·m-2处理的苗木苗高最高25.75 cm;氮施用量2 g·m-2、磷施用量1 g·m-2的苗木地径最粗5.56 mm;氮磷添加对根生物量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地上部分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氮施用量2 g·m-2、磷施用量0.5 g·m-2为油松幼苗最适氮磷施肥配比。  相似文献   

13.
吴健文 《林业科技》2021,46(5):12-15
以油松作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栽培密度(50 cm×50 cm,50 cm×80 cm,80 cm×80 cm和80 cm×100 cm),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油松幼苗生长、根系发育、干物质积累和幼苗质量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的降低,有利于促进油松幼苗的生长、根系发育和干物质的积累,并以80 cm×100 cm密度条...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隙大小对更新的影响规律,对木兰围场低效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隙内苗木更新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隙内更新苗的主要种类有华北落叶松、山杨和油松。华北落叶松和山杨的密度在林隙面积为120~140m2时最大,达到2 411株/hm2;而油松的密度在林隙面积为20~40m2时最大,为196株/hm2。随着林隙面积的增大,华北落叶松和山杨大径级和大高度级更新幼苗数量基本呈现增加的趋势,在林隙面积达到160~180m2时达到最大值;而油松在40~60m2时达到最大,径级大于2cm的更新苗密度为69株/hm2。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坡向、坡位对桉树人工林生长的影响,该研究对不同坡向、坡位的2年生桉树人工林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1)坡向对桉树树高有显著影响,对胸径无显著影响;(2)阳坡的桉树树高最高、胸径最大;(3)坡位对桉树树高有显著影响,对胸径无显著影响;(4)中坡的桉树树高最高,下坡的桉树胸径最大,但中坡的胸径与之无显著差异。可见考虑到经济效益,在种植桉树时,应尽量种植在阳坡、半阳坡、中坡。  相似文献   

16.
通过调查裸岩油松林、禾草油松林、山杏油松林、蒙古栎油松林、胡枝子油松林5种林型内天然更新后生长幼树的品种、数量和林龄所占比例,判定不同林型对油松天然更新的影响,再对更新后的油松进行位置调查。分别在阳坡、阴坡、林窗下、林窗边缘和树冠下所生长的油松数量进行对比,从而得出油松在无林地内的天然更新决定于下种条件、环境特点和人为干扰因素,林冠下死亡地被物的厚薄是影响油松天然更新数量的主要因子,通过带状皆伐更新,带宽30 m,带距50 m较为适宜油松天然下种更新。  相似文献   

17.
在小陇山麻沿林场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幼龄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人工林,设置1 000m×30m样带,在样带内随机布置了12个20 m×20 m标准地,按株数设计3种(15%、25%、35%)间伐强度,0.0%为对照,3次重复;运用SVMS软件分析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特征和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经过3种强度间伐后,油松在树种组成中的比例下降,一些阔叶更新树种在树种组成中的比例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25%强度间伐后林分中漆树分布株数是对照的2.5倍,35%强度间伐后林分中锐齿栎分布株数是对照的3.5倍;除15%间伐强度平均林层数高于对照外,25%和35%间伐强度平均林层数低于对照,间伐后上层分布树种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多;15%强度间伐后林分水平分布格局没有发生变化,25%和35%强度间伐后林分水平分布从随机分布转变为聚集分布状态;3种间伐强度间伐后林分平均混交度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68%、31.86%和58.10%,表示林木个体竞争大小的大小比数分别为0.497 8、0.4914、0.490 0,比对照(0.498 5)减小了,表示林木生长空间大小的开敞度分别是0.323 0、0.327 0、0.367 0,高于对照(0.2730);随间伐强度的增加林分混交度增加,从零度混交变为弱度混交,林木个体间竞争减弱,林木生长空间扩大,从不足到基本充足。间伐1a后天然更新幼苗数量分别是对照的6.0、12.5、13.1倍,间伐增加了天然更新能力,增强了林分活力。3种间伐强度中,15%间伐强度对林分结构和树种组成影响较小。研究结果证明,小陇山林区中幼龄期的油松人工林宜采用25%到35%间伐强度能有效改善林分结构、调整树种组成,增加林分活力;通过多次合理间伐强度措施的实施能有效促进林分向复层、异龄、混交林演替,为油松中幼龄人工林结构化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7年生江南油杉人工林天然更新及其幼苗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7年生江南油杉(Keteleeria cyclolepis)人工林的生长状况和天然更新特征调查,结果表明:树高年均生长0.87 m,胸径年均生长0.96 cm;天然更新幼苗地径分布在0.5~3.0 mm之间,苗高在30 cm以内,并集中于东、南方位树冠垂直投影范围;幼苗生长密度峰值出现在距离树干1 m和4 m处。江南油杉人工林的幼苗生长期,应及时抚育除草,避免遮挡光照,从而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辽宁建平3种不同林型油松林的天然更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林型、林窗及地被物厚度均对油松林的天然更新有一定影响。从油松幼苗数量来看,禾草油松林〉山杏油松林〉裸岩油松林,林冠下〉林窗边缘〉林窗内。同时研究还发现,随着地被物厚度的增加,油松幼苗数量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20.
采用红蜡蘑L.l、美味牛肝菌B.e、铆钉菇G.v、厚环乳牛肝菌S.g、褐环乳牛肝菌S.l等5种外生菌根真菌的固体培养物对油松幼苗进行接种实验,研究外生菌根真菌对其生长的影响。3个月后取样测量,结果表明外生菌根真菌能明显提高苗木的菌根化程度,对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提高了植株对养分NPK的吸收。筛选出L.l、S.l、S.g是油松菌根化育苗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