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0年华南农学院蚕桑系对家蚕微粒子胞子用荧光抗体技术检验获得初步成效。分别用提纯的家蚕微粒子胞子、微粒子胞子匀浆及感染微粒子病的母蛾血液作抗原,注射于家兔以制备抗血清。在琼脂糖凝胶对流电泳时与感染微粒子病的蚕血、蛹血及蛾血均能形成沉淀带。说明兔抗微粒子胞子的血清对染病的血液可能具有共同抗原性。将兔抗血清经盐析、透析后再与荧光染料 FITC 结合,通过萄聚糖 G—50凝胶过滤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检验技术识别微孢子虫。对种茧养蚕分离的微孢子虫(NIS—741,NIS—3922,NIS—388,NIS—2624,NIS—4141)与Nosema,bombycis进行了血清学性状的比较,且对危害家蚕的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进行了荧光抗体的鉴定观察。实验表明:从家蚕分离的不同形态差异的微孢子虫分离株与家蚕微粒子(N.bombycis)孢子虫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对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荧光抗体观察没有看到特异性荧光,不能判断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与N.bombycis具有相同的表面抗原。另一方面,对微孢子虫的发育前期裂殖体和孢子体的荧光抗体法观察表明:从染病组织中能够识别出裂殖体和孢子体,但要区别N.bombycis的裂殖体和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裂殖体则比较困难,对此尚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一、前盲家蚕母蛾镜检是防止微粒子病,杜绝胚种传染的关键措施。目前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是采用:七个蛾腹合磨(留下蛾头复查用)蛾液离心沉淀,点三样本镜检,发现病毒复检蛾头,按实际检出毒蛾数计算病毒率。这种方法,检出毒蛾数目清楚,计算病毒率准确,但花工费时,检种效率低,为了进一步改进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一九九○年省丝绸公司下达任务由华南农业大学蚕桑系、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和蚕种繁殖试验所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方法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4.
家蚕微粒子病检测技术是该病防治中的一项关键性技术,随着PCR技术的发展,使该项技术在家蚕微粒子病的检测中应用成为可能。综述了有关应用PCR技术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研究,从模板核酸制备和引物设计等方面分析提高灵敏度和解决特异性问题的途径。提出蚕种生产单位承担母蛾的微粒子病检验,省级检验检疫机构承担蚕种(成品卵)的家蚕微粒子病的监督检验检疫,是PCR技术在蚕种生产质量检验中实用化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家蚕微粒子病检验技术是防控该传染性病害流行的关键技术,该技术的建立和实施在我国家蚕微粒子病流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何改进与发展该技术对养蚕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综述家蚕微粒子病检验技术发展过程及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厘清技术管理体系,明确蚕种质量检验和监管主体与责任,构建良性竞争体系是基础;构建技术性和经济性符合生产实际的检测技术及配套抽样技术是关键;解明家蚕微粒子病蚕座内流行规律,以及科学设置风险评估参数是核心。  相似文献   

6.
<正> ST—2型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查装置,是检验蚕种微粒子病母蛾的专用设备。用于普种、原种、原原种的母蛾检验,是根据我场生产的 ST—1型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查装置的基础上改进后的第二代产品。整套装置配套齐全,主要由定量液注机、自控磨蛾机、自控离心机、自控冲洗机、振荡器及配用附件和显微镜等组装而成。  相似文献   

7.
家蚕微孢子虫表面抗原蛋白对家蚕致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崔红娟  周泽扬 《蚕业科学》1999,25(4):261-262
家蚕微粒子病是由家蚕微孢子虫通过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引起的,对蚕业生产影响很大,历来是蚕种的检疫对象,为此对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一直是一个重要课题。除Pasteur(1870)提出的母蛾检验外,相继出现了双向免疫扩散法,凝集法,荧光抗体法,酶联免疫吸附法,酶标抗体法,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法及单克隆抗体法等方法[1],这些方法各有特色。但基本上都是以识别检测微孢子虫的表面抗原蛋白为基础。河原勇[2]根据微孢子虫表面抗原蛋白的不同将家蚕Nosema属分为3种类型,即Bombycis型、M11型、M12型。本文以家蚕微孢子虫的表面抗…  相似文献   

8.
血清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微生物的分类研究,在家蚕微粒子病研究中,由于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蚕的交叉感染及家蚕体中发现异型孢子,已有应用荧光抗体法、酶标抗体法及各种凝集法等进行鉴别的报道,作者采用医学常用的玻片凝集反应、环状凝集反应、荧光抗体、着色sPA菌协同凝集反应等血清学方法对本所蚕病室保存和分离的几种蚕微孢子虫孢子进行鉴别,现将结果报告如后。  相似文献   

9.
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的确立,对有效地预防家蚕微粒子病的传播、确保蚕作生产的安全、保护蚕农利益等,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至今仍为控制家蚕微粒子病传播的有效和基本方法.但是当生产单位对原检验结果提出疑义时,由于母蛾检验的特殊性,检验机构往往难以重复检验或出示可视性的检验结果.为克服这一缺憾,我们结合贯彻检验工作的公正性、正确性和科学性的要求和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指导思想,通过研究和开发,在蚕种质量检验行业,率先将数码显微摄影技术应用于家蚕母蛾微粒子病检验中,实现了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结果以照片和文字形式的同时保存.  相似文献   

10.
从蓝萤叶甲分离出的大型微粒子孢子对家蚕的病原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中元  黄可威 《蚕业科学》1993,19(2):115-116
<正> 家蚕微粒子病是蚕种及养蚕生产的一大病害,其病原是家蚕微粒子孢子,但也有一些从野外昆虫中分离得到的微粒子孢子能感染寄生家蚕。我们从四川采集来的蓝萤叶甲(俗称蓝叶虫)中分离收集到一种大型微粒子孢子(以下简称蓝叶虫微粒子),其检出率为42/57。这种微粒子孢子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4.6—5.2×2.6 3.3μm,比较整齐,其间也有少数大型孢子(6.7×3.6μm)。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该孢子表面光滑,呈淡绿色,其析光性比家蚕微粒子孢子更强。我们将这种微粒子孢子纯化后作了对家蚕病原性等方面的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提高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效果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阐述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的重要性,采取科学抽样,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规范检验方法、建立预知检查档案等措施,对提高家蚕微粒子病预知检查效果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家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强的蚕病。根据家蚕微粒子病具有胚种传染和食下传染两种传染方式特点,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检验数据进行详细分析研究,探索广西家蚕微粒子病发生原因和流行规律。结果显示,通过严格执行现行检疫技术标准,在蚕种生产中基本能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危害。调查发现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对应蚕生产蚕种的母蛾微粒子病发生率高,两者存在显著相关性,由此证明养蚕环境中微孢子虫污染严重造成的家蚕食下传染是家蚕微粒子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在蚕种生产中,气象因素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也有影响。气温影响最为重要,降雨、日照起到辅助效果;建立两种基于蚕种微粒子病发生与环境微孢子虫分布关系以及与气象因子关系的数学模型,对家蚕微粒子病发生进行预测预报,为蚕种生产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近年家蚕微粒子病对我省蚕茧、蚕种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检验母蛾微粒子病淘汰病卵是防治的有效措施。目前执行省的蚕种品质监管条例中的抽检方法亦存在一些问题。为此,1980年华南农学院蚕桑系开展家蚕普通种微粒子病检查方法改进的研究,提出改进的检验方案。1981年与南海县沙头蚕种场协作进行中间试验及生产试验。经过实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南充蚕种场围绕家蚕微粒子病防控基础理论知识、技术操作规程、组织保障体系、绩效激励机制,建立了系统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对比了四川省南充蚕种场2006—2015年场内、原蚕区、桑园的环境抽样、预知检查及母蛾检验情况,结果显示:通过家蚕微粒子病防控技术体系的实施运行,原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09年历史最高点的0.26%,下降到2011年的0.01%,2013—2015年不合格率均控制在0.01%以下;原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10年历史最高点的39.30%,下降到2011年的2.76%,2012—2015年的不合格率稳定在0.05%~0.08%水平;一代杂交种的母蛾微粒子病不合格率从2009年历史最高点的54.01%,下降到2013年的2.79%,2014—2015年不合格率均为0,有效地控制了家蚕微粒子病。  相似文献   

15.
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家蚕一代杂交种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作为成品卵质量检验的备检项目,对防止有毒不合格蚕种流入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迄今未见到运用该技术进行病卵检出度的相关报道。本试验按照该技术进行了成品卵微粒子孢子检出度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按该方法操作,样品中微粒子孢子虫数目低于3×103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接近于0;当样品中微粒子虫数目等于或大于1×104个时,镜检到孢子的概率为1。  相似文献   

16.
正3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综合防治配套技术3.1实施蚕种母蛾集中集团磨蛾镜检,杜绝胚种传染执行"广东省家蚕微粒子病集团磨蛾检验细则",对全省原种和普通种实施集中检验。蚕种检疫方法分别采取1986年和1992年通过技术鉴定的"广东省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和"广东省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两种检疫法的病蛾检出概率均达0.99,高于原检疫法,原种可确保无毒,普通种采用分户制种,  相似文献   

17.
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以来,我省家蚕普通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法推广应用收到较好效果,使病卵的淘汰率逐年降低,对提高种质量,预防母蛾胚种传染起到重要作用。1989年,农业部召开了一系列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会议,交流总结了经验。对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的问题,日益受到注意。广东省丝绸公司蚕桑生产部为提高原种母蛾检验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下达原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方法的试验任务,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以3800张原种检  相似文献   

18.
<正> 第四部份——微粒子病血清学诊断法微粒子原虫是大颗粒性抗原,与各种病毒病原——小颗粒性抗原在血清学的诊断技术上有所不同。诊断微粒子病血清学方法是:一、凝集反应:利用凝集反应诊断家蚕微粒子病,有直接凝集反应如玻片凝集,用于在显微镜下检查微粒子孢子;间接凝集反应如炭素、胶乳凝集反应,用于肉眼检测微粒子孢子的可见反应。  相似文献   

19.
蚕病学科     
1.货自然林汉光潘少蜡等 l 983、l 984家蚕普通干中母蛾微粒子病抽检法的改进和实施 四川蚕 业 .i:.1卜16.1:57 6l2.黄自然 农朝志 陈}记明等 l 99l 家蚕原种母蛾做粒子病集团检驻研究仞报 广东蚕丝通讯 3:2卜293.陈汉明 农朝志 黄自然等 l 99i 家蚕原种母蛾微粒子病集团检验研究总结 广东蚕丝通讯 .I:43—454.疗定竖 邙祥明 朱德贞 1989家蚕微粒子病的中瞒病斑与早期诊断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4: 2S一285.黄自然郑祥明 卢蕴良l 983家蚕微粒子孢于荧光抗体检验技术初步研究蚕业科学9(1,: 59 606.黄自然 郑祥明 l 98j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  相似文献   

20.
<正> 1988年我省家蚕微粒子病严重,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把微粒子病控制下去。否则将会影响我省蚕桑生产发挥优势。微粒子病出现消涨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是蚕种场自控与监督检验这两个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突出抓了蚕种场自控微粒子病毒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忽视了各级蚕种质量监督检验的重要作用。蚕种病毒合格检验应由省,地监督检验部门进行未完全作到,蚕种质量事后把关又未完全把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