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热应激可使泌乳奶牛产奶量降低,乳脂率、乳糖、乳蛋白比率下降,从而降低了乳汁的营养价值;还可使母牛发情时间缩短,发情周期延长,发情表现不明显,影响适时配种,而且母牛受胎率降低,分娩母牛易发生流产,不育公牛增多.  相似文献   

2.
秋季天气凉爽、牧草丰收、饲料充足,公牛精力旺盛,母牛发情周期短,持续时间长,是配种的黄金时节。因此,建议奶牛养殖户应抓住时机,及时给奶牛配种。一、抓膘母牛秋季发情配种的旺季在8—10月。奶牛达到配种期,应具有中等膘情的体况,过肥或过瘦都不利于配种。因此,过肥的牛应该  相似文献   

3.
目前,奶牛配种普遍采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的方式。我国采用人工授精技术开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人工授精改变了牛的交配方式,降低了母牛的性欲,使母牛的发情征状变得不明显,为奶牛的适时配种增加了难度,影响了奶牛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4.
奶牛秋季发情配种的旺季是农历的8~10月。此时,天气凉爽,牧草丰盛,饲料充足,奶牛发情周期短,持续期长,是牛配种的黄金时节。故应加强管理,给母牛及时配种。  相似文献   

5.
奶牛性控精液是“母牛生母牛”、扩大奶牛群体数量的有效技术.生产中有很多因素对性控精液的使用效果具有影响.从输精部位、输精时间、奶牛初次配种年龄以及同期发情等因素对性控精液使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并针对性控精液的使用,提出提高奶牛受胎率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近年来乌鲁木齐地区的黑白花奶牛,随着本品种选育和冷冻精液配种的发展,牛群生产性能迅速提高,已成为新疆境内的高产牛群。但在繁殖方面,尚存在情期受胎率低和难产、不孕等问题。据1982年乌市郊区几个奶牛场调查,情期受胎率一般在40—50%(最高牛群达55.23%)最低仅30.53%)难孕和不孕母牛约占8—14%。为此,研究奶牛生殖生理规律,以及影响其生殖的诸因素,探讨在生产实践中怎样遵循这些规律和克服影响奶牛生殖的因素,以达到提高繁殖力的目的。几年来。在普查的基础上选择了奶牛质量较好,配种记录完整的104团奶牛场,结合教学实际观察记录和调查分析法,测定了一些奶牛的生殖生理指标,并以比较方法对影响受胎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现介绍如下,以供生产实际中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7.
肉牛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母牛要全部登记建卡、打耳号、照相、建立档案。母牛的发情周期:成年母牛的发情周期范围为20~24 d,平均为21 d,育成母牛的发情周期范围为18~22 d,平均为20 d。母牛的发情持续期:成年母牛的发情持续期范围为10~21 h,平均为15 h。1适宜的配种时机母牛初次配种年龄应根据母牛的生长发育速度、饲养管理水平、生理和营养等因素综合考虑,但最重要的是根据牛的体重确定。育成母牛应在14~18月龄体重达到成年母牛体重的70%左右,配种时体重应达到350 kg以上,育成母牛初次配种年龄最迟不能超过20月龄。母牛产后应尽可能提早配种,以产后50~70 d配种为宜,…  相似文献   

8.
正在牛的繁殖工作中,发情鉴定是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通过发情鉴定,可及时找出发情母牛,准确判断发情阶段,适时配种,提高母牛受胎率和利用率,从而减少或避免损失,以提高饲养经济效益。母牛的发情鉴定,目前对群众来说采用外部观察法最适合鉴定发情情况和抓住配种时机。1发情、发情周期1.1发情是母牛性成熟后卵泡发育,在内分泌激素的作用下而出现的生理现象包括行为、生殖和卵巢三个方面的变化,其中主要受卵巢活动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不同因素对初产奶牛繁殖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只有经过妊娠、分娩等生殖活动后才能产犊和泌乳,奶牛场的繁殖力水平是影响奶牛场核心群稳定增长和产奶量持续提高的重要因素。本试验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双城市、七台河市、绥化市的奶牛场随机选取参配的育成牛,对影响初产奶牛繁殖力水平和繁殖疾病发病率的因素进行详细的记录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输精人员对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怀孕所需配种次数、产后空怀时间、淘汰率影响显著;不同的饲料组成对牛的第1情期受胎率、情期受胎率、怀孕所需配种次数、卵巢疾病发病率影响显著;运动场面积对牛的产后第1次配种时间、空怀时间、流产率影响显著;牛舍环境对牛配种后流产率、淘汰率、产后子宫炎、乳房炎的影响显著。表明输精人员的技术水平、饲料组成、不同的饲养管理条件、不同的运动量是奶牛生产中影响奶牛繁殖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繁殖母牛的受胎率直接影响到繁殖母牛的产犊数量和产奶量,从而直接影响到养殖场的经济效益。母牛的受胎率受到身体健康、营养水平、配种技术、养殖管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要想提升繁殖母牛的受胎率,就需要从上述几个角度入手,构建完善的养殖管理方案,提升繁殖母牛的繁殖技能,确保繁殖母牛高产稳产。笔者在西沟乡畜牧兽医站从事牛冷配人工改良20余年,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牛受胎率的影响因素,然后提出提高牛受胎率的技术措施,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广大养殖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人工授精技术和性控精液的推广应用,对扩大良种奶牛的数量和提高其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相对于普通冷冻精液的受胎率性别控制精液繁殖受胎率降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实验就年龄(经产母牛和育成牛)对性控精液受胎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阐明在使用性控精液配种的情况下,年龄对奶牛受胎率的影响,为选择合适年龄的奶牛使用性控精液进行人工受精和采取更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奶牛的繁殖率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奶牛发情配种时,常发现母牛流出混浊粘液,但发情周期和卵泡发育正常,直肠检查子宫大小、弹性和收缩反应无明显异常,而配种两个情期未孕,说明奶牛的卵巢功能正常,只是子宫有轻微炎症。为了使奶牛尽早受胎,缩短空怀期,可采取配种前后子宫内注药物的处理方法,以达到受胎目的。  相似文献   

13.
影响奶牛受胎率的因素很多,如母牛的营养水平、健康状况、适宜的输精时间、输精技术等。笔者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在提高奶牛受胎率方面。谈以下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4.
在奶牛养殖过程中,自繁自育养殖原则应该贯穿到整个养殖过程中。因此,在奶牛繁殖过程中,奶牛繁殖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奶牛生产基地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阶段奶牛在繁殖过程中都会采用冻精配种的方式进行繁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饲养管理技术、营养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牛的配种受胎率出现降低的现象,从而严重影响到奶牛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就影响奶牛冻精配种受胎率的因素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更好促进奶牛繁殖率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提高母牛的繁殖性能是发展养牛业的重要环节。繁殖性能影响牛群的生产性能、后备牛数量以及牛群中母牛的寿命。影响母牛繁殖性能的因素很多,如遗传、环境、饲养管理、配种技术、疾病等,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公牛的精液品质、受精能力、母牛正常的发情周期、排卵和胚胎发育等。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可提高母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6.
<正> 奶牛的适时配种,不但可以使母牛及时怀孕,提高繁殖率,还可发挥奶牛的产奶潜力。奶牛的泌乳期(即产奶期)通常在300天左右,对经产母牛,如果能在产后60~90天再受孕,就可以实现1年左右产1胎,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对于青年母牛,适时配种可使奶牛尽早投人生产,同样有利于增加经济效益。适时配种包括青年牛、产后母牛及发情时的适时配种。奶牛一般在8~12  相似文献   

17.
母畜分娩后胎衣在正常时限内不排出称为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胎衣不下是奶牛产后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通常在10%~25%,有些报道高达50%以上。单纯胎衣不下的初产母牛,常使其产后首次配种受胎率明显降低。在经产母牛中,胎衣不下不仅对产后繁殖力和产奶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正>秋季天气凉爽,牧草丰盛,饲料充足,加上牛处于休役阶段,体况好转,公牛精力旺盛,母牛发情周期短、持续期长,是牛配种的黄金时节。母牛秋季配种应抓好六个环节。抓膘催肥促排卵8-10月份是母牛秋季发情配种旺季。母牛应做到"使役繁殖两不误"。配种期到来前,适龄母牛应具有中  相似文献   

19.
冷冻精液配种技术的应用对我区牛品种的改良和培育及遗传品质和生产性能的提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一般第1次发情期受胎率达50%以上,牛总受胎率可达85%-90%以上.但是还有一些奶牛场或配种点的牛群受胎率偏低,影响了繁殖生产.影响牛受胎率的因素很多,包括营养和管理等诸多因素,其中由于人工授精技术员操作中存在的问题,造成受胎率低和母牛难孕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张建各 《河南农业》2016,(21):46-47
奶牛乏情是造成奶牛不孕、繁殖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乏情一般分为初情期、产后和配种后乏情。其中以产后乏情最多见,约占繁殖奶牛的30%~50%。其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当、产奶量过高或挤奶过度、其他继发疾病以及持久黄体等。对直肠检查发现的发情而卵巢上无卵泡发育或长期不发情的母牛,采用口服催情散与肌注前列腺素f2a进行治疗。结果表明:口服催情散120~240 h后,有96.3%母牛发情,发情母牛中有92.3%母牛排卵,第一情期受胎率为89.6%;肌注前列腺素f2a后60~100 h有80%母牛发情,发情母牛中有81.3%母牛排卵,第一情期受胎率为53.8%。两种药物作用结果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