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主要农作物缺锌症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果树)的缺锌症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锌是植物必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玉米为锌敏感作物,玉米缺锌易出现白化苗,严重缺锌时会停止生长甚至幼苗死亡。施用锌肥可以克服缺锌症状,在施锌临界线内,每667平方米(1亩)施硫酸锌1~2千克,玉米可增产12.5%。  相似文献   

3.
陈新春  汪芳 《农技服务》2007,24(8):50-50
探讨影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因素及杂交水稻缺锌原因,根据杂交水稻出现的缺锌症状,提出杂交水稻的锌肥防治施用技术。  相似文献   

4.
1玉米缺锌症状 玉米缺锌一般在3~5叶期开始出现症状,主要表现是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或白色条纹。有时叶片或叶缘出现白色斑点并迅速扩大甚至坏死;有时叶面半透明或失绿呈条纹状裂开,部分叶缘也可坏死;有时在主脉和叶缘间呈较宽的黄色或白色的带状类绿区,  相似文献   

5.
针对本地区玉米前期缺锌症状,改善其生育条件,寻求一种经济效果较好的含锌叶面肥.2006年引进禾丰锌在玉米上试验以验证其效果,为生产上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 锌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需锌较多的植物有玉米、水稻、棉花、大豆、甜菜、番茄、柑橘等。由于多年来施肥的不均衡性,导致许多作物出现缺锌症状,补施锌肥能够减轻或消除缺锌状况,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1 作物缺锌症状 正常植株中锌的分布是顶芽含锌量最高,叶中次之,茎中最少,整个作物的含锌量则是由下  相似文献   

7.
<正>锌是作物必要的营养元素之一,玉米为锌敏感作物。玉米缺锌易出现白花苗,严重缺锌时停止生长甚至幼苗死亡。施用锌肥可以克服缺锌症状,在施锌临界线内,每亩施硫酸锌1~2千克,玉米可增产12.5%。玉米施锌以锌肥基施效果最好,若生长期发现缺锌,采用喷施效果也很好。一般有以下方法:1.基施。每亩用1~2千克硫酸锌拌细土10~15千克条施或穴施。2.追施。每亩用1~2千克硫酸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气候不断变化和栽培水平的粗放,使玉米整个生育期中,时常缺乏某种营养元素,特别2006年表现缺锌症更为突出,严重阻碍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其品质和产量。有的农户把缺素症当成病害防治,效果不好,加大投入成本,应更好地识别玉米缺素症,进行更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锌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需锌较多的有玉米、水稻、棉花、大豆、甜菜、番茄、柑桔等.由于多年来施肥的不均衡性,导致许多作物出现缺锌症状,补施锌肥能够减轻或消除缺锌状况,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周勤 《农村科技》2007,(8):33-34
一、玉米缺锌症状 首先出现于新梢叶,中度至严重缺乏时,叶片小且畸形,节间缩短呈小叶簇生状,有些尚伴有叶片黄化症状,叶脉间黄化而呈黄绿色,但与叶脉紧邻部分则保持绿色。在玉米苗期新叶中下部黄白化形成白苗,又称花白苗,拔节后缺锌,叶片下半部出现黄白条斑,呈半透明,似的绸和塑膜状,风吹易撕裂,称花叶条纹病。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对夏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提高玉米产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雌穗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方法】田间统计雌穗的花粒数量和吐丝进度;常规石蜡制片观察雌穗的发育和结构。【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大,雌穗小花的分化相应推迟;在吐丝初期和吐丝中期,吐丝数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吐丝后期差异不显著;小花总数、吐丝小花数、受精小花数和饱满粒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未受精小花数和总退化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显示,雌穗穗轴维管束数目、维管束总横截面积和韧皮部总横截面积与种植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单穗籽干重、千粒重、穗粒数和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结论】种植密度对雌穗小花分化、吐丝进程、花粒数量、穗轴结构和产量影响显著。种植密度在7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安徽省玉米种植密度现状,提出适合安徽不同种植习惯的密度调控对策,为安徽省玉米单产的提高提供科学依据。笔者连续2 年对安徽省玉米产区7 市24 县区进行密度取样调查,分析其株距、行距等密度构成因子。结果表明:安徽省玉米种植平均行距0.55 m,平均株距0.32 m,平均种植密度66870 株/hm2,总体合理,但区域分布不均,主要分为6 个种植习惯区,针对这6 个种植习惯区提出了适度增密,推广耐密品种,调整种植行距,推广玉米播种机械等4条对策。  相似文献   

13.
玉米茎基腐病是一种以真菌侵染为主的病害,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玉米是典型的高产作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饲、工业原料,在食品,医疗以及化工等各个行业中起到重要作用。由于玉米的种植模式、地理位置以及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玉米茎基腐病的发生趋势逐年加重,严重影响玉米产量并且给种植户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从玉米茎基腐病病原菌的侵染机制、致病力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国内玉米茎基腐病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玉米茎基腐病的综合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不同密度和化控制对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化控剂和种植密度均对产量及农艺性状具有较大的影响,但三者之间互作相关性不显著.在使用化控剂处理条件下,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为逐渐增加而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化控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百粒重,且随着密度增加百粒重变化幅度很小.不同化控剂处理均显著降低了玉米株高和穗位,降低了植株倒伏率.适宜高密度和化控剂可协同提高玉米籽粒产量,表明化控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密度条件对玉米倒伏率的影响;同时施用玉喜化控剂对作物的株高、穗位有更佳的调控效果,可以有效降低倒伏率.  相似文献   

15.
采用DEA-mamlquist指数测算2004—2019年中国17个玉米主产省(区)的全要素生产率,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实证检验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并分区域探讨其差异性。结果显示:2004—2019年中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0.2%,主要依靠技术进步的单轨模式驱动。农村互联网的发展显著(P<0.01)提升玉米全要素生产率,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协同作用驱动。分区域来看,农村互联网发展对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显著(P<0.01)的促进作用,其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夏播玉米区>西北灌溉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建议进一步提高农村互联网的配套设施建设,发挥互联网“连接经济”的优势,应用多元化互联网技术,促进不同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从玉米定向生长与栽培原理入手,对国内外定向种植机械化现状进行综述;针对研究现状,分析我国玉米定向种植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机械化定向种植涉及的运动控制和批量识别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定向栽植技术具有高产、防病等诸多优点,但目前玉米定向栽植技术多依赖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且难以大规模机械化推广;玉米机械化定向种植方面的研究多倾向于定向播种机构的设计,少有玉米粒群定向整列的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就目前玉米机械化定向种植现状,提出应采用多元技术手段开展玉米粒群批量整列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发展历程与耕作栽培技术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回顾了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发展历程,总结了黑龙江省建国以来不同年代在玉米耕作栽培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与技术进步。主要体现在:优良玉米杂交种的普及应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玉米保护地栽培技术、玉米综合栽培技术模式的建立及推广应用、玉米机械化生产技术、玉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产量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试验通过全膜双垄沟播覆盖种植与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研究对其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方式,经秸秆还田后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表现为整株还田>秸秆粉碎>免耕留茬,秸秆还田后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但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后的土壤容重增大。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与温度的影响,在玉米生育前期经秸秆还田后的土壤温度与水分均显著低于对照,在玉米生育后期秸秆腐解后对土壤水分起到一个补偿效应。就玉米产量变化而言,表现为全膜覆膜+整株秸秆还田>全膜覆膜+秸秆粉碎还田>全膜双垄沟播>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露地种植,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较露地种植增产达到显著水平,玉米采用全膜双垄沟播种植结合秸秆还田技术的栽培模式较单一的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产量有增产的趋势,免耕留茬一膜两年用有减产倾向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玉米材料的耐密性鉴定及耐密型育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逐步增加玉米种植密度是当前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玉米自交系的耐密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杂交种的耐密性。以夏玉米育种上常用的4个基本骨干自交系为试验材料,以耐密自交系130为对照,在种植密度7.5万~15.0万株/hm^2范围内设计6个梯度水平,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生育期、穗部性状、倒伏倒折率和产量的影响,旨为耐密型玉米育种提供合理的选系密度。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4个参试玉米材料的穗长变短、穗粗变细、秃尖长度增大,当密度超过某一个范围后倒伏倒折率明显增大,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产量最高的种植密度范围为12.0万~13.5万株/hm^2;而耐密自交系130(对照)的穗部性状变化幅度较小,倒伏倒折率明显较低,产量一直呈增加趋势。在试验密度范围内,不同种植密度对同一玉米材料的主要生育期和穗行数均无显著影响。并对耐密型玉米品种选育的种植密度和杂交种鉴定技术进行了探讨,认为在选择耐密型自交系时低代选系材料的种植密度应〉13.5万株/hm^2,在选择耐密型杂交种时还要保证穗粒数和穗粒重不能降低得太多,对耐密型杂交种进行鉴定时设立一年多点异地鉴定并适当加大鉴定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0.
气候、生态、播期、品种是影响2004年山西省玉米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药剂拌种、土壤处理、杀虫灯诱杀、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玉米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