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更新复壮技术对冷箭竹种群密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更新复壮技术对冷箭竹种群密度影响的初步研究周世强(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大熊猫主要取食冷箭竹(Bashaniafangiana)的竹笋、竹茎、竹叶和少量竹枝[1],因为笔者认为,评价老林复壮技术对冷箭竹繁殖生长的影响效果,应该采用试验区内冷箭竹的发...  相似文献   

2.
冷箭竹林的草本地被层结构随着冷箭竹生命周期的发展和微生境的变化,其组成植物呈现出“少—多—少”的动态格局,且表现出糙野青茅—提灯藓→小悬钩子+宝兴马先蒿+无尾果+林地早熟禾-泥炭藓→山酢酱草+糙野青茅—提灯藓的演替模式。幼竹林的竹子种群密度为94.4株/m2,是老竹林竹子种群密度的1.59倍,而竹子的种群生物量仅354.937kg/hm2,仅为老竹林的8%。我们从未发现大熊猫取食其林内的冷箭竹,它主要取食老竹林的竹笋,2年生、3年生竹秆和少量的竹枝。研究地区共有红桦—冷箭竹林、糙皮桦—冷箭竹林和岷江冷杉—冷箭竹林三种林分类型。  相似文献   

3.
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生长发育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表明:冷箭竹幼龄种群的地径和株高生长分别为0.15cm和13.713cm,且随着龄级的增加,其地径、株高生长反而趋于递降趋势,不同林分类型的生长发育指数相异,各指数的排序递次是岷江冷杉-冷箭竹林>铁杉+梃皮桦-冷箭竹林>铁杉+红桦-冷箭竹林;而且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种群的生长发育特性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冷箭竹更新幼龄芽种群的数量统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臣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冷箭竹更新幼龄芽种群密度平均为39.8株/m^2,各龄级基株的芽种群密度排序是11年生〉12年生〉12年生〉10年生〉9年生〉8年生,无性系群仅1年~7生植株具有发芽能力,且主要集中于2年~5年生的无性上株,呈现出3年生〉2年生〉4年生〉6年生〉1年生〉6年生〉7年生的动态格局,不同林分类型和海拔高度的冷箭竹芽种群密度各异,就林分类型而高,岷江冷杉~冷箭竹林数量最高,铁松  相似文献   

5.
冷箭竹种子特性及自然更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箭竹(Bashania fangina)为四川西部特产,分布于海拔2100~3600米之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下,是邛崃山系大熊猫的主食竹种。1983年,该竹种发生大面积的开花、结实而枯死,开花面积占竹子分布总面积的65~95%。据史书记载,冷箭竹的开花周期为50~60年。竹种萌发成林约需10年以上时间,从而导致以此为食的大熊猫发生周期性的食物危机。因此,研究冷箭竹的种子特性及幼苗更新规律,采取人为措施加速幼苗的更新复壮,这不仅是研究该物种生态生物学特性的需要,也是保护大熊猫,促进其种群繁衍的主要途径。本文描述了冷箭竹种子的净度、含水量、千粒重、生活力、发芽率、休眠期和生命期限等特性,并介绍了该竹和在自然条件下林地上的种子数量、种子发芽持续时间、幼苗更新的期数量的动态变化、幼苗成活率和幼苗的生长变化。通过这些研究,初步掌握了冷箭竹种子生命活动的一般规律和幼苗生长的基本特征,为提高高山地区冷箭竹的自然更新能力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冷箭竹更新幼龄种群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构件生物种群理论,从构件生物的两个水平研究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内冷箭竹幼龄种群自然更新密度特征,结果表明:①冷箭竹幼龄种群的基株(竹丛)种群密度为25.1基株/m^2,1983年开花枯死竹林次年萌发幼苗的种群密度低于第3年的幼苗种群密度,随开花枯死年限的延长,种群密度逐渐降低;②冷箭竹克隆种群密度平均为94.4株/m^2,各龄级的排序为3年生〉4年生〉5年生〉2年生〉1年生〉6年生〉7  相似文献   

7.
更新复壮技术有利于大熊猫主食竹(拐棍竹、冷箭竹)竹笋的地径和株高生长,提高竹子发笋率,增加竹笋生物量。并且随着离实验年限的递增,影响效果呈递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箭竹地上部分鲜生物量的测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箭竹是大熊猫的主要食物,掌握大熊猫分布区竹类地上部分鲜生物量,对保护熊猫和抢救受灾熊猫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采用间接测定法,测定了甘肃南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主食箭竹地上部分的鲜生物量.  相似文献   

9.
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Sinarunndinaria fangiana)于1983年发生了大面积开花枯死,给大熊猫造成食物危机.为此,我们进行了冷箭竹的人工直播更新、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天然更新的试验.对1年生竹苗的比较和各种更新方式的分析,对冷箭竹的更新复壮提出初步看法.一 、试验地:在海拔2500—2600米的半阴坡处,其地理坐标约东径103°8′北纬30°57′,坡度10°,年平均温度6.26°C、年最高款24°C、年最低温-10.5°C, 4—10月平均相对湿  相似文献   

10.
大熊猫主食竹—冷箭竹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A. Camus) Keng f. et Wen)是大熊猫周年喜食的竹种。本文研究了冷箭竹的发笋期、成竹率、竹笋—幼竹的高生长节律、高与径生长的数学相关式、枝叶生长规律、冠幅与基径的生长关系和生物量等。生物量与高、径增长呈正相关,配以幂函数方程,建立了估算二年生以上单株竹各器官生物量的经验公式: W_(地上重)=1.09122(D~2H)~(0.5678) R=0.7332 P=-0.0357 W_秆=0.36396(D~2H)~(0.7757) R=0.9054 P=-0.0179 W_枝=0.22848(D~2H)~(0.6014) R=0.6944 P=-0.0479 W_叶=0.25986(D~2H)~(0.6227) R=0.7336 P=-0.0355 式中R为相关系数,P为系统误差。中等密度冷箭竹生物量1m~2为548.21g,地上部份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68.7%,地下部份占31.7%。1m~2有竹株98—128株。为采取措施,抢救和保护大熊猫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王朗1985年大熊猫主食竹类引种试验以来,筛选出的四个适应性最强的种:石棉玉山竹(Yushania lineolata)、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糙花箭竹(Fargesia scabrida)和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及本地缺苞剪竹(Fargesia denudata)作材料,研究了各竹种当年生笋、一年生幼竹和二年生成竹的秆、枝、叶、箨和单株间以及与竹笋——幼竹期高径(D~2H)生长间的异速生长常数K的变化规律,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对竹笋到一年生幼竹的各器官(组分)的K值进行相关性研究,探讨在竹笋——幼竹期K值的变化规律。另外还根据笋秆K_s值与缺苞箭竹比较,确定各竹种竹笋——幼竹期的长短及进入稳定加固期的时间,评价各竹种的适应性能力。结果表明:笋期秆异速生长最显著的是糙花箭竹,顺次为石棉玉山竹、青川箭竹和冷箭竹。一年生幼竹器官异迷生长缺苞箭竹向多枝性发展,青川箭竹枝与秆之间生长近似于线性关系,秆、枝、叶和单株间成均衡性生长,而石棉玉山竹、糙花箭竹和冷箭竹则向少枝大秆型发展。单株生物量累积速度的主要因子是叶的生长,其次是秆、枝。二年生成竹的K值出现明显的变化,各竹种经竹笋——幼竹期进入稳定加固期的时间是不同的,石棉玉山竹和青川箭竹一般为1—2年,糙花箭竹和冷箭竹约为2—3年。竹笋——幼竹期K值因种和不同生长年龄而发生变化。笋期(秆、单株)生长速度与其笋成竹的秆、枝、叶和单株K值成负相关,但是笋期异速生长越快,则竹笋——幼竹期越长,进入稳定加固期较晚。对于可塑性强, 较为敏感的竹笋——幼竹来说,时间经历越长,对环境的生态适应能力将会变大。生产实践中,可用笋期秆异速生长常数K_s的大小来确定各竹种其笋进入幼竹和成年稳定后的适应能力及适应程度。表中的数字模型可用来预测生物量。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赤水河流域毛竹林的生产力,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尿素和不同氮、磷和钾配比的复合肥B、C、D对毛竹林出笋成竹、新竹质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尿素对毛竹林成竹量和枝叶生物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20.17%、130.70%、93.49%、114.03%、111.37%、113.74%,表现出生物量上升而新竹质量降低的效果,生产上需慎用; 2)复合肥B对毛竹林的新竹胸高断面积、秆材量、枝叶量和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12.50%、121.69%、101.76%、125.69%、126.41%、125.81%,表现为新竹质量和生物量上升,适宜于培育大径用材林; 3)复合肥C对毛竹林各项生产力指标的影响均未达显著水平,其出笋量、成竹量、新竹平均胸径、胸高断面积、秆材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为对照的101.42%、118.28%、100.10%、118.80%、119.07%、118.89%,适宜于培育笋用林和笋材兼用林; 4)生产力综合效应指数大小呈复合肥B (682.63%) > 复合肥C(476.35%) > 尿素(445.26%) > 复合肥D(261.37%) > 对照(100.00%)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分析了卧龙自然保护区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的龄级结构、径级结构和高度结构及其与生境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冷箭竹更新幼龄无性系种群为一增长种群;径级处于小径阶区域,主要位于0.00-0.15cm之间;高度结构呈倒“丁”字型,随着高度级的增加,植株数量表现出递降趋势。同时,不同林分类型和海拔高度内冷箭竹的种群结构具有不同的分布格局,这与微生境、林分郁闭度、群落结构和野生动物影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苏麻竹地上各部分生物量分配及竹笋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麻竹地上部分各构件间含水率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的立竹地上部分构件间的含水率亦存在极显著差异;立竹地上各部位生物量分配表现为秆 > 枝条 > 叶片,相同部位不同年龄立竹生物量以2年生竹为最低,1年生竹最高;立竹秆生物量及立竹总生物量与胸径、株高之间模型拟合效果最好,可以用于估计苏麻竹的地上生物量;苏麻竹笋中的游离氨基酸种类丰富,并含有7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蛋白质、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能够满足食用需要。研究结果可为苏麻竹的推广种植和开发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5.
毛竹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两个试验点研究了3种林分立竹度和2种林分组成处理条件下毛竹林枯落叶分解的生化特性,结果表明,随分解过程,残留物及相邻表层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组成类群变化明显,并且受林分立竹度及组成等林分结构因子的影响较大,数量总体上表现为增加的趋势;组成上尽管细菌比例占绝对优势,但随分解过程有所下降,土壤酶活性行分解过程亦有显著变化,但各种酶活性的变化模式有所差异。与毛竹纯林相比,竹栎混交林的土壤酶活性较高。林地土壤酶活性与竹林立竹度相关,过氧化氢酶和脲酶在立竹处理2时较高,而蛋白酶和磷酸酶则在立竹处理1时较高。竹林土壤生化特性间及其与土壤养分含量、土壤温度、土壤含水量等因子相关联,磷酸酶活性为准优特征,土壤全氮含量为准优因子,脲酶是综合反映,竹林土壤生化性质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毛竹周年采伐及经营管理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满足现代竹材加工业生产周年供竹的需要,开展毛竹周年采伐及经营管理配套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毛竹1个生理周期中,除每年3~5月和白露前后半个月外,其余16个月可伐第4度毛竹,这对竹笋和竹材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可提高未来第2度竹竹笋的产量,实施周年采伐后,对竹材的抗拉、抗压强度最大下降7%,对竹制品的性能无明显影响;施尿素可提高经济产量,以每公顷施300kg以上为好。实行周年采伐还必需加强林政管理,以杜绝乱砍乱伐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丛生竹笋材两用林丰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研究在国内首次采用丛生竹主枝或次生枝大面积直接造林的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降低了造林成本,解决了大面积营造丛生竹笋材两用林种源不足的难题,在造林、竹林管护中,采用合理密度,即对补植、施肥培土、科学采笋留竹等一系列营林管护措施,使竹林结构得到改进,生长条件得到改善,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采用这套技术,在广西合浦营造3000亩笋材两用林,造林当年新竹平均高242.7cm,最高362cm,平均地围6.4cm,最大11cm。第2年亩产鲜笋133kg,最高达245kg,第4年平均亩产910.1kg,最高达1050kg。以后年亩产鲜笋平均1000kg以上,亩产竹材1200kg左右而趋于稳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采取垦复、施肥、疏伐、挖竹蔸、劈山等措施对杭州宝石山景区毛竹林进行6a的复壮,已使立竹度渐趋合理,平均胸径明显增大,尤其是胡羊尾巴区块的毛竹林,其平均胸径从2.88cm上升至5.78cm.  相似文献   

19.
为阐明不同竹种生产力和种群更新能力差异,选取9种混生地被竹种进行竹苗盆栽试验,分析2个生长周期内各竹种竹苗生物量分配与积累规律,为优良混生地被竹经营管理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各竹种第1年竹根生物量,第2年竹鞭、竹根、竹叶生物量显著影响了竹种总生物量积累率(P<0.05);2)以5~6 cm长育苗小鞭段为基本统计和比较单位,大叶竹种美丽箬竹(Indocalamus decorus)第2年总生物量高达36.51±2.13 g,小叶竹种翠竹(Sasa pygmaea)第2年总生物量仅15.36±1.34 g,两者差异显著(P<0.05);3)美丽箬竹、黄条金刚竹(Pleioblastus kongosanensis f. aureostriaus)等大叶竹种总生物量积累率明显高于菲白竹(Sasa fortune)、翠竹等小叶竹种(P<0.05)。研究发现:1)竹子在不同更新世代出现了不同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以使竹子种群快速拓殖;2)大叶地被竹种生物量、生物量积累率均明显大于小叶地被竹种,在一定生长期与环境条件下,大叶地被竹种环境适应能力可能高于小叶地被竹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