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研究壬基酚聚氧乙烯醚在食品中的残留量及安全性,通过乙腈提取、固相萃取法净化,建立了香蕉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NPnEO)及其降解产物壬基酚(NP)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测定方法,并对流动相、监测离子和校正曲线等进行了优化和探讨。结果表明:在5~40 μ g/kg添加水平范围内,NPnEO及NP的添加回收率在75%~11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3.2%~9.6%之间;NPnEO的检出限在0.005~0.04 μ g/kg之间,NP的检出限(LOD)为0.5 μ g/kg;该方法快速、灵敏,准确度高,符合残留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建立完善了小白菜和土壤中痕量NP的检测方法-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开展了模拟田间施药情况下,壬基酚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研究。结果表明:在1~100ng/mL浓度范围内,壬基酚浓度与其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可以满足壬基酚残留检测的最低要求。整个试验期间,除壬基酚水溶液处理外,其他处理NP含量最终都在0.05mg/kg左右,可能提示NP的降解具有一定的阈值。同时,壬基酚在小白菜和土壤中的残留量随着施药后的时间变化以近似负指数函数递减的规律变化,消解规律不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其半衰期为23~100d。  相似文献   

3.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对阿维菌素类农药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 (NPEOs) 及4-n-壬基酚 (以下简称NP) 进行检测,分析乳油 (EC)、水乳剂 (EW)、悬浮剂 (SC) 和微乳剂 (ME) 4种剂型中NPEOs和NP含量的分布特征。以甲醇为油基模拟物浸泡样品外包装材料 (塑料),对其中NPEOs和NP的溶出迁移进行检测,并对制剂中NPEOs和NP进行源解析。结果表明:在4种类型制剂中,NPEOs检出率为60.47%,NP检出率为62.79%,两者均检出的占51.16%。复配制剂中NPEOs及NP检出率高于单剂。4种剂型中NPEOs和NP的检出量均值及中位数从高到低依次为:EC > EW > ME > SC。NPEOs和NP最高含量均出现在EC中,分别为6.83%和8.41%。EC制剂中NPEOs多于NP,而EW制剂中两者使用相当。2 h NPEOs和NP的迁移量分别为0.16~49.34和0.19~18.05 μg/cm2,30 d的迁移量分别为0.76~66.48和2.84~137.79 μg/cm2。试验初期,NPEOs溶出迁移相对NP更易趋于稳定,而至15 d时NPEOs和NP的迁移量接近,分别占30 d迁移量的46.64%~100.82%和46.89%~102.03%。外包装塑料中NP贡献率高达2.568%,而NPEOs贡献率最大为0.241%,30d NP贡献率是NPEOs的1.66~107.51倍,并且塑料袋中NP贡献率比塑料瓶中的大。农药外包装塑料中NP的使用量相对于NPEOs更多,生产过程中的添加仍是制剂中NPEOs和NP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丙环唑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丙环唑在香蕉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液质联用法进行(UPLC-MS/MS)定量定性分析。丙环唑在香蕉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9%~100.2%;在香蕉全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2.8%~103.6%;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1.9%~94.6%。动态结果表明:丙环唑在香蕉全果中比在土壤中消解快,其消解半衰期分在香蕉全果和土壤中分别为13.9d和23.3d。在香蕉上按照推荐剂量最多施药2次,采收期距最后一次施药40d,香蕉果肉中丙环唑残留量小于0.011mg/kg。低于中国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0.1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  相似文献   

5.
建立测定马铃薯,马铃薯植株及土壤中噁唑菌酮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研究了噁唑菌酮在马铃薯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噁唑菌酮在马铃薯、马铃薯植株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1.3%~95.3%,83.7%~101.7%和83.3%~95.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5.2%~12.4%,4.0%~6.3%和2.6%~10.5%。噁唑菌酮在马铃薯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6.4~11.9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7.1~8.7d,属于易降解农药。该方法简单可靠,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可用于马铃薯和土壤中噁唑菌酮的残留检测。  相似文献   

6.
研究建立了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残留及消解动态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样品用乙腈提取,经固相萃取柱SPE-C18和SPE-PSA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器(HPLC-DA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2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5%~101.9%和93.4%~101.2%,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4.8%~6.8%和1.5%~10.5%。吡唑醚菌酯在烟叶和土壤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测定了山东、湖南2年2地烟叶和土壤中吡唑醚菌酯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吡唑醚菌酯在山东青岛烟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5.9~9.5 d和11.1~13.4 d;在湖南长沙烟叶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3.1~5.3 d和5.4~6.4 d。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测定柑桔和土壤中苯丁锡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浓盐酸衍生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结果表明:在0.5~5.0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苯丁锡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92% ~9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8% ~8.7%(n=5)。方法的最小检出量(MDL)为1×10-10g,苯丁锡在桔肉、桔皮、全果和土壤4种基质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5 mg/kg。该方法杂质干扰少,准确性及灵敏度满足农药残留检测要求,对检测硬件要求低,适用于柑桔和土壤中苯丁锡残留的分析。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苯丁锡在柑桔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9~14 d和9~11 d,属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8.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了氟虫双酰胺(NNI-0001)及其代谢产物(NNI-des)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残留检测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吸附剂(PSA)净化,UPLC-MS/MS检测。氟虫双酰胺及其代谢产物NNI-des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02 mg/kg和0.001 mg/L,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2×10-13和3.1×10-14 g。在土壤和田水中的添加水平为0.001~1 mg/kg(mg/L)条件下,氟虫双酰胺及其代谢产物NNI-des的平均回收率在78.2%~108.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8.2%~15.3%之间。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氟虫双酰胺在土壤和田水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0和 5.4 d。施药21 d后,消解率均在85%以上,属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9.
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了一种检测水稻田水和土壤中春雷霉 素残留的方法。田水样品直接过滤后经阳离子固相萃取(SCX-SPE)柱净化;土壤样品用V(丙酮)∶V(水)=3∶7的混合溶液超声提取后经相同方法净化。以庚烷磺酸钠为离子对试剂,采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HPLC)进行检测。方法的线性范围在0.05~5.0 mg/L之间,相关系数(r)为0.999 9。当春雷霉素在田水和土壤中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5 mg/L和0.01~0.5 mg/kg时,其在田水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3.8%~9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7%~5.21%;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9.7%~84.5%之间,RSD为4.39%~5.62%。方法的检出限(LOD)在田水和土壤中分别为0.001 mg/L和0.001 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1 mg/L 和0.01 mg/kg。采用所建方法对广东、广西和湖北3地2011年春雷霉素在田水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在水稻田水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88 d(广东)、2.52 d(广西)和2.68 d(湖北);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比水中的慢,半衰期分别为4.12 d(广东)、5.41 d(广西)和4.89 d(湖北),属于易降解农药(t1/2 < 30 d)。  相似文献   

10.
保鲜剂抑霉唑在香蕉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GC-uECD法探索了室内自然温度和12~14℃恒温贮藏条件下抑霉唑在香蕉中的消解规律和最终残留量。方法的定量限为1~2μg/kg,在添加0.02、0.2、2mg/kg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94.7%~107.6%,相对标准偏差为1.0%~7.4%。采用该方法测定抑霉唑在香蕉中的残留,将抑霉唑按有效成分300~450mg/kg在香蕉上使用后,其在香蕉上的原始沉积量为1.596~1.848mg/kg,抑霉唑在香蕉中的消解行为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在室内自然温度和12~14℃恒温贮藏条件下半衰期分别为8.9~10.2d和13.3d。  相似文献   

11.
采用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OD),按有效成分75 g/hm2的剂量,于香蕉抽蕾初期施药1次,比较了喷雾、灌根和埋药3种施药方式下溴氰虫酰胺对黄胸蓟马的防效,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分析了溴氰虫酰胺在香蕉果实、花瓣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药效试验表明:喷雾法与灌根法对黄胸蓟马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分别为78%和74%,而埋药处理的防效较差,仅18%。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喷雾和灌根处理组,溴氰虫酰胺在果实、花瓣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6.5、14.0、8.5 d和16.0、5.7、8.0 d;在香蕉收获前7 d采样,果实中未检测到溴氰虫酰胺残留,其在土壤中残留量为0.028 mg/kg。研究表明,采用喷雾与灌根法施用溴氰虫酰胺可有效防治香蕉田黄胸蓟马,且其在香蕉上使用较安全,属于易降解性农药。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茚嗪氟草胺及其代谢物indaziflam-diaminotriazine(IND-D),indaziflam-carboxylic acid(IND-C),indaziflam-triazine-indanone(IND-T),indaziflam-hydroxyethyl(IND-H),indaziflam-o...  相似文献   

13.
Global banana production is affected by Fusarium wilt, a devastating disease caused by the soilborne root-infecting fungus,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cubense (Foc). Fusarium wilt is notoriously difficult to manage because infection arises through complex below-ground interactions between Foc, the plant, and the soil microbiome in the root–soil interface, defined as the rhizosphere. Interactions in the rhizosphere play a pivotal role in processes associated with pathogen development and plant health. Modulation of these processes through manipula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banana rhizosphere provides an auspicious prospect for management of Fusarium wilt. Yet,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interactions in the banana rhizosphere is still lack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the state-of-the-art of the relatively scant data available on banana below-ground interactions in relation to Fusarium wilt and, as a result, to highlight key research gaps. Specifically, we seek to understand (a) the biology of Foc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banana; (b) the ecology of Foc, including the role of root-exuded metabolites in rhizosphere interactions; and (c)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and how they modulate Fusarium wil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molecular and ecological factors influencing banana below-ground interaction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argeted interven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Fusarium wilt through manipulation of the banana rhizosphere.  相似文献   

14.
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烟叶及其土壤中氯溴异氰尿酸残留的检测方法,并测定了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乙腈提取,三氯甲烷、石油醚萃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UV)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5 mg/kg添加水平下,氯溴异氰尿酸在鲜烟叶、干烟叶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7% ~91.6%、89.2% ~91.8%和89.2% ~94.4%,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1% ~3.9%、2.6% ~5.5%和1.5% ~4.6%,方法的检出限(LOD)均为0.003 mg/kg, 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田间消解动态结果表明,氯溴异氰尿酸在烟叶及其土壤中消解较快,半衰期分别为3.94~4.25 d和2.83~3.41d,施药后14d,其在烟叶和土壤中的消解率均达90%以上。氯溴异氰尿酸可湿性粉剂按有效成分600 g/hm2(推荐高剂量)和900 g/hm2(1.5倍推荐高剂量)于烟草现蕾期对水喷雾施药3~4次,距末次施药后间隔21d采样,烟叶中氯溴异氰尿酸的残留量为1.47~3.52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为未检出~0.43 mg/kg。  相似文献   

15.
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咪鲜胺及其代谢产物2,4,6-三氯苯酚在蘑菇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咪鲜胺在蘑菇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负指数方程,半衰期分别为3.5 d和20.3 d;2,4,6-三氯苯酚在蘑菇中的残留量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其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则仅表现出增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评价呋虫胺在水稻生态系统中的残留与消解行为,分别在海南、湖南和黑龙江省3地进行了规范残留试验。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检测呋虫胺 (DNF) 及其代谢物1-甲基-3-[(3-四氢呋喃) 甲基]脲 (UF) 与1-甲基-3-[(3-四氢呋喃) 甲基]二氢胍盐 (DN) 在水稻稻株、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残留的分析方法。样品经含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水溶液或乙腈溶液提取,QuEChERS方法净化,以甲醇-水混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多反应监测 (MRM) 模式扫描,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3种分析物的进样浓度与其峰面积之间呈良好线性相关,R2>0.999。DNF、UF和DN在稻株、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的平均回收率在71%~102%之间,在稻株、土壤、田水和糙米中的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1.2%~8.3%之间,在稻壳中的RSD在4.4%~20%之间。3种分析物在稻株、土壤、田水、糙米和稻壳中的最低检测浓度 (LOQ) 分别为0.1 mg/kg、0.02 mg/kg、0.01 mg/L、0.02 mg/kg和0.1 mg/kg。DNF、UF和DN的最小检出量分别为1、0.4和4 pg。3种分析物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DNF在稻株上为0.41~2.7 d,土壤中为1.6~4.2 d,田水中为0.90~2.2 d;DN在稻株上为2.9~13 d,土壤中为64~65 d,田水中为4.2 d;UF在稻株上为0.43~3.1 d。20%呋虫胺悬浮剂以有效成分120~180 g/hm2的剂量于水稻抽穗期施用2~3次,施药间隔期21 d,分别于距末次施药后14 d与21 d采收,呋虫胺在糙米中的残留最大值为0.11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其在糙米上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1 mg/kg。  相似文献   

17.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梨和土壤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螺虫乙酯-烯醇-糖苷 (S-glu)、螺虫乙酯-酮-羟基 (S-keto)、螺虫乙酯-烯醇 (S-enol) 和螺虫乙酯-单羟基 (S-mono) 的残留分析方法,以及明确螺虫乙酯在梨中的残留规律,采用体积分数为1%的乙酸乙腈为提取剂,以N-丙基乙二胺 (PSA) 和无水硫酸镁为分散净化剂的QuEChERS方法,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在选择反应监测模式 (SRM) 下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显示:螺虫乙酯在0.0005~0.1 mg/L范围内,S-glu在0.005~0.5 mg/L范围内,S-keto、S-enol和S-mono在0.0005~0.5 mg/L范围内各化合物的质量浓度与质谱峰面积间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R2 ≥ 0.999);在0.005~0.7 mg/kg添加水平下,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果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4%~109%,相对标准偏差 (RSD) 为1.2%~3.3%;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6%~102%,RSD为1.1%~3.6%。最低检测浓度 (LOQ)为5 μg/kg。该方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重现性好,适用于梨和土壤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残留的快速检测和确证。按推荐剂量进行田间施药,当梨果成熟采收时,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中的残留量之和在0.023~0.056 mg/kg之间,低于中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 (0.7 mg/kg);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在0~0.015 mg/kg之间。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梨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为12.4 d和7.1 d。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螺虫乙酯用于梨树害虫防治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