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桑树断枝病是我省近年来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国外未见报道,其症状与四川省断梢病相似,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枝条的基部,故我省定名为桑树断枝病.该病在我省首次发生于兰溪市横溪镇国庆村,1974年少量桑园局部发生,1978年曾再度少量蔓延,到1989年大暴发,全镇26个村均有此病发生,其发病率达80%以上,枝发病率高达90%以上,全镇466公顷桑园中有266公顷发病,占总面积57%,本病已成了该镇的主要病害,春叶损失2500吨,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蚕桑生产.1995年据海宁桑保站  相似文献   

3.
<正> 桑树断枝病是浙江省桑树新近发生的一种危险性病害,病害来势猛,发病重,损失大,多发生在春伐桑。为了做好防治工作,我们对该病进行了为害情况、发生症状、流动规律、药剂防治和病原等研究,现简报如下,供防治参考。  相似文献   

4.
桑树断枝病病原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柴晓玲  周金钱 《蚕业科学》1997,23(3):131-134
以桑小粒型菌核病子囊孢子,病椹及桑断枝病病枝组织为材料,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对所获得的优势菌种进行大田桑树桑花及嫩枝人工接种,结果表明,优势菌种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缓慢,而在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田间接种后,6个优势菌种使桑树感染,出现桑树断枝病症状,平均感染率80%左右;经鉴定,桑树断枝病病菌为杯盘菌属Ciboria,桑小粒型菌核病病菌Ciboriasp。  相似文献   

5.
2006年我们在浙江省富阳市首次发现桑树断枝病,并且危害严重,桑园枝条发生率高达95%以上,导致春叶严重损失。在桑树盛花期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防治效果好;在桑树开花至青葚期摘除雌花和青葚或者进行夏伐,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3月上中旬结合土壤翻耕与除草也可一定程度减少该病发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药效试验、田间防效试验、有效药剂的残留期测试等,测试了几种药剂对桑树断枝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药效试验中对桑小粒型菌核病病原菌的相对抑制率达到80%以上的药剂是70%戊唑·菌核净水分散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田间防效试验中以桑树盛花期喷药防治效果最佳,对桑小粒型菌核病和桑树断枝病的防效达到90%以上的药剂是70%戊唑·菌核净水分散颗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三种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期分别为7 d、5 d和5 d;田间施用2%的甲醛溶液,病原子实体第2 d便完全死亡,子囊孢子4 h便畸形破裂失去活性。  相似文献   

7.
桑树断枝病是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重庆、四川和浙江等蚕区。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树的新梢基部,枝条极易折断,故称之为桑树断枝病。  相似文献   

8.
桑树断枝病是在桑树上发生的一种新型病害,主要发生在春伐桑树的新梢基部.本文介绍湖北宜都首次发现桑树断枝病暴发情况,分析病原及发病原因,探讨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测试桑断枝烂叶病病原菌对桑树的致病性,用病原菌的分生孢子、菌丝块对室内盆栽的桑树的枝叶片进行接种处理;用病原菌的菌丝块对人工气候室内水培保鲜的桑树枝梢不同部位的叶片和枝茎段进行接种处理。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0~25℃,湿度为95%~100%的条件下,接种新梢嫩叶、嫩枝,48 h就出现病斑,以后病斑不断扩大,接种后第3~5 d,病斑扩展最快;病原菌的易感染部位是桑树新梢;半年生成熟枝条和1年生老枝干难以被侵染;新梢顶端第4节位以上的嫩枝、嫩叶最容易感染发病。因此,清除病枝、病叶是减少初侵染源、防止病害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11.
赵萍  夏庆友 《蚕业科学》1993,19(1):14-18
利用Box-Jenkins模型,对桑树白椹和断梢病的流行发生分别进行了摸拟,得到两个回报准确率为100%,预报准确率分别为91.49%和82.77%的数学模型。根据植物病虫害流行原理,从寄主、病原物和环境条件方面讨论了Box-Jenkins模型在蚕桑病虫害流行研究上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在无菌条件下将桑籽接种至含MS无机盐与0.2%凝胶剂(Gelrite)的培养基上,于26℃每日16h、10001x照明下培养;2周后以激素处理茎切段,转培于蛭石培养基,10~12d苗茎围度达8mm时,以长2cm的切段为砧木,以707等桑品种的1~2mm茎尖作接穗,嫁接成活率达75%~80%。增大砧木苗基的围度是取得桑树茎尖嫁接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广东桑花叶病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陈俊英 《蚕业科学》1995,21(1):9-14
桑花叶病的症状有花叶、环状叶、丝状叶和网状叶(沿脉绿叶)4种:在25—28℃温度下分离花叶、丝叶症状的病原是线状病毒,花叶症状病毒粒体长约1000nm、宽约16nm,最短的长约400nm;丝叶症状粒体大小长约500nm,宽约12nm;传染试验结果表明昆虫可能传染桑花叶病;田间消长规律表明环斑症状发病适温为20—24℃左右,而花叶、丝状叶和网状叶(沿脉绿叶)症状最适宜的发病温度是25—28℃;连续用病桑叶养蚕,蚕的体质变弱,蔟中死亡率增高,容易诱发蚕病。  相似文献   

14.
作者1995~1996年对征集到的20多种杀菌剂,对桑枝、芽枯萎细菌病病原细菌No:1、No:2号菌株,应用植物病原细菌室内药效测定常规方法——抑菌圈法进行筛选,最后得出硫酸链霉素、盐酸土霉素、代森铵、抗菌素402、新洁尔灭、波尔多液、甲醛共七种对供试菌株效力较强,其中硫酸链霉素、盐酸土霉素、代森铵、波尔多液、甲醛已在病区小区试验和大田防治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多年生产经验的总结,在南疆沙漠地区推广了利用农毛渠。畦间田埂和农家庭院栽桑,与其他作物高低搭配,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的立体农业体系。本文总结提出了这一体系内桑树的栽植形式和树型养成技术.分析讨论了农毛渠栽桑的技术特点和经济效益,建议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椹瘿蚊是本所1986年发现的一种桑树种子害虫。属双翅目,瘿蚊科。在陕西关中地区,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寄生于雌花子房内为害。被害桑椹畸形,种子不能正常发育。幼虫老熟后弹跳入土,结茧越复、越冬。  相似文献   

17.
陕西蚕病流行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牛虹  王进 《蚕业科学》1995,21(4):243-247
通过历年盒种产茧量、干茧病蛹及蚕期蚕病调查,得知养蚕技术、养蚕形式、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影响陕西蚕病的流行分布。近几年危害生产的主要是僵病、多角体病及微粒子病。各地由于养蚕形式、技术、地理及气候差异,蚕病发生轻重不同。僵病流行比其它蚕病受养蚕技术、地理、气候影响更明显。多角体病流行与僵病不同,有较明显的垂直传播特点。微粒子病自1989年发现之后,蔓延迅速,其病原首先来自从疫区调入的带毒蚕种。  相似文献   

18.
桑树上新发生的细菌性枝枯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据病害症状、病原菌分离、纯化及致病性、生理生化特性、冰核活性(INA),血清学的试验结果,证明桑树枝枯病的病原细菌是一种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syringae),具有冰核活性。它与桑细菌性疫病的病原细菌具有部分同源的血清学关系,但在发病症状及侵染部位,侵染时期等方面明显不同,所以认为桑细菌性枝枯病病原细菌可能是丁香假单胞菌组群中一个新的致病变种(Pathovar)。  相似文献   

19.
用灭蚁灵制作成谤杀片,对防治白蚁危害桑树有良好的效果,在桑固内使用1~2年后,可控制白蚁危害率,且采用贴有诱杀片的桑树之叶养蚕,无中毒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20.
桑树良种嫩枝扦插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激素处理良桑嫩枝进行扦插试验.考察激素浓度及主要环境因子与扦插生根、成活率之间的关系。同时探索适宜的移栽管理技术,为宁夏桑树良种快速繁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