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农业科学》2007,(4):62-62
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获悉,在与水稻产量相关的功能基因研究上,该所林鸿宣研究组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克隆控制水稻粒重的基因GW2,这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因钥匙”,在高产分子育种方面显示出重要应用前景。相关论文于4月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  相似文献   

2.
《广东农业科学》2007,(5):65-65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鸿宣领导的研究组,在水稻产量相关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又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克隆了控制水稻粒重的数量性状基因GW2,并深入阐明了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理,显示该基因在高产分子育种中具有应用前景。相关论文已于4月8日在线发表于国际顶级遗传学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这是该研究组继克隆水稻耐盐功能基因SKC1之后两年内第二次问鼎该杂志。  相似文献   

3.
水稻粒重基因定位克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国新  卢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7):8468-8468,8478
增加水稻粒重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综述了在水稻粒重上的QTL定位和克隆情况,得知目前共有4个精细定位的粒重基因,包括1个克隆的GS3粒长及1个克隆的GW2粒宽基因。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令杂交稻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项成果于4日晚间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杂交水稻在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对推动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杂交水稻目前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t,每年可多养活7 000万人口。  相似文献   

5.
水稻粒重是决定水稻单株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 20 年对水稻粒重的研究方兴未艾,运用分子 生物学、遗传学等手段对水稻粒重和粒型进行研究,目前已有多条复杂信号通路调控途径被揭示。水稻粒重的 研究大大拓展了人们对水稻种子细胞发育过程细胞分裂、分化及灌浆的动态变化研究和认识。迄今为止,包括 泛素化途径、G- 蛋白偶联途径、激素调控途径、光合作用调控途径、表观调控途径和 micro RNA 调控途径等大 量决定水稻粒重相关基因已被克隆和鉴定。综述了近年来对于参与水稻粒重影响因素及不同信号途径相关基因 的研究进展,分析多个利用现代基因编辑技术的成功案例,并且展望通过多种人工智能、大数据信息技术及新 型农业自动化无人技术和高效环境水土控制技术准确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抗性的生物育种“4.0 时代”。 最后,提出基于智慧农业,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配套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及生物 信息学相结合、从理论到成果转化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7.
8.
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经过18年的不懈奋斗,成功分离克隆出1个控制水稻籼稻、粳稻杂交不育和广亲和性状的主效基因,命名为S5。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成果于8月13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正式发表。  相似文献   

9.
<正>记者从华中农大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教授率领的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籼粳亚种间生殖隔离的机理。亚洲栽培稻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籼粳亚种间的杂种优势要远大于籼粳亚种内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高产育种一直是水稻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产量相关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成功克隆了一批与水稻产量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综述了近年来已克隆的产量相关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高产育种一直是水稻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随着水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水稻产量相关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取得了极大的进展,成功克隆了一批与水稻产量相关的数量性状基因。综述了近年来已克隆的产量相关数量性状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近日,中国科学家在新一期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成功克隆了一个可帮助水稻增产的关键基因,该基因能使水稻向秆壮穗大的理想株型发展,在高产育种中具有重要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笔者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由该所所长万建民主持领导的课题组,为解决水稻籼粳亚种超亲晚熟问题,开展了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克隆和育种利用研究,成功克隆出促进水稻抽穗基因。据万建民研究员介绍,水稻品种抽穗期的差异影响了品种的耕种区域与适应性。该课题组在前期  相似文献   

14.
粒重是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构成的三大要素之一,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极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围绕粒重形成的遗传特征和分子调控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如何高效地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创新以提高小麦单产是育种工作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围绕小麦粒重形成的构成要素、遗传特征、QTLs(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s)遗传定位、籽粒质量形成候选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调控机制解析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展开综述;同时总结了以往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研究对研究前景进行分析后指出:为了从分子水平上全面阐明小麦粒重形成的调控机制,后续研究首先应在小麦粒重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籽粒激素的变化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其次要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高通量测序技术进一步开发与性状密切相关联的SNP标记(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最后结合作图群体进行表型与SNP分析技术为基础的基因型关联性分析,对粒重形成候选主效基因进行精细定位、图位克隆和功能解析。表1参52  相似文献   

15.
《福建农业科技》2014,(3):71-71
由中科院院士张启发领衔的水稻国家研究团队成功克隆了第一个稻米垩白率的主效基因Chalk5,并对其调控垩白形成的分子与细胞学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为解释稻米产量与品质的矛盾与统一提供了遗传与分子证据,为水稻优质育种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2013,(6):56
最近,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万建民主持领导的课题组,为解决水稻籼粳亚种超亲晚熟问题,开展了水稻抽穗期相关基因克隆和育种利用研究,成功克隆出促进水稻抽穗基因。据介绍,水稻品种抽穗期的差异影响了品种的耕种区域与适  相似文献   

17.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9):195-195
高产稳产历来是作物育种的最终目标之一,而从种质资源中发掘和利用优异基因是实现突破性育种的关键。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钱前等带领的科研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傅向东的研究团队,历时5年的协作与攻关,共检测了200多个品种,终于从中国东北超级稻品种“沈农265”中成功分离出了控制水稻产量的关键多效基因——DEP1;  相似文献   

18.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Cell Research》在线报道了华南农业大学庄楚雄研究员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Photoperiod-andthermo-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rice are caused by apoint mutation in a novel noncoding RNA that produces a smallRNA",研究者成功克隆了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培矮64S是由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罗孝和研究员以粳稻光敏不育系农垦58S为供体、以培矮64为受体、以回交选育成的籼型温敏核不育系。由于其广亲和性及良好的农艺性状,培矮64S已成为了推广面积最大的两系杂交稻不育系亲本。培矮64和多个籼型不育系虽然由农垦58S转育而来,但它们主要表现出温敏不育特性而非光敏不育特性。这种温敏  相似文献   

19.
水稻粒形调控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粒形是重要的产量和品质性状,阐明其形成机理,是进一步提高水稻单产和改良其品质的基础.粒形是受多基因共同作用的数量性状,但其每一个构成基因,尤其是主效基因符合单基因孟德尔遗传模型,基于这一特点以及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巨大进步,目前,已有大量的数量性状基因座和不少于22个粒形相关基因被克隆.本文总结了水稻粒形的遗传特点,重点阐述了已克隆基因的功能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水稻品质性状数量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近十几年来我国水稻品质性状数量遗传研究,从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以及对蒸煮和食味品质、加工和外观品质等诸多具体性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关于水稻品质性状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