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畜禽业》2016,(9)
哺为了掌握哺乳仔猪死亡原因,笔者通过对某猪场冬季母猪产仔及哺乳仔猪养殖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出哺乳仔猪在1周内死亡数占整个哺乳期死亡数的66.3%,主要死亡原因是压死踩死、下痢,通过对饲养员技术培训、管理制度的完善,加强母猪免疫和药物治疗,有效控制哺乳仔猪的死亡,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提高仔猪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正>仔猪的成活率影响着规模养殖场的经济效益。为了帮助养猪场、户减少仔猪死亡,提高仔猪成活率,现将在生产实践中仔猪各个阶段饲养管理技术介绍如下:1哺乳仔猪的饲养管理1.1做好防冻保温和夏季防暑降温工作对刚出生的仔猪,挤压和低温是主要的不利因素,应保证产房室温在20℃左右,舍内设置仔猪保温箱,箱内吊250W的红外线灯,灯距箱底面40  相似文献   

3.
<正>从出生到断奶阶段的仔猪称为断奶前仔猪。该阶段仔猪生长发育快,但生理上不成熟、饲养难、成活率低。断奶前仔猪死亡是养猪业的一个重大经济损失。但如果改善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控制仔猪因疾病死亡,对任何一个养猪场而言,使仔猪断奶前死亡率降至10%以下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4.
仔猪的管理     
黄川 《畜禽业》1999,(5):43-44
<正> 养猪业者通常都希望能获得最佳利润,仔猪的死亡对养猪业者造成很大的损失。通常养猪业者对产后仔猪都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方法及给予仔猪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降低仔猪的死亡率。通常仔猪受凉、下痢或走避不及被母猪压死为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饲养者对此等因素必须注意。  相似文献   

5.
断奶前仔猪的死亡主要集中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因此,在出生后的最初几天是降低这一损失的关健。而断奶后仔猪的死亡主要因素是仔猪的生存环境、疫病和管理。1合理饲养母猪,降低仔猪的死亡率1.1提高母猪的泌乳力因为饥饿是造成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千方百计地提高母猪的泌乳力是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方法。泌乳量与母猪泌乳期的采食量直接相关。因此,要多产奶,必须加大母猪的采食量,其有效的方法是:限制妊娠后期的采食量,增加饲喂次数,保证足够的饮水,降低产房温度,提高日粮中的蛋白质含量。1.2降低死胎一般认为,所产的…  相似文献   

6.
<正>哺乳阶段的仔猪特别是新生仔猪死亡率高,直接影响母猪的经济效益,做好哺乳仔猪的管理工作是降低仔猪死亡率、提高养猪场整体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并且仔猪断奶窝重与日后的生长育肥呈正相关,即断奶的  相似文献   

7.
<正>仔猪黄白痢是指仔猪黄痢、白痢。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于出生后数小时至7日龄内的仔猪,以1~3日龄内的最常见,1周龄以上很少发病,本病尤以头胎青年母猪  相似文献   

8.
平义 《畜禽业》2013,(7):87-88
<正>仔猪黄白痢是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的合称,发病率高,死亡率也较高,是严重危害仔猪生产的一大疾病,也是直接影响仔猪生产效益的重要因素。1发病原因1.1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主要是初生1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易感仔猪吮吸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了的母猪乳头,病原微生物进入了仔猪的消化道而引起发病。  相似文献   

9.
刘大勇 《畜禽业》2015,(3):53-54
<正>冬春季仔猪易受寒冷、挨饿、被母猪挤压等诸多因素的威胁,若饲养管理不当,极易造成死亡,给猪场、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提高仔猪饲养殖管理技术水平是提高养猪场经济效益的关键,笔者结合十年来基层畜牧兽医工作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技术。1注意分娩接产,防寒保暖母猪的妊娠期为3个月3星期零3天,据此推算其预产期,做好接产准备。仔猪刚出生时全身沾满羊水,口  相似文献   

10.
韩有元 《畜禽业》2010,(1):16-17
<正>我国养猪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仔猪的哺乳时间越来越短。目前,大多数养猪场采用仔猪3~4周断奶。早期断奶能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减少疾病由母猪向仔猪传播的机会。但断奶后3~10d常发生腹泻,轻者影响仔猪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导致仔猪死亡,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1.
<正>仔猪的黄、白痢是仔猪较易患的一种肠道急性、致死性很强的传染病,该病可造成新生仔猪大批死亡、发育不良或育成率低,是影响养猪业发展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的病原为一些致病性大肠杆菌。仔猪黄痢主要感染出生后1周内仔猪,最早的可在出生后数小时发病,但以1~3日龄最为常见,1周龄后很少发生。仔猪白痢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李晓英 《畜禽业》2011,(7):14-15
<正>仔猪早期断奶能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减少疾病由母猪向仔猪传播的机会,降低养猪成本,增加效益。但断奶后7d左右常发生腹泻,轻者影响仔猪正常生长发育,重者导致仔猪死亡。给养猪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3.
《畜禽业》2012,(11):21
<正>新生仔猪吸收初乳能力差或者无法获得母猪的初乳,通常会在24h内死亡。这是因为仔猪天生储备的能量有限,而初乳能提供给让它们生存下来的能量。对养猪业来说,仔猪断奶前的死亡率是长期以来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了促进新生仔猪存活,美国农业研究服务机构的生理学家杰夫瑞瓦莱、杰瑞米迈尔斯和李任安培,在内布拉斯加州克  相似文献   

14.
崔建华  周晓玲  杨丽 《畜禽业》2001,(12):45-45
2000年1月,某地某猪场连续出现10窝仔猪在出生后24h内死亡.初生仔猪四肢无力,精神萎顿,出生后拉水样粪便,拒食初乳,多数在24h内死亡.之后又蔓延到20d以内仔猪;病猪黄白痢腹泻严重,最终导致脱水及心脏衰竭死亡.虽然在此阶段投服过大量的抗生素治疗黄白痢,母猪也免疫过仔猪黄痢3P苗,却未能控制此猪群发病.此次疫情持续时间长达半年,发病仔猪达1000多头,造成该场死亡仔猪700多头,损失达数万元.最后确诊为猪瘟与仔猪黄白痢的混合感染,现将本病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1增喂脂肪法母猪分娩前8~14d,在喂全价饲料时补喂脂肪(加9.5%雪可增加猪体内能量储存,提高仔猪出生率重量,降低死亡率。2添加VC在母猪临产前1周的日粮中每日加1gVC可减少脐带出血及仔猪在产中死亡,断奶仔猪在人工乳或饲料中每公斤干饲料加265mgVC可减轻仔猪因VB12、叶酸不足而  相似文献   

16.
欧秀琼  郭宗义  范首君 《畜禽业》2002,(8):X032-X032
1出生至3日龄的仔猪饲养管理技术 65%的仔猪死亡发生在1-3日龄.死亡原因主要是冻死、压死和黄白痢.因此,本阶段饲养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仔猪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张书存 《畜禽业》2000,(12):27-27
1 对母猪的管理   1.1 妊娠期间的饲养管理   老母猪往往吃料较多,因而在控制其采食量方面更加困难,应逐头注意母猪怀孕期间的饲喂。对较瘦的母猪应适当增加饲喂量,使其体内有适当的贮存。而过肥的猪则必须限制在每天供给1.8~2.0kg的饲料。到临产前两周开始增加0.5~0.75kg的饲料可以增加仔猪的体重,并使仔猪个体大小相对均衡。产前1~2周和产后一周饲料中加入8%的脂肪能明显改善初乳及乳的质量。同时必须饲喂足量的氨基酸以使母猪有大量的乳汁分泌。   1.2 搞好疾病防治   不要以为老母猪早已适应环境,有足够的免疫力就忽视对它们的防疫,特别是避免感染影响繁殖机能的疾病,对提高老母猪的生产力至关重要。老母猪如果腿或蹄部有病,则分娩后会因疾病而吃料减少,进而影响产奶量。因移动腿部频繁易挤踩较多的仔猪。当有开放性溃疡或有感染时必须及时治疗。另外,要保证母猪有充足的饮水,饲料中纤维、蛋白质及食盐含量要适当以防止便秘。便秘不但影响分娩,还易使大肠杆菌在肠道中大量繁殖,出生后的仔猪易发腹泻。如果饲料适宜仍发生便秘,即在料中放些缓泻盐类药物,或进行直肠冲洗。  相似文献   

18.
秦宗禄 《畜禽业》2012,(11):61-63
<正>仔猪大肠杆菌病是由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肠道传染性疾病。常见的有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病3种,以发生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在石柱县母猪养殖户屡屡发生,该病导致仔猪大量死亡的严重后果。笔者在兽医临床实践中摸索出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方法,效果明显。现简要介绍,以供参考。1病因1.1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1~7日龄仔猪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新生仔猪24h最易感,以1~3日龄多见,7日龄以上很少发生。剖检常见  相似文献   

19.
王勇生  王彦兵 《畜禽业》2002,(3):Y011-Y011
仔猪腹泻,常造成生长迟缓,停滞、甚至死亡,增加养猪成本,影响农户养猪的积极性.经过笔者对乡村农户养猪现状进行观察和了解,总结出造成仔猪拉稀的原因及其预防措施. 1仔猪腹泻的原因 1.1母猪分娩前及仔猪出生后,未受取预防措施由于农民大多是到仔猪交易市场去购卖小猪,而这些小猪又大多产于农户饲养的母猪.在农村,知道给母猪分娩前和仔猪出生后采取预防措施的农民寥寥无几.  相似文献   

20.
<正>仔猪培育技术实际上是指仔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它是猪的饲养管理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包括仔猪哺乳和断奶两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技术。建水县自1994年成为云南省商品猪基地县建设以来,先后在西庄镇马家营、临安镇高田、李家庄10组和李浩寨乡勒白等村进行母猪示范区建设,以选优母猪、优良品种科学饲养,进行人工授精,培育仔猪为重点,共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