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年,作者进行了红螯螯虾池塘养殖试验,试验结论认为,红螯螯虾池可混养或套养河蟹和青虾[1],2020年,作者再次进行了红螯螯虾池混养河蟹、青虾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池塘条件 两年试验池塘各一口,坡比1∶2,淤泥15~20 cm,防逃护板、增氧设施、进排水系统完备,水源水质符合GB ...  相似文献   

2.
淀山湖虾蟹混养模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昆山市淀山湖镇根据本地区的条件进行青虾与河蟹混养,形成了特有的模式。现有虾蟹混养池塘3645亩,两季青虾亩产65千克左右。现将虾蟹混养模式的要点介绍如下:一、放养前的准备工作1.清塘春节前晒塘10~15天,然后清塘。每亩用生石灰100~l50千克或漂白粉15千克,彻底杀灭野杂鱼。清塘后注水20~30厘米,浸泡2~3天。在池塘适宜的位置设置占池塘面积20%左右的围网,  相似文献   

3.
陆文浩  黄桦 《科学养鱼》2016,(11):32-33
正2010年以来,苏南地区大力引进推广青虾"太湖1号"良种。我们多年来在太仓、常州等地开展了养殖示范和深入探索,总结形成了青虾"太湖1号"主混养多套养殖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青虾"太湖1号"与河蟹混养高产高效养殖典型模式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与准备虾蟹混养池塘,面积约10亩,塘深1.5米,平均最高水位1.2米。池塘给排  相似文献   

4.
菱湖区淡水甲壳类养殖主要品种是青虾和河蟹,养殖模式是池塘主养青虾和虾、蟹混养两种。为了摸清菱湖区 1998年全区虾、蟹养殖情况,提高虾、蟹养殖水平,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成熟的养殖模式,于 1999年 2~ 3月进行虾、蟹养殖现状的调查,调查了新溪、千金、菱湖、下昂、和孚等重点产区养殖户 20户,池塘 122只, 513.64亩,其中池塘主养青虾面积 302亩,池塘虾、蟹混养面积 211.64亩。   一、池塘主养青虾和池塘虾、蟹混养调查结果对比   虾、蟹混养亩收益比主养青虾增收 1363.76元,增幅 66.8%。虾、蟹混养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先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由于池塘高效精养、高密度混养技术的不断提高,加大了池塘放种、投饲、施肥的投入,年复一年,池底淤泥越淤越厚,一般池塘淤泥厚度在0.5m以上,有的精养鱼塘甚至厚达1m左右。过厚的淤泥为各种致病菌、寄生虫提供了滋生的场所,导致池塘生态条件恶化,严重制约了池塘水体生产力。为此,高效养殖生产池塘必须要从彻底清淤消毒,改善养殖环境着手,提高健康养殖水平,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6.
浅水池塘鱼虾混养试验江苏宜兴市芳桥镇多技站在酉村浅水鱼池运用现有的池塘条件和设备,作鱼、青虾混养试验,并获得较好的结果。现将有关技术介绍如下。一、基本材料1.池塘面积16.5亩,池中心水深1m,四周6m宽的沟槽水深1.5m,池底淤泥20cm,塘埂坚实...  相似文献   

7.
河蟹池混养青虾,能充分利用水体和饲料资源,填补河蟹池生态空白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池塘养殖经济效益。为进一步研究河蟹池混养青虾不同密度的生长性能,2011年我们开展了河蟹池混养"太湖1号"青虾不同密度生长对比试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青虾池塘混养技术包括青虾河蟹混养、青虾鱼类混养、青虾鱼种混养、青虾南美白对虾或罗氏沼虾混养等多种模式。青虾与河蟹生活习性、环境条件要求相近,为两者混养提供了条件,因此青虾河蟹混养取得了良好效果。经过多年的科学试验和生产实践,建立了以河蟹为主的青虾河蟹混养技术,在此基础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又建立了以青虾为主的青虾河蟹混养模式,进一步推动了青虾河蟹混养技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养虾池塘中的鱼蚌混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类别生物的混养,能够充分地、多级地利用饵料,合理运用水域空间。青虾、鱼、珍珠蚌是完全不同的养殖品种。为了探讨三者混养的效果,1988年我们在面积为1亩的池塘水域中进行了青虾、鱼、蚌混养,并对青虾在池塘中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0.
鱼、虾、蟹养殖池塘清塘排水水质及污染强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估计混养鱼、青虾、河蟹养殖池塘清塘时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实验选取三种类型池塘(混养鱼塘、青虾塘、河蟹塘)各5口。混养鱼塘清塘时一边捕捞一边用潜水泵排水;青虾塘在捕捞完成后即用潜水泵排水;河蟹塘在捕捞完成后1个月左右采用自流装置从表层开始排水并滞留30 cm水于塘内。采集三类池塘清塘前塘内水样及清塘过程中排水口水样,分析总氮、总磷、化学耗氧量和悬浮物等污染物浓度。分别以塘内水质和排水口水质的监测值估算了污染物的表观排放强度和实际排放强度。结果表明,随着塘内水位下降,混养鱼塘和青虾塘排水口的污染物浓度显著提高(P0.05)。混养鱼塘的实际污染强度显著高于其表观污染强度(P0.05)。然而河蟹池塘污染物的实际排放强度却显著低于表观排放强度(P0.05)。结果提示以塘内水质来估算池塘养殖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明显误差;通过改进排水技术可以削减养殖污染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在池塘青虾养殖中,8-9月青虾生长旺季时,微囊藻为主的有害藻类大量滋生泛滥(俗称“水华”),影响虾池水质培育,严重抑制青虾正常生长。根据青虾池塘微囊藻为主的“水华”形成与养殖模式、水质。气候等因素相关之特点和前两年的试验摸索,采用下列综合技术措施可以较有效地控制青虾池塘做囊藻为主的“水华”形成及危害。一、放养虾苗前曝晒池塘、彻底清塘除野,灭绝池塘中有害藻类种源。具体操作步骤为:1.放养前一个月时将池水排干,清除过多淤泥,让糖尿曝晒1-2周,晒至塘底子硬发白。主要是清除病虫害滋生温床。又放养前历天时(…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挖掘池塘的生产潜力,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根据黄颡鱼和青虾的生物学特性,2002年我们在培育黄颡鱼种的池塘中混养青虾,经过精心管理,获得成功。为探索池塘健康、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积累了经验,现将试验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充分挖掘池塘的生产潜力,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根据黄颡鱼和青虾的生物学特性,2002年我们在培育黄颡鱼种的池塘中混养青虾,经过精心管理,获得成功.为探索池塘健康、高效的生态养殖模式积累了经验,现将试验内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苦草俗名扁担薇、面条草等,系沉水水生植物,分蘖快,生长迅速。它既是河蟹、青虾喜食的植物性饲料之一,又能为其栖息、蜕壳、逃避敌害提供隐蔽的场所,对河蟹、青虾的健康养殖具有重要作用。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1~10亩,水深1~2米,排灌方便,塘底平坦,淤泥在20厘米左右,对面积较大的池塘、湖泊可沿塘边、浅滩区种植苦草。2.彻底清塘冬季将池塘彻底晒冻后,在幼蟹、青虾苗下塘前20天,用生石灰75~100公斤/亩,用水溶化后均匀泼洒全塘,杀灭敌害生物。在灌排水时要用密眼网片将进出水口围栏严实,以防敌害生物进入池塘。  相似文献   

15.
青虾混养以其独特的生态优势,有着充分利用水体空间和饵料生物,挖掘池塘生产潜力,起到提高池塘产量和经济效益、增大青虾规格、提优青虾品质等作用,其养殖模式正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6.
河蟹池塘复合养殖高产高效技术是将河蟹养殖、水草种机、蟹虾混养、鳜鱼养殖、鲌鱼养殖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根据河蟹、青虾、鳜鱼、鲌鱼等生长特点,进行合理的轮养、套养,以提高池塘养殖经济效益的养殖技术.其利用冬季生产空闲季节,进行青虾养殖,开春后先将蟹种与鲌鱼种放入暂养池饲养,待池中水草长成后(4月上旬),将蟹种转入池塘,实行蟹虾混养,不定期将达到上市规格的青虾轮捕出售.6月上旬在池塘中放养规格7 cm左右鳜鱼夏花,待鳜鱼规格达到15 cm左右,将鲌鱼再移入池中.  相似文献   

17.
正为了更好地挖掘池塘青虾养殖潜力,增加单产并提高效益,2016年,我们在岳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30亩池塘开展了青虾和沙塘鳢混养试验,取得了年总利润15.97万元的好效益,现将试验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品种洞庭湖水系青虾和沙塘鳢。2.池塘条件选取岳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池  相似文献   

18.
以河蟹为主混养青虾是近年来各地试验研究和示范推广的养殖模式,金坛市试验示范并大面积推广的蟹虾混养技术颇具实用性和先进性。该项技术是利用标准化池塘装配微孔管道增氧设施,采取“种草投螺、科学投喂、调优水质、生态防病”等生物技术,实行集约化养殖,大幅度改善了池塘生态环境,提高了蟹池综合生产能力,达到了养殖产量、产品质量、生产效益、生态环境几方面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河蟹与青虾养殖条件、食性相似,两者混养具备提高水体空间利用率的优势,不影响河蟹养殖生产的同时又提高了河蟹池塘经济效益。目前在兴化市有两种河蟹与青虾混养方式,第一种是12月-翌年3月在河蟹养殖池塘放养青虾苗养殖两季青虾;第二种是从5月开始在河蟹养殖池塘放养抱卵虾养殖一季青虾。笔者在姜堰选择试验点,围绕这两种养殖方式开展对比试验,以期为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近三年,根据江苏省"太湖1号"青虾重大推广项目要求,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展了虾蟹混养生态高效技术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一套虾蟹每667 m2效益超9 000元的生态高效混养技术模式,现将该技术总结如下。1池塘条件1.1池塘选择池塘靠近水源,注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无污染,且配套设施齐全。池塘面积5×667 m2~10×667m2,坡比1∶3以上,池深1.8~2.0 m为宜,底质平坦,淤泥不超过10 cm。1.2进排水及增氧设施池塘配备完善的进排水系统,进、排水分流。取水口周围用网围拦,进水口外端用密网布封口,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