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抛栽水稻抽穗结实期的干物质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抛栽水稻抽穗结实期的干物质积累徐生,黄务涛,杨芳彬,邵红宁,吴永松,林玉洲,周康才,易加宝(南京市农林局210008)(江苏省农科院遗传生理所)(江浦县桥林镇农技站)水稻抛秧是一种轻型稻作新技术。近年来有关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和各级农技推广部门从不同角... 相似文献
2.
水稻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设计和旋转设计的复因子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群体的干物质积累呈 S 曲线,其中有关参数及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成粒干重占穗干重的比例与处理因子间都可用二次方程表示。水稻生育前期的干物质分配中心是营养器官,中期分配中心向生殖器官转移,后期分配中心是生殖器官。总干物重与产量之间一般呈正相关,而穗干重占总干物重的比例与产量之间则呈二次曲线。因此,高产栽培时应该在保证适宜穗重比例的前提下增加总干物重。 相似文献
3.
4.
水稻不产量水平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设计7500kg/hm^2和9500kg/hm^2两种产量试验田,研究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与子粒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产量水平间总干物质物的明显的差异,子粒产量与干物质积累呈正相关;水稻生长过程中,光合产物主要分配给当时的生长中心,即生育前期分配给营养器官,中期向生殖器官转移,直至后期分配给生殖器官;不同产量的含N率明显差异,产量越高,器官含N率越高。 相似文献
5.
肥水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肥水条件对不同类型水稻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与总干物质积累量显正相关,杂交稻抽穗后的物质积累优势明显,而高产常规粳稻抽穗前干物质净积累量较大;肥水充足能促进干物质的再分配,增加籽粒产量,肥水不足会对干物质的输出产生抑制作用;水稻叶片的干物质输出和转换率高于茎鞘,对产量贡献较大;直立穗型品种叶片及茎鞘的干物质输出能力均较强,对高产有利。 相似文献
6.
7.
对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理论及育种实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合评述,认为:选亨纯光敏型和广亲和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当前两系杂交稻雄性不育系研究工作的重点;以生物技术塑要助手段朔造水稻理想株型,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是超级杂交稻育成的关键;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与常规方法相合是加速育种进程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水稻高产群体干物质积累动态及光合产物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稻群体干物质生产是形成一定产量的基础和先决条件〔1〕。水稻高产群体干物质生产、积累及光合产物的分配规律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的基础。随着高产品种在生产上应用面积不断扩大,与之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已迫在眉睫,通过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研究,不仅能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以华中地区大面积应用的4个三系不育系的同型保持系和来自不同生态类型的16个恢复系为材料,根据9个产量及其相关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以欧氏距离为指标,研究了杂交水稻亲本间遗传差异状况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结果表明保持系间遗传差异较小,恢复系间及保持系与恢复系间遗传差异较大。对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分析表明,三系杂交稻亲本间遗传差异与杂种优势关系不密切,而杂交稻产量的高低与双亲产量尤其是双亲产量平均值的高低密切相关,说明亲本改良在提高杂交稻产量中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寻贵州喀斯特地区不同冬种模式对后茬杂交水稻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为该地区绿色、高效、循环复合种植模式的筛选提供参考.[方法]2015~2016年以杂交水稻中优808为试验材料,设冬闲—水稻(A处理,冬闲对照)、油菜—水稻(B处理)、蔬菜—水稻(C处理)、马铃薯—水稻(D处理)和绿肥—水稻(E处理)5种冬种模式,测定水稻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结果]不同冬种模式下,C处理的后茬水稻叶面积指数(3.30)在拔节期显著高于A处理(2.31)(P<0.05,下同),但与B、D和E处理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B和E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在孕穗期、抽穗期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总生物量排序为C处理>B处理>E处理>D处理>A处理,冬种农作物或绿肥处理的后茬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冬闲对照.从产量构成来看,B处理的有效穗数最高(221.62万穗/ha);D处理的每穗总粒数最多(181.03粒/穗);C处理的水稻结实率最高(90.58%).各冬种农作物处理的水稻产量均高于冬闲对照,其中C处理产量最高,达10480.23 kg/ha;其次是D和B处理,产量分别达10245.80和10069.99 kg/ha.[结论]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合理利用冬闲田种植农作物或绿肥可促进后茬水稻干物质的积累,一定程度上促进水稻增产,其中蔬菜—水稻、马铃薯—水稻和油菜—水稻3种冬种模式的增产优势明显,是适合贵州喀斯特地区的复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2.
在昆明(粳稻区,海拔1901 m)、玉溪(籼粳交错区,海拔1636 m)两种生态环境下对11个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农艺性状的变化和杂种优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昆明和玉溪之间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及其父本株高、穗长和结实率无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小,而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均达极显著性差异;在玉溪有效穗、千粒重和理论产量明显高于昆明,而每穗粒数和每穗实粒数明显低于昆明。在昆明粳型两系杂交稻组合穗长和千粒重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玉溪株高、千粒重和结实率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在两种生态环境下有效穗、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理论产量均为正向超亲优势,而千粒重均为负向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13.
根据湘西山区生态环境特点,分析比较了4个两系杂交中稻与2个三系杂交中稻的干物质积累与运转情况,结果表明:两系杂交组合前中期叶片、茎鞘养分积累较多,后期向穗部转移亦比较充分,供试组合剑叶展开期平均干重为39.7g/蔸,齐穗期茎鞘叶平均干重为41.0g/蔸,分别比三系杂交组合高14.41%和23.88%;茎鞘叶干物质向穗部的平均运转量为16.4g/蔸,比三系杂交组合高18.84%;平均运转率为40.00%,与三系杂交组合平均值40.18%相近;对产量的贡献率为43.27%,比三系杂交组合平均值高近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4.
机插密度对杂交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适宜的杂交稻机插株距及种植密度,选取中浙优8号及甬优12为材料,设置14、16、18和21cm4个机插株距,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杂交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大,2个水稻品种植株个体虽然均生长健壮,单株茎蘖数增加,但群体总茎蘖数下降,且后期茎蘖消减较快,最终茎蘖成穗率出现一定的下降趋势;同时,机插株距的增大引起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减小,其干物质主要转运至茎叶部位,穗部干物质积累比例未有明显提高。从最终产量表现来看,机插株距的增大导致田间有效穗数显著降低,产量也随之减少。综上可以看出2个水稻品种均需要一定的种植密度才能保证高产,最适株距应调节至14~18cm,种植密度保持在18.5~23.8穴/m2。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状况对水稻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内2优6号和Ⅱ优7954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状况对水稻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2优6号在轻度水分胁迫下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重度水分胁迫下产量显著下降15.2%。水分胁迫使Ⅱ优7954产量提高。内2优6号对水分胁迫较Ⅱ优7954敏感。中度水分胁迫下内2优6号干物重平均下降22.0%。水分胁迫使Ⅱ优7954干物重高于对照,轻度胁迫处理平均高8.4%,中度胁迫处理高4.7%。水分胁迫抑制内2优6号茎鞘物质向籽粒运转,促进Ⅱ优7954茎鞘贮存物质向穗部运转。 相似文献
16.
以湘早籼45号为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分别在湖南益阳、湘阴设置不施氮肥、农民习惯施肥、高产高效施肥、超高产施肥、超高产高效施肥A和超高产高效施肥B共6个处理,研究养分运筹对早稻干物质累积及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产高效施肥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在节氮20%的条件下,通过增施有机肥及调节后期施氮比例,益阳、湘阴早稻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分别提高43.55%、18.85%,增产4.20%、4.80%;益阳超高产高效施肥A和B处理早稻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比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80.85%、94.00%,增产16.60%、18.75%;湘阴超高产高效施肥A和B处理早稻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比农民习惯施肥分别提高23.64%、22.91%,增产10.10%、6.75%;不同地力环境条件下,早稻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提高抽穗后干物质累积量是促进早稻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比较研究了硅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干物质与养分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对杂交粳稻增加籽粒产量、提高干物质积累量的效应大于常规粳稻;同时在促进水稻植株对N、P和K吸收的作用上,也表现出对杂交粳稻的作用较为明显,尤其对促进K的吸收,效应更为明显.杂交粳稻对硅的需求量高于常规粳稻.建议在杂交粳稻高产超高产栽培中注意硅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8.
种植两系杂交稻是提高水稻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选育强优恢复系是两系杂交稻的重要方法。以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盐恢888恢复系及盐582S、盐221S、盐220S和盐161S等4个籼型光温敏两系核不育系以及所配置的两系杂交稻组合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恢复系的恢复特性、不育系的不育性以及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品质和抗性表现。结果显示:盐恢888恢复力强,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的自然结实率为79.30%~84.80%;4个不育系不育性稳定,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是23~24℃,田间稳定不育期45 d以上,套袋自交结实率0。育成的4个两系杂交稻组合产量优势明显,区域试验较Ⅱ优084或Ⅱ优838(对照)增产4.22%~7.07%,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5.90%~11.30%;稻米品质均达国标3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其中盐两优1618达国标2级优质米标准;对稻瘟病、穗颈瘟、白叶枯病和纹枯病的综合抗性明显优于对照。表明盐恢888是一个配合力高、恢复力强、恢复谱广的强优恢复系,其所育成的两系杂交稻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和优良的综合性状。 相似文献
19.
在中等土壤肥力下,对隆玉2号玉米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移规律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玉米品种单株干物质积累与生育进程间的关系呈S形曲线变化,可用Log istic方程拟合,拟合方程为Y=369.23/(1 7061.5494-e 0.09288x)(r=-0.976,F0.05=7.71,F0.01=21.2,F=80.42**)。干物质在各器官中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15可见叶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中,而后转为茎、叶;抽雄吐丝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籽粒转移,果穗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各器官干物质的转移率为14.56%。 相似文献
20.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培九产量形成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1)两优培九群体物质积累能力明显较强,尤其是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增量比汕优63高30.27%;群体叶面积指数大、叶质厚、功能期长、消光系数低、净同化率高是其物质高积累的综合生理基础.(2)两优培九源库比不低,单位库容可利用的同化物也不少,但群体干物质向经济器官的分配率较低,结实率、产量库充实率和收获指数明显下降,影响增产效果;其主要内在原因可能是,颖花或籽粒生理活性低,接纳灌浆物质的能力不强,致使大量同化物滞留于茎鞘和叶中,不能有效地向经济产量转化,这在育种和栽培中应加以重视.(3)两优培九结实期对源的削弱反应更强烈,这是亚种间杂交稻环境敏感性的一种生理表现,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要加强技术指导以确保安全和稳定生产. 相似文献